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2 老股先折價賣出,自己同樣價格增發,華潤置地做了個什麼操作?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歡迎公眾號訂閱基本面館

老股先折價賣出,自己同樣價格增發,華潤置地做了個什麼操作?

2019年10月22日,華潤置地公告,以先舊後新的方式向第三方配股67.2億港元。因為股價有折讓,所以導致當天股價大幅下挫7%,領跌內房股。

具體操作細節如下:

首先,持有上市公司約61.2%股權的控股股東,華潤集團(置地)有限公司,按每股股份33.65港元的價格,向不少於六名獨立承配人配售2億股,股份佔已擴大後股本2.8%。該配售價較聯交所於最後交易日所報收的市價36.15港元,折讓約6.9%。

然後,上面的賣出方華潤集團(置地)有限公司,又以相同價格認購上市公司2億股新股,涉及資金估計約為67.2億港元。

交易前後的持股變化如下:

老股先折價賣出,自己同樣價格增發,華潤置地做了個什麼操作?

說人話就是,

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東把2億股老股折價賣給了第三方,

然後自己拿著賣老股的錢,原封不動的買了同樣數量的增發新股,

裡裡外外控股股東沒有賺到錢,持有的股份數目也沒有變化,這個操作還拉低了公司的股價。


由於導致股價大跌,所以小夥伴們都很氣憤:大股東怎麼可以這樣割韭菜?但是我們分析一下,似乎邏輯上又不合理

1. 首先,大股東如果只是賣老股收錢,那確實是減持套現,或者說叫割韭菜也不為過。但這裡的大股東賣了老股之後,又原封不動的同價同量拿了增發的股份,並沒有落下什麼收益。這不是很奇怪嗎?

2. 此外,裡外裡這兩方面的操作,都是有高盛在中間做配售代理的。所以大股東不但沒有賺錢,還得搭上付給高盛的費用,是不是覺得更想不通?

3. 進一步,折價配售拉低了公司的股價,確實讓散戶覺得被割了韭菜。但問題是,持有公司股份最多的是誰?正是佔比60%的大股東自己啊。沒有落袋為安,反而因為股價下跌損失最多的不也是它自己嗎?

咦?貌似大股東沒得到什麼好處?

連小摩也發佈報告表示,對華潤置地配售感到有些意外,認為潤地目前負債比率不是特別高,近期也未有作大型土地收購,相信配股集資並非用作特別項目發展...

從實際結果上來看,只有上市公司因為股份增發得到了67億。對於這筆錢的用途,公告裡也有說明,其中60.5億港元用於購置及開發與本集團項目有關的土地;及約6.7億港元用於該集團一般營運資金用途。

所以既然是為上市公司募資,為什麼不直接讓上市公司定增給第三方,反而大股東要摻和一下落下個割韭菜的嫌疑呢?


我們再來回顧一下這個操作的過程。

首先,大股東將2億份老股出售給第三方,得到約67億元。

怎麼理解這一步的操作呢?大股東的老股,肯定是有持倉成本的。鑑於潤地股價長期來說呈上漲走勢,大股東又是長期投資者,所以我們理所當然的假設大股東的持倉成本肯定是比交易價格低的。而持有公司股份只是浮盈,並不能反映在大股東的賬本上。通過這個出售的動作,大股東的利潤表上才可以記入一筆收益。

打個比方,你用10萬元買了一套房子,幾年後市場價值漲到了30萬。這時候只是你自己覺得持有了一個30萬的資產,實際銀行賬戶上並沒有任何體現。只有當你賣出這個房子的時候,房子30萬的市場價值才能兌現。而你的利潤表上才能記入一筆30-10=20萬的利潤。

其次,大股東用賣老股得到的資金,同價同量的購買了公司的增發股份。

完成這一步的操作後,看起來大股東的持股數量沒有發生變化,而且自己也沒落下什麼收益。但新購入的股份,是以新價格計算的一筆資產,所以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價值比之前要高。雖然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看,大股東持有的股份數目沒有變化,但是在大股東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資產的規模已經不一樣啦。

還是用剛才的房子舉例。一開始以10萬購買一套房子,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上就有10萬的資產。如果以30萬的價格賣出後,拿這30萬把房子再買回來,這時候自己資產負債表上的資產規模就變成了30萬。看起來前後什麼都沒變,但賬本上完全不一樣了。

通過這樣一個操作,一方面實現了上市公司的融資目的,另一方面大股東不但沒有減持,而且賬本上還確認了部分收益並增加了資產規模。看起來並沒有什麼壞處。


當然,以上都是麵館自己的單方面理解,不代表公司實際操作的本意,也並不構成任何投資意見。有磚歡迎猛拍!

今天的互動問題是,你覺得這種融資方式究竟是好是壞?有什麼利弊?

歡迎公眾號訂閱基本面館,獲得更多信息

基本面館,開燈吃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