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韩信一开始也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可他为何就能一路开挂,却不像赵括、马谡一样一败涂地?

黎小鱼


这个问题问的好!韩信也是通过与萧何交谈,从而打动萧何,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也可以讲韩信是靠“纸上谈兵”打动萧何的,但韩信的纸上谈兵和赵括、马谡不同,因为韩信确实有才,并且跟随项梁、项羽征战多年,有丰富实战经验。

韩信跟随项梁、项羽征战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年轻时候,家境贫穷,还没有好品行,经常寄居别人家吃闲饭,连他妻子都嫌弃他。

后来,由于秦末乱世,楚国大将项梁也起兵反秦,所以韩信就持剑投奔了项梁,项梁死后,又跟随项羽,项羽封他做郎中,跟随在项羽左右。

在韩信投奔刘邦之前,先后跟随项梁、项羽,并且与秦国部队交战多次,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同时项梁和项羽都是秦末名将,韩信从他们身上应该学到不少用兵之道。

韩信自身也比较有才

从韩信与萧何、刘邦的对话可以看出,韩信确实有才,他对项羽的分析很有道理,并且非常深刻。

他认为项羽虽然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项羽会心疼得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但是等到有人立下战功,该加封晋爵时,却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磨得失去了棱角,都舍不得给人,说项羽是妇人的仁慈。

另外他也将刘邦与项羽进行了比较,认为刘邦在勇敢、强悍、仁厚、兵力等各方面都不如项羽,但刘邦会用人、讲仁义,舍得分封、并且有先入关中为王,且与咸阳民众有约法三章等优势。

所以,韩信为刘邦提出了夺取天下的谋略:1、发封文书,平定三秦;2、与项羽反其道而行,任用英勇善战的人才;3、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给有功之臣;4、以正义之师,顺从将士东归的心愿,向东进攻。

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确实比较有才,有战略思维。

刘邦给足了韩信面子,助其在军中树威

刘邦听从萧何建议,选择了良辰吉日,亲自斋戒,设置高坛和广场,任命韩信为大将军,给足了韩信面子。

要知道,平常刘邦待人是很随意的,对人轻慢,不讲礼节,任命将军就像呼喊小孩儿一样,而这次一反常态,这么隆重的任命韩信,刘邦的下属都犯嘀咕,但对韩信也不敢轻视。

所以,刘邦这么隆重的任命韩信,也帮他在军中树立了权威,有利于韩信统兵打仗。

韩信对项羽比较熟悉,所以攻击项羽非他莫属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韩信曾经做过项羽的郎中,陪侍在项羽左右,对项羽脾气秉性非常熟悉,并且他还了解刘邦。可以说是知己知彼,那么由他来攻击项羽,肯定能够取胜。

所以萧何就说,如果刘邦想向东发展,和项羽争夺天下,那就非韩信莫属。

而赵括、马谡则没这些优势

赵括虽然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自幼熟读兵书,但是缺乏实战经验,不知道灵活应变,结果在长平之战中,让秦国大将白起打败,坑杀40万赵军;

马谡虽然有才气,与诸葛亮很投缘,并且献攻心计,助诸葛亮平定南方,但是他也缺少实战经验,只会论兵。在诸葛亮北伐讨魏时,马谡被诸葛亮任命为北伐先锋,因为对魏国将领的不了解,又对地形地势判断失误,并且违背诸葛亮用兵部署,痛失街亭,从而留下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典故。

结语

赵括、马谡与韩信相比,都缺少实战经验,并且不知道“兵乃诡道”的道理,不能随机应变。照本宣科,不知道战场环境不同,对手不同,应用的计谋也不相同,所以最终落败,留下“纸上谈兵”的笑话。韩信与他们相比,实战经验丰富,并且经常随时而变,随地而变,随需而变,且“知己知彼”,所以一路开挂,最终帮助刘邦,夺得天下。

您认为韩信和赵括、马谡还有哪些不同啊?欢迎留言啊!


我是管理故事会小编,喜欢军事和历史,欢迎关注!共同探讨历史和军事中的管理问题!

管理故事会


韩信就是军事天才。是不能以常人来对照的。

中国的军事天才很多。

韩信,霍去病,陈庆之,吴起………

我记得亮剑有一段子:如果读军事理论能做将军,军事学院的教授全是将军了。

马謖,赵括是典型的学院派。

亮剑有一段讽刺学院派的:地图全是开阔地,一上战场全拉稀。[捂脸][捂脸][捂脸][捂脸]

楼上几位军事天才又各有各的特点。

韩信的仗全是巧打,奇谋频出,很少跟敌人硬干个。十面埋伏,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霍去病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史书没有记载霍去病读过啥兵书,汉武帝也是想锻炼一下他,结果收获了有汉一朝最耀眼的将星:8千人干翻人家几万。封狼居胥,到达军人荣耀的巅峰。

陈庆之很奇怪,前半生居然是个秘书+侍从。连个纸上谈兵都没有过。率七千人干翻三十万,而且还破城。七千人破城!前朝的王邑,后来的陈友琼都不敢跟陈庆之打招呼了。他的履历让我汗毛直竖。

吴起属于复合型人才。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早期学儒术给老师踢出校门,只是私德有亏,不容于当世。前期郁郁不得志,换了很多老板都没机会领兵。最初领兵之时,因老婆是敌国人,国君不放心,结果杀妻以明志,最终以弱胜强。特点爱兵如子,一生未尝败仗。吴起跟孙武并称孙吴。最耀眼吴起以五万干翻秦惠公五十五军队。著有吴子兵法,武庙十哲之一。

牛逼的军事天才,在历史中异常耀眼。往往我们很奇怪:都一个肩膀扛一个脑袋,你咋能飞天呢?

所以这些军事天才太牛,普通人理解不了也很正常。因为你们都不是天才。[呲牙][呲牙][呲牙][呲牙]



不花钱降温工程


韩信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有打仗的经验的,而且资历不浅。

1、韩信有实战经验。

韩信在投奔刘邦之前就在项军中干了好几年了,而且还是执戟郎,虽然现代人看这个名字就好像是看大门的,但实际上执戟郎是项羽的贴身侍卫,这说明韩信一方面肯定会随着项羽一起冲锋陷阵参加战斗,一方面也能够接触到楚军的高层谋划。从史书上记载韩信曾向项羽提出几次建议但未被采纳来看,执戟郎实际也相当于现代军队中的参谋,也就是说韩信在加入汉军之前不仅参加了战斗,也已经接触了很多战略级别的军事谋划。韩信年少时虽穷,但他识字懂数学,所以不可能是一般家庭出身,肯定是韩国贵族出身,这种人投奔项羽不可能只当个小兵。项羽手下几十万大军,一般士兵别说给项羽提建议,面都不一定见的到。

所以,韩信和赵括、马谡存在本质上的不同,他不仅是参谋,也参加过真正的战斗,知道带兵打仗是怎么一回事。

2、韩信也有足够的资历领军。

韩信在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之前就是汉军的治粟都尉,虽然是管后勤的,但都尉已经是领军的中级军官,再往上就是将军,陈胜起义时就是陈胜自立为将军而吴广为都尉,陈平投汉一开始也是都尉。这个职位已经说明韩信完全有单独领军的资历。后来韩信直接被刘邦任命为大将军属于越级提拔,但其实也就越了两级而已,因为就算不越级,都尉再往上升也是中郎将了。

因为史书对韩信在成为汉军大将之前的历史写的很少而且写的很惨,所以导致很多人有误解,以为韩信是从一个小兵一步登天的,实际上韩信在拜将之前就已经凭能力和资历一步步升到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了。


三只脚的大大乌鸦


衡量一个将领的能力,得看他的对手是谁?

而韩信之所以能一路开挂,除了本身的能力外,还与韩信的对手非常弱有关,而正是由于韩信的对手弱,而让韩信得以施展计谋,一路收获经验,一路开挂,越战越强。

赵括的对手是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而赵括本人却是初出茅庐的新手,白起身经百战,颇有才能,对付一个新兵蛋子的赵括,白起绰绰有余。



马谡的对手是张郃,张郃是当时魏国五子良将硕果仅存的良将,当世名将,身经百战,从军三十多年,而马谡呢?只有军事理论,没有军事实践,再加上马谡在战场上犯了很大的错误 ,马上被张郃抓住机会击败。

而韩信的对手呢?首先是魏豹。

魏豹是原魏国的贵族,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依靠借来的数千士兵,占了原来魏国的一些地区,魏豹基本就是墙头草一样的存在,刘邦强就投靠刘邦,项羽强就投靠项羽,你要说魏豹多么有才能,恐怕谁也不会相信。



韩信破魏豹用的就是声东击西之计,把重兵陈与一处假意要渡河,然后以奇兵从另一处渡河,魏豹就上当了,然后大败被擒。

韩信的第二战是陈馀。

陈馀是什么人?陈馀是原六国中魏国的名士,性格高傲,最初与张耳为刎颈之交,参与秦末农民大起义,成为赵国的上将军,后来因为巨鹿之战未主动救援巨鹿城与张耳闹翻,两人互相攻击。



陈馀身上有很多战国时期的贵族行为,例如陈馀认为正义之师不用奇谋诡计,死记硬搬照抄兵书的计谋,不是说陈馀是个庸才完全没有能力,只能说陈馀有一定的局限性,至少陈馀不如李左车。

韩信破陈馀是用背水列阵、奇兵易帜击败陈馀的,陈馀完全没有察觉韩信的计谋,因此大败丢了性命,如果换做李左车,估计韩信就不一定能赢了。



计谋的使用是要看对手的,从不否认韩信确实是天下奇才,善于使用计谋,但韩信运气也确实好,遇到的对手都是一些超级弱的对手,如果韩信遇到白起和张郃这样的名将,声东击西和背水一战,能成功吗?我看不能,在名将面前,那些计谋可能根本就施展不了。

不是人人都能使用背水一战取胜的,计谋的使用还要看对手和当时的环境,不能照搬硬抄,韩信是谋战派的杰出代表,和别的武将不同,不会出现在战场上和你硬拼的,韩信总是使用各种各样的计谋来取胜,想想看,如果韩信遇到一个精通计谋的名将,这些计谋如果被看穿,那么韩信如何取胜呢?



韩信打龙且也是这样,不跟你力战,而是使用半渡而击的计谋,如果识别不了韩信的计谋,基本上就会失败的。

韩信就是这样靠计谋一步一步打出经验,一步一步一路开挂,再加上韩信遇到的对方都不够强,才让韩信成就了千古名将,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代那个人才辈出、名将如云的时代,韩信能不能取胜就难说了。



就是在楚汉战争中,重大的战役基本上都是刘邦领导的,如还定三秦,是刘邦领导的,彭城之战,也是刘邦领导,另外刘邦是在正面战场对抗强大的项羽,而韩信则是偏师,对付一些弱小的对手,如果一开始就让韩信去打项羽,很难说韩信打得能比刘邦好多少,因为对手太强了。



成就英雄是需要时势的,当然了英雄本身也要有强大的能力,韩信能够成就军事大的巨大声望,一是本身能力出众,二是对手太弱,时势对韩信有益,原来的六国各自为战,也是让韩信一一击破的原因。

如果把韩信放在三国时期,那么韩信就有可能只是三国名将之中一员,成就不了大的事业,因为时势不同。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韩信在历史上是一个军事天才,与旁人不同,他似乎没有经过历练,从名不经传的投靠者,到一跃成为大将军,差的只是一个萧何的推荐。但是事实上,萧何也只是与韩信聊得过来,认为韩信是个大才,这个时候韩信根本没有证实自己,所以一开始刘邦根本就不在意。在历史上,韩信的前期和许多人都很像,比如赵括,比如马谡,但是韩信与他们不同的是,韩信做到了活学活用,而其他两位只能死读兵法。

韩信影视形象


因此,对于韩信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为什么后期打仗却那么厉害,小编认为正是天赋加努力。韩信幼年时家贫,甚至一度还依靠洗衣服的老婆婆施舍,但是尽管如此,他还是苦读兵书,这样他日后才有机会折服萧何,才有机会一展才华。所以在成功之前,他宁愿承受胯下之辱,也不肯动手反抗。

马谡影视形象

韩信比赵括和马谡幸运,因为他有很多机会改变或者实行自己的战略。比如他在拜将之后的首战,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并以此打败了原秦国老将后来被项羽封在关中之地看牢刘邦的章邯。这既证实了韩信的能力,也证实了萧何的眼光。小编也不得不说,韩信就是一个天才,而且天才得很没道理。

而赵括呢,他面对的却是秦国战神白起,而他本人并没有单独率军打仗的经验,甚至他的父亲也在兵法上不如他,但是他却毫无带兵经验,第一次率大军单独作战就遇到了白起,这是何其不幸。可如果但凡他有一点真正的统兵打仗能力,他又何至于让秦国坑杀40万赵卒。同理,马谡也是一样,论兵法不输于蜀国的很多人,不然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也不会让他镇守街亭,可惜他只是死读兵法,说说还行,但是并不会利用兵法。放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很多带兵打仗的将军都是军校出身,可最后还是败给了解放军,甚至还有人不服气说解放军不按规矩打仗,这就是死读兵法的坏处。而恰恰,韩信并非是死读兵法的人。

赵括影视形象


综上,我认为韩信在兵法上也未必会比赵括和马谡这样的失败者强多少,只是他能够做到活学活用。其实,这些人的事例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上是存在着一些不能以常理理解的天才,但更多的人次还是要经过历练,不然骤然得到高位,只能是害了他们,比如赵括,比如马谡。如果他们能够得到很好的历练,一个何至于兵败身亡,一个何至于被待他如子的诸葛亮含泪斩首。这都是血淋淋的教训,在今天企业或者组织用人时,即便是一些在开始就展现出才华的人,也要认真培养从而给予他们锻炼的机会,另外也要给予他们犯错误并且还有能改正的机会。


古今铲史官


人如果要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出身,运气,实力”缺一不可,韩信“出身,运气,实力”全都具备,赵括缺了运气,马谡则是三者都缺那么一点点。

韩信虽然年轻的时候也曾混到没饭吃的地步,但是对于他出身于战国时代的贵族之家,甚至是六国王族后裔,这点基本已经得到确认。因此,韩信可以佩剑,才有了街头流氓调戏韩信,韩信忍受了“胯下之辱”的故事,也才有了,饿了好几天,漂母给他饭吃,面对如此落魄的韩信还得尊称他为“王孙”,也才有了“一饭千金”的故事。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对于韩信幼年故事,史书上找不到材料,但是韩信肯定受到过良好的教育,不然如何能得到萧何,刘邦的重视,以后更不可能成为纵横天下的名将,只是韩信到底是师从何人,学的是哪家学派现在已经不可考证了。

韩信的见识明显不同于和刘邦一起造反的“土包子”,作为后来者,未立尺寸之功,在刘邦“丰沛元从”中的“知识分子”萧何的力荐下,直接从治粟都尉升为大将军,这种“火箭式”的蹿升,惊呆了刘邦阵营的诸将,韩信虽有才,遇到萧何和刘邦是其人生的大幸。

成为大将军后,刘邦第一次召见韩信,就被韩信的言论打动,确定了平定天下的整体战略,在楚汉相争过程中,韩信是作为刘邦唯一的方面军统帅而存在,后来居于列侯武将之首的曹参以及樊哙,周勃,都不过是韩信手下的“马仔”而已。

落魄后的韩信经过刘邦连襟舞阳侯樊哙的家里,樊还哙跪拜迎送,激动不已,说出了:“大王竟然能到臣的家里来!”可见其威信功劳之大。

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赵括远不是史书上说的那样无能,长平之战时秦国的实力本身就远强于赵国,长平之战打到最后,拼的不是哪国的兵能打,拼的是“秦,赵”两国的经济实力以及后勤保障能力,特别是农业生产能力,赵国在赵括接任主帅之前已经熬不住了,四处派出使者借粮,当时主帅廉颇的“龟缩”战法,躲在深沟壁垒的后面,虽然能立于不败之地,但是赵国的粮食储备已经快被吃光了,不出战,不能及时结束战争,四十万赵军最后也是饿死。

在万般无奈之下,赵王让赵括接任主将,实际上是让赵括“背锅”,本身就是“死马当作活马医”。赵括还是有担当的,没有推脱,接任主帅后,立即改变战法主动出兵,四十万赵军对阵六十万秦军,本身就是以少战多。

而从赵括整个长平之战的战役指挥来看,首先他想尽快决战的方针是符合赵国国情的,因为如果再继续拖下去,先被拖垮的将是赵国而不是秦国,这是当时最现实的情况。长痛等死不如绝地一击!

并且赵括所有计策似乎和白起如出一辙,都希望以偏师迂回,之后进行包抄合围,只是赵军实力稍弱,并未成功,而赵括在大军遭到合围之时,仍然能够让已经断粮的赵军四十六天内保持旺盛战斗力,始终突围作战,这也不是一个庸才可以做到的。

从战后结果看,秦军虽是胜利但却是惨胜,损失士卒二十多万,长平之战之后秦军十数年不能东出,因此,赵括败在运气,对手是强大的秦国,这场战争对赵括就是一场赌博,而且是要以小博大。

马谡并非贵族出身,但是也是出身于官宦世家,是蜀汉侍中马良的弟弟。 马谡一共兄弟五人,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马谡兄弟都有才华和名气,并称为“马氏五常”。

马谡原本运气不错,因为嘴皮子好被蜀汉执政诸葛亮看上,多加提拔,只是后来第一次担任主将,遇到的对手就是曹魏名将张郃,再加上自身实力不济,放弃水源将部队驻扎在南山上,部队分置调度混乱,导致大败,最后被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了。


醉美木渎


韩信、赵括、马谡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不能相提并论。

首先,赵括和马谡对战争的心态不端正,韩信没有这个毛病。

这里要先纠正一个错误的观念:赵括和马谡不是没有作战经验,而是没有独立领兵作战的经验。赵奢的两场著名战役,阏与之战和麦丘之战,赵括都有参与,甚至在麦丘之战中,赵括还献计取城,立了大功;诸葛亮平南中,马谡也随军参加了,也献计立了大功。所以他也不是没有战场经验。

赵括和马谡的问题,不是纸上谈兵,而是他们在独立领兵作战之前,没有受过挫折,顺风仗打得太多了,心态过于膨胀,以至于他们把战争视为了儿戏。总以为对手一定会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相比之下,韩信就没有心态不正的毛病。他打仗的作战准则就是必须要先保证自己处于不败的境地,而后寻求与敌军作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就拿井陉之战来说,很多人认为此战是韩信军事生涯的一次大冒险,但其实井陉之战跟长平和街亭相比,还真不算上是冒险。

当时韩信军三万,攻打附属项羽的赵国。前往赵国,韩信要经过井陉隘口。而在井陉隘口以西有一条长约百里的狭窄驿道,易守难攻,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赵军统帅陈余集中二十万兵力守候在井陉,占据有利地形,准备与韩信决战。如果赵军正面坚守不战,派兵绕到韩信背后,切断韩信粮道,然后再前后夹击,韩信必败。

从战局上看,韩信的处境和赵括当年在长平的情况很像,并且事实上,赵军的军师李左车也向陈余献上了这样的计谋。

但是,韩信就是韩信,他不是赵括。他在对形势做了基本了解后,没有采用“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口号来激励士兵一鼓作气冲出井陉,击败赵军,而是在离井陉很远的地方驻扎下来按兵不动,静观其变。

这就是韩信的高明之处,打不过敌人,就先不打,即便对手是陈余那种二逼,他也不能轻视了对手。

后来,当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谋没有被陈余采纳后,他立即指挥部队进到离井陉口30里远的地方扎下营来。但韩信还是没有发动进攻,而是继续等。(害怕被赵军伏击而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再后来,韩信确认了赵军没有伏击后,派出两千轻骑,每人带一面汉军的红旗,乘天黑悄悄从山间小道迂回到赵军大营的侧后方埋伏。而后,韩信在反复探明井陉隘口附近确实没有埋伏后,他才迅速指挥部队通过井陉隘口,在河边背水列阵。

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了。背水一战的汉军和赵军主力死磕,先前被韩信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趁赵军营垒空虚时,顺利攻入赵军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插上汉军旗帜。赵军见大本营被抄,且营垒插满汉旗,顿时军心大乱。韩信见势,指挥汉军发动反攻,将20万赵军杀得丢盔弃甲。

此一战,韩信背水列阵固然是冒险,但他派出奇兵偷袭赵军营寨,用换军旗的方法来动摇赵军军心,这才是取胜最重要的一招。

慢慢下套,让对手失去主动权,把对手带入自己的节奏,这是韩信;完全不管对手是怎么排兵布阵,自以为是的认为对手会按照自己的设想来行动,这是赵括和马谡。

如果说赵括和马谡是纸上谈兵,韩信还真不是纸上谈兵。



第二,对手不一样。韩信的首战对手是阉割版的章邯,而赵括、马谡的首战对手是处于巅峰状态的白起和张郃。

有很多人说章邯也是名将,不能因为他被汉军消灭了,就否认他的军事才能。

这里我强调一点:我不否认章邯很厉害,但是高手和高手,是有差距的。

就拿诸葛亮和司马懿来说,都是高手吧?司马懿只要不跟诸葛亮打,不管是伐吴,还是伐辽东,他简直就是战神。没吃过亏。但他只要跟诸葛亮打野战,那就是被暴打。

同理,章邯是高手,王离也是高手,但他们碰见“我是高手高高手”的项羽,那就是被项羽一通暴打。

所以不要因为章邯是名将,就把他捧到跟白起一个水平。事实上就以他的战绩来说,他跟白起的差距还真不小。

(巨鹿之战前,别看章邯把起义军打的鸡飞狗跳,但其实他的胜仗大多都是击溃战,没有多少歼灭战。他到处给秦二世扑火,表面上看,好像很忙,然则起义军数量不仅没减少,反倒越来越多,他所做的一切其实都是无用功。等到巨鹿之战败给项羽后,他就彻底凉了)



并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项羽分封后,章邯其实是个被“阉割”的废人!

巨鹿之战后,项羽坑杀秦降卒二十多万。尽管这事不是章邯干的,但这笔烂账被算在他的头上,秦地父老没有不恨他的,他在秦地就跟过街老鼠一样,没有多少支持者。

所以,当刘邦和他决战时,韩信面对的章邯,早就不是当年追着起义军跑的章邯了。

另外,韩信也没有跟章邯硬碰硬,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先是把章邯调走后,才策划了汉军入秦。并且入秦之后,韩信玩的是运动战,没直接跟章邯决战。待把章邯累了个半死,才突然开战。相当于是遛狗一样,用套路把章邯打蒙了。

蒙了之后的章邯退守孤城,心态加上实力的总崩盘,最后被彻底击垮。

最后说说马谡。

马谡这个人其实挺有能力的,他比赵括那种人要强。他的问题主要是两点:一是搞错了自己的定位;二是运气不好。

先说定位问题。马谡的理政理能力很强,作为随军参谋也非常称职,统筹军中事物,出谋划策都非常优秀,是个人才。但是他非要扬短避长,不当参谋,要跑到一线部队指挥作战,并且首战对手还是身为“五子良将”的张郃,真是想不输也难呐。(出谋划策,决胜千里之外的人,未必就能胜任掌握战场态势,随机应变的将领工作。让张良去一线部队指挥打仗,估计也跟马谡一样)

再说运气不好。汉末三国,打败仗是很正常的事,当时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

曹操、司马懿、关羽、张飞,包括张郃,都打过败仗。败了没事,以后找机会补回来就可以了。但马谡点背,他在街亭兵败,直接就输掉了整个人生。诸葛亮需要拿他的人头稳定汉军军心。于是乎,他想找机会证明自己,都没有机会了。

如果说韩信是千年难得一见的军事天才,后天又通过严谨的态度,在实战当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兵仙”;那么赵括就是先天条件很好,但态度不端正的浮夸之辈;而马谡则是手上一把好牌不打,自己把自己作死,而且还没有翻盘机会的倒霉蛋。


Mer86


历史上的名将有两种,一种是经过不断学习,在战争中总结经验,最后成为名将。这条路也是大多数名将走过的路,这里就不举例了,因为例子实在太多了。另一种就是战争天才,这类人似乎就是为战争而生的,他们一出山,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打的仗也都是常人看不懂的“神仙仗”,这类人比较少见,历史上也寥寥无几。霍去病,韩信,就是这种人。

的确,韩信也熟读兵书,但是,与赵括,马谡之流不同的是,韩信从来不把兵书奉为圭臬,在他眼里,所谓兵书,阵法,都是他手中的工具而已。而且,就算“孙子兵法”这样伟大的兵书,虽然里面教授了很多面对不同敌人、地形、环境的应对之法,但是也没说这些应对之法是可以机械套用的,"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这句话才是孙子兵法的精髓,可惜,很多将领并不能达到这么高深的境界。

下面,为了更好地说明韩信的用兵艺术及其与《孙子兵法》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其指挥的井陉之战作为经典战例,进行深入分析。这一战例之所以堪称经典,是因为韩信乃是在己方各方面条件都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取胜的,此战中,他的军事天赋可谓发挥的淋漓尽致,达到了其用兵艺术的巅峰状态。

01 用探子摸清赵军情况,知己知彼

当时赵军的统兵将领是陈馀,陈馀账下有个谋士叫李左车。陈馀并没有什么厉害之处,但是李左车却通晓兵法,颇有谋略。当得知韩信要来北上攻赵时,李左车就建议陈馀在井阱口设伏,伏击韩信的后勤,让他不能深入作战,然后在一举击之。这也是韩信最担忧的地方,如果陈馀按照李左车的计划行事,那么历史有可能要改写了。但是陈馀仗着自己兵力远多于韩信,而且是防守方,根本不会李左车的建议,准备把韩信放进井阱

通道,直接从正面击垮韩信。韩信派探子查明这一情况后,才大松一口气,令全军向井阱口进发。其实,韩信每次用兵前,都会做足情报工作,这也是他能取胜的重要原因。

02 背水列阵诱敌,转化攻守形态

韩信北上击赵,是典型的进攻作战,赵军驻防井陉口,是防御作战。按照兵法的基本原则,进攻作战一方的兵力一定要大大超出对方兵力,孙膑说的 “客倍主人半”就是这个意思。然而,从当时双方的兵力对比来看,韩信军约3 万人, 赵军 20 万人, 大致是 1 :7 的比例,且韩信军队多是刚招募的新兵,既无作战经验,也缺乏作战能力。显然,如果韩信作为攻方对赵军发起强攻,其结果肯定是凶多吉少的,那怎么办呢?

孙子兵法又讲到 :“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形篇》)。既然形势对自己不利,那就创造形势,变易主客、化攻为守。于是,韩信背水列阵,引赵军前来进攻,这样一来,自己就变成了守方,而赵军变成了攻方。这显然是违背兵法常识的,所以赵军看见韩信的列阵后,都哈哈大笑。当然,如果只是这样,那远远赢不了的,充其量也只是马谡之流的水平,那么韩信还做了什么呢?接着往下看。

03 分批次渡河,留后队压阵

背水一战,其实远没有想的那么简单,首先,韩信已经知道了陈馀的意图,那就是要从正面一举击垮自己,所以,韩信充分利用了这个信息。在韩信与井阱口之间有一条河,叫绵蔓水。韩信先派一万人过河,当然,这一万人肯定是万分不情愿的,脱离了大部队,明摆着上去就是送菜。但是韩信跟他们说:我留在最后渡河,你们先过和,放心,在没看见我的旗号之前,赵军肯定不会向你们发起进攻的。果然,事情就像韩信预想的那样,赵军没有发起进攻,而是在静悄悄的等待韩信的大部队全部过河,然后一举歼灭。韩信殿后,在所有的部队都过河后,他马上下令原先过河的一万人原地不动,然后带剩下的人冲杀过去。陈馀一看,我不打你你反倒主动来打我,于是率军出战。正面接敌后,韩信军队毕竟数量、士兵素质都不如赵军,很快落于下风,于是,韩信命令往回撤退。由于有之前的一万人压阵,退兵会并没有阵脚大乱,被冲到河里。这,正是韩信想要的结果。

04 神来之笔,偷袭后方

韩信背水列阵的同时,派出两千轻骑,各持汉军赤旗一面,埋伏于敌人大营附近的山中。背水列阵的部队,用以正面防御,是谓“正兵”,预先埋伏的两千骑兵伺机出击,是谓“奇兵”。当赵军全军追击韩信部队时,原先埋伏在山上的两千精锐迅速出击,一举夺下赵军此时已经是空荡荡的大营,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而那边,由于韩信的军队已经被压缩到了河边,退无可退,韩信高声大喊:“退无可退,诸君何不奋力二战”。于是,全军死战,赵军始终不能击垮韩信。终于,赵军没有耐心了,准备收兵。但这时候回头一看,顿时呆住,大营怎么被汉军占领了。

而这边汉军看到这个情况,顿时信心大增,奋勇追击,一下赵军变成逃跑的一方了。而井阱口的两千汉军也趁势出击,陷于两面夹击的赵军终于崩溃,被韩信击溃,随后,赵国灭亡。

结语

纵观整个战役,各个环节可谓是环环相扣。首先,在探明了赵军不会攻击后勤部队后,韩信才敢进军。其次,韩信背水列阵之处,左右两面皆是河流,背后是绵蔓水和太行山,这就使周围的地形成为辅助韩信防守的有利条件,即赵军无法从侧翼和背后迂回进攻,而只能强攻正面。再者,韩信背水一战前,是留下了一万部队留守岸边,以便接应退回来的大部队,韩信也想到了,正面接敌肯定顶不住赵军的攻击,正是由于这一万人,韩信的部队才没有败冲垮。最后,派出两千奇兵袭击赵军大营,最后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大败赵军。


历史风暴


我们都知道有兵仙之称的韩信,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奇才,他帮助刘邦建立了大汉帝国,并且在建立大汉的过程中,韩信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可以说韩信在起义的过程中,为刘邦拿下了大汉三分之二的国土。正是因为韩信的贡献比较大,所以,刘邦在建立大汉之后,才把韩信封为王的。

可是,我们知道韩信在成名之前,他一直都是很不起眼的一个普通士兵。尤其是他在跟随项梁和项羽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得到重用,甚至项羽让韩信给自己看大门。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韩信离开了项羽,他投奔了刘邦。

当时刘邦被项羽封为了汉王,他们正在关中呢。此刻,尽管萧何向刘邦推荐了韩信,但是,刘邦还是没有重用韩信的。

在萧何经过月下追韩信之后,为了给萧何面子,刘邦重用了韩信。就这刘邦把韩信封为了大将军。

从此,韩信的开挂之路开启了。

那么,问题来了,韩信在被刘邦封为大将军之后,根本就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役能拿出手,说白了他仅仅是纸上谈兵而已,为何他没有像赵括和马谡一样一败涂地呢?

我想这和韩信的运气和实力是分不开的。

也许,赵括和马谡一样具有很高的军事天赋,他们也是饱读诗书之士。但是,他们的运气不佳,最终他们也不会成就一番伟业的。

为什么说韩信的运气比较好呢?

我们重点的来分析一下韩信打的几个能够让他扬名立万的战役吧,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端倪来。

说到韩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背水之战,那时候韩信用三万士兵,打败了赵国二十万精锐部队。

韩信能打胜这一战的运气,就在于他遇到的赵国的主将是陈馀。陈馀是一个书生,让他当当老师讲讲课,还是可以的。

但是,让他打仗那就是扯了。关键是陈馀还很自负,当他听说韩信只有三万人马就敢来打他的时候。

他一下就愤怒了,他的愤怒是因为他觉得韩信太欺人太甚了。毕竟,韩信仅仅只有三万人马,而他有二十万,三万打二十万,在陈馀看来,就是闭着眼他都能把韩信给打败的。

所以,陈馀根本就没有怎么把这个战役放在眼里。在这期间,陈馀手下的一个军事奇才李左车向陈馀提供了一个可以毫无悬念就能消灭韩信的策略。

但是,陈馀没有采纳,还是那句话,他觉得他这二十万大军打败韩信,那是如同大象踩死一只蚂蚁一样容易的。

当两军相遇的时候,因为陈馀根本就没有做什么功课,他面临韩信的诱敌深入的兵,丢战鼓,丢旗帜的兵的时候,陈馀带领的赵军就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

这时候很多赵军不打仗了,就在战场上捡韩信军丢掉的旗帜和战鼓,因为那时候打仗,只要捡到敌军的战鼓和旗帜就可以拿回去领赏。

正是因为这样赵军的阵形被打乱了的,当陈馀让部下回去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城池里都插满了韩信军的旗帜。

这一下陈馀的赵军都懵逼了,以为自己的大本营被韩信占领了呢。这时候几十万赵军开始四处逃跑了。

其实,韩信仅仅是派了两千士兵,秘密的潜入到了赵军的城堡里,然后把赵国的旗帜给换掉的。

最后,经过韩信的背水列阵,韩信的三万士兵,把二十万赵军给打败了,主将陈馀也在逃跑的时候,被乱军杀死了。

回想一下,若是陈馀采用了李左车在井陉口前后夹击韩信的策略,恐怕韩信的脑袋早就被陈馀拿下来了吧。

不得不说韩信的这一次战役,运气占了很大的成份,当然了运气都是建立在实力之上的。正是因为韩信有这样的实力,所以,才会有后来的运气的。

还有韩信攻打齐国的时候,为什么韩信能那么轻松的拿下齐国来。原因是人家齐国当时已经把韩信的军队当成盟军了,等于是在齐国没有防备韩信军队的时候,韩信打了人家一个出其不意的。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

原因就是韩信在打齐国之前,刘邦的谋士郦食其,他已经说服了齐王,让齐王归顺刘邦的。

齐王答应了,所以,就通知部队,不要堤防汉军了。

正是在这个时候,韩信觉得齐国这么多城池,自己一定要攻打,毕竟这么大的功劳不能让郦食其给独占了。

所以,韩信对齐国发兵了。齐国士兵面对韩信的攻击,真的是毫无准备,所以是一败再败,最后整个齐国全部被韩信拿下了。

当然了郦食其最后也被齐王用大锅给烹了,原因就是他觉得自己上了郦食其对当。

你看韩信是不是运气很逆天,若不是郦食其提前给韩信做好功课,韩信想拿下拥有七十二座城池的齐国来,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们再看看赵括和马谡,他们就没有韩信的这种运气。他们的对手都很强大,而且都是顶尖的军事奇才,也许他们的实力和韩信不差上下,但是,打仗没有运气的话,照样也是会输的一败涂地的。


史学达人


韩信刚开始当兵时,在楚霸王帐下当警卫,每日里听将军指挥作战,时间久了,自己对于这些事情,如何作战早就了然于胸。再加上他本身就有军事头脑,稍稍动动脑筋,对待战事,没什么应付不了的。

第一点,他是读过兵书的,

第二点,他在楚军营里当将军警卫,

第三点,他本身熟读兵法,在将军指挥作战时,与自己的作战思想不谋而合。

他占有先天条件,这是优势。他还甚至知己知彼,了解楚的优势劣势。

还有,他本身就是个军事天才,善于利用士兵。有句话说得好“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但这是后话了。

所以,我认为韩信有先天优势,还有他本身就有过硬的军事才能。故而,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对汉都是碾压式的优势。

慧眼识人当属萧何,但奈何“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倘若一个人有才华有能力,但没有平台,没有机遇,纵然是金子,也难免被时间埋没,兴许等久了才被发觉。

一个人有才华能力,就犹如一把尖锥。没有机遇就展现它的能力,倘若一有机遇,把他放入囊中,尖锥顷刻间便会脱颖而出。

韩信正如一把尖锥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