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晨曦中的渾河歷史上的潦水(張國勇/攝)

有關原遼河口改名渾河口,引起營口、盤錦兩地市民爭議。在這種背景下,我以《寄語營口:遼河口改道更名文明不應該拐彎兒》為題,詳細闡述了小潦水渾河與大遼河的關係,理清了相關事實。

有部分讀者說渾河名字難聽,建議渾河改為大遼河,已經有了遼河,渾河再叫遼河於情於理都說不通,可見人們情緒的激烈。古代不同於現代科學的精確測繪,對遼河、渾河這些相通的河流,並不知道哪裡是真正源頭。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撫順是漢代玄菟郡、唐安東都護府高等級政權所在地(張國勇/攝)

目前,"天寧地遼”這句宣傳遼寧的說法,基本是望文生義。歷史上遼寧的遼,並非指遼闊,而是指水流的狀態,潦潦般流淌的河流。潦字最早出現在三千年以上的古代奇書《山海經》上,關於潦水潦山我曾於2017年,在新浪博客撰文《正“遼”考,遼寧源流及衍變過程》加以考證。

《山海經》標註的潦水,是大潦還是小潦,歷史未曾定論,但從秦、漢、高句麗、唐、渤海國、遼、元、明、清……幾千年朝代更迭上,小潦水,也就是渾河,一直是人類涉足東北大地,部落、民族、地區、國家和政權的中心所在。比如漢玄菟郡、唐安東都護府、以至於高句麗、滿族等民族政權都產生在渾河流域,為什麼?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渾河畔高爾山城輪廓可以見證唐安東都護府雄姿(歷史照片)


古代史書,不會平白無故脫離人、部落、民族、政權核心去記載。我查過潦字基本消失的年代,大概在東漢末年中原三國爭雄的年代,那時候遼寧地區公孫氏稱王稱霸。如果追溯更早的歷史記載,渾河統稱潦水。具體實物是一方秦代封泥印,也是"潦東守印",這說明遠在春秋戰國時期,遼河還叫潦水。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珍貴的潦東守印(歷史照片)

潦字之所以變成遼或現在的遼,是文字書法記載形式改變造成的,儘管是我個人推測,但這個證據鏈條相當完整。三國時代,漢代行書出現,漢簡公文一般是連筆書寫,潦字和容易寫成遼,建國後簡化字出現,成為現在的遼字。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漢代書簡出現行書的演變


兩三千年歷史,渾河的意義,絕非字面理解的那般簡單,它的源頭,很可能就是《山海經》中提到的潦山、潦水很可能就是渾河源頭。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潦與遼與遼字的歷史演變


遼寧省名在我國各省、自治區中出現最晚,距今有80多年。清初這裡設遼東將軍,康熙四年(1655年)改稱奉天將軍,清未改奉天省。

1929年2月5日始改遼寧省。當時《盛京時報》於改名前的2月3日載:“據官得消息,關於東三省名稱變更,其中奉天省奉中央方面擬改為關東省一節,現經奉方以關東省仍屬不適,特電請中央打消。改為遼寧省,以符名實,而合制度……查奉方請改遼寧二字,蓋取遼河之東為遼東區域,遼河之西為遼遠河區域之義。”這是對遼寧省名由來的最早解釋。此後,大家都採用此說。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渾河畔的元帥林(張國勇/攝)

現代東北研究史的奠基人金毓黻先生則從政區劃分角度持另一種觀點,1944年,他的觀點以《遼寧省釋名》刊載於《東北要覽》上,他主張“遼寧”之名來源於歷史上政區,說“尋其命名之旨,蓋循往代遼東、遼海之舊,而存一氣,而明代於遼水以西之地,以廣寧為重鎮,與遼陽水相望,故取寧字,而合稱遼寧。此二字以概遼水以西之地。亦猶合江寧、蘇州二府稱江蘇;合安慶、徽州二府為安徽為義正多相類也。”

​鑑於金先生在東北及遼東史研究上極高的學術地位,承其衣缽的專家和學者,大多持這種觀點,並沒有對他的這種說法產生任何懷疑。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渾河上游赫圖阿拉古城是清王朝中興之地(張國勇/攝)

而另一些非系統學者則不同意這種說法,理由是,300多年前的明代遼水以西廣寧為重鎮。清康熙三年,設廣寧鎮,次年改錦州府,更廣寧為縣。遼寧改名之時,廣寧已不是遼西重鎮了。如果說以重鎮來概括一省之地,那麼作為省會的瀋陽從清初到改省名時,都是全東北和本省的首府,也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不取瀋陽,取廣寧,說不通。

實際上以上這幾種說法之所以產生不同分歧,關鍵點就在“遼”字及其歷史衍變上。無論是截取歷史的片面,於1929年取名“遼寧”,還是金先生的論文式的註解,乃至不同意他這種觀點的人,幾乎犯下一個“望文生義”通病,都是通過對歷史的假設或猜想為“遼”字註解。

遼寧以遼遠之說,截取一個片面,能說通,但與後來的發現實證不符。遼來自河名這種說法有道理,但論證不充分。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遼河、渾河、太子河水系圖

博士生導師、東北史研究專家張士尊先生曾寫過一篇《“遼水”原為“潦水”考》似乎最接近真相的一篇文章,可能過於學院派,考證以後,最後還是要與金先生的觀點相似或相同,結論當然也落入想象和猜想。張士尊先生在論文的結論部分解釋說:“與‘潦水’相比,‘遼水’出現的要晚一些。

張先生寫這篇論文時,或沒考慮秦、漢封泥這些寶貴的歷史實物,可以分析,最早不能早於西漢景帝中元二年‘太守’一名出現之前,從詞源分析,遼自然是遠的意思。漢代統治者為什麼此時改‘潦’為‘遼’,可能主要考慮到遼東、遼西兩郡,距離漢代統治中心長安十分遙遠這個現實,因此‘潦水’變成了‘遼水’了。

在“潦水”變“遼水”這關鍵的時間點,張先生的論文結果既趨同於金先生,又符合簡化字“遼”的通俗解釋。這種顧全“大局”的學術觀點,既為金先生觀點圓場,又為東北史學術根基的穩定當了“好先生”。

秦漢封泥的歷史性發現並得到重視,如果金先生髮現和認定封泥這種文物實證,並且發現這種變化發生在西漢景帝中元二年這個大的時代背景,就應該考慮和深挖一下當時時代大背景,“遼”這個千古之謎會由更符合考古學術和邏輯的深入解釋。我們應該注意到“潦東守印”這枚封泥,考古學家已經認證這枚封泥不晚於秦代,什麼是封泥呢?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航拍渾河谷底上的新賓(黃輝/攝)

公元前的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車同軌,修直道,便於郵驛通信。中國早期的郵驛通信組織開始具備雛型,並有所發展,在這之前,春秋戰國時期,就利用烽燧、郵車、快馬傳遞官府緊急消息和“簡書”的郵傳制度,為了讓這些竹簡和木瀆上的文字不被其他人看到,發送公文的部門和首腦,要在傳遞的文書上用特製膠泥蓋印封存,這就是封泥的由來。

“潦東守印”封泥的發現可以印證一個史實,並與秦始皇時期置郡情況吻合:

二十六年置三十六郡:隴西、北地、上郡、漢中、巴郡、蜀郡、河東、上黨、太原、九原、雲中、雁門、代郡、邯鄲、鉅鹿、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三川、東郡、潁川、淮陽、南陽、南郡、碭郡、四川、九江、會稽、洞庭、蒼梧、衡山、齊郡、琅邪、薛郡。

二十八年,新置恆山、清河、河間、河內、閩中、濟北、即墨,省並鉅鹿,為四十二郡。

三十三年,秦得南海、桂林、象郡,此年當另分置廬江、武陵、東海,為秦最終之四十八郡。即:隴西、北地、上郡、漢中、巴郡、蜀郡、河東、太原、上黨、九原、雲中、雁門、代郡、上谷、漁陽、右北平、遼東、遼西、恆山、河間、清河、河內、南陽、南郡、三川、東郡、潁川、碭郡、淮陽、四川、九江、廬江、武陵、會稽、洞庭、蒼梧、衡山、臨菑、琅邪、泰山、濟北、即墨、薛郡、東海、閩中、南海、桂林、象郡。

這說明在秦之前,中國就對遼東和遼西地區進行了有效的中央集權統治,那時,這一地區以潦河為中心,設置了潦西、潦東等郡縣。遼河最早叫潦水、渾河叫小潦水,這裡就有一個歷史性疑問,潦河變成遼河起始於什麼時候呢?

現有歷史文字資料可以證明,潦河作為文字最早出現在古代書籍《山海經——海內東經》及秦漢典籍之中,《三國志——郭嘉傳》也提到“震威潦東,以嫋袁尚”。《三國志》書成於晉代,起碼在晉代潦河、遼河、潦東、遼東是混合使用的,這說明什麼?


營口、盤錦“遼河口”之爭,撫順人再說渾河與遼河關係

結冰的東北河流

筆者在讀史發現,從潦到遼的演變發生在東漢時期,這時候漢代中央政權對潦東地區的掌控能力逐漸減弱,另一方面我國的書法藝術得到迅速發展,行書和草書出現了,漢代的書法有兩大系統,一是碑刻文字,一是簡牘墨跡,它們都是在紙未發明以前或未大量使用以前的書籍文獻。由於材料不同,書寫的工具不同、內容不同,形制不同及書寫者的身份不同,因而表現出各自不同的藝術風格。

漢簡書寫的文字內容或是書信記事,或是公文報告,因而不拘形跡,草率急就者居多。簡書中的書體,一般都是民間實用和流行的體式,與士大夫的“廟堂”字是有區別的。作為應用工具的文字,由於社會生活的日趨豐富,不得不追求簡易速成,草率急就,行草在漢簡等公文上書寫公文在當時十分廣泛,而之前用隸屬撰寫這些公文卻沒有發生這種事情。

潦字用行草書寫很容易寫成遼,遼與潦同音,行書寫法類似,在加上那時候潦東地區恰逢亂世,中央對地方政權掌控能力減弱,以訛傳訛,潦水、潦東變成遼水、遼東了!

秦、漢、魏晉時代,潦水幾經流轉,政權無數次更迭,各類政權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建國之初無文字,後來創建契丹文也是以漢字為衣缽,照貓畫虎,遼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文史記載,權利更迭,將錯就錯,其意已經大改,以致後來遼字簡化,這是潦字變遼歷史衍變的流程和原因。

潦:形聲。字從水從尞,尞亦聲。"尞"意為"長"、"遠"。"水"與"尞"聯合起來表示"大水流到遠方";而遼字則 代表遠或闊,兩者的意義相差太遠。

現在,人們用 “天遼地寧”來解釋遼寧,這其中蘊含人們許多美好的願望。但我們還希望史學家及有關學者從根本和源頭上解決一些歧義,用更合理、更完全、更符合考證邏輯的方式,給遼寧一個更完美的答案。

以上內容是我的一些思考,算是拋磚引玉吧!營口大遼河入海口,改為渾河口,因為人們對渾河的誤解,我以為有必要再說一下遼河和遼寧字跡的演變過程,希望藉此,能為從事這方面的專家推開一扇小門,萬一裡面真端坐著歷史的真相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