09.23 古代举人有哪些好处?为何范进中举能疯掉?看这些你就懂了

《儒林外史》中,范进一考上举人就有名满乡里的退休知县张乡绅过来贺喜,不但称兄道弟,还送五十两银外加中心地段房产一套。“自此以后,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到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钱米是不消说了。张乡绅家又来催著搬家。搬到新房子里,唱戏、摆酒、请客,一连三日。”中举真的能让人如此一夜之间飞黄腾达吗?

古代举人有哪些好处?为何范进中举能疯掉?看这些你就懂了

古代举人有哪些好处?为何范进中举能疯掉?看这些你就懂了

▲影视剧范进中举,图/网络。

明代举人太少,实际上举人上进士比例很高,秀才中举人差不多百里挑一了。所以明代举人的地位的确是很高的。按明史的话,三年一次乡试,一般一科取举人千余(一般按照三十比一的比例允许入场,也就是在秀才中选三万人入场)。举人都可以参加会试,但屡考不中未必人人都去,一般在每科北京参加会试的是三千至四千人,也就是乡试是三十取一,进士是十取一。一辈子只是举人没考中进士的最多不过一万人,而同期的秀才估计有几十万。这样就可以看出举人的地位了。明朝中后期某些南方大省的举人本身就要有地位才好中举人,或者说投靠有地位的人物,经过博弈之后有一个中举人的机会,基本上就是各大名门的子弟学生一家一个,剩下十来个官员做做人情,真正寒门出身的也就几个人。清代甚至出现了不下场(应参加考试却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参加考试)的举人。

古代举人有哪些好处?为何范进中举能疯掉?看这些你就懂了

▲清代举人匾额,图/网络。

中举,意味着已经半个身子进入政府,而且举人在地方也享有很多权力,是地主们的代言人,掌握着奴役支配基层百姓(佃农雇农)的权力。虽然举人并不能马上当官,但中举之后就进入官员预备役,能够干涉本地政治,不过有希望升迁或者说上进心特别强大的举人一般都比较爱惜羽毛,怕被对手抓住把柄借势打击。另外,举人就有一定分量的座师和同学了,在做事凭关系的社会,也算是有一定的政治能量了。进士由于要外出做官,反倒没有举人在本地有势力。

古代举人有哪些好处?为何范进中举能疯掉?看这些你就懂了

▲清代岭南乡试举人石碑,图/网络。

最关键的是,中举后可以免税。很多人带产来投靠,是因为官府的税太重,重到自耕农和小商人宁愿把财产送给举人求得免税的地步。把田产挂到举人名下,虽然要被举人抽一部分,但是这部分要比税少。

举人有议事权,古代县衙有明堂(名堂),常年秋两季有功名出身的人在此聚会,可以向县令提建议,当然声音噪杂意见不一的时候比较烦人,所以有一个词叫做——搞什么名堂。

如遇国家大事,皇帝可能会下诏要求士人提供建议或者意见。这个在道光年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出现过,由于遭遇西方入侵威胁,所谓的三千年未遇的大变局,道光皇帝下诏征求各地士人建议,于是出现了历史课本中饱为诟病的竹竿打膝盖的笑话。但是,当时几千件建议其实不乏有意义的,比如战壕\\隐蔽炮堡\\铁模铸炮\\动员大众\\游击战,当时的人并非都是愚昧的。

科举制度沿袭到清末,留学生出现后,大学或是高等专科毕业回国的一般是授进士举贡出身,有的回来还要考试才有这个出身,比如去日本陆士学校的回来考试合格就是武举人。

古代举人有哪些好处?为何范进中举能疯掉?看这些你就懂了

▲詹天佑工科进士令,图/网络。

注:本文由联想电脑、dengjianyyy、刘梦龙、szz、queaking、雪地蓝狐、desmond_xie、下水道里的鳄鱼、瘫痪、北太平洋亦失哈、morningbear、wj_zju、在祀与戎等北朝网友的精彩发言总结而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