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這輩子,能有一個喜歡自己的人,為自己而死,此生當無憾矣。

《神鵰俠侶》中,楊過就遇到了這樣一個女孩兒,她有一個如花般的名字,公孫綠萼。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公孫綠萼性情剛烈,大有其母之風範。作者寫她的死,安排在第三十二章“情是何物”。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這一句出自宋金時期元好問的一首詩詞,它所表達的意思是:愛一個人,情到深處,可以生死相許。

乍看這一章,結合元好問的這首詩詞,總覺得作者是在寫李莫愁,因為李莫愁就是在此章中葬身火海的,又有她以此句開場,死前又以此句結束。其實,在這一章中,作者還寫到了為楊過搭上一命的公孫綠萼。所謂“情到深處,不畏生死”,在公孫綠萼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公孫綠萼身在父親手中,陡然見到楊過眼光中充滿著關懷之情,不禁芳心大慰,額頭撞向公孫止挺起的黑劍,登時香消玉殞,死在父親手裡!

她從楊過眼中看出了對自己的關懷之情,便覺得為了他,就算是死了值了。然而,促成她萌生自殺念頭的,卻不僅僅是因為愛情。

一、父愛缺失

雖然公孫綠萼是絕情谷主的獨生女,看似身份高貴,實則不然,因為她在絕情谷的每一天,並不開心,父親對她不冷不熱,讓她感覺不到真正的父愛。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金庸筆下書寫父愛的地方,一點都不缺乏,比如黃藥師對黃蓉,哪怕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完顏洪烈和楊康。但到了公孫綠萼這兒,作者卻非常吝惜起來。她自小就沒見過母親,又讓她得不到應有的父愛,非常可憐的一個人物。

公孫綠萼剛出場,就是在為父親的婚事做準備,通過她與楊過的交談可以看出來,她並不希望父親給她娶一個繼母,天下間的兒女,大抵都是如此。公孫止哪管女兒的感受:“我要娶便娶,你只管按照我的意思去做,其他的你莫要過問。”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因為與楊過一見傾心,公孫止與楊過為敵,公孫綠萼明裡暗裡,處處幫助楊過,期間一度引起了父親的懷疑。父親對女兒不信任,女兒也確實背叛了父親,說明他們父女間的關係,並不好。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最致命的是,跌落深潭那個橋段,公孫止推楊過下去未可厚非,他們本來就是仇敵關係。但是,公孫綠萼竟也被他一併被推了下去,那可是他的女兒。置親生女兒性命於不顧,此段將公孫綠萼缺失真正父愛的一面,寫到了極致。

二、父母之間不共戴天

公孫綠萼被公孫止推下深潭之後,一切真相大白。

雖然公孫綠萼遇到了朝思夜想的母親,但是她也瞭解到了自己難以承受事實,母親居然是被父親給暗害的。作為兒女,有誰能接受自己父母關係是這樣的?她見到母親時的心情又是欣喜,又是複雜。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她的母親裘千尺,總是強人所難。公孫綠萼喜歡楊過,裘千尺揣度了女兒的心意,就要逼迫楊過娶自己的女兒。雖然公孫綠萼喜歡楊過,但是她卻不喜歡強求,那樣得來的感情很無謂。

三個人從深潭脫困之後,裘千尺開始伺機報仇,在她的授意下,公孫綠萼為公孫止端上了一杯熱茶,公孫止的金剛不壞之身由此破解。

裘千尺對付公孫止,利用了自己的女兒,一家人在眾目睽睽之下鬧成那樣,也不怕被人笑話的。此時的公孫綠萼很無助,只能眼睜睜看著父母爭鬥,相互殘殺。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三、楊過小龍女情比金堅

父親是那樣的父親,母親是那樣的母親,父母關係不和睦,沒人在乎她的感受。她殘存的最後一點希望,就剩下愛情了。可是,楊過小龍女情比金堅,她一點機會都沒有。

半枚絕情丹,驗證了楊過與小龍女的真情,也讓公孫綠萼感到了空前的絕望。她羨慕小龍女,苦於自己不能像她一樣,得到楊過的愛。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此時,公孫綠萼早就萌生出了輕生的念頭,人生皆不如意,苟活於世,又有什麼意義呢?當這所有一切落在她的心頭時,她終於垮掉了。

死前,她想著總要為楊過再做點什麼,助他們夫妻團圓,也是極好的。她對楊過的愛慕,到了如此程度。

為了從裘千尺那裡騙取到那半枚能救楊過的絕情丹,她用力抱向了情花,任憑枝條上的小刺,扎進她皮肉裡。她自小在絕情谷長大,總小心翼翼不讓情花扎到,沒想到唯一被扎痛她的一次,是她自己主動扎自己。被情花扎到的刺痛,伴著對楊過動情,情花毒的發作給她帶來的劇痛,她幾乎崩潰。

公孫綠萼為楊過而死,不止是因為愛情,當時的處境讓她別無選擇

所以,當公孫綠萼撞向父親的黑劍時,沒有想過回頭。父親的劍尖是那樣冰涼,一如自小父親對她的冷漠。好在雖然自己搭上性命,好在能救楊過一命,這一生也是值了。

從此,公孫綠萼再不必為父母的事煩惱,為自己不得所愛而神傷。看得出,以她當時的處境而言,死也許是她最好的選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