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1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这辈子,能有一个喜欢自己的人,为自己而死,此生当无憾矣。

《神雕侠侣》中,杨过就遇到了这样一个女孩儿,她有一个如花般的名字,公孙绿萼。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公孙绿萼性情刚烈,大有其母之风范。作者写她的死,安排在第三十二章“情是何物”。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这一句出自宋金时期元好问的一首诗词,它所表达的意思是:爱一个人,情到深处,可以生死相许。

乍看这一章,结合元好问的这首诗词,总觉得作者是在写李莫愁,因为李莫愁就是在此章中葬身火海的,又有她以此句开场,死前又以此句结束。其实,在这一章中,作者还写到了为杨过搭上一命的公孙绿萼。所谓“情到深处,不畏生死”,在公孙绿萼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公孙绿萼身在父亲手中,陡然见到杨过眼光中充满着关怀之情,不禁芳心大慰,额头撞向公孙止挺起的黑剑,登时香消玉殒,死在父亲手里!

她从杨过眼中看出了对自己的关怀之情,便觉得为了他,就算是死了值了。然而,促成她萌生自杀念头的,却不仅仅是因为爱情。

一、父爱缺失

虽然公孙绿萼是绝情谷主的独生女,看似身份高贵,实则不然,因为她在绝情谷的每一天,并不开心,父亲对她不冷不热,让她感觉不到真正的父爱。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金庸笔下书写父爱的地方,一点都不缺乏,比如黄药师对黄蓉,哪怕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完颜洪烈和杨康。但到了公孙绿萼这儿,作者却非常吝惜起来。她自小就没见过母亲,又让她得不到应有的父爱,非常可怜的一个人物。

公孙绿萼刚出场,就是在为父亲的婚事做准备,通过她与杨过的交谈可以看出来,她并不希望父亲给她娶一个继母,天下间的儿女,大抵都是如此。公孙止哪管女儿的感受:“我要娶便娶,你只管按照我的意思去做,其他的你莫要过问。”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因为与杨过一见倾心,公孙止与杨过为敌,公孙绿萼明里暗里,处处帮助杨过,期间一度引起了父亲的怀疑。父亲对女儿不信任,女儿也确实背叛了父亲,说明他们父女间的关系,并不好。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最致命的是,跌落深潭那个桥段,公孙止推杨过下去未可厚非,他们本来就是仇敌关系。但是,公孙绿萼竟也被他一并被推了下去,那可是他的女儿。置亲生女儿性命于不顾,此段将公孙绿萼缺失真正父爱的一面,写到了极致。

二、父母之间不共戴天

公孙绿萼被公孙止推下深潭之后,一切真相大白。

虽然公孙绿萼遇到了朝思夜想的母亲,但是她也了解到了自己难以承受事实,母亲居然是被父亲给暗害的。作为儿女,有谁能接受自己父母关系是这样的?她见到母亲时的心情又是欣喜,又是复杂。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她的母亲裘千尺,总是强人所难。公孙绿萼喜欢杨过,裘千尺揣度了女儿的心意,就要逼迫杨过娶自己的女儿。虽然公孙绿萼喜欢杨过,但是她却不喜欢强求,那样得来的感情很无谓。

三个人从深潭脱困之后,裘千尺开始伺机报仇,在她的授意下,公孙绿萼为公孙止端上了一杯热茶,公孙止的金刚不坏之身由此破解。

裘千尺对付公孙止,利用了自己的女儿,一家人在众目睽睽之下闹成那样,也不怕被人笑话的。此时的公孙绿萼很无助,只能眼睁睁看着父母争斗,相互残杀。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三、杨过小龙女情比金坚

父亲是那样的父亲,母亲是那样的母亲,父母关系不和睦,没人在乎她的感受。她残存的最后一点希望,就剩下爱情了。可是,杨过小龙女情比金坚,她一点机会都没有。

半枚绝情丹,验证了杨过与小龙女的真情,也让公孙绿萼感到了空前的绝望。她羡慕小龙女,苦于自己不能像她一样,得到杨过的爱。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此时,公孙绿萼早就萌生出了轻生的念头,人生皆不如意,苟活于世,又有什么意义呢?当这所有一切落在她的心头时,她终于垮掉了。

死前,她想着总要为杨过再做点什么,助他们夫妻团圆,也是极好的。她对杨过的爱慕,到了如此程度。

为了从裘千尺那里骗取到那半枚能救杨过的绝情丹,她用力抱向了情花,任凭枝条上的小刺,扎进她皮肉里。她自小在绝情谷长大,总小心翼翼不让情花扎到,没想到唯一被扎痛她的一次,是她自己主动扎自己。被情花扎到的刺痛,伴着对杨过动情,情花毒的发作给她带来的剧痛,她几乎崩溃。

公孙绿萼为杨过而死,不止是因为爱情,当时的处境让她别无选择

所以,当公孙绿萼撞向父亲的黑剑时,没有想过回头。父亲的剑尖是那样冰凉,一如自小父亲对她的冷漠。好在虽然自己搭上性命,好在能救杨过一命,这一生也是值了。

从此,公孙绿萼再不必为父母的事烦恼,为自己不得所爱而神伤。看得出,以她当时的处境而言,死也许是她最好的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