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清朝颁布剃发令,百姓必须留辫子,那秃头或者光头的人该怎么做?

月光侃历史


乾隆帝曾说:“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为了保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割发代首”---------------- 陈寿《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 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意思是说: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属下呢?然而我身为一军之帅,是不能够死的,请求对自己施予刑法。”于是拿起剑来割断头发投掷在地上。这个典故不仅仅说明曹操治军的严格和自己的诚信,更恰恰说明古代人对头发和生命一样的看重。

清统治者的剃发令简而言之,就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清朝统治者不遗余力用铁血手段推行剃发令,实际上是努力的捍卫其民族文化传统避免被汉族同化,加深初期的统治。

乾隆曾说:“北魏、辽、金、元凡必汉衣冠者无不一再世而亡。后之子孙能以朕志为志者,必不惑于流言,于以绵国祚,承天佑,于万斯年勿替引之。可不慎乎,可不戒乎。” 为了保护满族的统治地位,就必须在禁止本民族汉化的同时,通过强制手段要求汉民族移风易俗,剃发易服,就是手段之一。

满族属于游牧文化,在日常生产打猎、抓鱼的过程中,辫发更实用。而汉族更在意自己的发肤,《孝经》中就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描述。

清初在推广剃发这件事上遭受到了巨大的反击与抵抗,在江南区域闹的非常的凶狠,就在江阴地区就损失士兵数十万,“扬州十日”据焚尸簿统当时死亡约80万人。

“扬州十日”又称扬州屠城、扬州之屠。是指史可法率领扬州人民阻挡清军南侵守卫战失败之后,清军对扬州城内人民展开的大屠杀。当时幸存者王秀楚的《扬州十日记》中和明末史学家计六奇的《明季南略》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名“扬州十日”。

“嘉定三屠”死亡人数有不同说法,一般认为总共在5至20万人之间。嘉定三屠是1645年(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嘉定后,清军三次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

“剃发易服”是清初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

至于你说的光头等情况,剃发令中有个小小的破例,即“儒从僧道不从,男从女不从,俗从娼优不从”,即和尚道士都属于可以不从“剃发令”的职业,他们可以按之前的打扮装束,不用剃发。至于秃子,那就更简单了,头发都没有,谈何剃发?


必读好书推荐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古人其实也会秃头和谢顶,一是可能疾病,二是很多人先天遗传就会谢顶。

尤其是老人,年龄大了头发必然会稀疏,甚至基本掉光,是没有办法再留辫子的。

但满清是奉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按照这个推论,秃子没头发,他的人头就要没了。

事实自然不会如此,不然满清那些秃头的王爷首先就要被斩。

首先,如果你是半秃,不是全秃,问题不大。

满清规定只是必须剃发加上留辫子,并没有约定辫子的长度。

所以,不是全秃的人,只要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光(好心疼啊,本来就没几根毛),再在头上象征性的梳个辫子就行了。辫子再短也没有什么关系,只要有了就行。

自然,这种半秃的人也要去当地政府报个备,说明自己确实是秃头。

自然,如果是乡民不进城,就问题不大,没什么人去管你。

虽然这样,但半秃的人一定要剃发加留辫子,这是缺一不可的,万万不能少。

剃发很容易,实在留不了辫子,拖个假辫子也能应付应付。

如果你不剃发,不留一个哪怕是象征性的辫子,你的人头一定不保。

其次,如果你是全秃,也有办法。

真的全秃了,官府能拿你怎么样?总不能直接杀了。

这样全国不知道要杀多少秃头!

如果你真的像光头强一样寸草不生,你必须首先去官府报备,说明自己的情况。

当然,不能自己一个人去空口说白话,还要邀请本地相对有名的几个人(诚实的乡民即可),写个东西证明你是秃子。

即便如此,如果证明你有反清复明的思想,官府一样第一个将你这个秃头抓起来斩首示众。

这一切直到满清末年,还是很严格的。

大家都知道,留美的幼童之所以被满清强制中断学业回国,就是有人剪了辫子。

而鲁迅在清末回到满清朝廷担任公务员(类似于教务处长),因为没有辫子,就花费高达4块大洋买了假辫子。而几个亲戚长辈发现他没辫子,立即不再来往,他惹上麻烦。

要知道,鲁迅回来的时候满清已经进行了新政,不再要求斩杀剃发者,只要要求务必再留法,不然公务员开除,老百姓罚款。

如果不是这样,鲁迅恐怕也就小命难保了。

这里多说一句,满清这个发饰就农耕民族来说,是愚蠢和荒唐的。

作为游牧民族,在马上作战必须留辫子,将前额和两侧的头发剃掉,不然一旦风吹,头发就会遮住眼睛,被敌人一刀砍死。

当年契丹人甚至日本武士,也都是类似的发型。

但作为农耕民族,拖着一根长长的辫子,严重影响干活,做什么都不太方便。

而且头发这么长,也必须经常洗一洗,不然就会发臭。长辫子还需要经常拆散了重编,种种情况都增加了老百姓的负担。

别的不说,洗头发就是大问题。

萨沙记得以前团队一起出差,我和1个男同事,另外是4个女同事。

当场经常赶国际航班,没个点,经常凌晨一二点才到酒店,草草洗个澡(当时在东南亚跑得多,不洗澡受不了),然后就得迅速睡觉,第二天七八点就得去上班。

搞笑的是,我们两个男人永远比他们的睡眠时间长。

为啥?她们要洗头发。

4个女同事有3个是长头发,洗头发再自然晾干基本都要1个小时左右。


萨沙


清朝虽然奉行“留辫”的国策,可对于秃顶和光头,这些发量较少的人群而言,其实也不需要有多大的担忧。

秃顶并不会有什么事,毕竟秃顶一般都是从前额到中心,两边和后脑勺的发量也不会太少,够编一条小辫子就可以了。

尤其像清朝前期的这种“金钱鼠尾”发型,除非是光头,否则有点发量的都不用担心编不了辫子,连带还省去了一月一次的剃头费用


至于光头嘛!也没什么事,只要光头者去联系乡里的长辈,让他们带着去里长那里说明情况,里长再带着去官府里备案,了解清楚即可。

再不济者也可以去做和尚,清朝皇帝还是很敬佛的,和尚也是光头,对这类人也不会有什么强制性的要求。

而如果不想做和尚又担心辫不成小辫子,那也可以,早在清朝以前就有假发制作了,唐朝社会对假发可以说是到了痴迷的程度了,几乎女子人人上街都顶着一头假发。

假发的制作工艺也流传到了清朝。 据清朝文学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就有提到某人的妻子很喜欢带假发。

既然假发可以给女子用,自然也就能给男子用了,秃顶或光头的人可以先去乡里报备一下,再带顶假发,编条小辫子就行了。



一贰一橙


大明王朝覆灭后,李自成顺利的进入北京,由于其残暴的统治,导致了民怨沸腾。辽东的吴三桂趁此时,将清军放入关内,击败李自成。在满清占据中原后,多尔衮曾经下令让汉人从此剃发易服。什么是剃发易服呢?就是将原来的发髻剃掉,将原来的民族服饰一律换掉,换一套清朝满人的装束。在那个大背景下,有无数的汉人,因为这件事情被清军杀害。



在不少的清朝古装片里,我们可以看到男人们都留着统一的齐腰辫子,若是没有辫子或是没有按照要求剃头的话就相当于犯罪甚至会被处决。我们可以看到,前半个脑袋是没有头发的,后半个脑袋只是梳了一个大辫子而已。实际上清初的发型却是直接都剃掉,只留脑后的一个小辫子,这个小辫子被称作金钱鼠尾,就像老鼠的尾巴那么长。怎么样,形象吧,也不知道多尔衮怎么想的。



但问题又来了,那秃顶和光头的人怎么办?当初的清朝统治者也考虑到了这一点,所以允许一些秃顶或者光头的人士只将两边剃掉,不用留太多的头发。实际上满清统治者并不是在意汉人的发型到底如何,他们在意的是汉人的态度,只要剃发易服就说明拥护满清,那么就可以活命。如果你不拥护满清就是反对满清的坚决者,所以必须要杀害。那么也就是说,重点在剃发,而不在于是否真的扎成金鼠尾辫了,中国古人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非常看重自己的头发,所以剃发一举也实际上是在挑战汉人的文化基础呢。




东方国学


自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多尔衮仗着嫂侄孤儿寡母,开始替小顺治帝当家做主,铁腕实施一系列同化汉人思想与作风的政策。

其中便有一个剃发易服的政策,前后经历了37年之久,华夏大地,反抗激烈,死伤无数。

之所以剃发易服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汉人如此巨大的反抗,主要在于“剃发”。


(满清人越过山海关)

我华夏子弟自小受儒教根深蒂固的熏陶,早已经养成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轻易损伤”的大孝情怀。两千多年的汉统儒教影响,我汉人对发视之甚重,平日里对三千青丝不敢轻易损伤,更是只在男女成亲时方才共剪一缕青丝是之为结发夫妻。

多尔衮这个剃发的同化措施,无疑是诛心之施。其实,多尔衮的心思显而易见。满清人以几万铁骑,浑水摸鱼入主中原做了天下汉人的主。面对如此广袤的中原大地,数以万辈的汉族子弟,满清人这个江山是烫屁股坐不稳的。反抗是必然的,然而满清人人数有限,动乱此起彼伏,满清人应接不暇,索性想出了一个剃发易服的措施,钓鱼执法,好将对满清心存不满的死顽分子一网打尽。


(汉人剃发易服)

扁鹊曾有言,医之上者乃治未病。也就是说在病灶未发之前就把它扼杀在摇篮里。多尔衮的剃发易服之举与扁鹊治未病之论有异曲同工之妙。满清人深知削发对好人来说意味着什么,倘若一个汉人连削发都不肯,那多半与死顽八九不离十了。满清人的江山,绝不允许有人心怀旧朝,酿下行反清复明的狂悖之祸。

对于那些秃顶或者光头的人也算是法外开恩,并不一定非得其剃发留鼠标头,当然为了避免有些死扛份子宁愿剃光头也不愿意响应朝廷,也会对光头与秃顶实行一些特殊举措。比如秃顶,你或可索性把头顶与两鬓剃去,在后脑勺留一小簇头发扎个小辫子意思一下就可,或可干脆剃光头像光头那样由本村村长带领到所在县衙开一张证明,以实其光头或秃顶乃事实并非曲意为之。比如曾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就是个秃顶。他索性把头顶与两鬓剩下的几缕可怜的头发扒去,在后脑勺蓄了个鼠尾头,朝廷也乐得其行。


(金农)

退一步来说,满清剃发易服的措施只是措施,教育同化汉人才是目的。对于无可奈何的人并不一定非得认死理摁着你蓄鼠标头。

很明显,多尔衮剃发易服十分奏效。往往那些对汉土情节视之甚重的人对剃发反抗最为激烈,于是这场以训化或者说 同化汉人为目的的大清洗,整整持续了37年,最终以举国上下人人留着满清人得鼠标头宣告满清获胜。

当然,那些反抗剃发易服的死顽分子,也被一抓一个准,十死九伤八流放。

如今每每读来,每对明朝汉统政权的软弱无能而惋惜,落后总是要挨打的。但客观来看,满清人这种以剃发易服的方式代替对我华夏子民的大屠杀而统一江山,这一点倒是令人称颂。


不书


我们在看古装剧时,对古代男人的第一直观印象就是留着长长的辫子了,比较在现代留着这样长发的男子是比较少的,就算是搞艺术的也是留着到肩旁那,而像清朝时那种额头上面那个地方头发要刮干净,后面在编个长长辫子的,更是找不到了。

那么清朝时期为什么要留这样的发型呢?

为了方便,清朝大多数人是满族人,而大家都知道满族人是马背上长大的。他们在马上,马一奔跑起来,头发就会被风吹散,头发吹散就很容易挡住视线,这个是现代女人留着刘海骑着电瓶车最有体会的了。这样一来,会给他们造成很多的不方便,把头发全剪了吧一来很冷,二来古代人那时候还审美不了。所以他们才会 把前面的头发都剃掉,后面的头发编起来,这样的话就会非常方便了,也不会挡住视线。

断发如断头

在我国古代,流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他们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剪头发的,在那时候他们剪头发就如同断头,像三国时期曹操因为自己的马践踏了稻田,违反了他定下的军令,曹操自己当场就要用剑自杀,在大家的苦苦劝说中才同意用断发代替。

清政府强烈要求

生在古代留不留头发,根本不是百姓们能够自己决定的,而是由统治者决定的。当时清政府刚入关,为了体现自己的高贵与威望,为了在汉人中站稳脚跟,便颁布剃发令,要求所有男人都必须留辫子,不留辫子的就是违背圣旨,抗旨者杀无赦。那时候他们的标准就是垂下去的辫子,辫子的最下边用一根头绳给它系上,还有旗袍加上马褂,袖子的地方还要加上一个箭袖。

那时候的满族人认为,他们头发其实就是他们死后灵魂最终的归宿。而现场上刀箭无眼,随时可能牺牲,而牺牲的人数又不是一两个,活着的战友不可能把这么多尸体带回来,所以他们会把他们的头发割一段带回来,这样就方便携带了,然后回来再把头发隆重的安葬下去!

这是为什么清朝男人们都是统一留这个发型的原因了,但是古代也会有和现在人一样的因身体原因年纪轻轻的就是地中海或者秃头的,还有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有的人头发越来越少,根本留不住辫子的,这些人怎么办呢?

没有辫子说他违抗圣旨了,想留又没有!他们要怎么样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

当和尚

遁入空门做和尚,大家都知道和尚的标识就是光头,在加上古代人都是十分崇拜佛教的,所以不可能因为你没头发杀你了!

另外会戴一种头饰,类似于我们现在运动员经常戴在头上用来护住脑袋那一圈的那个东西,不过呢这个在古代基本上是下人专属打扮,而且这个打扮也是需要一点头发的,绑了这个以后有多少头发就束多少头发。

假发

做为一个正常人,特别是年轻的不想做和尚又需要留住性命时,一般会选择带假发了,特别是光头的。当然只要不是头发全部掉光,可以将两侧的头发剃去,留下脑后边一小撮头发编成辫子这样也是可以的。


猫眼观史


清朝时期,除了全秃,剩下的斑秃和普通秃顶都不影响留辫子。但如果你是专门剃的光头,那官府会依“剃发不如式”之罪将你斩首,你这明显是在挑衅大清律法。那么秃顶的人在清朝该怎么留发型而不会被治罪?

清初期的剃发要求

清朝初期,人们的发型并不是影视剧中看到的半边瓢式的油亮大辫子,它有一个专业的发型名称,叫“金钱鼠尾”。要求是:在脑顶门上留一揪铜钱般大小的头发,剩余的全部剃光,然后将这一绺头发辫成一根与老鼠尾巴一样粗细的辫子。

这种发型的标准以铜钱来判断,即头顶上与铜钱大小一致,辫子必须能够穿过铜钱方孔为宜,否则便是砍头之罪。影视剧中几乎没有这样的清朝发型,估计是嫌弃实在是太难看了。这一时期的秃顶怎么办?

什么制度的制定都会考虑到特殊情况的存在,清朝初期的“剃发令”也是如此。全秃的人最好处理,因为啥都不用干,也不犯法。“剃发令”的目的就是要人剃成大面积的光头以与前朝相区别,既然生来就是全秃,这种情况是允许的,前提是要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别人剃头时不要围观。

斑秃是不影响留这种发型的,因为辫子本身就很细,头顶上随便来一绺也是可以的。但普通秃,也就是常说的秃顶,这种也是有要求的,要将头一圈的头发全部剃掉,保持光头发型,也是合规的。这些秃头的人是要经过严格的审核的,冒充者以斩首论处。

清朝中后期的剃发要求

金钱鼠尾发型一直持续到乾隆朝,或许是道光的审美能力有所提高,意识到金钱鼠尾发型实在不怎么优雅,于是默许了辫子的变粗。道光年间,人们头发开始慢慢变多,变成了脑后的一大片,辫子也变成了手指般粗细了。

到晚清的时候,人们的发型变成了阴阳头,也就是两个耳朵与头顶之间连成线,前面的剃掉,将后面的头发编成辫子。这时清人的辫子变粗了,剃头面积变小了,由清初的金钱鼠尾式变成了阴阳半瓢式。对于发型的要求已经没有那么严格了,标准也降低了。

因此,除了全秃的人外,其他都可以留辫子了,只要脑勺子后面有头发,皆可留半瓢式的发型,解决了秃顶没有辫子可留的“烦恼”。而全秃还是执行之前的规定,只要能证明你是秃子,便可不用为发型而苦恼。

清朝的发型经历了鼠尾、猪尾、蛇尾,最后才发展到阴阳头的形态。到清末期,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现变化,再加上制度的宽松,于是辫子以粗为美。清军的辫子越粗约好,盘在脖子上还能挡刀砍,辫子细的人,还可以加些假发或者黑丝线。

清朝初期,秃顶的人应该是洋洋得意的神态,毕竟别人要留难看的辫子,一时无法适应这种发型,他们则不需要担心。而到了清朝末期,当人们习惯了留辫子的时候,秃头们又开始烦恼起来,有辫子的人开始神气了,甚至到了民国时,有辫子的人哭着喊着不愿意剪掉辫子。

所以说,清朝的剃发令,并不是说一律都得留辫子,主要是体现在剃头上。全秃或者秃顶的人也不用担心,剃发令也是允许有特殊情况存在的。如果是故意来抵抗剃发令,那就是另当别论了,被问罪是肯定的,杀头更是避免不了。


野史也是史


剃发令

在中国历史上,满清可谓历代王朝忠的另类,其另类的原因在于,满清成功改变了自西周以来,历代华夏百姓的发型和服饰。在清朝,不按照清朝朝廷要求剃发、留辫子的,会被处死。而满清的这个政策无疑和中原百姓原有的观念产生很大抵触,为此,抗清战争因为满清的这个政策而延续了二十多年,时至今日,剃发易服依旧被视为清朝初年的三大暴政之一。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满清并不是第一个强制要求汉人百姓改变发型的王朝。在此之前,西夏皇帝李元昊为了让西夏实现“文化独立”,也曾颁布诏书,命令西夏境内的汉人百姓,在三天之内换成党项族的发型,否则格杀勿论,根据《西夏书事》等史料记载,当时西夏境内有不少汉人百姓因为修改发型迟延,而遭到李元昊杀害的。

李元昊和清朝统治者之所以要求百姓修改发型,其目的都是为了验证自己的政令在民间的执行力度,并借此甄别出哪些人不愿意臣服自己。

但是,在清朝留辫子的政策中,存在着一个漏洞,那就是如果葛优、陈佩斯这样秃顶、光头的人,如果生在清朝,没办法留辫子,该怎么办?

剃发令的豁免人群

事实上,对满清统治者来说,剃发令是为了分拣出反抗力量而推行的一种政策。因此,政策在执行的过程中,对于特定群体,是具备一定的豁免权的。

比如和尚自古以来都不留头发,满清统治者给了僧人免于留辫子的权利,同时,也免掉了道士剃发的义务。


此外,在戏子唱一些古代题材的戏曲的时候——比如《长生殿》(讲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清朝统治者也允许戏子穿汉服。

从这些不难看出,在推行剃发令的过程中,清朝政策的针对性很强。

因此对于因不可抗力而导致的秃顶和光头,既在主观上,并不打算对抗满清政令的这个群体,清朝也给予他们可以不留辫子的权利。不过,如同和尚、道士的度牒需要官府签发一样,秃顶、光头等人,也需要去当地官府将自己的情况报备一下。

假发的意义

不过,在我国古代,做官讲究官箴,地方实力派乡绅,也讲究风度,而这些,都涉及到形象问题——比如在唐朝,很多才子才华出众,但因为相貌丑陋,而没被授予功名。民间传说中,鬼王钟馗就是这样情况而愤而自杀的。


同样,在清朝,对于劳动人民来说,秃顶、光头并不影响种田牧牛,但是对于想考取功名或者当乡绅老爷的人来说,如果秃顶或者光头,无疑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不方便。

因此,他们会选择采购假发,然后通过瓜皮帽等工具,将形象营造出留有辫子的形象。


藤树先生


清朝对秃头或者光头的人,要求不是那么严格。因为清朝之所以会颁布体罚令,主要就是想奴役汉人,减轻他们的反抗思想,就是要让他们屈服。一般来说,秃头或者光头的人很少,所以清朝也不怎么追究这些人的问题。

生活在中原的汉人们,受到中国儒家思想上千年的教化。逐渐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理论价值观。其中一条就是,甚至发肤受之父母,所以中国人一般都是束发,而不剃头。

而满族人却不一样,他们以渔猎为生,而打猎生活尝尝会在东北的原始森林之中。头发过多,不利于他们追赶猎物。而且飘散的头发会挡住视线,也有可能被树杈挂到,导致受伤。所以,他们将头发剃掉,只在脑后留一小股,这也是受到环境的影响。

他们入主中原之后,遭到汉人的强烈反击。他们为了减轻人们的反抗思想,就实行奴役政策。首先就是从形体上的改造开始,游牧民族和中原汉人在容貌上的最大区别就是头发,于是他们就强迫中原汉人将头发剃掉,拥有和他们一样的发型。

对此汉人进行了强烈的抵抗,最著名的“扬州三日”,近10万人因为头发问题遭到杀害。这应该是清朝入关之后,最残忍的一次屠杀。他们提出的口号是“留发不留头”,就是说,你要想留住你的头发。那你就只有死。

经过这种强硬的手段,人们被迫使接收剃发。清朝初年剃发要求比较严格,不像清朝中后期,只剃前半部,当时的要求是金钱鼠尾。意思就是,剃完发后的辫子,必须能从铜钱中的小孔穿过,才算合格。

到了清朝中后期,统治者的思想也得到改变,所留了头发也慢慢增多,最后就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只剃前半部的模样。

剃发令只是统治中原汉人的一个手段,针对的是大多数人。而对于少数的秃头,只要能够证明是真秃,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


老虫


清朝前期为了更好的统治,对于“薙法令”的推行是十分严格的。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因为剃头被冤死的人很多,强制百姓剃发易服。顺治二年颁布“剃发令”,称“自今布告之后,京师限旬日,直隶各省地方自部文到日,亦限旬日尽行剃发。若规避惜发,巧辞予辩,严惩不贷。”律令写的清楚,是那些不肯剃头的人会被定死罪。

很多答主也提到了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不过单纯就秃顶和光头的并没有听说冤死的案例,秃头的只需按照要求剃发就行。留头发,留明朝衣冠是死罪。清朝的发型,一提起大家就会说到金钱鼠尾,但是清朝的发型其实一直有在变化。

早期发型是头上大面积头发剃掉,只在后枕部留有一小撮头发,所以秃顶只要没掉光,就照着剃头就行了。

清朝中后期,连皇帝都经常明代衣冠做模特绘画(雍正,乾隆),剃发令已经越来越宽松了。

如果确实有冤死的案例可以提出,但是有个答主说的陈奇瑜那个真的有点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