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6 運城國寶故事:傳說中的“存才蹺”

運城國寶故事:傳說中的“存才蹺”

“寧看存才《掛畫》,不坐民國天下”“誤了秋收大夏,不誤存才《掛畫》”“寧看存才《殺狗》,銀元掉了也不瞅”。這些朗朗上口,曾在晉南民間廣為流傳的俗語,對50歲以上年齡的人群來說,也許小時候聽長輩講過,但對大多數90後的年輕人來說,可能聞所未聞,不知所云。俗語反映出民間對傳統戲劇蒲劇的喜愛和追捧,盛讚的是蒲劇一代名伶王存才功深熔琢的精彩蹺功技藝。


提到王存才的蹺功,不能不說到其蹺功表演道具——“蹺”,相信許多人一定和筆者之前一樣不知道是何物件,即便在蒲劇界,對“存才蹺”也僅有屈指可數的老前輩親眼目睹,多數專業人士大多也是耳聞多,眼見少。今年8月,在收集《戲曲遺韻:運城戲曲文物展》文物資料時,筆者從運城市蒲劇團已故編劇楊煥育老師30多年前的文章中瞭解到“存才蹺”的確切收藏單位,竟然是原運城市河東博物館。

由於多年來的人事更替,對於這件藏品的信息,本館幾乎無人知曉,經多方查找發現,館藏登記有民國繡花鞋,遂拍了照片,發給蒲劇前輩——原夏縣文化局局長李恩澤予以辨認,他很驚喜地在電話那頭大聲說:“恭喜你!找到寶貝啦!”為了進一步求證,筆者又根據楊煥育老師所記述的“存才蹺”尺寸大小進行了比對測量,結果完全一致。至此,塵封已久的“存才蹺”露出真容。

運城國寶故事:傳說中的“存才蹺”

什麼是蹺?


蹺,顧名思義,“舉足,踮起後腳尖”之意。傳統戲曲中,蹺是舞臺上模仿舊時婦女纏足小腳的道具,又叫“蹺板”“蹺鞋”,分“硬蹺”和“軟蹺”兩種。蹺鞋長約三寸。硬蹺鞋大都採用紅、白、藍緞,五彩線繡制,鞋頭綴有彩色絲穗。硬蹺鞋底部為半截鞋底狀,前掌部是用白布納制的千層底,後掌面空洞,剛好可以露出木蹺的後跟。軟蹺用布綴衲,也採用紅、白、藍緞,五彩線刺繡,蹺鞋內置高坡度白布包裹的木鞋墊。演員穿硬蹺鞋或軟蹺鞋站立後,腳掌與地面均成75°夾角。使用時表演者幾乎腳尖朝下插在蹺內,然後用綁帶把腳背同木芯牢牢扎死,如同跳芭蕾舞一般。在發展階段上,硬蹺使用早於軟蹺。


存才蹺屬於硬蹺。紅色繡花鞋樣式,鞋底長9.5釐米,接近三寸,形狀似舊時女子所穿的三寸金蓮鞋。內裹槐木芯。鞋尖寬0.5釐米,蹺高17.8釐米。槐木芯上部呈梯形狀,長4.6釐米,寬3.8釐米;下部楦成小腳狀,直徑為2.7釐米,成圓柱體穿過鞋底,上扣鐵環,堅固耐磨。芯內塞墊棉花,外有白底綠花布裹腳,長20釐米。裹腳帶上系兩條綁帶,連在芯內,各長17釐米。

運城國寶故事:傳說中的“存才蹺”

蹺功及其演變


蹺功,亦稱“踩蹺”“綁蹺”,是傳統戲曲旦角表演藝術中的“獨門功夫”,堪稱真正的“中國功夫”,作為表演特技被京劇、徽劇等多種劇種採用。但蹺功真正起源於蒲劇前身——山陝梆子。清代楊懋建《夢華瑣簿》記載:“聞老輩言,歌樓梳水頭、踩高蹺二事,皆魏三作傭,前此無之。故一登場,觀者嘆為得未曾有,傾倒一時。”魏三即魏長生,字婉卿,清乾隆年間山陝梆子(一說秦腔)花旦,少年時曾在西安當學徒,後於同州(今陝西渭南大荔縣)入班學戲,學唱的是同州梆子與蒲州梆子同源的山陝梆子。


乾隆四十四年到四十五年(1779~1780)間,魏長生進京演出,並引起了轟動。吳長元在《燕蘭小譜》中描述到“……自魏三擅名之後,無不以小腳登場。”一時“蹈蹺競勝,墜髻爭妍,如火如荼,目不暇接”。由此說明,清乾隆年間,魏長生首次將“蹺功”引進京城。但從另一方面看,在名伶魏長生把山陝梆子帶到北京前,他活動的同州、蒲州一帶的梆子戲中,一定也有蹺功表演,且不乏其人。


蹺功,在戲劇舞臺上曾風靡了幾代觀眾。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到清宣統三年(1911),是蹺功興盛發展的黃金時期。此後,由於技藝太難,漸趨衰落。

直到上世紀20年代,蒲劇名伶王存才出演旦角。他認為,古代女子均為三寸金蓮,男演員扮演旦角時,如飾演青衣老旦,身系羅裙,還可以遮掩大腳,但在唱《櫃中緣》《掛畫》等小衣戲時,大腳暴露出來,就極不真實。於是,他便琢磨繼承蹺功。

據楊煥育老師描述,王存才練功一般分三個步驟,一是綁好蹺子,跪在鋪蓋或地上,身子向後倒,面朝上睡平,名為“拔筋”;二是學走步,先拄柺杖,漸次放開;三是跑花梆子,以便練出紮實的基本功。歷經數年苦練,王存才終於練出了一身過硬的蹺功,他也成為“蹺功”斷流後恢復繼承“蹺功”的第一人。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踩蹺是對婦女纏足陋習的模仿受到批評、生活中廢除纏足提倡天足、在藝術表演中受到冷落等各種原因,蹺功表演陷入低潮,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被當作“四舊”廢止,蹺和蹺功再次失傳。20世紀80年代,蒲劇界青年演員如吉有芳等,根據前輩傳說,經不懈努力,反覆探索,經歷了從硬蹺到軟硬結合再到軟蹺的探索改進,最終將蹺功重現舞臺,使傳統蒲劇特技“蹺功”重新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

運城國寶故事:傳說中的“存才蹺”

歷經劫難的“存才蹺”


王存才(1893~1957),蒲劇名旦,原籍河南省洛寧縣。幼年時家鄉遭災,隨父逃荒晉南,落戶芮城縣新莊村。10歲時投師蒲劇老生彭世德,初學娃娃生,後發憤苦學,改習花旦。出演《殺狗》嶄露頭角。他以做功見長,刻畫人物,感情細膩,表演逼真。

19歲時,王存才苦練“蹺功”,先後數年,常在趕臺時足踩蹺子,跟上箱車跑,手抓師父坐騎馬尾,步行三五里至數十里,不以為苦,逐漸掌握和練就了“蹺功”絕技。抗戰時期,名噪西北數省。


在演出蒲劇《掛畫》時,王存才由小凳上跳到長凳子上前後走動,並做出“金雞獨立”“盤腿接畫”等舞姿。特別是走到凳子稍頭做別腿、屈體、掛畫的動作,驚險而優美,可謂灑脫自如。其驚人技藝,不僅觀眾百看不厭,而且同行中有口皆碑。著名京劇藝術家程硯秋在觀看了存才的蹺功後,讚不絕口:“我們京劇也有蹺功,但遠比不上王存才,他踩蹺的難度和技巧比京劇好。”


據傳,王存才踩蹺秘不外傳。每次演出扎蹺時,都特意將腳伸在箱子內,不讓外人看,所穿蹺鞋皆由永濟孫常村王進才的母親專門縫製。

運城國寶故事:傳說中的“存才蹺”

王存才的主要藝術生涯多在1949年以前,民間有“教會徒弟,餓死師傅”之說,囿於封建思想觀念,王存才未能將自創的蒲劇特技傳給後人,造成“蹺功”此後失傳,令人非常惋惜。


1957年王存才病逝,遺有顏色各異的蹺鞋三副,由永濟縣虹光劇團箱倌王進才保存。王進才藏於家中土炕內,後因燒炕,不幸毀掉兩副。1984年,王進才捐出了僅存的一副蹺鞋。這一珍貴的戲曲文物,成為民國蒲劇蹺功的唯一實證。

近期,運城博物館即將舉辦《戲曲遺韻:運城戲曲文物展》,許多深藏閨中的珍貴文物如唐四面伎樂人物石基座、北宋修舞亭石碑、金戲曲人物磚雕、清代絳州戲曲年畫木刻版等都會與廣大觀眾見面。而筆者獨獨專文推薦這件劫後餘生、傳世僅存的“存才蹺”,是希望大家莫誤良機,一睹為快,因為下次展出難以預期。(文章來源於運城新聞網,作者鄒冬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