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5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前段时间,黄小黄到了陕西秦岭脚下的一座小城,意外发现这里和西安中心城区神相似,

也有一座钟楼,也有东西南北街,也有许多古迹。更神的是,这座钟楼和西安钟楼相似度99%,几乎让人怀疑是不是走错了地方。这个袖珍版的“西安城”就是隶属于西安的县区之一—鄠邑区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长得很像西安钟楼的鄠邑区钟楼

鄠邑区曾是一个郊县——户县,位于秦岭脚下,北邻渭水,占据了关中平原一块肥沃丰饶的土地,自古就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好地方。鄠邑区的名字来自于4000年前夏禹时候的一个小方国——“有扈氏国”,这里置县历史也比较长,早在秦孝公时就已经设置了鄠县。建国后,鄠县改名为户县。2016年底,户县撤县设区,成为西安的第11个区——“鄠邑区”,现在辖区面积达1282平方公里,人口约60万。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鄠邑区街景

一直以来,对鄠邑区的认知很有限,只知道这里是出“户太八号”葡萄的地方,农民画很有名,有太平峪、草堂寺、终南山重阳宫“活死人墓”等地方,却不知道,鄠邑区的老城区里其实也可以转转,古迹很多。

黄小黄那天到了鄠邑区老城区后,沿着长约1公里的北街,先后遇见许多古迹:

城隍庙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城隍庙在户县北街中段,原建于明洪武年间,古建成群,是户县一大名胜。现在的城隍庙规模比较小,只有一座山门、两侧厢房,大殿一座,供奉城隍爷是汉将纪信。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庙虽然小,香火却很旺,庙里挂满锦旗,有些锦旗还是外地香客送来的。

穆家清代老宅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在城隍庙对面,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关中传统老宅子,始建于清末,是当时随县老爷到户县上任的一位富县穆姓人士所建,而今历经百年风雨,古宅依然保存完好,现在作为穆家人的老宅子仍在使用。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王氏宗祠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王氏宗祠也在北街,很不显眼,要不是门口立了一块碑、墙上有些张贴画,几乎会错过。王氏过去是户县的大族人家,明清时出了很多人才,其中就包括明代“前七子”之一的著名文学家王九思。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没开门,透过门缝拍一张

户县王氏宗祠由王氏后人创建于清乾隆年间,原有四进院落,现在只剩下中殿和祭堂,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文庙在钟楼脚下,北街和东街夹角的地方。户县文庙历史悠久,原址在城外,明洪武年间从元代旧址迁移到今址,现存的古建筑包括戟门、大成殿、明伦堂、崇圣祠,总面积达6千多平方米,镇馆之宝据称是《雁字回文诗》碑。只不过,文庙现在是鄠邑区文物管理部门的驻地,不对外开放。

钟楼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户县钟楼,又称“大观楼”,民间习惯叫“中楼”,因为它就在鄠邑区四条主街的中央。第一眼的户县钟楼,感觉和西安钟楼没什么两样,这是因为户县钟楼仿照西安钟楼而修建。

陕西秦岭脚下藏了个袖珍版“西安”,古迹很多,知道的人却很少

户县钟楼始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比西安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要晚251年。四面有洞门,东边写着“迎旭”, 南边为“览胜”、西边为“瞻紫”、北边为“拱极”。

虽然只待了两个小时,鄠邑区主城区给黄小黄的印象还是很特别的,这里的人群和车流密度其实也不算低,但很安静,不紧不慢的生活节奏,悠悠回荡的历史气息,给人很安逸的感觉。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