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興隆縣站至承德站的6433/4次綠皮車,全程101公里,票價2元,7時16分從興隆縣站始發,10點到達承德站。在承德山區,這對綠皮慢火車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就一直開行著。綠皮車沿途經過的南灣子、新杖子、西大廟和上板城南站,都是承德市水果和紅薯的主產區。過去,由於山區交通不便,鐵路成為老鄉們向外運輸農產品的唯一通道,他們挑著籮筐擔子乘坐火車到承德市和北京地區售賣,形成了當地有名的“大筐隊”,而進城賣山貨,幾乎也是“大筐隊”家庭唯一的收入來源。30多年來,綠皮車帶著沿途百姓踏上了“致富路”。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深秋時節,承德夜間氣溫已經達到零下。在新杖子鎮的山頂,一位60多歲的婦女在房頂晾曬紅薯幹,她叫張淑琴,今年61歲。她是“大筐隊”裡面的老人了,從十六七歲開始,她就摘酸棗、種水果乘火車到城裡去賣錢補貼家用。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張淑琴家是果農,地少,主要靠在山裡種植蘋果、山楂、西梅、櫻桃,還有多種梨和棗,再到城裡去賣了換錢為生。年輕時一次能挑一百五六十斤的大筐,現在老了也能挑80斤左右。雖然現在日子好了,還增加了採摘項目,來她家採摘的顧客也都是她這些年進城賣水果結識的老顧客。家裡兩個兒子都不讓她再吃苦受累,給她生活費,但是她勤快慣了,老伴在家修剪果樹,她就負責外出銷售,幹起活來得心應手,十分麻利。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挑選好水果裝滿了籮筐後,張淑琴把籮筐搬上獨輪車,走山路推車下山直奔車站。2公里的山路,她僅用了20多分鐘。

到了車站,她和其他旅客一起到售票廳排隊購買車票。老鄉們提前準備好身份證和兩塊錢零錢,不一會兒就買到了車票。

承德車務段新杖子站長崔靖宇介紹,他們這個小站一年四季都有“大筐隊”旅客乘車進城,大概每天有百十來人,他們和老鄉都很熟悉,總是儘量幫忙,比如遇到列車運行圖調整列車車次時間,他們會第一時間告訴村幹部,通知到老鄉;平時加強安全宣傳,還會為“大筐隊”開闢綠色通道,把貨運到離上車最近的地方;車站還會積極跟調度部門溝通,在調整運行圖時科學設置攜帶行李較多的“大筐隊”上下車的時間。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上了站臺,近百個裝滿水果和山貨的籮筐已經沿著黃色安全線整齊擺放,“大筐隊”的成員中老年婦女居多,大家都在站臺上聊天,有的還時不時碼一碼自己籮筐裡的貨品,品種很豐富:有蘋果、酸梨、山楂、布朗、瓜子、脆棗、紅薯幹、玉米等。

9點02分,由興隆縣站開往承德站的6433次綠皮車緩緩駛入新杖子站。早已在車站等候的老鄉和旅客,不緊不慢地挑起了籮筐車,待車一停穩,便有序順暢地分組上車。兩分鐘不到,大家都上了車,火車按時駛出了車站。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這趟列車是由北京鐵路局承德車務段擔當的興隆縣站至承德站的6433次綠皮車,全程101公里,7點16分從興隆縣站始發,10點到達承德站。列車沿途在大山中爬行,分別途經北馬圈子、鷹手營子、洞廟河、新杖子和上板城等13個車站。

承德車務段6433/4次列車長鄒國利介紹,該車組同時套跑6419/6420次往返於通州西和承德間的綠皮車,就是北京人到六道河子趕集的網紅綠皮小慢車。這兩對列車,都在新杖子設站。因為時間關係,新杖子的村民坐火車趕大集的機會不多,但他們的家人上學上班經常乘坐這趟進京列車。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每天都和老鄉們打交道,車上的鐵路職工也把老鄉當親人,知道他們一出去一天,捨不得買水喝,就在車廂裡備足熱水供他們飲用和儲備;上下車和車站工作人員一起幫著老鄉搬運大筐等行李。這趟車現在雖然減編後只有四節硬座車廂,但是寒來暑往把山裡的老鄉帶去城裡務工賺錢,把城裡人帶到山區旅遊趕集,在拉動山區經濟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大筐隊”的老鄉們和列車乘務人員都很熟,大家上了車都是先在乘務員的引導下把大筐靠一側整齊擺放,因為有的大筐重達50多斤,所以他們一般不放在行李架上面。然後,大家隨意找個位置坐下聊天休息。

3車廂裡,一位大嬸手裡拿著一沓厚厚的車票,一共52張。她說這是她最近這一個月的車票,幾乎一個月有20多天都坐這個車。要是坐汽車從新杖子到承德,單程就得15元,一天往返就30元,一筐蘋果就白挑了;而坐火車一次只要2元錢,一天打個來回才4元,而且時間還合適。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近年來,隨著公路的延伸,乘坐汽車出外銷售的人員有所增加,但因為鐵路綠皮車站站停車,票價低,承載能力大,沿途百姓常年依賴和認可,目前仍然是大家出行的首選。

10點整,列車緩緩停靠在承德站。大家互相幫助有序下車。出站後收拾好自己的籮筐,掀開蒙布,奔向自己熟悉的小區和集市。新杖子的水果,沒農藥、純天然,非常受居民歡迎。

綠皮車故事丨進城賣山貨,101公里票價2元

售賣之餘,張淑琴會用手機和遠在四川的二兒子視頻聯絡。她40多年來通過勤勞致富,不僅蓋起了四間房子,供出了全家族第一個大學生,張淑琴幸福而知足。

晌午過後,張淑琴的幾十斤蘋果和紅薯幹就售賣一空,她還去車站附近的書店給上二年級的小孫子買了兩本書。

夕陽西下,忙碌了一天的“大筐隊”要乘坐5點45分承德至興隆縣站的6434次列車回家。他們拎著空空的籮筐在車站廣場休息,返程車票已經在出發時就買好了。

30多年來,從新杖子到承德票價從80年代的2毛錢漲到如今的2元,比公路汽車能省10塊錢的低廉票價,降低了老鄉們的成本,山區間不變的綠皮車也慢慢帶著他們走上了致富路,承載山區百姓的致富夢。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記者:金可、魯靜

監製:楊濱、王然、陳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