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馬昭到底有多囂張?

易無知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他是什麼心?篡魏自立的心!並且這不臣之心不是他司馬昭一個人的,而是司馬家族的。

怎麼回事呢?且聽我說來。

司馬家歷史悠久,是高陽(五帝之一)之子重黎的後裔,血統高貴。但這都是遠古時期的事情了,真正讓司馬家興旺發達起來的是司馬懿。

司馬懿最開始的時候以家世為傲,壓根看不起曹操,說他是“贅閹遺醜”,拒絕他授予的官職。後來曹操強制徵召,他才不情不願的去了曹操賬下。

最開始的時候,司馬懿應該是沒什麼野心的,但曹操、曹丕去世之後,司馬懿忽然發現,自家的機會來了!等曹叡也去世後,幼主曹芳繼位,曹爽和司馬懿成為託孤重臣,這兩人都不是什麼純臣,都打著獨掌大權的主意。

(奠定西晉的司馬懿)

公元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一舉挫敗曹爽並誅其黨羽,司馬家成為朝中第一人,堪比當年的曹操。

但司馬懿此時已經很老了,司馬家未來的路得靠子孫去走。251年司馬懿去世,長子司馬師接過了大旗,繼續走在摘曹家桃子的大道上,可他不像父親那麼長壽,255年去世,其弟司馬昭成為家族掌舵人,步步進逼曹氏。

曹丕的孫子曹髦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沒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千古名言,是曹丕的孫子曹髦說的。當時他是魏帝,司馬師立的,時常受司馬家的恐嚇。

258年,在司馬家黨羽的威逼下,曹髦被迫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置晉國。司馬昭假惺惺的一再推辭,改為增加封邑一萬戶,食三縣租稅,兒子中沒有爵位的都封為列侯;

260年,曹髦再度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這是曹髦自願的嗎?當然不是,他要敢不這麼做,小命難保。司馬家殺的曹氏還少嗎?

(過渡的司馬師)

這次司馬昭又拒絕了,晉公有什麼好當的?曹髦要真有誠心,就應該直接禪讓才是。

俗話說泥人還有三分土性呢,小少年曹髦長年生活在司馬家的陰影中,終於在抑鬱中爆發了,召來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意思是司馬昭明擺著要篡位,天下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廢,今天就要親自率領你們去討伐他!

王經被驚呆了,大力阻止:“親,這種狀況又不是一日兩日,是長時間造成的,一時之間也改變不了,而且你沒有兵馬,怎麼和司馬昭鬥?”

是可忍,孰不可忍!曹髦不打算忍,說:“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邪!”意思是我已經決定了,必要去征討司馬昭,就算死也不怕,何況未必會死。

王經還算是比較有良心的,王沈和王業聽了小皇帝那番話,立刻跑去去報告司馬昭——曹髦本就是司馬家扶植起來的傀儡,哪有自己的勢力?帶著一干侍衛殺去司馬家,路上就被太子舍人成濟刺殺了。

(更進一步的司馬昭)

成濟當然也是司馬家一黨,他是在賈充(醜惡皇后賈南風之父)的攛掇下才弒殺皇帝的。

事後,司馬昭為了洗刷自己的名聲,斬殺了成濟,並誅其三族。成濟這是拍馬屁拍到了馬腿上。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做好了正式篡位的準備,但他同樣不長命,265年去世,司馬炎登基後曹奐就趕緊禪讓,曹魏基業徹底落到司馬家之手。

總之,司馬昭的囂張不在於他個性有多惡劣,而在於他要謀奪帝位。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後,曹魏政權實際上已被司馬氏所掌控。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一歲的司馬懿病逝,由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倆相繼執政。一些忠於曹魏的文臣、武將接二連三起兵反抗,但先後都被司馬氏集團無情鎮壓了下去。

公元254年,二十二歲的傀儡皇帝曹芳也被司馬師廢黜 ,另立十四歲的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在此期間,魏將毋丘儉、文欽、王凌、諸葛誕等相繼起兵反擊司馬氏,均被司馬師派軍剿滅。

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病卒,由其弟司馬昭繼為丞相。

司馬昭比其兄更狂妄,也更兇狠。他做丞相執政時,專橫跋扈,盛氣凌人,根本不把小皇帝曹髦放在眼裡,時時流露出篡逆的野心。

小皇帝曹髦已年近二十,不甘做任人操弄的牽線木偶,對司馬昭大權獨攬極為不滿。《三國志·魏書·三少帝紀第四》記載:“四年春正月,黃龍二,見寧陵縣界井中”。古人很迷信,認為黃龍頻頻現身,是吉祥之兆。

曹髦有感於民間盛傳的黃龍讖語,就提筆寫了首潛龍詩:“龍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數屈於井,非佳兆也《漢晉春秋》”。

曹髦把自己比作困在井中的黃龍,“司馬文王(司馬昭)見而惡之《漢晉春秋》 ”。

曹髦寫的那首詩,翻譯成白話文大意是:“可憐的黃龍被困於井中,不能到大海、天空中去遨遊翻騰 。就連泥鰍黃鱔居然也敢去欺辱,在蛟龍面前搖頭擺尾逞能。龍困淺池被魚欺,可憐啊 !眼下我的處境與你何其相似啊”。

司馬昭聽人彙報後,很快就知道曹髦的詩是在影射自己,惱羞成怒。不久,他故意逼曹髦(名義上的皇帝)封其為晉公,按古制給以王侯般的尊崇禮遇。《三國志》記載,曹髦被逼無奈 ,“復進大將軍司馬文王位為相國,封晉公,加九錫”。

小皇帝曹髦見司馬昭氣焰囂張,日甚一日,朝政大事全由他說了算,自己成了擺設,內心波瀾起伏,憂憤難平。他暗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商議對策,三人密談時,曹髦以憤懣的口氣說了句千古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漢晉春秋》”。意思是司馬昭的篡逆野心,天下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與其坐以待斃,不如與諸君奮起討逆。尚書王經勸皇帝不可魯莽,如今司馬昭尾大不掉,黨羽眾多, 需三思而後行。侍中王沈和散騎常侍王業聽後默不作聲。曹髦從懷裡掏出刺血寫在黃絹上的密詔,說:“行之決矣,正使死,何所懼?況不必死耶(朕意已定,死亦不足畏)《漢晉春秋》” !

不料,王沈和王業告辭出宮後立刻就去向司馬昭告密了,司馬昭遂有了防備。

曹髦年輕氣盛,也沒考慮那麼多,說幹就幹。他自率宮中的數百僮僕、衛士,持槍拽棒,吵吵嚷嚷的要去進攻司馬文王府邸。正走到半道上,連司馬昭的面都沒見著, 就碰上皇家禁軍首領賈充帶兵殺氣騰騰而來。賈充雖是禁軍首領,但卻是司馬昭心腹,曹髦見有人擋路,奮不顧身地衝在前面,與之展開激烈肉搏,戰不多時,就被賈充指使部將成濟一槍刺死。年輕的曹髦死了,卻也死得壯烈,他那句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卻世世代代流傳下來,演變成一句廣為人知的成語。後世往往用這成語去比喻人心懷歹意、野心勃勃而又已暴露無遺的情景。

司馬昭做賊心虛,為了籠絡住不安的人心,事後又假模假式的慟哭不已,責備自己沒有盡職。他還拿成濟作替罪羊,夷其三族。史載,成濟被殺前憤憤不平,怒罵司馬昭、賈充不休。司馬昭本想借成濟的腦袋來平息對自己極度不利的輿論,結果弄巧成拙、欲蓋彌彰,狼狽萬分。

司馬昭唆使親信賈充殺害皇帝曹髦,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婦孺皆知,如此一來,他也不敢貿然代魏稱帝了,於是就又將曹操的孫兒、十五歲的曹奐扶上了龍椅。

這年是公元260年,曹奐雖然稱帝,但曹魏政權早就名存實亡了。

司馬昭執政期間,派大將鍾會、鄧艾率十六萬大軍一舉滅掉了割據西南的蜀漢政權。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把持曹魏大權的司馬昭病死,由其子司馬炎繼任晉王。

魏哀帝曹奐同東漢末代皇帝漢獻帝劉協一樣,也在一次隆重的朝典上“主動”宣佈,自己甘願效法古之聖賢堯、舜,把皇位讓給賢臣,遜位隱退。司馬炎仿效魏文帝曹丕受禪時的高超演技,假意再三推讓,最後在諸臣的一再勸進下勉強接過象徵皇權的璽綬,按捺住狂喜之心後,他宣佈改國號晉,都洛陽,改年號泰始,是為晉武帝。曹魏名實俱亡。

十五年後,晉滅東吳。這段歷史被稱為“三國歸一晉”。

想當初,曹操戎馬一生,東征西討,南攻北伐,好不容易“三分天下,魏得其八”,最終其子孫卻將他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給了司馬氏。

司馬氏父子三人,皆狡黠戾狠之徒,其中又以司馬懿、司馬昭最為狠毒。曹、劉、孫三家為平天下打得你死我活,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不料最終三國歸晉,天下為司馬氏所平......歷史的波譎雲詭,直叫人唏噓感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鐵馬冰河wu


司馬昭並沒有多囂張,他只是在做一個權臣應該做的事,就像當年曹操對漢獻帝所做的一樣,加官晉爵,加九錫,一步步準備篡權。但是不同的是曹操遇見的是漢獻帝,司馬昭遇見的是曹髦(máo)。(這裡咱們就不討論曹家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司馬家是陰謀家的問題了)

(司馬昭影視形象)

很多人都聽過也用過這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如果真的問起這個句話到底是誰說的,很多人未必能說的出來,他就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而司馬昭正是他手下的大權臣。今天小祁就來給大家講一講曹髦和司馬昭的故事!

曹髦這個人雖然為皇室後裔,卻從小好學,人稱其有祖父曹丕的風采,封為高貴鄉公。然而他乃是小宗,本沒有機會繼承大統。但是因為曹芳意欲反抗,被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廢掉了,幾經挑選之下高貴鄉公曹髦被選中了,因此曹髦得以入大宗,登基稱帝。這麼說起來,曹髦似乎還要感謝司馬兩兄弟!


(曹髦影視形象)

後來司馬師因病快要死了,司馬昭自洛陽去許昌見司馬昭以完成權力交接,司馬昭繼而成為了曹魏又一位權臣。回到洛陽後,司馬昭就被加封為大將軍,侍中,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輔助朝政,劍履上殿!但是司馬昭說我堅決不接受!

第二年正月,又給司馬昭加大都督職銜,允許“奏事不名”。六月,晉封為高都公,加九錫,假斧鉞,晉號為大都督,劍履上殿,結果司馬昭又推辭不接受。八月,又加賜黃鉞,增加封邑三縣。(劍履上殿、入朝不趨、贊拜不名乃權臣三大待遇)

258年五月,曹髦再次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置晉國,然而司馬昭是九次推辭,這個戲做的是真夠足的。


(司馬氏兄弟劇照)

260年四月,曹髦再次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但是司馬昭再次推辭不受!如此這般假仁假義,估計任誰也受不了,更何況是年輕氣盛又才華橫溢的曹髦了。

曹髦聰明好學,才慧早成,甚至是司馬昭的心腹鍾會都不得不讚嘆他是“才同陳思,武類太祖”,他自認應該承擔起匡扶曹魏的重擔,但是現實的壓抑和困境都使得他彷彿被戲耍了一樣,最終小宇宙爆發了出來,隨之而出的就是這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自當與卿自出討之。”
(曹髦親自討伐權臣司馬昭)

260年五月初七,曹髦拔劍登輦,親自率領著殿中宿衛和奴僕們呼喊著出宮討伐權臣司馬昭。然而剛到宮門前,就碰上了司馬昭的心腹賈充,賈充指使成濟弒殺曹髦。只可惜,年僅20歲的曹魏皇帝曹髦就這樣被成濟弒殺於車下。

曹髦雖然未獲成功,但是他卻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爭百分之幾的機會。與其苟且偷生,毋寧高貴赴死,這就是曹髦為曹魏爭來的最後尊嚴!

而在另一方面,故事的另一個主角司馬昭在權臣中也算是個“可憐人”,別的權臣欺壓皇帝,人家屁都不敢放一個,結果偏偏讓他碰上了曹髦這個血氣方剛、不甘受人擺佈的少年,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直接就將他釘在了恥辱柱上,從此他就成了野心家的代名詞!


小祁說歷史


提起“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詳,那麼司馬昭當時到底有多囂張?


縱容黨羽弒君

司馬昭的父親是司馬懿,此人在曹操死後黨同伐異,很快就掌握了魏國的軍政大權。

在司馬懿死後,他的兒子司馬師為了更好的控制整個魏國,廢除已經二十二歲,但卻無法親政的皇帝曹芳,改立只有十三歲的曹髦為帝。

不過司馬師身體不好,執政七年之後就病死了,此後魏國大權落於司馬昭手中。

相比於他的兄長司馬師,司馬昭的野心更大,而且更加囂張。他早就覬覦天子之位,但此時朝中還有很多魏國舊臣,他也擔心貿然篡位,會導致魏國大亂。

隨著皇帝曹髦逐漸長大,他越來越不甘心被司馬昭掌控,而且他也明白,司馬昭早晚會篡位,到時候自己的性命肯定堪憂。


因此在公元260年,曹髦找來了幾位心腹大臣,公開宣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想要聯合大臣動手除掉司馬昭,但他的臣子都勸他多加忍耐,此時動手無異於以卵擊石。

不過,曹髦根本無法繼續忍耐下去,他很快就召集了幾百人前去攻打司馬昭,結果走漏了消息,被司馬昭提前得知了此事,最後反被司馬昭所殺。

在曹髦被殺之後,司馬昭擔心會激起大亂,因此他親自為曹髦操辦後事,還處決了為他弒君的成濟,以此安撫其他世家大族。

在皇帝的喪禮上,司馬昭表現的悲痛萬分,不知情的人,可能都不會相信司馬昭正是那位幕後的弒君者。

後來司馬昭擁立曹璜為帝,並於公元264年,加封晉王。


世人都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因為司馬昭確實很囂張。


東方大史


司馬昭當然囂張,比隱忍幾年才發動高平陵之變的司馬懿還囂張。

一、殺魏朝皇帝曹髦,未重罰寵臣賈充

最能彰顯司馬昭囂張氣焰的事情,是司馬昭任由自己的手下賈充讓人擊殺魏朝皇帝曹髦。曹髦的前任皇帝曹芳,也是被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廢除的,曹髦的皇位也是司馬師扶上位的。

所以可想而知,曹髦雖然作為皇帝,處境也非常被動。“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個說法,就是曹髦說出來的。

因此曹髦痛下決心想要拼死一搏,率領宮中侍衛奴僕,好好當地去殺司馬昭。司馬昭提前接到告密,派自己寵臣賈充,帶人在宮門下攔住曹髦。

面對名義上的魏朝皇帝,司馬昭的手下還是有些害怕的,但賈充搬出司馬昭來告誡屬下,然後成濟直接出來一戈擊殺曹髦。

之後,為了平息魏朝議論,司馬昭只是殺掉動手的成濟一家,而對寵臣賈充放任不罰。

司馬昭的寵臣屬下,敢於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手擊殺魏朝皇帝,這更說明了當時司馬昭在魏朝朝廷當中的囂張程度。

並且,弒君之後,司馬昭竟然不認為自己錯,處死小人物成濟之後,還怪罪曹髦聽信讒言做錯了事。然後把曹髦貶為庶族,最後不以皇帝之禮埋葬,只封了個高貴鄉公。足見司馬昭當時的囂張程度。

二、殺嵇康,施行苛政

司馬昭另一囂張作為,是殺掉當時負有盛名的名士嵇康,嵇康為 竹林七賢之一,因為看不慣司馬昭的嚴苛統治,便屢次拒絕了司馬昭的徵召。

在司馬昭徵辟竹林七賢之一的山濤之後,司馬昭讓山濤勸說嵇康出仕,嵇康為了拒絕司馬昭的徵辟,作《與山巨源絕交書》闡明自己拒絕出仕的決心,讓司馬昭很是沒面子。

後因為呂安之事,加之鐘會陷害,司馬昭決心殺掉不聽話的嵇康。在眾人勸解之下,司馬昭依舊下定決心公開處死嵇康,以此彰顯與自己作對之人的下場。

司馬昭當時執掌朝政,氣焰跋扈,施行非常嚴苛的統治,面對跟自己不同言論之人皆是嚴懲。如嵇康這些有才華但不願與其同流合汙之人,紛紛離開廟堂,走入竹林、山澗,行清談玄論之事,不談論具體的朝政。


如嵇康這般敢於直接駁斥司馬昭的人,的確很少,更多的人選擇避世或者不明確拒絕司馬氏的徵辟。如阮籍一般的名士,都忌憚司馬昭的權勢,不得不為他作勸進表,可見司馬昭的囂張之勢,在當時已經一時無兩。

三、覆滅蜀漢,加封九錫

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能夠興廢立之事,這在古代本身就是權臣權勢滔天之事。

之後司馬昭發動了覆滅蜀漢之戰,在蜀漢無可乘之機的情況下, 依然力排眾議,派遣鍾會、鄧艾等人多路大軍伐蜀,最終滅亡蜀漢。並且,平定鍾會的叛亂,殺掉鄧艾。

之後,曹奐拜司馬昭為相國,封晉王,加九錫。相國、晉王、九錫三者,其中任何一種都是古時權臣篡位的前兆。

在朝廷內權勢滔天,對外覆滅蜀漢政權,此時的司馬昭真的可謂是距離“司馬昭之心”只有一步之遙,這時候的司馬昭也有底氣去囂張。

不過,滅蜀之後第二年,司馬昭病死。之後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接受曹奐禪讓稱帝,建立西晉,追封司馬昭為文帝,史書當中稱司馬昭為“司馬文王”。


結語

弒曹髦,殺嵇康,滅蜀漢,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司馬昭,的確足夠囂張。


亭安讀書


其實,仔細看“高平陵之變”到“司馬昭弒君”這十年多的歷史記載,我們不難發現,司馬昭這個人,不但囂張,還特別虛偽。

這十年的時間裡,司馬昭的老爹和大哥,當然他自己也有參與,一起把曹魏集團裡面的競爭對手消滅殆盡,最後連皇帝都是由他們任意指定的。在這種情形之下,曹家雖然是皇室,但實際上已是名存實亡,真正的大權早就落在司馬家。

司馬昭的囂張,是一點點顯露的,先是跟著老爹和大哥一起“囂張”,在老爹和大哥掛了之後,他繼續將“囂張”進行到底,還表現得虛偽之極。

我們來展開,看看這十年多時間裡發生的幾件大事,以及司馬昭的表現。

一、高平陵之變,司馬家掌權

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公元249年2月9日),趁著小皇帝曹芳和大司馬(官職)曹爽三兄弟在高平陵給父親上墳時,司馬懿父子帶兵發動“高平陵政變”。宣稱奉永寧宮太后要求,將“敗亂國典、擅權營私”的曹爽兄弟罷黜。
三天後,曹爽兄弟被滅族,司馬父子大獲全勝,先皇當年的託孤輔政大臣,只剩司馬懿一人,從此司馬家族朝中無人能及。

這次政變主要是司馬懿策劃,司馬昭和大哥司馬師參與。司馬昭當時是率眾保衛二宮,名為保衛其實是圍困。

二、嘉平再生變,司馬師亂政

公元251年,發生了一件事,讓司馬昭兄弟倆正式登上歷史舞臺。251年9月7日,大軍事家司馬懿在病中被賈逹、王凌嚇死,司馬師繼承了大司馬之職。

老爹在時,兄弟倆還能跟著“韜光養晦”。老爹一死,司馬昭和哥哥就放飛自我了。首先是哥哥,在朝中完全成了老大。進宮帶著軍隊前呼後擁,皇帝曹芳每次親自接送,大臣上奏,司馬師直接批覆,看都不看皇帝一眼。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忍無可忍的皇帝曹芳約上夏侯玄、中書令李豐,和張皇后的父親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圖謀廢掉司馬師。但司馬師早就收到消息,參與的三人被司馬師滅族,張皇后被廢黜,皇帝曹芳被廢。年僅十三歲的高貴鄉公曹髦,被司馬兄弟強行立為新皇帝。

司馬昭全程參與謀劃了這次政變。

三、司馬師嚇死,司馬昭挑大樑

正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255年3月23日),司馬師營地被偷襲,因驚嚇過度,痛死於許昌。(他們爺倆都挺奇葩,全是被嚇死,可能壞事幹多了吧?)司馬家的大旗正式交到司馬昭手裡。

正式掌舵後的司馬昭幹得第一件事,就是高調抗旨。

司馬師死後,小皇帝曹髦命司馬昭就鎮守在許昌,想趁這個機會架空他的兵權。但十五歲的小孩哪裡是四十五歲的大叔的對手?

司馬昭公然抗旨,自己率軍回京。曹髦計劃落空,又不得不對司馬昭加以籠絡。硬來不行,就來軟的,加封司馬昭為大將軍,還允許他帶劍穿履上殿。這司馬昭內心得意,但不動聲色,開始大玩虛偽:辭讓不受

四、司馬昭弒君,曹魏集團覆滅

其實從高平陵政變開始,司馬氏集團就注重豢養親信,培植勢力。司馬師曾暗中豢養死士三千人。

司馬昭也早就開始豢養死黨,小皇帝曹髦身邊貼身侍衛成濟,就是司馬昭一手培養起來的。控制禁軍的中護軍賈充,也是司馬昭的心腹。

在司馬昭的操縱之下,皇宮衛士被大量削減,僅剩下一些老弱殘兵。

而司馬昭的這些心腹天天建議小皇帝多多封賞司馬昭,比如曹髦曾被迫封封司馬昭為晉公、建立晉國並設置相應官府機構、加九錫、升相國,但司馬昭前九次都假裝嚴厲推辭。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次進行前述封賞,這一次,司馬昭並沒有像先前一樣“前後九讓”、加以推辭,而是直接接受了——這樣的虛偽也是罕見。

司馬昭表面虛偽,但暗地裡的謀劃卻從來沒有停止。曹髦當時有位教《尚書》的老師鄭小同,有次拜見司馬昭。司馬昭上廁所回來發現桌上一份機密文件竟然沒有藏起來,就追問鄭小同。雖然鄭小同否認看到,但還是被司馬昭給毒死了。

文王(司馬昭)曰:“寧我負卿,無卿負我。”遂鴆之。——範書《鄭玄傳》

這一系列的事情,引起了小皇帝曹髦的極度警惕。他雖然才十多歲,但已經具備中興之主的雄才大略之潛質,自然不能放任這的局面不管。曹髦決定先下手為強。

帝見威權日去,不勝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謂曰:“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

——《三國志·三少帝紀》

然而,他畢竟太小了,忘了身邊已經沒有幾個人了。計劃還沒實施,就被叛徒出賣。公元260年,端午節剛過,曹髦帶人準備攻擊司馬昭。早有準備的司馬昭命賈充和成濟阻擊,成濟將曹髦殺死,史稱“南闕之禍”。

聽說小皇帝已死,司馬昭的表現簡直意味深長:文王聞,大驚,自投於地曰:“天下其謂我何!”十分關心天下人對他的說法——這樣再回看他前面面對曹髦的“被迫封賞”時“前後九讓”,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弒君之後,司馬昭又來了一波神操作:借太后之口,下旨說小皇帝“圖謀弒母不軌”,將曹髦貶為“庶人”,然後心腹成濟和賈充被 當作“兇手”(替罪羊)誅殺,他自己完美開脫,化身為危機中“主持大局”的中流砥柱!


司馬昭有多囂張?從跟著父親圍攻高平陵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他們真實的目的是什麼,再跟著哥哥廢掉曹芳,然而升級到直接“弒君”。一路下來,他看似都沒有出頭,實則是最後利益的收割者。不然,聰明如曹髦者,也不會一眼看出“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陳壽《三國志·三少帝紀》

範書《鄭玄傳》

司馬光《資治通鑑》


國史無雙


有句話叫“語不驚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給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罵名;曹操的重孫曹髦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馬昭的死刑,讓司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說話那叫一個毒哦。

01

司馬氏專權

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謁位於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親信皆隨同前往。司馬懿趁機發動了政變,剷除了曹爽勢力集團,控制了曹魏政權。司馬懿死後,司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著曹魏的政權。

嘉平四年(252年),司馬師對孫吳發動南征,司馬昭統帥徵東將軍胡遵、鎮東將軍諸葛誕一路伐吳,在東興之戰被打得大敗。

司馬昭詢問該由誰負責,隨軍司馬王儀說“責任在統帥。”司馬昭大怒說:“司馬想委罪於我嗎?”於是下令斬殺王儀。司馬昭因此次戰敗而被削去了官爵。

此事究竟誰來負責,我們無法評判,但由此看出司馬昭的飛揚跋扈。

此後,姜維又侵擾隴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馬昭為徵西將軍,駐軍長安。姜維撤軍,司馬昭平定西北胡虜,再次被封為新城鄉侯。

此時,曹魏並非是無將可用,但司馬氏兄弟的勢力已經左右了朝堂,無人敢出頭與司馬昭爭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啟用司馬昭。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與中書令李豐等人密謀除掉司馬師,事機洩密,司馬師殺死了參與者,逼迫郭太后廢掉了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司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並沒有完全掌控地方實權,也遇到了地方勢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儉、文欽等在淮南發兵勤王,司馬師率大軍東征,司馬昭兼任中領軍,留守洛陽。

文欽之子文鴦帶兵襲擊司馬師的軍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再加上眼疾發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馬昭來到許都軍中,不久司馬師病死,將大將軍印綬交付司馬昭。

這是一個難得的收回權力的機會,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過,趁機命令司馬昭鎮守許都,令尚書傅嘏率領六軍回京師。但曹髦的如意算盤並沒有如願以償,司馬昭採納傅嘏及鍾會的計謀,親自率軍回到京師。

曹髦看到司馬昭親自率領大軍回到洛陽,知道已經無法改變這一局勢,不得已只能讓司馬昭接替司馬師為大將軍、加侍中、都督內外駐軍、錄尚書事,輔佐朝政,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堅辭不受。

至此,司馬昭大權獨攬,完全控制了朝廷。

02

司馬昭之心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馬昭加大都督職銜,允許“奏事不名”。六月,晉封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錫,假斧鉞,晉號大都督,帶劍穿履上殿。司馬昭又辭讓不受,八月加賜黃鉞,增加封邑三縣。

至此,大家都已經清楚,司馬昭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換代的節奏。

甘露二年(257年),鎮東將軍諸葛誕殺掉揚州刺史樂綝,佔據淮南起兵,以兒子諸葛靚為人質,請求吳國援助。司馬昭上書請求曹髦御駕親征,曹髦與郭太后一起率領大軍東征,平定了叛亂。班師回朝,曹髦特意下詔將“丘頭”改為“武丘”,以表彰司馬昭的軍功。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詔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設置晉國,司馬昭九次推辭,這件事才停止下來,又改為增加司馬昭封邑一萬戶,食三縣租稅,兒子中沒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詔加封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司馬昭再次推辭,沒有接受。

這一切的一切,都僅僅是一個形式,一齣戲。曹髦不願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詔,一切都是司馬昭的授意,但卻屢屢推辭,拒不接受。

當初,都清楚漢室已經名存實亡,眾人都力勸曹操稱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現在,曹魏政權已經就是個傀儡,司馬昭上位僅僅是個時間問題,是個時機問題。大勢已定,已經沒有啥力量可以迴天啦。

許多人認為,歷史對於曹操不公平,卻沒有人認為歷史對於司馬昭是否公平?天下並非是鐵定劉氏的天下,也並非鐵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說有德者有天下,起碼是有實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此時的曹髦,如果認賬,就像漢獻帝一樣,主動禪位,求得一時平安也就罷啦。

而曹髦對於司馬昭的專權跋扈非常不滿,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見王經等人,對他們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年已二十歲,繼位已經六年的曹髦,都習慣還稱作小皇帝。其實,這個年齡段,在歷史上也不乏有傑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個熱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權的輝煌。

但是僅憑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真的是“理想很豐滿”,可“現實更骨感”。

“衣帶詔事件”不是曹髦他祖宗曹操厚道,獻帝也就玩完啦;曹髦不清楚,他祖宗之所以留下獻帝,還因為天下遠沒有平定,曹操勢力還很弱小,獻帝對他還有很大的作用,還可以“挾天子以令諸侯”。

而此時的司馬昭已經控制了整個曹魏,勢力已經遠在蜀漢、孫吳之上。曹髦對於司馬昭而言,已經毫無作用。

之所以司馬昭沒有接受曹髦的屢屢封賞,是因為司馬昭想得更為長遠,想把這事做得更為圓滿。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漢、孫吳之後再上位,對歷史更好交代。

之所以曹髦會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實上的確如此,都很清楚。

並非是司馬昭多麼囂張,而是勢在必行。

曹髦清楚但並不想接受這個現實,還想企圖反盤,這過於天真。曹髦率領左右宮人進攻司馬昭府邸,企圖誅殺司馬昭,用螳臂擋車來形容,也不足為過。作為帝王,採取這樣的行動,無異於是小孩子過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確愚蠢透頂,毫無可取之處。

實質而言,倒不如劉禪做一個安樂公,獻帝做一個山陽公更值得推崇。

司馬氏的歷史罪過,並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後司馬氏自己政權的混亂,致使中國進入了三百多年混亂時期。儘管晉朝帶給華夏民族統一、穩定的局勢過於短暫,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歷史規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就像漢末混亂,不能歸咎於漢朝的創始者西漢劉邦、東漢劉秀一樣,晉朝的腐敗混亂,也不該完全歸罪於司馬昭之心。

正確的歷史觀,應該是誰做的事誰負責,不可讓人代過,否則永遠說不清楚。


豹眼看歷史


理科男答歷史。

曹髦說過這樣一句話,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髦是誰呢?他就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可惜當時是司馬家族掌握的大權。

司馬家族是在249年的時候由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兵變後才有大權的。

司馬昭是司馬懿的兒子,司馬炎的父親。

在兵變後,司馬家有了底氣,而司馬昭更是仗著司馬家為所欲為。

公元254年,司馬昭的哥哥司馬師將曹魏當時的皇帝曹芳廢了,曹髦作為庶長孫成為了新的皇帝。

其實皇帝不皇帝的都無所謂了,畢竟已經是司馬家的天下,說什麼時候廢掉他,就什麼時候廢掉他。

可是呢,曹髦不甘心,因為這是他曹家打下來的江山,怎麼可能拱手相讓呢。

公元260年,曹髦終於忍不住了,召集了一些大臣,以“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理由,討伐司馬昭。

有人會疑惑,為什麼只討伐司馬昭呢?他哥哥司馬師呢?

其實司馬師早在公元255年的時候就因為眼疾病逝了,之後的日子裡全都是司馬昭在掌握大權。

如果司馬師公元260年時候還在的話,可能“司馬昭之心”就會變為“司馬兄弟之心”了。

讓我們來看看司馬昭從255年到260年都幹了些什麼,能讓曹髦親自討伐他。

司馬師病逝後,司馬昭率軍回到了京師,成為大將軍,同時他還參與輔政,每次去見曹髦都會穿著盔甲,帶著劍。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進皇宮的時候根本不可能讓你穿盔甲帶武器的,除非特殊時期。

而司馬昭呢,不管什麼時候都這身打扮,讓司馬昭脫掉,他根本不同意,還給曹髦臉色看。

曹髦只能忍氣吞聲,而且還時刻擔驚受怕,怕司馬昭哪裡不順心把自己砍了。

公元256年,司馬昭成為大都督,晉封高都公。

公元258年,曹髦想加封司馬昭為晉公,給他個晉國,可是司馬昭推辭說不要。

為什麼不要呢,因為司馬昭不想要那個小地盤,他想要的是整個天下。

如果他去了晉國,那就丟失了天下,所以說,從這裡就可以看出司馬昭的野心了。

因為司馬昭拒絕,這件事就被耽擱了。

直到260年,曹髦再一次提出,然而司馬昭還是不同意。

司馬昭怎麼可能同意,他的野心多大了。

在同一年,曹髦找了幾個大臣,商量對策。

然而曹髦不會識人,居然找來了叛徒,剛商量結束後,侍中王沈、散騎常侍王業就跑去告訴了司馬昭。

因此事情敗露,最後曹髦被殺,當時曹髦才19歲。

司馬昭的囂張完全是因為司馬家族,如果沒有司馬懿的那場高平陵之變,可能當時也輪不到司馬家族來說話,更不可能會有西晉的出現。

在曹髦死後,司馬昭又立了曹奐為帝,這是曹魏最後一位皇帝了。

到了公元265年,司馬昭終於死了。然而他還有個兒子,就是司馬炎。

司馬炎是司馬昭的長子,在司馬昭去世後,司馬炎繼承了父親的職位和爵位,更是繼承了司馬昭的野心。

公元266年,司馬炎逼迫曹奐禪讓。

自此,曹魏的時代結束,進入了司馬家族西晉的朝代。

曹魏輝煌在曹操的時期,然而卻敗在了司馬懿的手裡。

可惜三國爭了那麼久,卻沒想到最終會讓司馬家族得利。


理科男讀歷史


司馬昭權勢的來源

三國時代,曹魏王朝從建立到滅亡,累計不足五十年時間,而這五十年時間裡,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把持,有一半左右的時間。

魏明帝曹睿臨終之前,把太子曹芳託付給曹爽、司馬懿等人輔佐,曹睿死後,司馬懿通過發動著名的“高平陵之變”,殺死了曹爽,奪取了曹魏政權,自此以後,曹魏江山就變了色。

而曹魏時期的司馬家族,最有名的人物,則是司馬昭。


從某個角度來說,司馬昭和吳大帝孫權的人生軌跡有相似之處,只不過,仔細比較,司馬昭沒有孫權那樣英雄了得,在世的時候也沒有獲得皇帝尊號。

說司馬昭和吳大帝命運相似,是因為孫權的基業來自父親孫堅和長兄孫策的努力經營,而司馬昭的權勢,則來自父親司馬懿和長兄司馬師的經營。都是依靠父兄留下的基業來繼續經營。

司馬昭掌權以後,繼續對曹魏的政權進行篡奪。曹魏皇帝曹髦曾打算冊封他為“晉公”,不料司馬昭不接受這個爵位。

生不逢時的皇帝曹髦知道,司馬昭不接受“晉公”爵位的主要原因,是想當“晉王”,而按照之前的先例,封了王的權臣,在下一步,就是直接篡位了。

於是曹髦說出了一句至今還讓我們時常提及的話: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馬昭的狂妄

司馬昭和歷史上其他權臣不同,那就是,司馬昭的狂妄,在當時是前無古人的。

這種狂妄,歸根結底表現在對儒家價值觀方面。

眾所周知,我國古代和中世紀的歐洲、中東在體制上截然不同,其主要表現是中世紀的歐洲也好、中東也罷,奉行政教合一制度,而我國古代並沒有如此,因為在古代中華,代替宗教來為統治者穩定人心的,是儒家思想。

從後世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鮮卑人的北魏在中原建立朝廷以後,積極推廣儒家,來換取中原百姓的支持,更以後的遼金元清,也都積極和儒家學派合作,來為自己統治穩定尋找理論支持。

從法學角度來說,儒家思想在我國古代,相當於歷代王朝的不成文憲法,一個皇帝、君王再敢胡作非為,但如果和儒家思想產生牴觸,則屬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甚至有被廢黜的危險。

而司馬昭的狂妄之處,就體現在對儒家思想倫理的具體表現上。

比如弒殺君主。

在司馬昭之前,雖然中國歷史上也發生過權臣篡位的先例,但是,從漢武帝時代以後,儒家思想確立統治地位以後,敢於明目張膽殺害君王的,司馬昭是第一位。


之前,王莽篡漢,對於西漢末代皇帝孺子嬰一直沒有殺害,甚至孺子嬰一直活到劉秀建立東漢前後;

之前,曹操父子篡漢,對漢獻帝也非常禮貌,甚至漢獻帝密謀殺害曹操,曹操也只是追究漢獻帝的老婆伏皇后責任,而後還把女兒嫁給了漢獻帝。

傀儡皇帝雖然是傀儡,但好歹也是皇帝,怎麼說,也不能對之不敬。

而司馬昭沒管這一套,曹髦帶領少數武裝討伐司馬昭,直接被司馬昭手下人給殺了,而司馬昭對於曹髦之死的直接兇手,也沒有做到除惡務盡——在一定程度上,這就是對儒家倫理、儒家思想的公然挑釁。

此外,還有殺害名士。

東漢以來,儒家知識分子的世家集團形成,到了魏晉時代,則產生了一系列對社會有很大影響的名士——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賢”。


總的來說,竹林七賢這類名士雖然沒什麼太大的權力,但是,對社會影響很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縱輿論,制約皇權(包括權臣)。

而竹林七賢中的嵇康,對於司馬昭就十分不滿,一般來說,權臣遭遇這種情況,或者採用收買方式,或者裝作不知道,總之要有一個容人之量的形象和態度。

但是,司馬昭沒顧忌這個,直接派人殺了嵇康。

殺皇帝、殺名士,挑戰儒家倫理道德底線,從這一點來說,司馬昭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狂妄的權臣之一。


藤樹先生


你好,我是史事君,為您解答!

相信很多人對平常的時候都特別喜歡讀三國,當然,正所謂不是英雄不讀三國,三國本身也是對於歷史的一種反映,同時也能看出當時三國爭霸時的情景,也能夠從中學到一定的東西。那麼自然對司馬昭也是比較的熟悉,司馬昭在當時有多囂張呢?接下來,史事春秋就來具體說說。

▲ 司馬昭

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曹髦對於司馬昭的評價,曹髦說“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想說明司馬昭的野心是非常的大的,就連陌生人都能夠察覺出他的野心。當然,這也是歷史事實,因為當時在兵變過後,司馬家逐漸擴大了相應的勢力,這也使得司馬昭在當時仰仗著司馬家族的實力,從而不斷地展現出自己的野心。

▲ 曹髦

當時雖然還是曹魏的天下,在曹髦稱帝的時候,司馬昭也表現出對於曹髦的不敬,有時還穿著戰甲,帶著武器進入皇宮中拜見曹髦。其實在古代的時候,對於皇帝來說,這一種大不敬的行為,但是司馬昭就完全沒有把他放在眼中。同時,司馬昭還把曹髦授予他的領地不屑一顧。因為他覺得在把他封為晉國國君是一種恥辱,這是對於他能力的一種否認。

這些歷史典故足以說明司馬昭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同時也能夠看出,

當時司馬家在權勢方面的擴大,這也使得曹魏在後面逐漸的被削弱,從而天下歸於司馬家族,成就了當時的西晉時代。

(參考史料:《晉書》、《三國志》)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