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講解員”上了大場面

牧民“讲解员”上了大场面

12月28日上午,“胡楊魂航天情中國夢—內蒙古人民助力中國航天60週年圖片展”在北京民族文化宮開展。來自額濟納旗和四子王旗的8位牧民來到展覽現場,講述與航天有關的故事,表達對祖國的濃濃深情。

牧民“讲解员”上了大场面

12月28日,來自額濟納旗、四子王旗的牧民代表在圖片展現場留念。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記者 金泉 攝

身穿藍色蒙古袍的根登格外顯眼,雖然70歲了,但說起60年前額濟納旗那場持續了12年的大搬遷,老人依然記憶猶新。當年為支援我國第一個導彈試驗靶場建設,10歲的他隨家人一起搬遷,離開了水草肥美的家園。今年70歲的他看到了我國國防事業、航天事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見證了改革開放40年來牧民生活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根登指著一幅圖片說:“這個用蒙古文標的地方,就是以前我們嘎查所在地。那時候嘎查和嘎查之間大家關係比較好,經常來往。航天城建起來以後,大家住的就分散了。”

搬遷時的糾結、看到飛船發射時的滿心喜悅——根登的講解沒有範本,卻有人、有事、有細節,真實而接地氣,打動人心。

北京市民嚴冬告訴記者: “看了照片,感到當地牧民們都特別深明大義,特別有覺悟。所以我帶了小孫女過來,讓她感受一下。”

1958年,為支持國家國防建設,額濟納牧民們義無反顧地讓出家園,開始了大遷徙。從動員到離開,整個搬遷過程中,沒有一戶牧民對國家提出過任何要求。為了國家需要義無反顧的背後,正是額濟納各族人民根植於心、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與擔當。60年來,東風航天城先後將170多顆衛星、11艘神舟飛船、天宮1號、天宮2號和11名航天員14人次送入太空,成為我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和衛星發射中心。 飛船從額濟納沙漠升空,航天員在四子王草原著陸,草原人民以博大的家國情懷支持國防建設和航天事業發展,在祖國航天事業發展中,內蒙古始終與祖國在一起。

聽說圖片展在北京舉辦, 8位牧民專程前來觀看。他們當中,年齡最大的已有86歲高齡,年齡最小的也50多歲,他們希望把自己看到、聽到、經歷過的與航天有關的故事講給更多人聽。

額濟納旗牧民烏雲蘇乙拉說:“我們阿拉善有句話,‘一個牧民就是一個哨兵,一個蒙古包就是一個哨所’,我們會繼續全力支持祖國的國防事業。”

在圖片展開展當日早晨,他們還特意到天安門廣場觀看升國旗儀式。四子王旗牧民阿拉騰託亞激動地說:“我們那裡是神舟飛船著陸場,站在這裡,我作為一名內蒙古人感覺很自豪。”

內蒙古日報社融媒體記者:戴宏

校對:董柏傑 李卓

覺得不錯,請點好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