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 易主國資企業川投,中國金屬利用能否“起死回生”?

易主國資企業川投,中國金屬利用能否“起死回生”?

港股解碼,香港財華社原創王牌專欄,金融名家齊聚。看完記得訂閱、評論、點贊哦。

命運多舛的中國金屬利用(01636-HK)又有“續集”了!

繼今年6月初發布創始人、控股股東俞建秋擬清倉減持股權的公告後,中國金屬利用於11月29日披露該重大事項的最新進展。

清倉甩賣7.8億股

中國金屬利用曾在今年6月5日發佈的公告中稱,其控股股東俞建秋分別與四川省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川投”)和豐銀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豐銀”)簽訂框架協議,擬分別向兩家公司出售最多7.58億股(佔29.0%股份)及最少2.83億股(佔10.82%股份)。

而根據本次披露的最新進展公告,本次更新的信息與上次大同小異。不同的是,向受讓方出售的股份數目、股份佔比有所不一樣,以及首次披露了出售價。

本次更新公告顯示,俞建秋擬向川投出售公司7.80億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約29.64%;向豐銀出售合共2.61億股股份,佔公司已發行股本約9.93%。而這兩項出售事項的出售價均為2.66港元,較11月29日公司股票收盤價3.00港元折讓12.78%。


易主國資企業川投,中國金屬利用能否“起死回生”?


折讓12.78%出售共計10.41億股,可以說俞建秋這次是清倉甩賣了,若能成功出售所持的10.41億股股份,俞建秋將套現27.69億港元巨資,公司也因此易主川投。

與6月5日發佈公告後股價高開6%一樣,更新公告披露後的首個交易日(12月2日),中國金屬利用股價亦高開,開盤漲4.7%,最終收漲16.67%,收回了兩個多月以來的失地。

由此看來,市場是樂於看到中國金屬利用易主的。

然而,令人感到蹊蹺的是,今年6月5日發佈俞建秋清倉減持股份前,據港交所權益資料顯示,俞建秋在今年5月07日-20日9次增持公司股份,共計增持約368.4萬股。在最後一次(5月20日)增持股份後,俞建秋所持公司股份比例增至39.82%。

前腳增持,後腳卻突然要出售全部股份,這不免讓人產生疑惑:俞建秋這是增持後要高位套現走人的節奏嗎?不過事實證明,公司股價自今年6月以來不斷下挫,俞建秋所增持的這368.4萬股至少在目前來說還是處於虧損階段。

俞建秋曾清倉套現失敗

實際上,這並不是俞建秋第一次清倉套現。在2017年,俞建秋就已找好了其套現的“接盤俠”。

當年12月8日,中國金屬利用發佈公告稱,主席及執行董事俞建秋全資擁有的時建(公司控股股東)擬向泰合集團(香港)擬分別向泰合及銀昌出售該公司約7.15億股及3.22億股,共計10.37股,出售價均為每股3港元,較12月8日收盤價折讓15%。若按照每股3港元出售價算,俞建秋這次也有超30億港元的套現金額。

公告發布後,中國金屬利用當時的股價拔地而起,2017年12月8日-2018年1月2日股價飆升39.13%。

但好景不長,中國金屬利用於2018年5月11日發佈公告,根據港交所上市規則第13.09條及香港法例第571章證券及期貨條例第XIVA部內幕消息條文,時建與泰合、俞建秋與銀昌因商業理由各自訂立終止協議。

資料顯示,中國泰合集團是一家以金融為主,大健康、文化旅遊、房地產、教育、農業等多元產業並舉發展的大型跨國投資型企業集團。截至2016年,泰合集團總資產突破600億元人民幣,連續四年位列中國民營企業500強。

若此番股權轉讓成功進行,中國金屬利用將成為泰合集團旗下的第二家上市平臺,中國金屬利用可擁有一個雄厚的靠山,尤其對改善自身財務狀況,儘早實現做大做強或有較大的幫助。而此次計劃擱淺,也讓中國金屬利用股價至今還處於下跌趨勢中。

那麼,作為中國金屬利用的創始人和一把手,俞建秋為何要拋棄其艱難發展起來的公司?

重蹈古杉“餓死”覆轍?

中國金屬利用是一間很有故事的公司。

提到中國金屬利用,必須說說中國金屬利用的前身——古杉集團。俞建秋在2001年創辦了古杉集團,古杉集團花了6年時間走出四川,遠赴美國上市,卻又在隨後的6年裡迅速跌落谷底。

古杉集團在最輝煌的時候,是被號稱為中國最大的生物能源製造商,主要產品是利用動植物廢油生產的生物柴油。據其在紐交所的公告資料顯示,2004至2006年,古杉集團的年產能分別為4萬噸、7萬噸和17萬噸,淨利潤則分別為0.742億、1.525億、3.328億。

上市後不久,古杉集團便因原料供應不足、銷售不佳等問題陷入停產困境,隨後陷入連連虧損的漩渦,2010年該集團全年淨虧損更是高達1.68億美元,最後在2012年收到紐交所不符合上市標準的通知而黯然退市。作為國內生物柴油行業老大,最終卻慘遭“餓死”,結果令人唏噓。

而2014年初赴港敲鐘的中國金屬利用,就是退市後古杉集團的前身,且是通過收購相關銅業公司轉行而來。

然而,雖說換了一個故事,但是主人公俞建秋還是多年前的俞建秋,從事再生銅的新公司中國金屬利用這幾年來似乎在重蹈古杉集團的覆轍。

轉戰銅回收業務的中國金屬利用的業務主要是加工回收廢銅,其次是電解銅,從而生產銅線材、銅線、銅排和銅米。從其業務模式可看出,公司的經營業績受到銅價的影響之大是顯而易見的。


易主國資企業川投,中國金屬利用能否“起死回生”?



易主國資企業川投,中國金屬利用能否“起死回生”?


2015年,銅價大幅下跌,中國金屬利用當年鉅額虧損4.99億元(人民幣,下同),2017年銅價有所回升,公司在當年也因此扭虧為盈。2017年至今,銅價處於震盪下行趨勢,中國金屬利用雖然未虧損,但利潤十分微薄,2018年淨利潤僅為2012.3萬元。

當前,我國整體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中國和德國作為第一和第三大銅消費國,兩國製造業指數均在下滑,已讓廣泛應用於汽車、管道等各行各業的銅金屬市場前景黯淡無光。必和必拓近期發出警告稱,經濟成長放緩以及全球自由貿易面臨威脅,給明年的原物料市場價格帶來重大風險,而原油和銅更容易受到全球政策不確定性波動的影響。這對於受制於上下游市場的中國金屬利用來說,無疑是一大打擊。

此外,由於無節制的競爭造成的累積庫存不斷上升等因素拖累,中國金屬利用的經營業績也因此起伏不定。2019年上半年,中國金屬利用的存貨隨營運規模擴大、行業累積庫存大增而飆升,期內存貨同比增長94.74%,至11.47億元,積壓的大量銅庫存對銅價帶來降價風險的同時還導致銅生產商產生更多的成本。

債務方面,中國金屬利用2019年上半年的定息借款總額高達12.15億元,且近幾年來未有較大幅度下降趨勢,加大了公司資金吃緊力度,公司近幾年由於虧損,加大了發行債券和認購股份進行融資的力度。公司融資成本也相當高,2019年上半年銀行貸款及其他借款的加權平均實際利率達8.04%,沒有任何融資優勢可言。


易主國資企業川投,中國金屬利用能否“起死回生”?


由此可看出,中國金屬利用好似在經歷著古杉集團的覆轍,經營業績看不到曙光,債務狀況也令人擔憂。事實證明,轉戰銅加工業務對俞建秋來說,是相當失敗的,如此慘淡的業績讓在商界拼搏多年的俞建秋也失去了耐心,這回找到了國有企業川投來做公司的“救世主”。

川投能否將公司帶出困境?

此次的接盤方川投比此前的泰和集團強大許多。

資料顯示,川投是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首批組建的省級大型投融資運營公司和國有資本投資公司改組改革試點,是四川省國有資本授權經營主體、重點建設項目融資和投資主體之一,註冊資本100億元。據川投官網顯示,2018年度,川投實現營業總收入88億元,利潤總額35億元,資產總額653億元,所有者權益350億元,管理權益性資產規模達1600億元。

川投旗下包括四川嘉陽集團、川投水務、展利國際等11家全資企業,還控股包括川投能源(600674-CN)、川投田灣河開發公司等16家控股企業。與此同時,川投重要參股企業更是多達12家,如雅礱江流域開發公司、國開四川投資、神華四川能源等。全資企業、控股企業及重要參股企業合計高達39家,這也助推川投建成集能源化工、電子信息、食品飲料、裝備製造、先進材料和數字經濟為一體的“5+1”現代產業體系,形成了以能源為主體,以大健康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為左右翼的 “一體兩翼”產業發展戰略佈局。

川投的經營範圍是實業投資,能源、金融、新興產業等領域囊括了中國金屬利用的銅加工範疇,可以說是專為此次股權收購而來,對中國金屬利用的業務深感興趣。

毫無疑問,作為國資企業,參股後的川投必定會支持中國金屬利用的發展,通過注入資產,為中國金屬利用的業務運營帶來新血液。川投旗下的A股上市公司川投能源就通過川投取得了雅礱江公司、田灣河公司等資產,並得到了川投的資金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川投向川投能源授出貸款的利率相當低,2017年及2018年,川投向川投能源旗下多家子公司授出多筆借款,借款利率為固定利率處於4.35%-4.785%之間。低利率的貸款,對於銀行借款利率高於8%的中國金屬利用來說,可省下大筆的融資成本,改善其流動資產,調低其壞賬撥備。

總結:藉助川投多產業佈局和雄厚資金實力的這座靠山,對中國金屬利用來說是非常具有提振作用的。打通產業鏈,改善產品組合,提升生產效率,減緩資金壓力,均比目前在位的俞建秋更具有可預見性。俞建秋的離開,實際上是為了中國金屬利用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