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8 衡水辛向党:退而不休,讲好冀州故事


衡水辛向党:退而不休,讲好冀州故事

辛向党,男,1950年生,河北省衡水市冀州区人。原名字辛书林,现名字“辛向党”是他自己在“文革”时期更改的。网名“文字虫”。

他,12岁上小学时,就在老师鼓励下投稿;上中学时,被老师称为“小作家”,进入学校语文组,参加办《校报》。

他,近70年没有离开过冀州农村,19岁入党,曾经担任村、乡镇(公社)、县(市)直部门的领导职务,曾任公社党委书记、县委研究室主任、市委副秘书长。还担任过《冀县志》编委成员、《冀州市志》编辑室主任。


衡水辛向党:退而不休,讲好冀州故事


他,大专文化,高级政工师,曾任河北省农经学会理事,现为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他退居二线15年来,笔耕不辍,写文章、编著作,共撰写了600多万字,平均每年写42.9万字。除去每年在报纸、刊物发表文章50篇左右、在网络发表文章100篇左右外,已经出版有《徐家庄村志》《冀州史辑》《冀州那些事儿》《钩沉集》等13部书。

他撰写的《谈古冀州文化的扬弃》《冀州史辑》《冀州人的“禁忌”》《冀州因商形成的“十大”特色习俗》《冀州读书教育的“五大习俗”》《24节气的谚语》《冀州红白事习俗》《为人处世谚语》《冀州习俗变迁系列》等等,含衣食住行变迁、红白事习俗变迁、称谓变迁、农具变迁、农谚变迁等等,以及《冀州地名探访、故事系列》等等书及文章,分别被政府、政协、宣传部等部门采用编入书中。文章多次获奖。

衡水辛向党:退而不休,讲好冀州故事


他,是冀州乃至衡水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研究名家。

辛向党退下来后,几乎每天早上5至8点上网看新闻、查资料;上午走访、查、抄档案资料或者锻炼身体;下午写作;晚上看完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后看报、刊、书,以不断充实自己。

辛向党的书房里,保存有千方百计搜集来的有关历史文化和民俗的书籍1000多本。

辛向党每月都要去乡村搜集、查找古碑刻、古书籍、古传说故事、走访老人。2010年,他主编《徐家庄村志》,4个月时间,走访老人130多人。2016年,为了写“冀县(今衡水市冀州区)电影院”和冀州城标“金鸡城”名人题写牌匾的回忆稿子,就走访了老人7、8人,有的走访一人2、3次。

他在2015年至2016年间,用了近1年的时间,查、译古籍;找、访故地;搜、寻古物;编、写文章,终于理清了冀州冯氏为冀州乃至衡水的“最牛家族”----有“两帝”“三后”“四妃”“六相”、29高官及91功名者。还写出1万多字并且配16张照片的《冀州研究》,发表在“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衡水学院学报》上。

辛向党多年来多次到冀州档案馆和统计局、民政局查、抄档案资料,还自费去石家庄市档案馆、石家庄报社档案室、衡水档案馆及本市一些单位的档案室,查、抄资料。

辛向党为了写文章,不但几乎天天翻查《现代规范汉语词典》《辞海》《辞源》等工具书,还认真搜索网络,有时在电脑前一呆就是3、4个小时。

衡水辛向党:退而不休,讲好冀州故事

他为写东西,始终在用脑子,锻炼走路时想,骑自行车、电动车时想,睡觉前想,上厕所时想,有时与别人说话时也想。他写的《冀州狄家庄玉皇庙碑文》《冀州发现》《冀州发现》《冀州大刘家庄村发现300多年前石碑》《冀州参加长征的人》《冀州在黄埔军校的人》等等文章,其线索,都是源自与人们的闲谈之中。

报纸曾经发表文章称:辛向党是“讲好冀州故事”的人,“秉承了启迪后人的初心”“以史为镜鉴”,以“历史智慧”“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人类的真善美。”

2019年以来,辛向党先后被评选为2019年第三期“时代新人·衡水好人”和2019年11月“时代新人·河北好人”,他的敬业精神获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