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引子 麻木懒散的彬彬

“彬彬,把你手上的游戏停一停,先来改一下错题!”

陈女士冲着正在玩手机游戏的儿子喊道,可是好半天,都没有得到孩子的回应。

陈女士十分无奈,又喊了几声,彬彬才不情愿地说了声:“知道了……”

彬彬磨磨蹭蹭地坐在桌前,打开了作业本,敷衍了事地抄起了正确答案。

陈女士在一旁看着,忍不住摇头道:“彬彬,这些题目你真的弄懂了吗?”

彬彬不假思索道:“懂了!”

陈女士不相信,马上找了一道类似的题目,让彬彬当场做题,结果不出所料:彬彬又做错了,而且出错的原因跟之前一模一样。

陈女士生气地说:“你这根本就是在应付差事!没有把学习当回事!”

听着陈女士的批评,彬彬却不为所动,依然是一副“皮笑肉不笑”的样子,让陈女士感到十分头疼。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这孩子我真是没法管了,永远都是一副不疼不痒的样子,夸他没反应,打骂也不怕,说什么都听不进去,也不知道他到底想怎么样?”心情憋屈的陈女士对孩子爸爸倾诉道。

爸爸也皱起了眉头:“是啊,这孩子怎么像个毫无反应的‘橡皮人’一样?”

什么是“橡皮人效应”?

爸爸无意中的想法揭开了孩子麻木懒散的真相,没错,在彬彬身上出现的正是一种奇特的心理学效应——“橡皮人效应”

“橡皮人”的说法,最早出现在著名的小说家王朔的作品《橡皮人》中,指的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人格。

用王朔的话来形容就是:这种人无梦、无痛、也无趣,对外界刺激“刀枪不入”,对批评、表扬毫无感觉,荣誉感、耻辱感几乎丧失殆尽。

在心理学上,“橡皮人”的特点往往会和情感枯竭、去人性化、个人成就感低等划上等号,而“橡皮人效应”指的就是逐渐麻木,逐渐“橡皮人化”的一系列动态变化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非常显然,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了“橡皮人效应”,爸爸妈妈却没有及时干预的话,最终他们就会变成没有痛感的“橡皮人”。

因此,当孩子开始出现以下这些情况时,爸爸妈妈就一定要注意警惕,要抓紧防范“橡皮人效应”了:

  1. 孩子对待生活、学习中的任何事情都会习惯性地懒散敷衍,态度很不积极。
  2. 孩子总是需要爸爸妈妈推动、监督才会去做某事,自己毫无动力可言。
  3. 孩子缺乏求知欲望,不爱主动提问,也不喜欢回答问题。
  4. 孩子没有明显的兴趣点,缺乏追求喜爱事物的激情。
  5. 孩子对批评和赞扬淡然处之,不吵不闹,不悲不笑。
  6. 孩子存在情感冷漠的情况,在爸爸妈妈对他表示关怀和爱意的时候,他却无动于衷。
  7. 孩子对未来没有目标,总是以“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对待学习和生活。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不疼不痒”的“橡皮人”孩子是怎么形成的?

了解了“橡皮人效应”之后,爸爸妈妈们一定很想知道,这种“不怕疼不怕痒”的“橡皮人”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身上的问题不是短时间形成的,而是日积月累才会出现的情况。

下面,就让我们从孩子自身、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这三个维度去挖掘一下“橡皮人”的成因:

1.从孩子自身寻找原因

⑴孩子陷入了“低自尊状态”:

低自尊的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较低,认为自己“什么都做不好”、“非常没用”,抱着这种失败主义的态度,他们变得越来越消极,也不愿意付出努力去做好一件事情。

特别是在学习或生活任务有一定难度,比较费力的时候,他们会很自然地退缩不前,即使爸爸妈妈拼命催促,他们也只会用敷衍的态度去勉力应付。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⑵孩子心中充满了“无力感”:

孩子以前曾经积极努力过,但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成绩提高缓慢,在家中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赞扬,在学校没有得到老师的重视,时间长了,孩子的积极性被消磨殆尽,心中便会滋生出“无力感”

他们会认为“我再怎么做也无法改变现状”,于是爸爸妈妈便会发现他们开始变得懒散,缺乏主动性。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⑶孩子成了“无聊症候群”:

“无聊症候群”是青少年身上常见的问题,指的是孩子总是把“无聊”、“没意思”之类的话语挂在嘴上,同时呈现出逃避现实、无精打采、对周围的世界漠不关心的“橡皮人”症状。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症状,主要是因为孩子缺少具体、明确的目标,没有能够让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兴趣爱好,找不到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才会变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迟钝。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2.从家庭内部寻找原因

(1)父母过于强势:爸爸妈妈忽视了孩子自主性的发展,总想让孩子听自己的,使得孩子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做任何事情都习惯让他人推动,自己变得越来越不积极。

(2)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过度关注:在有的家庭中,爸爸妈妈将全部的注意力集中在了孩子的学习上,不让孩子做其他事情,担心孩子会分心,但这样却会让孩子失去生活趣味,逐渐变成麻木的“橡皮人”。

(3)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总是要求孩子做他们做不到的事情,这也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对自己的评价会越来越低,时间长了,他们便会“破罐子破摔”,彻底放弃努力。

(4)父母和孩子欠缺沟通:有的爸爸妈妈只关注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成绩是否如意,却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平时因为工作忙碌,也很少和孩子进行亲密无间的沟通。有时孩子想要向他们诉说心声,他们也没有耐心倾听,久而久之,孩子会对爸爸妈妈关闭心门,这也是造成孩子情感淡漠的原因之一。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3.从学校教育寻找原因

(1)孩子没有得到老师的关注。在一个班级里,能够让老师产生深刻印象的往往是最优秀的孩子和那些让人头疼的“刺头”学生,成绩平平、性格内向、表现不够突出的孩子常常会成为被遗忘的对象,这也会让孩子缺少进步向上的动力。

(2)孩子没有获得同龄人的慰藉。孩子不太会和人打交道,经常独来独往,不太合群,也会慢慢变得孤僻、冷漠,并且会缺少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给“橡皮人孩子”一些正向刺激,让他恢复活力

孩子本应是天真无邪、快乐无忧的,在他们身上理应显现青少年特有的神采飞扬和青春洋溢,而不应当出现这种麻木不仁、让人绝望的“橡皮人效应”。

那么,爸爸妈妈该怎么做,才能让“橡皮人孩子”变得积极起来、活跃起来呢?我们不妨参考以下这些心理学育儿妙法,去给孩子一些有益的正向刺激,让他们逐渐恢复“活力”:

1.用“比马龙效应”激活孩子的自信心。

简单地理解,“比马龙效应”就是一种期待效应:把人比作龙,他就会有龙的表现;比作马,他就会有马的反应。

引申到育儿问题上,当我们对孩子寄予厚望,对他们表现出了足够的尊重、重视、关怀,孩子感觉到了这份期待,就会自然地产生责任感

,会用良好的表现来回应我们的期待。

相反,若是我们对孩子打击、苛责,怀疑他们的能力,这样的“负向期望”也会影响到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会让他们自暴自弃,成为低自尊的“橡皮人”。

所以,想要让孩子变得优秀起来,我们自己首先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信心,并要对孩子投入感情、期望;当感受到孩子的不良情绪时,要主动和他们谈心,让他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期待与信任。

在孩子遭遇挫折感到沮丧的时候,我们可以这样对他们说:“我相信你能行”,“下次你一定能做得更好”,以此来不断激励他们发挥出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2.用“登门槛效应”循序渐进提出目标。

在激励孩子的同时,我们也要记住“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不要一上来就给孩子提太高、太难达到的目标,那样只会打消孩子的积极性。

正确的做法是按照“登门槛效应”,先提出较小的要求,等孩子能够顺利地完成,并获得了成就感和自豪感的时候,我们才能像上台阶一样,再提出一个难度略有提升的要求,这样孩子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完成。

比如孩子性格内向、不敢当众发言,我们就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在大庭广众之下开口演讲,孩子未经过相关训练,肯定是做不到这一点的,而失败的阴影却会长时间地停留在他们心中。

所以我们应当学会降低要求,不妨先尝试让孩子对镜朗诵一首诗歌,并录下视频,如果孩子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为他鼓掌,表扬他的勇气。

之后可以逐步提升要求:让他把爸爸妈妈当成观众,做一做自我介绍;然后再逐渐增加听众,同时增加演讲的内容……“登门槛效应”就会逐渐发挥作用,会让孩子的能力一点点得到提升。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3.用“同伴效应”鼓励孩子奋进。

仅仅依靠家庭教育,孩子起色不大的话,我们还可以考虑引入“同伴效应”,那就是让同龄人来影响孩子,使孩子愿意模仿同伴的良好行为,并会受到同伴的积极性、意志力的感染,从而能够走出消极的“橡皮人状态”。

为此,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一些优秀的同龄人战胜困难、取得成绩的故事,还可以在周末带孩子去一些同龄人较多的书店、图书馆、天文馆、学习中心等等,让孩子感受同龄人积极思考、乐于求知的氛围。

在寒暑假,我们可以征求孩子的同意,再为孩子报名参加一些正规的成长训练营,让孩子可以和更多同龄人朝夕相处,去感受青春、快乐的滋味,并能够学到很多生活、学习的技巧。


孩子麻木懒散、对批评表扬无所谓?7点识别孩子的“橡皮人效应”

当然,消除“橡皮人效应”也离不开孩子自己的努力,我们可以提醒孩子给自己设定短期目标、阶段目标、长期目标,让孩子觉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还可以鼓励孩子寻找自己的兴趣,找到爱做的事情之后,孩子身上的“麻木感”也会逐渐消失,他会重新焕发少年人应有的激情和活力。

不过在此要提醒的是,真正的兴趣应当是健康向上的,要能让孩子从兴趣中有所得益,若是发现孩子把所有的兴趣都集中在了虚无缥缈的网络游戏世界,爸爸妈妈也要及时干预,避免孩子从“橡皮人”变成“游戏人”。

我是【亲子育儿堂】,长期关注孩子的成长和教育问题。您有任何问题,都可以给我留言。敬请关注我,获取更多实用的育儿干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