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4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11月24日,武汉大学樱顶老图书馆,来自中外学界、商界、智库机构的300多位专家与会“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以经济理论贡献为根本,奖金额为一百万元,是国内金额最大的社会科学类的奖项之一。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 沈仕雄供图

以卫兴华、洪银兴、魏杰为主要贡献人的“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研究”获得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三人将分享一百万奖金。
获奖代表、著名经济学家魏杰表示,理论创新永远要和实践联系在一起,理论创新应用于实践才将会更加有意义。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还发来视频致辞:第九届获奖的名单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理论界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的探索,体现了中国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贡献。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主委会委员陈东升表示,中国改革开放的40年,是企业家精蓬勃发展的40年,希望通过经济学创新奖的颁布,进一步推进中国经济学从实践到理论的深度发展。

据悉,“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始创于2008年,以经济理论贡献为根本,每届奖励一个已经实践检验的关于中国经济的重大经济理论,奖金额为一百万元,是国内金额最大的社会科学类的奖项之一。

而另一项经济学界大奖——2006年设立的“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已颁发了7届,先后有林毅夫、谭崇台、吴敬琏、张军、厉以宁、张曙光、姚洋等知名经济学者的近30部(篇)优秀著作(论文)获奖,张培刚奖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重要奖项之一。

这两项大奖的设立离不开两位师生关系的经济学大家——张培刚和董辅礽。

◆ ◆ ◆

两位经济学大师的武大情缘

1913年7月10日,离武汉70公里的红安县八里湾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诞生了一个放牛娃,砍柴、插秧、割稻谷,童年的张培刚与普通农家孩子一个样。

后来12岁的张培刚有机会来到武汉上中学,1929年,考入武汉大学文预科,次年顺利进入经济系学习,武大毕业后旋即参加工作来改善家里经济条件。1941年4月,张培刚与历史学家吴于廑同榜考取清华大学第五届留美公费,在哈佛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写下来这篇发展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农业与工业化》。1946年,已经回到武汉大学经济系担任主任的张培刚才得知自己的大作《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大卫·威尔士奖。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张培刚1947年与学生合影于武汉大学,左四为张培刚

而就在这年,时年23岁的董辅礽离开家乡浙江镇海,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就读。一个是留洋博士,一个是求知若渴的青年学子,相隔14岁的张培刚和董辅礽就这样交集于珞珈山上。

1950年,董辅礽武大毕业留校任教,两年后张培刚参与筹建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1953年,董辅礽留学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获副博士学位后,再次回到母校武汉大学经济系任教,直到1959年调任中国科学院工作。

董辅礽离开武汉去了北京工作,张培刚则到华工参与基建,随后遭遇文革,直到1978年重拾经济学研究。先是学生,后是同事,董辅礽有6、7年时间是在张培刚指导下学习和工作的。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董辅礽
已故经济学家董辅礽曾回忆这段师生情:“1946年我考进武汉大学经济系,结识了我人生中第一位重要导师张培刚教授,但是张老师的学术思想,像一颗流星,在20世纪中叶的天空划出一道炫目的亮光之后,便旋即泯灭了。”

张培刚在武汉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董辅礽、李京文、何炼成、曾启贤、万典武等一批著名经济学家。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他在华中科技大学培养了徐滇庆、张燕生、张军扩、巴曙松、李佐军等一批知名学者,以及一大批政界和实业界的精英。

◆ ◆ ◆

两大经济学奖的武汉底色:

鼓励创新和实践应用

2004年,有“一代经济学大师”之称董辅礽辞世。董辅礽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提出的关于再生产数量关系的数学模型,被誉为"中国经济成长论的代表"。
1996年3月,武汉大学筹建董辅礽经济科学奖励基金。2004年7月30日董辅礽先生去世以后,原奖励基金开始筹建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并于2004年12月31日获批成立,武大校友陈东升、毛振华担任会长和理事长。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主委会委员陈东升致辞 沈仕雄供图
2008年由董辅礽经济科学发展基金会、武汉大学董辅礽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等机构率先发起的“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创立,旨在鼓励原始创新性成果的涌现,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以经济理论贡献为根本,以公开文献为依据,每届奖励一个已经实践检验的关于中国经济的重大经济理论,奖金额为一百万元。
杜润生、厉以宁、吴敬琏、周小川、郭树清、田源、张维迎、马建堂、周叔莲、江小涓、林毅夫、张军、樊纲等先后获奖。

同样作为一代经济学大师,张培刚为发展经济学的创立和新发展做出了世界性重大贡献。
1992年10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的支持下,以张培刚名字命名的经济学公益基金——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成立。基金会在2006年设立了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表彰在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上的重要的理论和应用成果。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第七届“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典礼,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巴曙松致辞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已颁发了7届,奖项类别包括“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著作奖”、“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论文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评奖3至6项,奖金额分别为15万元人民币和10万元人民币。
先后有林毅夫、谭崇台、吴敬琏、张军、厉以宁、张曙光、姚洋等知名经济学者的近30部(篇)优秀著作(论文)获奖,张培刚奖已经成为国内经济学界重要奖项之一。
为鼓励年轻经济学者,2018年还设立“张培刚发展经济学青年学者奖”,至今已举办两届。

统计发现,两大经济学奖中,获奖者多有重叠。这也说明二者设立的初衷是一致的——鼓励创新和实践应用,推动中国经济学的发展使理论之树常青。

◆ ◆ ◆

新经济形势下中国

离不开新技术和高质量发展


新经济形势下中国该如何的选择?在11月24日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上,多位经济学大咖参与探讨中国经济走势。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第九届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颁奖典礼暨中国经济学家年度论坛 沈仕雄供图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以“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为主题进行分享,他提出,中国奇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依然在路上,实践刚刚展现它的上半场。稳投资是展示中国宏观稳定的一个关键,这两年稳增长的压力很大,并且是越来越大,国有企业前两年的投资也在下降。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建华表示,以前我们对新的技术可以不需要太多,也可以满足我们的生活,“但现阶段如果忽略了技术的变化,忽略了新一轮的技术升级所带来的机遇,你很可能就落后了”。

西北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任保平认为,根据现在的经济特殊情况下,必须要高质量发展,从经济发展的速度时代转向经济发展的质量时代,要实施工业化延伸战略,进行再工业化对我们传统产业进行改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表示,实体经济很重要,在转型的过程中一定要保持定力或者耐心,中国还是处于且长期处于战略机遇期,这个大的判断没有变。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宋敏以“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为主题提出看法,中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得益方,也是很重要的推动者。未来全球化稳中有变,整个大的趋势不会有变化。“全球化变中有新,包括出现更高的标准,包括数字经济、数字贸易发展,面对新经济形势,我们中国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和观点。”

珞珈山一对师生催生两项中国大奖,奖金高达百万

内容总监:王十一

商务合作请联系:027-87616749

长江财经智库

长江日报(光谷)数字产品实验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