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司马昭到底有多嚣张?

易无知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那他是什么心?篡魏自立的心!并且这不臣之心不是他司马昭一个人的,而是司马家族的。

怎么回事呢?且听我说来。

司马家历史悠久,是高阳(五帝之一)之子重黎的后裔,血统高贵。但这都是远古时期的事情了,真正让司马家兴旺发达起来的是司马懿。

司马懿最开始的时候以家世为傲,压根看不起曹操,说他是“赘阉遗丑”,拒绝他授予的官职。后来曹操强制征召,他才不情不愿的去了曹操账下。

最开始的时候,司马懿应该是没什么野心的,但曹操、曹丕去世之后,司马懿忽然发现,自家的机会来了!等曹叡也去世后,幼主曹芳继位,曹爽和司马懿成为托孤重臣,这两人都不是什么纯臣,都打着独掌大权的主意。

(奠定西晋的司马懿)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一举挫败曹爽并诛其党羽,司马家成为朝中第一人,堪比当年的曹操。

但司马懿此时已经很老了,司马家未来的路得靠子孙去走。251年司马懿去世,长子司马师接过了大旗,继续走在摘曹家桃子的大道上,可他不像父亲那么长寿,255年去世,其弟司马昭成为家族掌舵人,步步进逼曹氏。

曹丕的孙子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没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千古名言,是曹丕的孙子曹髦说的。当时他是魏帝,司马师立的,时常受司马家的恐吓。

258年,在司马家党羽的威逼下,曹髦被迫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假惺惺的一再推辞,改为增加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都封为列侯;

260年,曹髦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这是曹髦自愿的吗?当然不是,他要敢不这么做,小命难保。司马家杀的曹氏还少吗?

(过渡的司马师)

这次司马昭又拒绝了,晋公有什么好当的?曹髦要真有诚心,就应该直接禅让才是。

俗话说泥人还有三分土性呢,小少年曹髦长年生活在司马家的阴影中,终于在抑郁中爆发了,召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意思是司马昭明摆着要篡位,天下人皆知。我不能坐等被废,今天就要亲自率领你们去讨伐他!

王经被惊呆了,大力阻止:“亲,这种状况又不是一日两日,是长时间造成的,一时之间也改变不了,而且你没有兵马,怎么和司马昭斗?”

是可忍,孰不可忍!曹髦不打算忍,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邪!”意思是我已经决定了,必要去征讨司马昭,就算死也不怕,何况未必会死。

王经还算是比较有良心的,王沈和王业听了小皇帝那番话,立刻跑去去报告司马昭——曹髦本就是司马家扶植起来的傀儡,哪有自己的势力?带着一干侍卫杀去司马家,路上就被太子舍人成济刺杀了。

(更进一步的司马昭)

成济当然也是司马家一党,他是在贾充(丑恶皇后贾南风之父)的撺掇下才弑杀皇帝的。

事后,司马昭为了洗刷自己的名声,斩杀了成济,并诛其三族。成济这是拍马屁拍到了马腿上。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做好了正式篡位的准备,但他同样不长命,265年去世,司马炎登基后曹奂就赶紧禅让,曹魏基业彻底落到司马家之手。

总之,司马昭的嚣张不在于他个性有多恶劣,而在于他要谋夺帝位。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后,曹魏政权实际上已被司马氏所掌控。嘉平三年(公元251年),七十一岁的司马懿病逝,由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俩相继执政。一些忠于曹魏的文臣、武将接二连三起兵反抗,但先后都被司马氏集团无情镇压了下去。

公元254年,二十二岁的傀儡皇帝曹芳也被司马师废黜 ,另立十四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在此期间,魏将毋丘俭、文钦、王凌、诸葛诞等相继起兵反击司马氏,均被司马师派军剿灭。

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病卒,由其弟司马昭继为丞相。

司马昭比其兄更狂妄,也更凶狠。他做丞相执政时,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不把小皇帝曹髦放在眼里,时时流露出篡逆的野心。

小皇帝曹髦已年近二十,不甘做任人操弄的牵线木偶,对司马昭大权独揽极为不满。《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第四》记载:“四年春正月,黄龙二,见宁陵县界井中”。古人很迷信,认为黄龙频频现身,是吉祥之兆。

曹髦有感于民间盛传的黄龙谶语,就提笔写了首潜龙诗:“龙者,君德也。上不在天,下不在田,而数屈于井,非佳兆也《汉晋春秋》”。

曹髦把自己比作困在井中的黄龙,“司马文王(司马昭)见而恶之《汉晋春秋》 ”。

曹髦写的那首诗,翻译成白话文大意是:“可怜的黄龙被困于井中,不能到大海、天空中去遨游翻腾 。就连泥鳅黄鳝居然也敢去欺辱,在蛟龙面前摇头摆尾逞能。龙困浅池被鱼欺,可怜啊 !眼下我的处境与你何其相似啊”。

司马昭听人汇报后,很快就知道曹髦的诗是在影射自己,恼羞成怒。不久,他故意逼曹髦(名义上的皇帝)封其为晋公,按古制给以王侯般的尊崇礼遇。《三国志》记载,曹髦被逼无奈 ,“复进大将军司马文王位为相国,封晋公,加九锡”。

小皇帝曹髦见司马昭气焰嚣张,日甚一日,朝政大事全由他说了算,自己成了摆设,内心波澜起伏,忧愤难平。他暗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议对策,三人密谈时,曹髦以愤懑的口气说了句千古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汉晋春秋》”。意思是司马昭的篡逆野心,天下皆知,是可忍,孰不可忍,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与诸君奋起讨逆。尚书王经劝皇帝不可鲁莽,如今司马昭尾大不掉,党羽众多, 需三思而后行。侍中王沈和散骑常侍王业听后默不作声。曹髦从怀里掏出刺血写在黄绢上的密诏,说:“行之决矣,正使死,何所惧?况不必死耶(朕意已定,死亦不足畏)《汉晋春秋》” !

不料,王沈和王业告辞出宫后立刻就去向司马昭告密了,司马昭遂有了防备。

曹髦年轻气盛,也没考虑那么多,说干就干。他自率宫中的数百僮仆、卫士,持枪拽棒,吵吵嚷嚷的要去进攻司马文王府邸。正走到半道上,连司马昭的面都没见着, 就碰上皇家禁军首领贾充带兵杀气腾腾而来。贾充虽是禁军首领,但却是司马昭心腹,曹髦见有人挡路,奋不顾身地冲在前面,与之展开激烈肉搏,战不多时,就被贾充指使部将成济一枪刺死。年轻的曹髦死了,却也死得壮烈,他那句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演变成一句广为人知的成语。后世往往用这成语去比喻人心怀歹意、野心勃勃而又已暴露无遗的情景。

司马昭做贼心虚,为了笼络住不安的人心,事后又假模假式的恸哭不已,责备自己没有尽职。他还拿成济作替罪羊,夷其三族。史载,成济被杀前愤愤不平,怒骂司马昭、贾充不休。司马昭本想借成济的脑袋来平息对自己极度不利的舆论,结果弄巧成拙、欲盖弥彰,狼狈万分。

司马昭唆使亲信贾充杀害皇帝曹髦,此事闹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如此一来,他也不敢贸然代魏称帝了,于是就又将曹操的孙儿、十五岁的曹奂扶上了龙椅。

这年是公元260年,曹奂虽然称帝,但曹魏政权早就名存实亡了。

司马昭执政期间,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十六万大军一举灭掉了割据西南的蜀汉政权。

泰始元年(公元265年),把持曹魏大权的司马昭病死,由其子司马炎继任晋王。

魏哀帝曹奂同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一样,也在一次隆重的朝典上“主动”宣布,自己甘愿效法古之圣贤尧、舜,把皇位让给贤臣,逊位隐退。司马炎仿效魏文帝曹丕受禅时的高超演技,假意再三推让,最后在诸臣的一再劝进下勉强接过象征皇权的玺綬,按捺住狂喜之心后,他宣布改国号晋,都洛阳,改年号泰始,是为晋武帝。曹魏名实俱亡。

十五年后,晋灭东吴。这段历史被称为“三国归一晋”。

想当初,曹操戎马一生,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好不容易“三分天下,魏得其八”,最终其子孙却将他辛苦打下的江山拱手送给了司马氏。

司马氏父子三人,皆狡黠戾狠之徒,其中又以司马懿、司马昭最为狠毒。曹、刘、孙三家为平天下打得你死我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不料最终三国归晋,天下为司马氏所平......历史的波谲云诡,直叫人唏嘘感叹。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铁马冰河wu


司马昭并没有多嚣张,他只是在做一个权臣应该做的事,就像当年曹操对汉献帝所做的一样,加官晋爵,加九锡,一步步准备篡权。但是不同的是曹操遇见的是汉献帝,司马昭遇见的是曹髦(máo)。(这里咱们就不讨论曹家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司马家是阴谋家的问题了)

(司马昭影视形象)

很多人都听过也用过这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如果真的问起这个句话到底是谁说的,很多人未必能说的出来,他就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曹髦,而司马昭正是他手下的大权臣。今天小祁就来给大家讲一讲曹髦和司马昭的故事!

曹髦这个人虽然为皇室后裔,却从小好学,人称其有祖父曹丕的风采,封为高贵乡公。然而他乃是小宗,本没有机会继承大统。但是因为曹芳意欲反抗,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掉了,几经挑选之下高贵乡公曹髦被选中了,因此曹髦得以入大宗,登基称帝。这么说起来,曹髦似乎还要感谢司马两兄弟!


(曹髦影视形象)

后来司马师因病快要死了,司马昭自洛阳去许昌见司马昭以完成权力交接,司马昭继而成为了曹魏又一位权臣。回到洛阳后,司马昭就被加封为大将军,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剑履上殿!但是司马昭说我坚决不接受!

第二年正月,又给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剑履上殿,结果司马昭又推辞不接受。八月,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乃权臣三大待遇)

258年五月,曹髦再次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然而司马昭是九次推辞,这个戏做的是真够足的。


(司马氏兄弟剧照)

260年四月,曹髦再次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但是司马昭再次推辞不受!如此这般假仁假义,估计任谁也受不了,更何况是年轻气盛又才华横溢的曹髦了。

曹髦聪明好学,才慧早成,甚至是司马昭的心腹钟会都不得不赞叹他是“才同陈思,武类太祖”,他自认应该承担起匡扶曹魏的重担,但是现实的压抑和困境都使得他仿佛被戏耍了一样,最终小宇宙爆发了出来,随之而出的就是这句流传千古的名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自当与卿自出讨之。”
(曹髦亲自讨伐权臣司马昭)

260年五月初七,曹髦拔剑登辇,亲自率领着殿中宿卫和奴仆们呼喊着出宫讨伐权臣司马昭。然而刚到宫门前,就碰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贾充指使成济弑杀曹髦。只可惜,年仅20岁的曹魏皇帝曹髦就这样被成济弑杀于车下。

曹髦虽然未获成功,但是他却以百分之百的努力在力争百分之几的机会。与其苟且偷生,毋宁高贵赴死,这就是曹髦为曹魏争来的最后尊严!

而在另一方面,故事的另一个主角司马昭在权臣中也算是个“可怜人”,别的权臣欺压皇帝,人家屁都不敢放一个,结果偏偏让他碰上了曹髦这个血气方刚、不甘受人摆布的少年,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直接就将他钉在了耻辱柱上,从此他就成了野心家的代名词!


小祁说历史


提起“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那么司马昭当时到底有多嚣张?


纵容党羽弑君

司马昭的父亲是司马懿,此人在曹操死后党同伐异,很快就掌握了魏国的军政大权。

在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魏国,废除已经二十二岁,但却无法亲政的皇帝曹芳,改立只有十三岁的曹髦为帝。

不过司马师身体不好,执政七年之后就病死了,此后魏国大权落于司马昭手中。

相比于他的兄长司马师,司马昭的野心更大,而且更加嚣张。他早就觊觎天子之位,但此时朝中还有很多魏国旧臣,他也担心贸然篡位,会导致魏国大乱。

随着皇帝曹髦逐渐长大,他越来越不甘心被司马昭掌控,而且他也明白,司马昭早晚会篡位,到时候自己的性命肯定堪忧。


因此在公元260年,曹髦找来了几位心腹大臣,公开宣称: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他想要联合大臣动手除掉司马昭,但他的臣子都劝他多加忍耐,此时动手无异于以卵击石。

不过,曹髦根本无法继续忍耐下去,他很快就召集了几百人前去攻打司马昭,结果走漏了消息,被司马昭提前得知了此事,最后反被司马昭所杀。

在曹髦被杀之后,司马昭担心会激起大乱,因此他亲自为曹髦操办后事,还处决了为他弑君的成济,以此安抚其他世家大族。

在皇帝的丧礼上,司马昭表现的悲痛万分,不知情的人,可能都不会相信司马昭正是那位幕后的弑君者。

后来司马昭拥立曹璜为帝,并于公元264年,加封晋王。


世人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句话一点也没错,因为司马昭确实很嚣张。


东方大史


司马昭当然嚣张,比隐忍几年才发动高平陵之变的司马懿还嚣张。

一、杀魏朝皇帝曹髦,未重罚宠臣贾充

最能彰显司马昭嚣张气焰的事情,是司马昭任由自己的手下贾充让人击杀魏朝皇帝曹髦。曹髦的前任皇帝曹芳,也是被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废除的,曹髦的皇位也是司马师扶上位的。

所以可想而知,曹髦虽然作为皇帝,处境也非常被动。“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个说法,就是曹髦说出来的。

因此曹髦痛下决心想要拼死一搏,率领宫中侍卫奴仆,好好当地去杀司马昭。司马昭提前接到告密,派自己宠臣贾充,带人在宫门下拦住曹髦。

面对名义上的魏朝皇帝,司马昭的手下还是有些害怕的,但贾充搬出司马昭来告诫属下,然后成济直接出来一戈击杀曹髦。

之后,为了平息魏朝议论,司马昭只是杀掉动手的成济一家,而对宠臣贾充放任不罚。

司马昭的宠臣属下,敢于在光天化日之下出手击杀魏朝皇帝,这更说明了当时司马昭在魏朝朝廷当中的嚣张程度。

并且,弑君之后,司马昭竟然不认为自己错,处死小人物成济之后,还怪罪曹髦听信谗言做错了事。然后把曹髦贬为庶族,最后不以皇帝之礼埋葬,只封了个高贵乡公。足见司马昭当时的嚣张程度。

二、杀嵇康,施行苛政

司马昭另一嚣张作为,是杀掉当时负有盛名的名士嵇康,嵇康为 竹林七贤之一,因为看不惯司马昭的严苛统治,便屡次拒绝了司马昭的征召。

在司马昭征辟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后,司马昭让山涛劝说嵇康出仕,嵇康为了拒绝司马昭的征辟,作《与山巨源绝交书》阐明自己拒绝出仕的决心,让司马昭很是没面子。

后因为吕安之事,加之钟会陷害,司马昭决心杀掉不听话的嵇康。在众人劝解之下,司马昭依旧下定决心公开处死嵇康,以此彰显与自己作对之人的下场。

司马昭当时执掌朝政,气焰跋扈,施行非常严苛的统治,面对跟自己不同言论之人皆是严惩。如嵇康这些有才华但不愿与其同流合污之人,纷纷离开庙堂,走入竹林、山涧,行清谈玄论之事,不谈论具体的朝政。


如嵇康这般敢于直接驳斥司马昭的人,的确很少,更多的人选择避世或者不明确拒绝司马氏的征辟。如阮籍一般的名士,都忌惮司马昭的权势,不得不为他作劝进表,可见司马昭的嚣张之势,在当时已经一时无两。

三、覆灭蜀汉,加封九锡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能够兴废立之事,这在古代本身就是权臣权势滔天之事。

之后司马昭发动了覆灭蜀汉之战,在蜀汉无可乘之机的情况下, 依然力排众议,派遣钟会、邓艾等人多路大军伐蜀,最终灭亡蜀汉。并且,平定钟会的叛乱,杀掉邓艾。

之后,曹奂拜司马昭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相国、晋王、九锡三者,其中任何一种都是古时权臣篡位的前兆。

在朝廷内权势滔天,对外覆灭蜀汉政权,此时的司马昭真的可谓是距离“司马昭之心”只有一步之遥,这时候的司马昭也有底气去嚣张。

不过,灭蜀之后第二年,司马昭病死。之后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接受曹奂禅让称帝,建立西晋,追封司马昭为文帝,史书当中称司马昭为“司马文王”。


结语

弑曹髦,杀嵇康,灭蜀汉,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司马昭,的确足够嚣张。


亭安读书


其实,仔细看“高平陵之变”到“司马昭弑君”这十年多的历史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司马昭这个人,不但嚣张,还特别虚伪。

这十年的时间里,司马昭的老爹和大哥,当然他自己也有参与,一起把曹魏集团里面的竞争对手消灭殆尽,最后连皇帝都是由他们任意指定的。在这种情形之下,曹家虽然是皇室,但实际上已是名存实亡,真正的大权早就落在司马家。

司马昭的嚣张,是一点点显露的,先是跟着老爹和大哥一起“嚣张”,在老爹和大哥挂了之后,他继续将“嚣张”进行到底,还表现得虚伪之极。

我们来展开,看看这十年多时间里发生的几件大事,以及司马昭的表现。

一、高平陵之变,司马家掌权

正始九年正月初六(公元249年2月9日),趁着小皇帝曹芳和大司马(官职)曹爽三兄弟在高平陵给父亲上坟时,司马懿父子带兵发动“高平陵政变”。宣称奉永宁宫太后要求,将“败乱国典、擅权营私”的曹爽兄弟罢黜。
三天后,曹爽兄弟被灭族,司马父子大获全胜,先皇当年的托孤辅政大臣,只剩司马懿一人,从此司马家族朝中无人能及。

这次政变主要是司马懿策划,司马昭和大哥司马师参与。司马昭当时是率众保卫二宫,名为保卫其实是围困。

二、嘉平再生变,司马师乱政

公元251年,发生了一件事,让司马昭兄弟俩正式登上历史舞台。251年9月7日,大军事家司马懿在病中被贾逹、王凌吓死,司马师继承了大司马之职。

老爹在时,兄弟俩还能跟着“韬光养晦”。老爹一死,司马昭和哥哥就放飞自我了。首先是哥哥,在朝中完全成了老大。进宫带着军队前呼后拥,皇帝曹芳每次亲自接送,大臣上奏,司马师直接批复,看都不看皇帝一眼。

嘉平六年(254年)二月,忍无可忍的皇帝曹芳约上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和张皇后的父亲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图谋废掉司马师。但司马师早就收到消息,参与的三人被司马师灭族,张皇后被废黜,皇帝曹芳被废。年仅十三岁的高贵乡公曹髦,被司马兄弟强行立为新皇帝。

司马昭全程参与谋划了这次政变。

三、司马师吓死,司马昭挑大梁

正元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公元255年3月23日),司马师营地被偷袭,因惊吓过度,痛死于许昌。(他们爷俩都挺奇葩,全是被吓死,可能坏事干多了吧?)司马家的大旗正式交到司马昭手里。

正式掌舵后的司马昭干得第一件事,就是高调抗旨。

司马师死后,小皇帝曹髦命司马昭就镇守在许昌,想趁这个机会架空他的兵权。但十五岁的小孩哪里是四十五岁的大叔的对手?

司马昭公然抗旨,自己率军回京。曹髦计划落空,又不得不对司马昭加以笼络。硬来不行,就来软的,加封司马昭为大将军,还允许他带剑穿履上殿。这司马昭内心得意,但不动声色,开始大玩虚伪:辞让不受

四、司马昭弑君,曹魏集团覆灭

其实从高平陵政变开始,司马氏集团就注重豢养亲信,培植势力。司马师曾暗中豢养死士三千人。

司马昭也早就开始豢养死党,小皇帝曹髦身边贴身侍卫成济,就是司马昭一手培养起来的。控制禁军的中护军贾充,也是司马昭的心腹。

在司马昭的操纵之下,皇宫卫士被大量削减,仅剩下一些老弱残兵。

而司马昭的这些心腹天天建议小皇帝多多封赏司马昭,比如曹髦曾被迫封封司马昭为晋公、建立晋国并设置相应官府机构、加九锡、升相国,但司马昭前九次都假装严厉推辞。甘露五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次进行前述封赏,这一次,司马昭并没有像先前一样“前后九让”、加以推辞,而是直接接受了——这样的虚伪也是罕见。

司马昭表面虚伪,但暗地里的谋划却从来没有停止。曹髦当时有位教《尚书》的老师郑小同,有次拜见司马昭。司马昭上厕所回来发现桌上一份机密文件竟然没有藏起来,就追问郑小同。虽然郑小同否认看到,但还是被司马昭给毒死了。

文王(司马昭)曰:“宁我负卿,无卿负我。”遂鸩之。——范书《郑玄传》

这一系列的事情,引起了小皇帝曹髦的极度警惕。他虽然才十多岁,但已经具备中兴之主的雄才大略之潜质,自然不能放任这的局面不管。曹髦决定先下手为强。

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自出讨之。”

——《三国志·三少帝纪》

然而,他毕竟太小了,忘了身边已经没有几个人了。计划还没实施,就被叛徒出卖。公元260年,端午节刚过,曹髦带人准备攻击司马昭。早有准备的司马昭命贾充和成济阻击,成济将曹髦杀死,史称“南阙之祸”。

听说小皇帝已死,司马昭的表现简直意味深长:文王闻,大惊,自投于地曰:“天下其谓我何!”十分关心天下人对他的说法——这样再回看他前面面对曹髦的“被迫封赏”时“前后九让”,一切就不言而喻了。

弑君之后,司马昭又来了一波神操作:借太后之口,下旨说小皇帝“图谋弑母不轨”,将曹髦贬为“庶人”,然后心腹成济和贾充被 当作“凶手”(替罪羊)诛杀,他自己完美开脱,化身为危机中“主持大局”的中流砥柱!


司马昭有多嚣张?从跟着父亲围攻高平陵那一刻起,他就知道他们真实的目的是什么,再跟着哥哥废掉曹芳,然而升级到直接“弑君”。一路下来,他看似都没有出头,实则是最后利益的收割者。不然,聪明如曹髦者,也不会一眼看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陈寿《三国志·三少帝纪》

范书《郑玄传》

司马光《资治通鉴》


国史无双


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01

司马氏专权

正始十年(249年),少帝曹芳拜谒位于高平陵的魏明帝之墓,曹爽兄弟及其亲信皆随同前往。司马懿趁机发动了政变,铲除了曹爽势力集团,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司马氏兄弟更是牢牢地控制着曹魏的政权。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对孙吴发动南征,司马昭统帅征东将军胡遵、镇东将军诸葛诞一路伐吴,在东兴之战被打得大败。

司马昭询问该由谁负责,随军司马王仪说“责任在统帅。”司马昭大怒说:“司马想委罪于我吗?”于是下令斩杀王仪。司马昭因此次战败而被削去了官爵。

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此时,曹魏并非是无将可用,但司马氏兄弟的势力已经左右了朝堂,无人敢出头与司马昭争功,曹芳不得已只能启用司马昭。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掉司马师,事机泄密,司马师杀死了参与者,逼迫郭太后废掉了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

司马氏完全掌控了朝廷,但并没有完全掌控地方实权,也遇到了地方势力的抵制。正元二年(255年),毋丘俭、文钦等在淮南发兵勤王,司马师率大军东征,司马昭兼任中领军,留守洛阳。

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击司马师的军营,司马师惊吓过度,再加上眼疾发作,病情加重。急招司马昭来到许都军中,不久司马师病死,将大将军印绶交付司马昭。

这是一个难得的收回权力的机会,魏帝曹髦自然不肯放过,趁机命令司马昭镇守许都,令尚书傅嘏率领六军回京师。但曹髦的如意算盘并没有如愿以偿,司马昭采纳傅嘏及钟会的计谋,亲自率军回到京师。

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至此,司马昭大权独揽,完全控制了朝廷。

02

司马昭之心

甘露元年(256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又辞让不受,八月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甘露三年(258年)五月,曹髦下诏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设置晋国,司马昭九次推辞,这件事才停止下来,又改为增加司马昭封邑一万户,食三县租税,儿子中没有爵位的皆封列侯。

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这一切的一切,都仅仅是一个形式,一出戏。曹髦不愿意但不得已不得不下诏,一切都是司马昭的授意,但却屡屡推辞,拒不接受。

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现在,曹魏政权已经就是个傀儡,司马昭上位仅仅是个时间问题,是个时机问题。大势已定,已经没有啥力量可以回天啦。

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而曹髦对于司马昭的专权跋扈非常不满,在甘露五年(260年),他召见王经等人,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年已二十岁,继位已经六年的曹髦,都习惯还称作小皇帝。其实,这个年龄段,在历史上也不乏有杰出的帝王,曹髦也是一个热血帝王,立志重建曹魏政权的辉煌。

但是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更骨感”。

“衣带诏事件”不是曹髦他祖宗曹操厚道,献帝也就玩完啦;曹髦不清楚,他祖宗之所以留下献帝,还因为天下远没有平定,曹操势力还很弱小,献帝对他还有很大的作用,还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而此时的司马昭已经控制了整个曹魏,势力已经远在蜀汉、孙吴之上。曹髦对于司马昭而言,已经毫无作用。

之所以司马昭没有接受曹髦的屡屡封赏,是因为司马昭想得更为长远,想把这事做得更为圆满。大局已定,如果在平定蜀汉、孙吴之后再上位,对历史更好交代。

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并非是司马昭多么嚣张,而是势在必行。

曹髦清楚但并不想接受这个现实,还想企图反盘,这过于天真。曹髦率领左右宫人进攻司马昭府邸,企图诛杀司马昭,用螳臂挡车来形容,也不足为过。作为帝王,采取这样的行动,无异于是小孩子过家家,精神可嘉,但的确愚蠢透顶,毫无可取之处。

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司马氏的历史罪过,并不是代曹魏而立,而是之后司马氏自己政权的混乱,致使中国进入了三百多年混乱时期。尽管晋朝带给华夏民族统一、稳定的局势过于短暂,但朝代更替是必然的历史规律,是任何人左右不了的。

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谁做的事谁负责,不可让人代过,否则永远说不清楚。


豹眼看历史


理科男答历史。

曹髦说过这样一句话,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曹髦是谁呢?他就是曹魏的第四位皇帝,可惜当时是司马家族掌握的大权。

司马家族是在249年的时候由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兵变后才有大权的。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炎的父亲。

在兵变后,司马家有了底气,而司马昭更是仗着司马家为所欲为。

公元254年,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将曹魏当时的皇帝曹芳废了,曹髦作为庶长孙成为了新的皇帝。

其实皇帝不皇帝的都无所谓了,毕竟已经是司马家的天下,说什么时候废掉他,就什么时候废掉他。

可是呢,曹髦不甘心,因为这是他曹家打下来的江山,怎么可能拱手相让呢。

公元260年,曹髦终于忍不住了,召集了一些大臣,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的理由,讨伐司马昭。

有人会疑惑,为什么只讨伐司马昭呢?他哥哥司马师呢?

其实司马师早在公元255年的时候就因为眼疾病逝了,之后的日子里全都是司马昭在掌握大权。

如果司马师公元260年时候还在的话,可能“司马昭之心”就会变为“司马兄弟之心”了。

让我们来看看司马昭从255年到260年都干了些什么,能让曹髦亲自讨伐他。

司马师病逝后,司马昭率军回到了京师,成为大将军,同时他还参与辅政,每次去见曹髦都会穿着盔甲,带着剑。

我们都知道在古代进皇宫的时候根本不可能让你穿盔甲带武器的,除非特殊时期。

而司马昭呢,不管什么时候都这身打扮,让司马昭脱掉,他根本不同意,还给曹髦脸色看。

曹髦只能忍气吞声,而且还时刻担惊受怕,怕司马昭哪里不顺心把自己砍了。

公元256年,司马昭成为大都督,晋封高都公。

公元258年,曹髦想加封司马昭为晋公,给他个晋国,可是司马昭推辞说不要。

为什么不要呢,因为司马昭不想要那个小地盘,他想要的是整个天下。

如果他去了晋国,那就丢失了天下,所以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司马昭的野心了。

因为司马昭拒绝,这件事就被耽搁了。

直到260年,曹髦再一次提出,然而司马昭还是不同意。

司马昭怎么可能同意,他的野心多大了。

在同一年,曹髦找了几个大臣,商量对策。

然而曹髦不会识人,居然找来了叛徒,刚商量结束后,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就跑去告诉了司马昭。

因此事情败露,最后曹髦被杀,当时曹髦才19岁。

司马昭的嚣张完全是因为司马家族,如果没有司马懿的那场高平陵之变,可能当时也轮不到司马家族来说话,更不可能会有西晋的出现。

在曹髦死后,司马昭又立了曹奂为帝,这是曹魏最后一位皇帝了。

到了公元265年,司马昭终于死了。然而他还有个儿子,就是司马炎。

司马炎是司马昭的长子,在司马昭去世后,司马炎继承了父亲的职位和爵位,更是继承了司马昭的野心。

公元266年,司马炎逼迫曹奂禅让。

自此,曹魏的时代结束,进入了司马家族西晋的朝代。

曹魏辉煌在曹操的时期,然而却败在了司马懿的手里。

可惜三国争了那么久,却没想到最终会让司马家族得利。


理科男读历史


司马昭权势的来源

三国时代,曹魏王朝从建立到灭亡,累计不足五十年时间,而这五十年时间里,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把持,有一半左右的时间。

魏明帝曹睿临终之前,把太子曹芳托付给曹爽、司马懿等人辅佐,曹睿死后,司马懿通过发动著名的“高平陵之变”,杀死了曹爽,夺取了曹魏政权,自此以后,曹魏江山就变了色。

而曹魏时期的司马家族,最有名的人物,则是司马昭。


从某个角度来说,司马昭和吴大帝孙权的人生轨迹有相似之处,只不过,仔细比较,司马昭没有孙权那样英雄了得,在世的时候也没有获得皇帝尊号。

说司马昭和吴大帝命运相似,是因为孙权的基业来自父亲孙坚和长兄孙策的努力经营,而司马昭的权势,则来自父亲司马懿和长兄司马师的经营。都是依靠父兄留下的基业来继续经营。

司马昭掌权以后,继续对曹魏的政权进行篡夺。曹魏皇帝曹髦曾打算册封他为“晋公”,不料司马昭不接受这个爵位。

生不逢时的皇帝曹髦知道,司马昭不接受“晋公”爵位的主要原因,是想当“晋王”,而按照之前的先例,封了王的权臣,在下一步,就是直接篡位了。

于是曹髦说出了一句至今还让我们时常提及的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的狂妄

司马昭和历史上其他权臣不同,那就是,司马昭的狂妄,在当时是前无古人的。

这种狂妄,归根结底表现在对儒家价值观方面。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中东在体制上截然不同,其主要表现是中世纪的欧洲也好、中东也罢,奉行政教合一制度,而我国古代并没有如此,因为在古代中华,代替宗教来为统治者稳定人心的,是儒家思想。

从后世历史上,我们可以看到,鲜卑人的北魏在中原建立朝廷以后,积极推广儒家,来换取中原百姓的支持,更以后的辽金元清,也都积极和儒家学派合作,来为自己统治稳定寻找理论支持。

从法学角度来说,儒家思想在我国古代,相当于历代王朝的不成文宪法,一个皇帝、君王再敢胡作非为,但如果和儒家思想产生抵触,则属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有被废黜的危险。

而司马昭的狂妄之处,就体现在对儒家思想伦理的具体表现上。

比如弑杀君主。

在司马昭之前,虽然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权臣篡位的先例,但是,从汉武帝时代以后,儒家思想确立统治地位以后,敢于明目张胆杀害君王的,司马昭是第一位。


之前,王莽篡汉,对于西汉末代皇帝孺子婴一直没有杀害,甚至孺子婴一直活到刘秀建立东汉前后;

之前,曹操父子篡汉,对汉献帝也非常礼貌,甚至汉献帝密谋杀害曹操,曹操也只是追究汉献帝的老婆伏皇后责任,而后还把女儿嫁给了汉献帝。

傀儡皇帝虽然是傀儡,但好歹也是皇帝,怎么说,也不能对之不敬。

而司马昭没管这一套,曹髦带领少数武装讨伐司马昭,直接被司马昭手下人给杀了,而司马昭对于曹髦之死的直接凶手,也没有做到除恶务尽——在一定程度上,这就是对儒家伦理、儒家思想的公然挑衅。

此外,还有杀害名士。

东汉以来,儒家知识分子的世家集团形成,到了魏晋时代,则产生了一系列对社会有很大影响的名士——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


总的来说,竹林七贤这类名士虽然没什么太大的权力,但是,对社会影响很大,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舆论,制约皇权(包括权臣)。

而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对于司马昭就十分不满,一般来说,权臣遭遇这种情况,或者采用收买方式,或者装作不知道,总之要有一个容人之量的形象和态度。

但是,司马昭没顾忌这个,直接派人杀了嵇康。

杀皇帝、杀名士,挑战儒家伦理道德底线,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昭算是中国历史上最狂妄的权臣之一。


藤树先生


你好,我是史事君,为您解答!

相信很多人对平常的时候都特别喜欢读三国,当然,正所谓不是英雄不读三国,三国本身也是对于历史的一种反映,同时也能看出当时三国争霸时的情景,也能够从中学到一定的东西。那么自然对司马昭也是比较的熟悉,司马昭在当时有多嚣张呢?接下来,史事春秋就来具体说说。

▲ 司马昭

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曹髦对于司马昭的评价,曹髦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主要是想说明司马昭的野心是非常的大的,就连陌生人都能够察觉出他的野心。当然,这也是历史事实,因为当时在兵变过后,司马家逐渐扩大了相应的势力,这也使得司马昭在当时仰仗着司马家族的实力,从而不断地展现出自己的野心。

▲ 曹髦

当时虽然还是曹魏的天下,在曹髦称帝的时候,司马昭也表现出对于曹髦的不敬,有时还穿着战甲,带着武器进入皇宫中拜见曹髦。其实在古代的时候,对于皇帝来说,这一种大不敬的行为,但是司马昭就完全没有把他放在眼中。同时,司马昭还把曹髦授予他的领地不屑一顾。因为他觉得在把他封为晋国国君是一种耻辱,这是对于他能力的一种否认。

这些历史典故足以说明司马昭的野心是非常大的,同时也能够看出,

当时司马家在权势方面的扩大,这也使得曹魏在后面逐渐的被削弱,从而天下归于司马家族,成就了当时的西晋时代。

(参考史料:《晋书》、《三国志》)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