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做實“雙結合”推進“雙一流”

  【主題教育之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篇】

  10月13日,星期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黨支部全體黨員卻沒有休息,他們要為來自安徽省合肥市5所中學的119名學生開展題為“走進科大,播撒科學的種子”主題教育志願服務活動。

  在校史文化長廊,中國科技大學的光輝歷程和“紅專並進、科教報國”的愛國主義傳統,以及強大的科研實力讓學生們敬佩不已。在中國科大少年班門前,孩子們紛紛合影留念。“從今天起,我要發奮讀書,爭取考進少年班。”合肥一中的李奕晨同學說。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做實“雙結合”推進“雙一流”

中國科技大學舉行“我愛中國,同唱國歌”活動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謝禛攝/光明圖片

  這是中國科技大學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一個剪影。主題教育開展以來,中國科技大學聚焦主線,提前謀劃,穩步推進,突出自身特色,每個學院、每個部門都開展得有聲有色。

  及早謀劃 科學組織

  6月28日,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舒歌群為全體師生黨員做了題為《守初心、擔使命,為辦出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的輔導報告,從歷史、現實、最終目標等三個維度系統回顧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並結合校史、老科學家事蹟闡述了中國科技大學的初心和使命擔當。

  隨後,中國科技大學在革命老區安徽省金寨縣舉辦5天的主題教育讀書班,全體校領導和中層幹部“靜下心、坐下來、沉下去”,採取輔導報告、視頻教學、現場教學、扶貧考察、重溫入黨誓詞等多種形式深入研討,為全面開展主題教育提供了先期指導和理論準備。

  在全校召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動員大會後,中國科技大學成立主題教育領導小組,成立4個工作組和4個指導組,統籌推進主題教育有序進行。校領導帶頭學習研討、帶頭調查研究、帶頭檢視問題、帶頭整改落實。中國科技大學校長包信和作為黨外人士,自覺按照中央要求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系統讀原著,帶頭領學,帶頭分享個人學習體會,為全校中層幹部作表率。

  中國科技大學採用校領導班子集中學習研討、黨委理論中心組學習、校黨委書記和分黨委書記上黨課、校領導帶隊到基層調研、舉辦黨支部書記培訓班、紅色基地現場教學、專題輔導報告等多種形式開展主題教育理論學習。校領導班子重溫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科技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開展學習研討,強化理論武裝,堅定政治信仰,用先進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為更好地找差距、抓落實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形式多樣 入腦入心

  9月開學季,舒歌群為本科新生上第一堂思政課,包信和把“科學與社會”作為開學第一課。聽完入學教育課後,少年班新生李天澤深有感觸:“大師之風,山高水長,有珠玉在前,我們立志為科技報國不懈奮鬥。”

  中國科技大學以主題教育為契機,大力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學校博物館展出的敦煌壁畫藝術精品,讓師生進一步堅定了文化自信。2000餘名師生共同觀看獻禮影片《我和我的祖國》,伴隨著片尾曲響起,全體觀影師生自發起立高唱愛國歌曲。學校組織學生拍攝《今天是你的生日》短視頻,學生社團開展《我和我的祖國》青春快閃、“我愛祖國,同唱國歌”活動,10月1日組織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升旗儀式等,不斷豐富形式、內容開展主題教育。

  中國科技大學師生積極參與主題教育。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的教師們圍繞各自實際工作開展主題教育。中國科技大學兩個國家實驗室突出弘揚“科學家精神”,取得良好實效。剛剛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稱號的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黨委書記王兵、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黨委書記李良彬,分別給所在的國家實驗室師生黨員上黨課,進一步增強了作為一名科學工作者科教報國的使命擔當。

  結合教研 檢視剖析

  “紅專並進、理實交融”是中國科技大學的校風和優良傳統。中國科技大學在主題教育中,專門增加“學習老一輩科學家科教報國事蹟”專題,重溫科大先輩尤其是11位“兩彈一星”元勳的先進事蹟,系統整理中國科技大學南遷合肥二次創業的歷史,以此引導黨員幹部把愛校與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統一起來,把主題教育中激發出的愛國熱情轉化為立足崗位、奮發工作的實際行動,轉化為攻堅克難、幹事創業的實際成效。

  把“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中國科技大學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緊密結合,與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緊密結合,推進學校改革發展。

  中國科技大學深入開展“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提升年”活動,堅持以黨建引領科技創新,在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上下功夫。

  在全面參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加快中國科學院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建設,積極籌建量子信息科學國家實驗室,搶佔世界量子信息領域發展制高點等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在合肥先進光源預研工程、未來網絡試驗設施、高精度地基授時系統、子午工程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穩步推進;在超導量子計算、單自旋量子調控、生命科學、化學、天文學等領域取得一系列原創性科研成果,僅2019年就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自然》《科學》《細胞》上發表12篇重要成果。

本報記者 常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