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9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祕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引 言

日前,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公佈“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認定名單,由航天六院申報的國家工業遺產候選項目“紅光溝航天六院舊址”榜上有名!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1956年10月8日,以成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為標誌,新中國創建了航天事業。中國的航天事業已經走過了60多年的輝煌歷程,在這60多年的不平凡歷程中,一代又一代航天人,無私奉獻,刻苦攻關,隱姓埋名,在經濟落後和工業薄弱的基礎上,突破了技術上的重重難關;克服了生活上重重難題;的創造了中國航天發展史上一個又一個奇蹟。

在秦嶺深山裡,隱藏有這樣一個神秘的地方,中國唯一的航天液體動力三線研製基地——代號067基地。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067基地是航天六院的前身,始建於1965年。根據中央關於加強戰備、加強三線建設,建立鞏固的戰略大後方的決策和指示,當時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選定了位於秦嶺南麓陝西省鳳縣境內的安河溝,作為液體火箭發動機三線研製基地,這裡就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六研究院(簡稱航天六院)的舊址——067基地。因067基地下屬某重點單位名為紅光機械廠,鳳縣在該區域設有紅光公社,該區域便被人們稱為“紅光溝”。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1969年6月,067基地建成投產。整個基地綿延21公里,建成了研、產、試、管、服功能配套齊全的綜合性液體火箭發動機研製基地,形成了“一條紅光溝,兩代發動機,服務三大總體院,四個核心區,應用於彈、箭、星、船、器五大領域”的事業格局。

接下來的每週,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講述“紅光溝”故事。

讓我們一起走進“紅光溝”,一起感悟航天人的家國情懷。

三線·三獻

1964年8月2日,北部灣事件爆發,美國驅逐艦馬克多斯號與越南海軍魚雷挺發生激戰。8月4日,海戰規模進一步擴大,8月5日,美國悍然出動飛機大規模轟炸越南北方,將戰火燃到中國的南大門,越南戰爭的迅速升級,促使中國領導人最終下定決心改變原定的國民經濟戰略部署,利用我國幅員遼闊的戰略縱深,建立穩固的戰略大後方被列入中央重要議事日程,我國三線建設由此拉開序幕。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國防部五院根據黨中央關於三線建設的指示,提出了以一、二、三、四分院為基礎,分別按照型號類別組成地地、地空、海防和國防和固體導彈四個研究設計院的設想,以及按“型號為綱、地區配套、對口包建、小而分、專業化、大協作”建設三線新基地的原則,由國防部五院一分院包建液體導彈發動機基地。一分院決定在三線地區安排了35個建設項目,其中發動機所(廠、站)設地處秦嶺深山寶雞鳳縣安河溝(後稱為紅光溝,包括國安寺、陳家莊、潘家院、鹿母寺溝)。從此,“紅光溝”在我國航天系統成了響噹噹的火箭發動機代名詞,甚至唱響整個國防科技領域。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在當年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這裡研製的火箭發動機在國家重點型號發射、重大工程飛行試驗中表現卓越,其中長征系列一、二級發動機參加了300餘次發射任務,成功的把數百顆國內外各種不同類型的衛星及十一艘飛船準確送入預定軌道。

遠程火箭一級發動機獲得國家金質獎,姿態控制發動機獲國家銀質獎,是當之無愧的“金牌發動機”,被譽為“山溝裡飛出的金鳳凰”;我國新一代大推力無毒無汙染綠色環保液氧煤油發動機的研製也是從這裡開啟,在2018年1月召開的全國科技獎勵大會上,120噸級液氧煤油發動機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成為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誌。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是對三線建設者最真實的寫照。為了全國人民腰桿子能硬起來,為了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他們隱姓埋名,紮根深山,在科研生產和生活條件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創造了一個個輝煌! “幹驚天動地事 做隱姓埋名人 ”

選址 ——汽車引發的轟動

三線建設選點原則是保密、安全、可靠,要靠近鐵路線,但又不能太近,要有山、有水、分散、隱蔽。後來,又加了一個“進洞”的原則,簡稱“山、散、隱、洞”。1965年,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經過嚴格的篩選,最終確定將發動機設計部及相關研究生產廠、試驗站設在陝西省秦嶺山區鳳縣安河溝內,組建三工區工程指揮部,對外名稱“嶺南汽輪機械廠”,負責人為11所政治部副主任張守法,籌建工作正式展開。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1965年1月,姜福來被調入三線選址工作組,跟隨任新民等人到西部省份選點確定在鳳縣山溝中建設發動機研製生產基地。一個月後,他又跟隨張守法等人一起來到鳳縣鳳州附近的安河溝,是第一批參與籌建的人員。工作人員趕赴鳳州安河溝,住的是土牆砌的房子裡面,沒有床,幾十塊土坯摞在一起,上面鋪了些麥草稈,食堂裡一日三餐都是蘿蔔和清炒包菜,食堂的籠屜裡有幾個黑麵饅頭,在一堆玉米麵窩頭裡特別醒目,這是難得的細糧,他們會自覺把它們留給姜福來和劉國才,姜福來和劉國才的任務是勘察建設點。

每天早晨沿著朦朦朧朧的晨光進入那條安河溝裡,只有一條狹窄的泥路。

姜福來和劉國才,他們勘察的順序是從最遠的下壩村開始,由遠而近,由平地到山坡,即便是這樣,每天走的路依然不少,為觀察地形地物是否符合布點要求,每條小山溝都要進去查看,還要爬到附近的山頂,俯瞰地貌有時還要趟過冰冷的河水,到對岸去勘察地形。選點的原則是儘量分散隱蔽不易被飛機偵查發現,各生產試驗區的間隔不得少於2公里,生活區救濟設置於生產區附近。

其實第一次進溝勘測時,姜福來心裡已經有了基本的布點構架,但是他們的工作是拿出每個生產生活區的詳盡佈局,姜福來和劉國才必須每天進山,仔細勘察一個多星期才走完了一半的勘察區域。有一天,他們又在山溝裡跑了一個上午中午時分,兩人坐在幾戶農舍旁休息,他們吃著涼饅頭喝涼水,農舍主人從屋裡抱來一罐熱水遞給他們,姜福來趕忙道謝,那農戶怯生生的問你們是不是看病的先生?姜福來搖搖頭“不是,我們是地質隊的。”(姜福來他們不能“暴露他們的真實任務”)。

剛成立的籌建處沒有車輛,他們兩人每天早出晚歸徒步勘測,累得筋疲力盡,後來終於撥給籌建處兩輛卡車,終於坐上了汽車,可山路狹窄,汽車只能開進河道,在亂石灘中緩慢行駛,那速度只比走路快那麼一點兒,車上的人被顛簸得搖來晃去。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那輛汽車在山溝裡引起了轟動,沿途的大人、孩子都被這個奇怪的傢伙吸引,河裡追著汽車看的人成群結隊。張守法、姜福來他們停車查看選點地址時,一些膽大的湊上來,指著汽車問:“這是個啥東西?跑得這麼快?”姜福來告訴他們這是汽車,那人又問:“給它喂啥吃呀?”姜福來有任務在身,實在沒空給他們普及科學知識,指指司機,“你問他去。”好奇的人群立刻將汽車和司機團團圍住,司機從來沒受到過這樣的“明星”待遇,剛開始還興致勃勃地回答,到後來被各種奇怪的問題問煩了,揮著雙手高聲說:“別問了!別問了!我們這兒有事情呢。”

“你們趕緊走吧,不要圍在這兒了!走吧,都走吧!”人群往後退了四五米,卻依然圍在汽車周圍沒有散去。兩三個頑童拿著樹枝去捅輪胎,被司機厲聲呵斥,驚慌地竄回鬨笑的人群中。

張守法跟著姜福來和劉國才遠離那些鬨鬧的人群,聽他們小聲地討論選點問題,人群中也根本沒人注意他們在幹啥,那輛汽車具有無可比擬的吸引力。

中國航天動力之鄉    神秘的067基地——“紅光溝”的故事

(下集《“鳳州”不是“州”》)

我們的故事是航天六院發生的真實故事,取材於航天動力文化的諸多成果,再次感謝梳理、研究航天動力文化資源的所有工作者、文學愛好者等!

故事內容摘選自《紀念中國航天事業創建60週年叢書》,《中國動力》,《震天驚雷》,《張貴田院士傳記》等著作,歡迎分享您的“紅光溝”好故事,請將您在“紅光溝”的個人、家庭或工作團隊的真實、感人、難忘的故事發給我們吧,航天弘發實業有限公司建設國家級航天精神文化區工作組,聯繫郵箱:307858156qq.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