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1 「古迹探秘」大明古塔

「古迹探秘」大明古塔

莱阳沐浴店镇有座朝阳庵墓塔,属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民间俗称此塔为大明古塔。就字面看,现代人很容易将大明古塔和明朝联系到一块儿。其实不然。古塔虽有三百岁之久,但史料记载,此塔建于清初,因为地处莱阳沐浴店镇大明村,所以,便有了“大明古塔”的称谓。

大明村的由来也与明朝无关,只是莱阳众多的村名中颇具个性的一个。虽然在路牌上,大明村被标注为“ Da Ming",但在民间,当地人一般叫它“ Dai Ming”,“大明村”的“大”,发音跟“大夫”中的“大”一样。

根据莱阳史志资料记载,在刚建村的时候,这个村有位大夫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人们取“大夫有名”的含义,定村子为“大名”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大明。

大明古塔立在大明村东朝阳山的半坡上,三百年来,像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眺望着环绕山脚的清水河,陪伴它的还有周遗层叠起伏的山峦。每年春夏时分,朝阳山上,一丛丛野韭菜布满山坡,叶绿花白,点缀着山野的清幽。

有山有水有塔,就有了故事。

大明村人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野韭割不断根,老鳖永不翻身。清水河水长流,宝塔镇河妖。”

传说,很久以前,大明村清水河边有一处深潭,潭边有座尼姑庵名叫朝阳庵。庵里住着两个尼姑,一个师傅徒弟。师徒二人每天作课诵经,接纳村人布施,与大明村人和睦相处。常有村妇到水潭边洗衣汲水,有天中午,出了件蹊跷事。

唐家新娶的小媳妇穿红挂绿,到潭边来洗衣服,坐在一块光滑的圆黑大石头上小憩,深潭水波翻动,搅乱了小媳妇在水中的倒影。忽然,大石头一翻个儿,小媳妇落下深潭,一会儿便不见了入影,那块圆圆的光滑的黑石也沉下水去。

「古迹探秘」大明古塔

这一幕,可吓坏了恰巧来此汲水的小尼姑。消息传开去,村里的大人小孩也都吓坏了。人们纷纷传说,深潭里有妖怪,是个很大很大的鳖精。

多年的老王八成仙得道了,专吃漂亮的小媳妇。那块光滑圆圆的黑石,便是它的鳌盖,浮出水面诱人上当。这下,村民再也不敢到潭边去了。

庵里的老尼姑听说后,决定为村民除害。一天,白晃晃的太阳照射着深潭,老尼和小尼把一筐筐火山村出密的白石灰投进深潭,村人有胆大的也来帮忙。天热,石灰遇水更是灼热深变成烧开了的热水锅,热浪翻涌。

小尼姑将采来的野韭菜种,一把把洒在潭边山坡上,口中念叨着:“野韭割不断根,老鳖永不翻身。"傍晚,老鳖翻肚浮上来,死了,有车轱辘儿那么大。

不知什么时候,潭干涸了,朝阳庵也倒了。

春天到了,请边山坡长满了野韭菜,开着一朵朵小白花。大明村的生活恢复了平静。后来有人在尼姑庵旧址建了这座塔,现在人们称其为大明古塔。

在莱阳,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建筑不多,大明古塔算一个。

出了城,往东去,汽车沿宽阔的马路一路奔驰。当几座秀丽的山体连绵不断,一条清澈的河流在山野间静静流淌,雄伟的淸水河大桥橫亘前方,便知大明古塔不远了。左边望去山体石壁上出现“雨润兴公墓”几个大字。拐进路口向北直行,汉白玉地藏王菩萨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公墓正门口。

进入大门,抬头,半山腰上大明古塔掩映在松柏间,大理石塔尖指向蓝天。踩着花岗岩铺就的台阶,一路走近古塔。但见塔身呈圆鼓形,约四米多高,为青砖石灰砌成。

中部有小龛,龛下有大理石铭刻。因年代久远,铭刻上的字迹模糊不清,但“恩师寂能辨认。底座为长方形,由黄色水成若砌成。座基上部呈八菱形,雕有花草鸟兽图案,虽有损坏,但仍能看出刻工精细,形态逼真。塔尖呈花瓶状,为白色大理石砌成。

除个别地方受损外,这座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古塔基本保存完好。

2004年,大明古塔被列为烟台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史料记载:该塔建于清康熙十年(1671年)。别离故土的尼姑寂莲于明崇祯二年(1629年)由关东渡海归来。当时,朝阳山的朝阳庵仅有茅屋数间,后经寂莲修葺扩建,规模可观,所费钱财均为她一人历年辛苦劳作所得。寂莲法师于康熙十年(1671)圆寂,享年九十有一。

为纪念她的不朽功德,其徒弟徒孙等十余人集资修建了此塔。后朝阳庵经多次兵乱,现已荡然无存,唯大明古塔尚挺然屹立。塔高六米,塔身高四点二米,塔尖高零点八米,底座东四宽二点零五米,南北长一点七米,高一米许。

古塔地处阳坡,东侧平坦开阔,只要太阳升起,这里便阳光普照,估计当年的朝阳庵便建在这里。站在古塔附近,仰望山顶,山体巍峨,山顶有亭翼然。俯瞰山下,河床宽阔,河水闪着银波,缓缓穿过平川大地。

背山临水水抱门,风水学讲,此乃藏风聚气的绝佳宝地。当年的寂莲尼姑便是相中了这一方山水,毕其一生在此苦行修炼。去世后,还将遗骨留在此处,立塔为证。

「古迹探秘」大明古塔

每年春天古塔四周,野韭盛开,顶着一簇簇白花。人们说这些野韭在陪伴长眠古塔的寂莲。也有人说这是寂莲尼姑舍不得离开,便化身漫山遍野的野韭,年春归,灿烂乡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