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100元买下农村大妈1瓦罐土鸡蛋,刚出家门被她追了出来,咋回事


周日的一天,摄影师一行人来到了山西省中条山区黄河岸边的一个小山村,下午3点多钟,阳光照射下的黄土院落似乎没有了寒冷,这个小小的山村里我们走了半个小时还没有见到一个人,忽然村子北边传出几声犬吠,依稀还有鸡鸣声,沿着一条黄土小道走进这户人家,远远的我们看到了站在土门楼下的刘大妈。

看到我们一行人刘大妈一边呵斥着看家的小狗狗,一边热情的邀请我们去家里,大妈在院子里放养着一群的土鸡,她说农村人就是这样不太讲究,土鸡们把家里搞的很乱,来个人都无处下脚,你们稍等会,我把鸡鸡们集中起来,把院子打扫一下,说完她端出喂鸡的塑料盆就把土鸡们引到院子的一个角落里吃食去了。

来到刘大妈的土窑洞内,她坐在炕边继续择着野菜,老人说老伴今天下山买东西去了,她看着家,下午要蒸点馒头,随便做点蒸菜吃,当地农民在冬季都很喜欢吃这种叫做“蔓青”的野菜,它很养人,被称为“土人参”,对老人特别好,你们今天遇上了不要走,等会一起尝尝鲜。


闲聊之间我们了解到,刘大妈居住的小山村以前有10来户的人家,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当地政府为了改善民生就在山上边建起了移民新村,慢慢的有条件的农民都搬了出去,大妈的儿子也住在了上边,下边这个小小的村落就留下了大妈和另一对老人,她说住了一辈子土窑洞,觉得这里很好,再说了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不自由,自己能动就不想麻烦孩子,两个人生活挺好。

老伴比刘大妈大2岁,今年已经73岁了,她说老伴是个大能人,年轻的时候当过村干部,这几年还给山坳里一个水库当着巡逻员,他种庄稼也是一把好手,现在家里的10多亩山地还种着小麦玉米和双季槐,虽说收入不高但是他们足够生活,说话间外边响起了摩托声,刘大妈起身出去迎接老伴去了,那群土鸡也跟着跑了出去。

大妈说快过年了,孩子们放假都要回来了,老伴下山除了给自己买点生活用品和蔬菜,还特意买下了香蕉和橘子,这些都是给孩子们准备的。现在小山村只有2户人家,生活用电还保留着供应,自来水的管道出了问题已经不能使用了,生活用水都是儿子隔三差五的用三轮车送下来,他们老两口住在这里生活还不错,就像个世外桃源。


话题又到了大妈的养土鸡上,她说以前自己就是在家里养着几只的土鸡,下蛋就是自己和儿子一家吃,村子里的人搬出去后,这里就成了他们2户人家的地盘,前几年黄河对岸的河南人来到这里游玩发现了小山村,他们就时不时成群结队来玩耍,对自家的土鸡蛋很感兴趣,买的人多了,自己觉得这也是小生意能换点零花钱,所以就在家里扩大了养殖数量,今年的母鸡已经超过20只了。

刘大妈养土鸡延续着当地农村人的老传统习惯,依旧是放养在院子里,白天土鸡们就会跑出院子在山坡上寻找虫子吃,下午回家再喂点玉米和麦麸,下出来的鸡蛋吃着很香,每逢周六周日都会有很多的城里人来买土鸡蛋,最近家里还攒下几十个,她问我们要不要买点带回家去?

大妈说现在和老伴就是占山为王养土鸡,整天与土鸡为伍,河南人开玩笑把她叫土鸡司令,总夸她家的土鸡蛋吃着香。影友提出想去看看老人的土鸡蛋,我们在土窑洞里看到了她放鸡蛋的瓦罐,已经快满了,鸡蛋的个头很大几乎比鸭蛋还要大,大妈说一斤鸡蛋10元钱,你们要就全卖给你们,影友也很高兴,就答应全部买下。


两位老人很小心的把那一瓦罐的土鸡蛋分装在2个塑料袋子里,他们称过重量,说是10斤给100元好了。刘大妈蒸馒头还是烧柴火,使用的是土灶台和大风箱,这个在当地农村已经很少见到,影友很想拍一拍这黄土地上的乡愁,刘大妈说还要一个多小时,馒头才能发酵好,等蒸出来天就快黑了,你们要能等就等一会吧。

我们算了一下时间,拍完蒸馒头再回到家里怕是已经晚上7点多钟了,就商量了一下放弃拍摄,等下次再来拍照。付钱的时候,大叔用电话联系了他儿子,影友用微信支付了100元,大叔打电话确定后,便提着鸡蛋给我们送了出来,他说你们拿着照相机不方便,我帮着你们送到山下。

我们和大叔相随着出了他们的小院,出去又200多米远的时候,听到了刘大妈的喊叫声,看着她很着急,大家就停下脚步站在那里等着她,大妈追了上来手里拿着2个鸡蛋又放进了塑料袋子里,她说你们买的很多,没有照顾你们,这不鸡鸡又刚下了2个热乎乎的蛋,送给你们好了,欢迎你们下次再来啊。


大叔一直提着鸡蛋走了2里山路,一直帮我们送到了车上,然后他才又走上了山坡。望着小山村,我们看到了浓浓的黄土乡愁,回家的路上一想起那2个“热乎乎”的土鸡蛋,我们心里也感觉到很温暖。各位,您说呢?【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请点击右上角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