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2 《萧萧》:一个女人的悲哀和幸运

读沈从文的小说《萧萧》,最深切的感受是: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特殊际遇,是很难摆脱所在环境对其命运的影响的。萧萧的命运,是悲哀的,也是幸运的。因湘西的愚昧而悲哀,因湘西的纯朴而幸运。而那幸运,也笼上一层淡淡的忧伤,给予人深沉的思索。

《萧萧》:一个女人的悲哀和幸运

萧萧的悲哀

1.无法自主的婚姻

萧萧从小就没有母亲,被寄养到伯父种田的庄子上。十二岁时,依乡里风俗,嫁给不到三岁的小丈夫。过门后,按地方规矩,萧萧喊小丈夫弟弟,并照看他长大。还是个孩子的萧萧,已经被大人决定了一生的命运:照看小丈夫十多年后,与其圆房,既而为这个家族传宗接代。对于女人来说,婚姻何其重要,但萧萧没有自主权。

童养媳,在旧社会是非常普遍的,且由来已久。“童养媳”的名称,起于宋代。元、明、清时,童养媳从帝王家普及于社会,地主或平民,往往花少许钱财买来,以节省聘礼。由于女家贫寒,童养媳年幼,多有遭受虐待者。小说中的萧萧虽并未遭到严酷虐待,但婆婆“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也点出了萧萧生存境遇的窘迫。

《萧萧》:一个女人的悲哀和幸运

2.无可避免的诱惑

萧萧比丈夫大九岁,他们在身体发育上不同步,在思想成长上也不同步。这就难免在等待丈夫长大的过程中遭受诱惑。花狗也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早一步成熟起来的萧萧有情爱的需求,才大胆地、不失时机地接近她,撩拨她,赌咒发誓不负她。如果花狗真正喜欢萧萧,并能够像个男人一样负起这份责任来,于萧萧,也不失为一种幸福。然而这个人大胆小的东西,宣泄了欲望后,发现萧萧肚子大起来,便悄悄溜之乎也了。

所以,于萧萧,安于本分,辜负青春,是一种不幸;大胆去爱,始乱终弃,也是一种不幸。这不幸,似乎生来就注定了,逃脱不了。

3.昙花一现的梦想

祖父关于“女学生”的讲述,在萧萧内心埋下了一颗朦胧的种子。她做梦“常常梦到女学生,且梦到同这些人并排走路,仿佛也坐过那种自己会走路的匣子”,这些都表明,萧萧向往女学生们婚姻自由、优越快乐的生活。被花狗诱骗怀孕后,萧萧就向花狗提出“到城里去自由”的建议,但花狗一口拒绝了。萧萧女学生式“自由”的梦想,如昙花一现,转瞬便凋零了。

萧萧不知道,“女学生”式的“自由”需要原生家庭的经济援助,需要自己的独立支持,还需要孕育自由的土壤。而她萧萧,什么都没有。好在,萧萧也并不执着。

《萧萧》:一个女人的悲哀和幸运

4.无力左右的命运

萧萧怀孕欲逃被发觉后,“把她两手捆了起来,丢在灶屋边,饿了一天”。进一步探究欲逃的根源,然后“生气的生气,流泪的流泪,骂人的骂人”,并“请萧萧本族的人来说话,按规矩看是‘沉潭’还是‘发卖’”。这个过程中,萧萧的命运掌握在婆家人手里,掌握在伯父手里,她自己是无力左右的。

善良、勤劳、美丽的女孩,在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被贫困的家庭嫁出;成长过程中没有人关心她,指导她,教育她,以致被居心叵测的男人诱惑;事情败露后,遭受婆家人的惩罚、羞辱,甚至有可能被“沉潭”“发卖”。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在封闭、落后环境形成的习俗、规则里苟活,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萧萧》:一个女人的悲哀和幸运

萧萧的幸运

1.相对善良、开明的婆家

影片《凤凰之歌》中,童养媳金凤在联欢会上唱了一支歌,引起了庄里人不满,说她有损族规,没有家教。金凤回到家还被公公痛打了一顿。萧萧的婆家相较于其他文学、影视作品中童养媳的生存环境,还是相对温馨、开明的。祖父善良、慈爱,在当地算得上一个人物,经常给大家讲古,还和萧萧开玩笑,叫她“女学生”;“婆婆虽生来像一把剪子,把凡是给萧萧暴长的机会都剪去了”,却也没那么恶毒。对一个童养媳来说,这就是很幸运的了。

2.心怀梦想,但并不痴迷。

“女学生”的“自由”生活,萧萧是不可能获得的。她所生活的湘西贫穷、封闭,思想落后,习俗古陋,没有滋养“自由”生活的土壤。萧萧虽向往“城里的自由”,却也不偏执、痴迷。萧萧身上有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品性,这使她就像山间的野草,激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无论遇到什么困境和不顺,都能忍耐、坚持,安然度过。

《萧萧》:一个女人的悲哀和幸运

3.民风纯朴,淡化礼教

萧萧怀孕欲逃被家人发觉后,祖父请她的族人来决定萧萧的命运——“沉潭”抑或“发卖”。娶过门儿的媳妇不守妇道,萧萧婆家人没有为了泄愤直接处置她,而是请她的家人来决断,既是个聪明的做法,也算心怀仁念。后来伯父不忍心牺牲亲人,萧萧也就等待被卖给别人作“二路亲”。等待的过程中,小丈夫舍不得萧萧,其他人也不坚持,就这样直到萧萧生下了儿子。

比较有意思的是,萧萧的儿子并非这个家族的血脉,然而家人见生了个儿子,竟都非常欢喜,把母子二人照顾得好好的。照规矩吃蒸鸡同江米酒补血,烧纸谢神。深谙礼教的这时怕又要搬弄是非了,然而湘西这地方虽蒙昧,倒富人情味,萧萧的过往,就这么轻松翻篇儿了。

沈从文写湘西系列,是对故乡怀着深切的情感的。他的作品负载的内容就是“湘西”所代表的健康、完美的人性。因了沈从文的作品,“湘西这片土地,也以一个无比淳朴、自由、满溢于生命力的美丽的王国出现在世人面前”。

然而越过近一个世纪,再看《萧萧》,它的结局令人感到深深地惋惜和忧伤。一代又一代女性,不能永久地活在对文明的蒙昧无知里,必须要有改变,要有进步,这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幸的是,“女学生”的“自由”现在已经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城里乡下,萧萧,成了一个久远的、只活在作品中的女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