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引子 麻木懶散的彬彬

“彬彬,把你手上的遊戲停一停,先來改一下錯題!”

陳女士衝著正在玩手機遊戲的兒子喊道,可是好半天,都沒有得到孩子的回應。

陳女士十分無奈,又喊了幾聲,彬彬才不情願地說了聲:“知道了……”

彬彬磨磨蹭蹭地坐在桌前,打開了作業本,敷衍了事地抄起了正確答案。

陳女士在一旁看著,忍不住搖頭道:“彬彬,這些題目你真的弄懂了嗎?”

彬彬不假思索道:“懂了!”

陳女士不相信,馬上找了一道類似的題目,讓彬彬當場做題,結果不出所料:彬彬又做錯了,而且出錯的原因跟之前一模一樣。

陳女士生氣地說:“你這根本就是在應付差事!沒有把學習當回事!”

聽著陳女士的批評,彬彬卻不為所動,依然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樣子,讓陳女士感到十分頭疼。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這孩子我真是沒法管了,永遠都是一副不疼不癢的樣子,誇他沒反應,打罵也不怕,說什麼都聽不進去,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怎麼樣?”心情憋屈的陳女士對孩子爸爸傾訴道。

爸爸也皺起了眉頭:“是啊,這孩子怎麼像個毫無反應的‘橡皮人’一樣?”

什麼是“橡皮人效應”?

爸爸無意中的想法揭開了孩子麻木懶散的真相,沒錯,在彬彬身上出現的正是一種奇特的心理學效應——“橡皮人效應”

“橡皮人”的說法,最早出現在著名的小說家王朔的作品《橡皮人》中,指的是一種特殊的社會人格。

用王朔的話來形容就是:這種人無夢、無痛、也無趣,對外界刺激“刀槍不入”,對批評、表揚毫無感覺,榮譽感、恥辱感幾乎喪失殆盡。

在心理學上,“橡皮人”的特點往往會和情感枯竭、去人性化、個人成就感低等劃上等號,而“橡皮人效應”指的就是逐漸麻木,逐漸“橡皮人化”的一系列動態變化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非常顯然,如果孩子身上出現了“橡皮人效應”,爸爸媽媽卻沒有及時干預的話,最終他們就會變成沒有痛感的“橡皮人”。

因此,當孩子開始出現以下這些情況時,爸爸媽媽就一定要注意警惕,要抓緊防範“橡皮人效應”了:

  1. 孩子對待生活、學習中的任何事情都會習慣性地懶散敷衍,態度很不積極。
  2. 孩子總是需要爸爸媽媽推動、監督才會去做某事,自己毫無動力可言。
  3. 孩子缺乏求知慾望,不愛主動提問,也不喜歡回答問題。
  4. 孩子沒有明顯的興趣點,缺乏追求喜愛事物的激情。
  5. 孩子對批評和讚揚淡然處之,不吵不鬧,不悲不笑。
  6. 孩子存在情感冷漠的情況,在爸爸媽媽對他表示關懷和愛意的時候,他卻無動於衷。
  7. 孩子對未來沒有目標,總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態度對待學習和生活。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不疼不癢”的“橡皮人”孩子是怎麼形成的?

瞭解了“橡皮人效應”之後,爸爸媽媽們一定很想知道,這種“不怕疼不怕癢”的“橡皮人”孩子到底是怎麼形成的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問題不是短時間形成的,而是日積月累才會出現的情況。

下面,就讓我們從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學校教育這三個維度去挖掘一下“橡皮人”的成因:

1.從孩子自身尋找原因

⑴孩子陷入了“低自尊狀態”:

低自尊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較低,認為自己“什麼都做不好”、“非常沒用”,抱著這種失敗主義的態度,他們變得越來越消極,也不願意付出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情。

特別是在學習或生活任務有一定難度,比較費力的時候,他們會很自然地退縮不前,即使爸爸媽媽拼命催促,他們也只會用敷衍的態度去勉力應付。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⑵孩子心中充滿了“無力感”:

孩子以前曾經積極努力過,但因為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成績提高緩慢,在家中沒有得到爸爸媽媽的讚揚,在學校沒有得到老師的重視,時間長了,孩子的積極性被消磨殆盡,心中便會滋生出“無力感”

他們會認為“我再怎麼做也無法改變現狀”,於是爸爸媽媽便會發現他們開始變得懶散,缺乏主動性。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⑶孩子成了“無聊症候群”:

“無聊症候群”是青少年身上常見的問題,指的是孩子總是把“無聊”、“沒意思”之類的話語掛在嘴上,同時呈現出逃避現實、無精打采、對周圍的世界漠不關心的“橡皮人”症狀。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症狀,主要是因為孩子缺少具體、明確的目標,沒有能夠讓自己集中注意力的興趣愛好,找不到生活和學習的樂趣,才會變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遲鈍。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2.從家庭內部尋找原因

(1)父母過於強勢:爸爸媽媽忽視了孩子自主性的發展,總想讓孩子聽自己的,使得孩子逐漸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判斷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習慣讓他人推動,自己變得越來越不積極。

(2)父母對孩子的學習過度關注:在有的家庭中,爸爸媽媽將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孩子的學習上,不讓孩子做其他事情,擔心孩子會分心,但這樣卻會讓孩子失去生活趣味,逐漸變成麻木的“橡皮人”。

(3)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過高:爸爸媽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總是要求孩子做他們做不到的事情,這也會讓孩子產生挫敗感,對自己的評價會越來越低,時間長了,他們便會“破罐子破摔”,徹底放棄努力。

(4)父母和孩子欠缺溝通:有的爸爸媽媽只關注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成績是否如意,卻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時因為工作忙碌,也很少和孩子進行親密無間的溝通。有時孩子想要向他們訴說心聲,他們也沒有耐心傾聽,久而久之,孩子會對爸爸媽媽關閉心門,這也是造成孩子情感淡漠的原因之一。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3.從學校教育尋找原因

(1)孩子沒有得到老師的關注。在一個班級裡,能夠讓老師產生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最優秀的孩子和那些讓人頭疼的“刺頭”學生,成績平平、性格內向、表現不夠突出的孩子常常會成為被遺忘的對象,這也會讓孩子缺少進步向上的動力。

(2)孩子沒有獲得同齡人的慰藉。孩子不太會和人打交道,經常獨來獨往,不太合群,也會慢慢變得孤僻、冷漠,並且會缺少對班集體的歸屬感和榮譽感。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給“橡皮人孩子”一些正向刺激,讓他恢復活力

孩子本應是天真無邪、快樂無憂的,在他們身上理應顯現青少年特有的神采飛揚和青春洋溢,而不應當出現這種麻木不仁、讓人絕望的“橡皮人效應”。

那麼,爸爸媽媽該怎麼做,才能讓“橡皮人孩子”變得積極起來、活躍起來呢?我們不妨參考以下這些心理學育兒妙法,去給孩子一些有益的正向刺激,讓他們逐漸恢復“活力”:

1.用“比馬龍效應”激活孩子的自信心。

簡單地理解,“比馬龍效應”就是一種期待效應:把人比作龍,他就會有龍的表現;比作馬,他就會有馬的反應。

引申到育兒問題上,當我們對孩子寄予厚望,對他們表現出了足夠的尊重、重視、關懷,孩子感覺到了這份期待,就會自然地產生責任感

,會用良好的表現來回應我們的期待。

相反,若是我們對孩子打擊、苛責,懷疑他們的能力,這樣的“負向期望”也會影響到孩子對自己的看法,會讓他們自暴自棄,成為低自尊的“橡皮人”。

所以,想要讓孩子變得優秀起來,我們自己首先要對孩子有足夠的信心,並要對孩子投入感情、期望;當感受到孩子的不良情緒時,要主動和他們談心,讓他們能夠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期待與信任。

在孩子遭遇挫折感到沮喪的時候,我們可以這樣對他們說:“我相信你能行”,“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以此來不斷激勵他們發揮出自身的主動性、積極性。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2.用“登門檻效應”循序漸進提出目標。

在激勵孩子的同時,我們也要記住“欲速則不達”的道理,不要一上來就給孩子提太高、太難達到的目標,那樣只會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正確的做法是按照“登門檻效應”,先提出較小的要求,等孩子能夠順利地完成,並獲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時候,我們才能像上臺階一樣,再提出一個難度略有提升的要求,這樣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完成。

比如孩子性格內向、不敢當眾發言,我們就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在大庭廣眾之下開口演講,孩子未經過相關訓練,肯定是做不到這一點的,而失敗的陰影卻會長時間地停留在他們心中。

所以我們應當學會降低要求,不妨先嚐試讓孩子對鏡朗誦一首詩歌,並錄下視頻,如果孩子能夠做到這一點,我們就要為他鼓掌,表揚他的勇氣。

之後可以逐步提升要求:讓他把爸爸媽媽當成觀眾,做一做自我介紹;然後再逐漸增加聽眾,同時增加演講的內容……“登門檻效應”就會逐漸發揮作用,會讓孩子的能力一點點得到提升。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3.用“同伴效應”鼓勵孩子奮進。

僅僅依靠家庭教育,孩子起色不大的話,我們還可以考慮引入“同伴效應”,那就是讓同齡人來影響孩子,使孩子願意模仿同伴的良好行為,並會受到同伴的積極性、意志力的感染,從而能夠走出消極的“橡皮人狀態”。

為此,我們可以經常給孩子講一些優秀的同齡人戰勝困難、取得成績的故事,還可以在週末帶孩子去一些同齡人較多的書店、圖書館、天文館、學習中心等等,讓孩子感受同齡人積極思考、樂於求知的氛圍。

在寒暑假,我們可以徵求孩子的同意,再為孩子報名參加一些正規的成長訓練營,讓孩子可以和更多同齡人朝夕相處,去感受青春、快樂的滋味,並能夠學到很多生活、學習的技巧。


孩子麻木懶散、對批評表揚無所謂?7點識別孩子的“橡皮人效應”

當然,消除“橡皮人效應”也離不開孩子自己的努力,我們可以提醒孩子給自己設定短期目標、階段目標、長期目標,讓孩子覺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義的。

我們還可以鼓勵孩子尋找自己的興趣,找到愛做的事情之後,孩子身上的“麻木感”也會逐漸消失,他會重新煥發少年人應有的激情和活力。

不過在此要提醒的是,真正的興趣應當是健康向上的,要能讓孩子從興趣中有所得益,若是發現孩子把所有的興趣都集中在了虛無縹緲的網絡遊戲世界,爸爸媽媽也要及時干預,避免孩子從“橡皮人”變成“遊戲人”。

我是【親子育兒堂】,長期關注孩子的成長和教育問題。您有任何問題,都可以給我留言。敬請關注我,獲取更多實用的育兒乾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