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曹丕称帝后,为何猛攻东吴,而对蜀汉不管不问?

一壶老酒敬人生


所有的战争都是有目的,没有无缘无故的战争,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政敌,发动战争的绝大多数目的都是为了政治服务,显然对曹丕来说也是这样,曹丕称帝之后,最想干的事就是统一天下。

虽然世人皆知曹丕比他父亲曹操差远了,但站在曹丕的角度来看,他显然不是这认为,曹丕从曹操手中接收一个现成的庞大帝国,在接班八个月后,曹丕就以各种手段逼汉献帝禅让皇位,然后就是改朝换代。

中国历史发展了曹丕称帝后,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局面,因为占据九州中原之地以华夏正统自居的曹魏政权,居然不是大一统王朝,至少南边的孙权和西南的刘备还割据其地,自立为帝。

华夏从秦始皇以来,就存在了大一统的思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现在曹丕已经称帝,按理论来说,普天之下,应该就是曹丕的领土,摆在曹丕面前最紧迫的政治任务就是统一天下,实现真正的大一统。

想要实现统一,就必须对付东吴的孙权和蜀汉的刘备,除此之外还有辽东的公孙氏,西北的鲜卑人和乌桓人,另外还包括曹魏领土之内地处徐州的臧霸也是处于半独立状态,曹丕想要统一天下,就必须做一个如何统一天下的战略。

简单地说就是:先打谁,后打谁的问题。

其实曹丕一直想打的不是东吴的孙权,而是蜀汉的刘备。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刘备称了帝,孙权没称,刘备称帝后,天下共有二帝,水火不容,从政治的角度来说,曹丕必须灭掉刘备才能政治安稳。

二是因为孙权在曹操时代就已经像曹魏政权称臣了,既然称臣了,如果再打东吴,那在政治上就会处于不利,倒不是曹丕为人正义,而是因为政治人物做事一定要政治正确,否则很难实现政治抱负。

所以曹丕一直把刘备政权视为第一个想要除掉的人,可是因为刘备的蜀汉政权地处益州,如果想要攻打刘备,只有两条路,第一条路是从关中经秦岭南下汉中,再往南直达成都;第二条路是从荆州的南郡沿长江逆流而上,经巫山、永安进入益州,再往西直达成都。

第一条路要经过八百里的秦岭险地,路途遥远,极其难走,而且曹丕要把大军全部调到关中地区,远离曹魏政治中心洛阳,别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说把军队全部调到关中,对曹魏来说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把攻打蜀汉的军队都调走了,东吴孙权来偷袭怎么办?东吴最喜欢干的就是偷袭,前有白衣渡江,后有古亭之战。

第二条路就更加不可能,现在荆州的南郡都处于东吴孙权的控制之中,孙权不可能把自己的军队撤走让曹军借道攻打益州,就算孙权敢借,曹丕也未必敢打,从孙权的防地经过,要是哪天不高兴,来个四面埋伏,曹军怎么办?

所以思来想去,曹丕觉得攻打益州的刘备是不现实的,所以在夷陵之战中,当刘备大举攻打东吴时,曹丕也没有发兵攻打刘备,而是坐壁上观,想坐收渔翁之利,结果曹丕错失了统一三国的最好机会。

夷陵之战结束后,曹丕才开始大举攻打东吴,其真正的原因是孙权出尔反尔,给了曹丕一个发动战争的借口。

因为孙权从公元219年关羽襄樊之战时就向曹魏称臣,因此按照程序,孙权应该派遣自己的儿子到曹魏去当人质,这是华夏历来的传统,秦秋战国时期尤其盛行,后世也复制了这样的做法。

可是当孙权解除了刘备夷陵之战带来的威胁之后,就对曹丕表示出不敬,其实孙权根本就是利用了曹丕,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孙权只能当孙子,一方面讨好曹丕,只要曹丕不在夷陵之战期间发动战争,另一方面孙权也想稳住刘备,并且在与刘备的战争中,并没有展示主力决战,而是利用地形做消耗。

孙权的做法,就让曹丕无法干涉夷陵之战,因为刘备与陆逊在夷陵前线并没有主力对战打成两败俱伤,双方是小心翼翼地的交战,陆逊更是刻章寻找刘备军的破绽一击而中,没有打成双方损失巨大的决战,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快速地击败了刘备,在击败刘备之后,迅速布防曹魏,以应对曹魏可能的军事进攻。

曹丕打孙权,主要原因还是觉得既然击败了刘备军,那么魏军也就没啥可怕的了。于是没有按照曹丕的要求送儿子当人质,而是觉得翅膀硬了,不需要魏军了,于是曹丕与孙权的政治臣属关系破产。

既然曹丕与孙权关系破裂,那么曹丕发动战争就理所当然了,三国时期,起初最活跃的两个国家是曹魏与孙吴,曹丕死后最活跃的是蜀汉,也就是诸葛亮的北伐。

从曹丕三路大军攻打孙权的规模来看,曹丕是想打歼灭战,或者叫灭国战,想当年曹操都不能完成的壮,曹丕必定也没有能力完成。而且自夷陵之战后,蜀汉大败,曹丕也不用担心蜀汉会从汉中出关偷袭自己,所以也就放心大胆地调集全部可以参战的兵力,攻打东吴孙权。

事实证明,曹丕并没有能力击败东吴,也没有时机击败东吴,曹丕的数次南征东吴的军事行动,其实也是迫于无奈,因为曹丕除了东吴之外,其他的敌人都不好打,辽东的公孙瓒太远了,劳师远征,消耗化太大,西北也是同样的道理,而蜀汉仍然因为道路难走只能选择入戏。

所以你看曹丕拿着地图环顾一周之后,发现只能打孙权,除了孙权之外,再没有人可打了。一是因为孙权离得近,可以就近攻击,二是因为孙权所代表的东吴是天下除曹魏之外最大的势力,只要东吴败了,天下仍有机会统一。

可惜曹丕活得太短了,而东吴也不那么好打,毕竟有着长江天险,时机也没有成熟。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夷陵大败后,刘备薨逝于白帝城,蜀汉的实力跌至谷底。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曹丕宁可伐吴,也没有乘机攻击疲弱的蜀汉。如此不合情理,究竟有何蹊跷呢?

首先:魏蜀两国的边境地形十复杂,双方攻伐都不容易。

蜀汉所在的益州及汉中地区具有天然的割据优势。如果曹丕发兵伐蜀,魏军不仅要穿越连绵不断的秦岭;还要被镇守关隘的蜀汉守军层层阻挡,使已方的兵力消耗在攻坚上;另外后勤给养的运输也是个大麻烦。说穿了,伐蜀是一场消耗战。

同理:蜀汉若要进攻曹魏,也要穿越崇山峻岭,也要遭遇麻烦的后勤问题,也将消耗自已的国力。

其次:譬时曹魏刚刚篡汉,人心浮动,并不宜对外用兵。

曹操薨逝后,曹丕篡汉称帝。政权更迭之际,以维稳为上,不宜对外大举用兵。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也”。

其三:譬时曹魏集团对青州兵的掌控力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存在失控的风险。

以臧霸为首的青州兵常年驻扎在青、徐二州,势力逐渐坐大。曹操死后,曹魏集团对青州兵的掌控力跌至谷底,已经成了曹魏政权最大的隐忧。

解决此事,既不能拖延,又不能暴露意图。所以曹丕只能假借伐吴之名,过境徐州与青州,悄悄的消弭这个隐患。

再看两次伐吴的结局,就能猜测出事情的真像。一次被徐盛的百里疑城所逼退,一次因为水道结冰而撤退,两次都没有和东吴进行大规模的战事。

综上所述,曹丕伐吴实际上是虚晃一枪,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曹魏集团对青州兵失控的问题。


芈祝融


曹丕称帝后猛攻东吴,对蜀汉置之不理的原因很简单,蜀汉已经对曹魏没有威胁了,然而东吴潜心发展了多年对曹魏威胁很大。



对蜀汉置之不理和攻伐的不同结果

对蜀汉置之不理:曹魏虽然强大,但是同时和蜀汉、东吴开战是非常不明智的选择。曹丕明白,蜀汉经过了几场战役的洗礼已经没有能力远征了。对蜀汉置之不理,让蜀汉发育一段时间,一心攻打东吴,蜀汉肯定不会主动进攻或者发动大的战役。

对蜀汉猛攻猛打:曹魏若是对穷寇状态的蜀汉猛攻猛打,不仅会遭受到强烈的抵抗而且还未必能打赢。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后没落了,但是并不是没有自保能力。俗话说置之死地而后生,把蜀国逼上绝路曹魏也讨不到好,况且东吴还在旁观。



曹魏对东吴猛攻猛打的原因

孙策平定江东后,几乎没有大的战役爆发在江东境内,江东境内发展安稳平顺。孙权的政策又属于偏安一隅,很少主动挑起战争。这样东吴就得到了休养生息,国力一直呈现平稳上升的状态。如果曹魏攻打蜀汉国力损失,而东吴又安稳的发展,那么东吴将是曹魏的致命威胁。但是曹魏攻打东吴就不一样了,两国之间本来就存在差距,同时损失国力曹魏消耗得起,东吴不行。还有就是曹魏伐吴即使失败,只要主力部队不被全歼,依然比蜀汉强大。同样的道理,即使曹魏实力跌到东吴之下,东吴也没有能力消灭东吴。



总结:曹丕的政策和诸葛亮的差不多。诸葛亮是北伐曹操,东和东吴;曹丕则是消灭东吴,蜀汉就不足为虑了。强与弱的区别。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青梅煮酒品三国


曹丕称帝后,曾三次大举攻吴,对夷陵之战中元气大伤的蜀汉却从未征讨。

回顾当时的形势,曹丕的这一选择是靠谱的。

遗憾的是,他选对了对手,却选错了时机。

攻吴,蜀必不救;攻蜀,吴蜀可能复盟

夷陵之战前,曹丕倾向攻蜀。

刘晔指出了不能攻蜀的理由:吴蜀两国唇齿相依,联合抗我是唯一正确的选择。现在蜀汉一心要伐吴,而吴不愿陷入孤立。如果攻蜀,蜀陷入危机,就不会与吴交战,那么吴蜀就可能由自相残杀转入重新联合。

刘晔给出的建议是:趁吴蜀交兵,魏国攻吴。

刘晔认为:如魏攻吴。刘备盛怒之下,必然不会复盟。这样,吴国面临魏、蜀的全面压力,就一定会灭亡。

吴国灭亡后,即使我们与蜀各得半个吴国,我们也完全有把握灭蜀。何况:我们得到的是吴国的精华部分呢?

刘晔的建议,在夷陵之战后依然有效。

吴国已经“占便宜”。对吴国来说,他巴不得与蜀重新确立联盟关系。

而对蜀来说,他一心攻吴,但一旦魏国来攻蜀,蜀很可能就不会伐吴了!

曹丕的这个算盘打得不错。曹丕三次伐吴,蜀不但没有支援吴,还使陆逊不能参与对魏战争!

蜀远吴近,攻吴的条件更便利;

事实上,不只是曹丕时期,整个曹魏时期,攻吴频率都远远大于攻蜀。

正如贾诩、刘晔所说:蜀远而吴近。

攻蜀,只有从关中、陇右出发。但经汉末大乱,关中凋敝,要攻汉中,必须从中原调兵马钱粮,路远难行。

曹操时期两次征讨汉中,给中原百姓带来了巨大的负担,以致荆北、中原盗贼四起!

刚篡位的曹丕显然不可以再承受这样的负担。

而魏自荆、豫、扬出发,伐吴十分便利。

攻吴更利于发挥魏军兵力优势;

蜀国虽元气大伤,但在汉中的防御体系仍然很完善。

无论魏国有多大的兵力优势,攻汉中,他也只能走那几条狭窄的通道,要想击破蜀汉完善的防御系统并不容易!

而魏吴前线,自秭归到建康,战线漫长。

当年,鲁肃正因孙吴国防压力过大,才建议“借南郡”给刘备,缩短战线。

吴国奇袭南郡,万里长江防线,现在需要吴国独自承担了!

如此,作为优势方的魏国,可以同时从三个方向攻吴。而任何一处取得突破,魏国都有可能突破长江防线。

打错了算盘

曹丕选择攻吴,看似思虑严密,但他依然打错了算盘。

1、坐失时机。

夷陵之战,孙刘大打出手时,是曹丕最好的攻吴时机。

可是,曹丕却不愿“阻天下归者之心”,不愿攻击“称臣”的孙权。

直到夷陵之战结束,曹丕才大举攻吴。

但此时,吴蜀虽未复盟,但蜀已受大挫,对吴的牵制有限。

但恐军新破,创痍未复。始求通亲,且当自补,未暇穷兵耳。——陆逊看出刘备已不能威胁吴。

2、低估长江天险对军事行动的阻碍作用。

曹丕第一次伐吴时,臧霸一度渡过长江,“攻城烧车,杀掠数千人”。但不敢深入,退回江北。

看来,曹丕的计算有靠谱之处:多点进攻,确实有可能形成突破。

但是:曹丕低估了长江天险对北军的阻隔。

曹丕直到第三次伐吴时,才望着滔滔江水感叹:嗟乎,固天所以限南北也。

伐吴,不是“突破”长江就可以的。如不能掌握制水权,即使过江,也是难以造成实质威胁的。

3、军力优势不明显。

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六军不增于故,而复循之,未易也。——《三国志.王朗传》

此时,魏国经济、军力尚未恢复,攻吴实力并不比曹操时期更强。

而曹丕的战争指导能力远不如曹操,攻吴无果,也就自然而然了。

总的来说,曹丕侧重攻吴,是对外交、后勤、军事各方考虑的结果。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这不失为正确的选择。

但是,曹丕对时机的把握不如乃父。坐失良机,失去了提前统一天下的历史机遇!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曹丕对外一向主张征伐,渴望早日实现统一山河的志向。在其主政的短短七年时间内,一共有两次伐吴,意欲一举扫平江东,实现国家统一。

之所以曹丕对蜀汉不闻不问,一门心思讨伐孙吴,是因为蜀汉已经对曹魏构不成任何威胁,对曹魏来说,唯一的对手就是孙吴。

01

夷陵战败,蜀汉彻底失去了竞争力,对曹魏已经没有任何威胁。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魏吴联合击败关羽并将其斩杀,孙权得到了荆州,蜀汉元气大伤。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魏王。同年十一月,接受献帝禅让,改元黄初,建都洛阳。

黄初二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立蜀汉。同年,刘备以替关羽报仇的名义,以举国之兵,发动了讨伐孙吴的战争。

黄初三年(222年),刘备在夷陵被孙吴的陆逊火烧连营,全军覆灭,只身逃回永安。刘备收集残兵败勇,不足万人。蜀汉精锐尽失,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已经没有任何力量与魏、吴叫板了。

随后,赵云带领一万余兵力从江州赶到永安,增援刘备,但已经是无能为力了。

此时,孙权再度向刘备求和,刘备无奈只得同意,孙刘重新和好。

这并不是孙权多么惧怕刘备,而是害怕刘备彻底完蛋之后,就失去了对抗曹魏的一支力量。毕竟孙吴与曹魏相比,势力还是弱小的。蜀汉虽然彻底失去了威胁,但它的存在,对于孙吴对抗曹魏有益无害。

这个局面,对于曹丕来说,也清楚得很。蜀汉已经彻底失去威胁,唯一的对手就是孙吴。

02

曹丕伐吴之战

孙权得知刘备将要伐吴,遣使向曹丕称臣。曹丕拜孙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

陆逊战败刘备之后,孙吴解除了蜀汉的威胁,就与曹魏貌合神离,不再派遣长子孙登入魏为质。曹丕大怒,亲自率军自许都南征,又下《伐吴诏》,鼓励将士,表达坚决南征孙权、消灭孙吴的决心。

曹丕命诸军并进,曹真、张郃、曹休等诸路皆大捷,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孙吴仅有朱然获胜。曹丕大军几乎攻下江陵,却不料再次遇到了疫疾,孙权乘机重新遣使纳贡称臣,双方言和,曹丕退兵。

黄初六年(225年)十月,曹丕临幸广陵故城,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当年,天气大寒,水道结冰,舟船不能进入江河,无奈只得引军北还。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了都城洛阳。五月曹丕病重,不久曹丕带着一生的遗憾去世。

曹丕在位不到七年的时间内,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讨伐孙吴的战争。此时,蜀汉没有任何威胁,是扫平东吴一统天下的最好时机。但由于一次疫疾、一次气候原因,功亏一篑。

曹丕也称得上是一代雄主,却由于英年早逝,没有完成其父曹操复兴国力、一统天下的遗志。这不仅仅是曹丕一生的遗憾,也是中国历史的遗憾。

03

蜀汉休养生息,无暇顾及魏吴之间的争斗。

刘备病逝后,托孤丞相诸葛亮。诸葛亮重新派遣使臣与孙吴修好,与之休兵。

南中得知刘备病逝,趁机发动叛乱,诸葛亮带领大军平叛,最终解除了南方的威胁。

如果此时曹丕征伐蜀汉,蜀汉机会没有多少抵抗力。但曹丕的战略是先消灭孙吴,只要孙吴一灭,蜀汉就会不战而降。但由于疫疾、气候等原因,特别是曹丕去世太早,年仅四十岁就病逝,曹魏没有按照预定的战略消灭孙吴,给了蜀汉休养生息的机会。

诸葛亮利用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经过五年的时间恢复国力,硬生生地把蜀汉从死亡的边缘再次拖了回来。

建兴六年(228年),曹丕病逝两年后,诸葛亮才能够组织有限的兵力,开始了北伐的事业。

直至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一共进行了五次北伐。终因蜀汉势力不足,难以取得较大的成就。最多也就是对曹魏保持慅扰,牵制曹魏的势力,以不能使其对孙吴全力征伐,以此延续蜀汉的存在。

对于消灭曹魏、匡扶汉室,那仅仅是一个北伐的口号,蜀汉一直不具备那个势力。

由此看来,曹丕对蜀汉不闻不问,只是猛攻孙吴,其战略是正确的。但历史的偶然性导致了这一战略结果没有实现,实属意外。这也算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吧。


豹眼看历史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丕称帝后,此时的三国,已经不同于曹操在世时的三国。

此时,吴蜀联盟已经产生嫌隙,双方之间已经爆发过灭国级的大战,最后双方谁都没有占到便宜,反而彼此受损,实力都遭到了削弱。

而魏国经过赤壁之战后的修养生息,此时兵强马壮,实力已经恢复到赤壁之战时,甚至超过了那时候。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三国鼎立之势已久,如今,既然平衡已经出现了一些倾斜,那么,曹丕一方便开始了行动。

同时攻打两方,不可能,这样会把曹魏给耗死。

那么就选择一个先打吧。

打蜀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先打蜀汉的话,可能耗时很长,何况诸葛亮尚在,打蜀汉是很吃力的,到时候孙吴一定会出兵声援蜀汉,因为孙权最注重三国之势,那么曹魏又变成了同时打两家。

先打孙吴,蜀汉可能会伸以援手,但是蜀汉的出兵路线就一条,派兵堵住就行。

只要能撑到灭了孙吴,蜀汉有何惧哉?

所以,综合来看,曹丕要打破均势,打孙吴比打蜀汉来的划算。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攻吴,还是攻蜀,还是都不攻,其实都在于曹丕的想法。不过在曹丕心里,吴国显然是要比蜀国让他更槽心得多,如果他一定要出兵揍谁一顿,那没有理由放着东吴不揍先去揍蜀国。

因为在襄樊战役期间,孙权曾经上书曹操讨羽自效,所以曹魏方面对东吴也摆出了很大的诚意,不仅抽空了合肥,把一片空的城池摆在孙权面前以示信任,还“许割江南”,把刘备原有版图里的荆州都给了孙权。这些孙权自己也是知道的:

权曰:先王以权推诚已验,军当引还,故除合肥之守,著南北之信,令权长驱不复后顾。

然后孙权也表示了极大的诚意,不仅上书称臣,还劝曹操称帝,装得比孙子还孙子: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

但是孙权这个人很不安分,曹操刚死,就开始打起曹魏的主意来了,派兵占了人家的襄阳,不过后来曹丕腾出手来收拾,孙权又很狼狈地退出了襄阳:

孙权遣将陈邵据襄阳,诏仁讨之。仁与徐晃攻破邵,遂入襄阳。魏三公奏曰:先帝委裘下席,权不尽心,诚在恻怛,欲因大丧,寡弱王室,希托董桃传先帝令,乘未得报许,擅取襄阳,及见驱逐,乃更折节。

既然守不住,又为什么要这么闹。这么一闹腾,曹丕心里是什么滋味也就不用多说了。我这披麻戴孝呢,你作为我的友方,居然趁火打劫?

后来就更别说了,刘备为了夺回荆州,也为了给关羽报仇,举兵东向,孙权又开始装孙子了,派赵咨向曹丕称臣:

秋八月,孙权遣使奉章,并遣于禁等还。丁巳,使太常邢贞持节拜权为大将军,封吴王,加九锡。魏王受汉禅,遣使以权为吴王。

但是魏国也看得出来,孙权只是权宜之计,并没有长期臣服的倾向。但是曹丕并没有采纳当时比较恰当的建议,而是选择隔岸观火,既不救吴也不助蜀,坐失良机。也可能他心里这会儿还对东吴对孙权存有幻想。

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外有强寇,众心不安,又恐中国承其衅而伐之,故委地求降,一以却中国之兵,二则假中国之援,以强其众而疑敌人。权善用兵,见策知变,其计必出于此。今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今还自相攻,天亡之也。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对曰:“蜀远吴近,又闻中国伐之,便还军,不能止也。今备已怒,故兴兵击吴,闻我伐吴,知吴必亡,必喜而进与我争割吴地,必不改计抑怒救吴,必然之势也。”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而这个赵咨回来也没有闲着,刚刚打败了刘备,立马就鼓动孙权独立:

咨言曰:“观北方终不能守盟,今日之计,朝廷承汉四百之际,应东南之运,宜改年号,正服色,以应天顺民。”权纳之。

但是到了这会儿,曹丕还是没有放弃对东吴的幻想,勒令孙权遣子入朝,但是孙权也没有照办:

初,权外托事魏,而诚心不款。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征任子,权辞让不受。

曹丕这下彻底火了。敢情我和我爹对你的那么多恩情,全都喂gou了?

虽然很多大臣极力劝阻不要伐吴,但他已经按捺不住自己的铁拳了,可以说是恼羞成怒。

帝问诩曰:“吾欲伐不从命以一天下,吴、蜀何先?”对曰:“攻取者先兵权,建本者尚德化。陛下应期受禅,抚临率土,若绥之以文德而俟其变,则平之不难矣。吴、蜀虽蕞尔小国,依阻山水,刘备有雄才,诸葛亮善治国,孙权识虚实,陆议见兵势,据险守要,泛舟江湖,皆难卒谋也。用兵之道,先胜后战,量敌论将,故举无遗策。臣窃料群臣,无备、权对,虽以天威临之,未见万全之势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为当今宜先文后武。”文帝不纳。后兴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四点二十五


关于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蜀地的双重性

唐代诗人李白曾经有一首现金《蜀道难》生动的描述了巴蜀之地的险峻,那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更是成为千古绝句,所以即使到了唐代人们都还感叹出蜀的艰辛,更何况是在几百年前的东汉。那为什么说蜀地具有双重性呢?因为在当时入蜀不容易,出蜀也是同样如此,试想当年诸葛亮五出蜀地也都是无功而返。我们说曹操曹丕父子俩都看出了这一点,你打东吴蜀汉不一定能完美策应东吴,但是曹丕要是攻击蜀汉,东吴瞬间就能在你背后捅刀子,所以东吴蜀汉在曹丕心里孰轻孰重一看便知。

恶疾缠身急于建功

我们说曹丕在曹操时代是没有什么建树的,以至于到他接替曹操的时候满朝文武对他是口服心不服,历史上臣强君弱对于一个帝王甚至于刚刚建立起来的王朝都是极其危险的一件事。举个例子,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宋太祖赵匡胤是怎么黄袍加身做的皇帝,我们说本来这件事曹丕可以慢慢做,但是他像他的父亲一样,常年的恶疾已经不允许他再拖。哪有人可能就会问了你这说不通啊如果曹丕急于建功为什么在夷陵之战按兵不动呢?我的解释是曹丕在等,等一个一石二鸟的机会,我们知道曹丕在夷陵之战已经料定刘备必败,那曹丕最快建功的方式是什么?对就是打败东吴,因为在别人看来孙权打败了刘备,曹丕又打败了孙权,那谁才是最强的就一目了然了。至于曹丕有没有想过灭东吴,我认为没有,因为一来曹丕时日无多,他更多的是想为后人建立威望,二来曹丕不傻,刘备孙权要是真的这么好对方也不会耗尽他父亲曹操一生的精力也铲除不了他们。他要的只是臣子们对他的彻底臣服和对大魏死心塌地的效忠。

上述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是那句话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位如果觉得还行就关注评论点赞一下吧这里是西厢奇谈我们下次见


西厢奇谈


猛攻东吴,曹魏仗着自己是老大想先做掉老二东吴;对蜀汉不管不问,是老三还不成气候,不担心先放一边晾着。当然实际没这么简单。

曹丕继承了曹操留下来的政治遗产:势力和地盘,其中尤其重要的是豪华阵容的智囊团,其中有贾诩、司马懿等知名人物。

这些智囊是一流的并且有群雄争霸的经验的谋士,面对曹魏集团的战略进攻方向的分析必定杂以利害,根据敌我的各方面对比进行时机的考量,加以综合评估作出决策。

一、伐蜀利害得失分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01.魏蜀两国边境只有二三个险关通道,出来不容易,进去也困难。双方只要派少部分军队扼守险要,哪方都难以撼动对方。

02.刘备诸葛亮经营蜀汉数十年,政治基础已经稳定,即使刘备伐吴失败,遭受重创,力量攻不足而自保有余。

03.曹魏若伐蜀,投入军力少则不能建功;投入军力多则施展不开,后援难继,容易失败。

04.同时,蜀地地处偏僻,远离国家传统中心中原地区和江南富庶地区,政治影响不够大;还有很大可能两线作战,要防着老二东吴从双方边境广泛的接触线上捅上一刀。

所以分析利害,伐蜀害多利少实不可取。

二、伐吴利害得失分析

滚滚长江东逝水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在之前,曹操曾率八十万水陆大军企图一举攻下东吴,当时刘备还未成器,一路逃窜,去联合东吴共抗曹操。曹操想一鼓作气将他们一起收拾了,结果遭受赤壁大败,只有老老实实回老家闷着头发展。

但曹丕既然称帝,作为名义上的全国统治者,必须要对结束分裂局面作出表示和努力,讨伐不服从中央的割据势力,以昭示中央朝廷绝对天下正统的地位。

曹丕称帝之后,虽然三国鼎立力量对比并没有大的变化,但伐吴有如下好处:

01.可以向吴蜀及内部各方宣告曹魏政权的正统地位;

02.由于魏吴的接触地域区大面广,而且东吴地大人多,可以大造声势,在曹魏和东吴、蜀汉三方内部产生较大的政治影响;

03.是军事上也可控,由于长江防线的存在,进可攻,退亦可守,不会一败涂地。

所以,

伐吴是一个政治、军事都较有利的可选项。而且还有接下来讲的因素。

三、曹丕的愤怒

曹丕作为曹魏集团的最高领袖,他的想法情绪也必定会掺杂进所作出的各个决策中去。

东吴孙权对曹魏的关系屡次颠三倒四、背信弃义,有求于人时就向曹魏称臣服软,但危机一过就马上就翻脸不认人。

因此曹丕怀有对孙权的一腔愤怒,为了争回面子惩罚孙权,需要找个机会发泄怒火,于是倾向于攻打东吴。

因此,伐吴是曹丕内心情绪化的选择。

四、醉翁之意不在酒

曹操去世后,曹魏集团对青州兵失去掌控,青州与徐州势力伺机欲政变,成为内部最大隐忧。

曹丕政权稳定后,开始逐渐将二州的兵权收回。

后来曹丕两次发动广陵战役,虽打着讨伐东吴的旗号,实际是为了整肃青州徐州的豪强势力而来,最终消弭叛乱于无形。

伐吴不过都是虚晃一枪,最后魏吴双方军队主力都未接触,就不了了之。

所以,曹丕伐吴还可以顺手牵羊。

综上所述,曹丕称帝后伐吴不伐蜀是有多方面考虑的选择,虽然不是最优的,但也基本达到了主要目的。


风动藤动铜铃动


221年,夷陵之战爆发,急于报仇的刘备被陆逊的一把火烧得大败而归。但奇怪的是,刚刚称帝的曹丕却没有找蜀汉的麻烦,反而选择攻打实力强劲的东吴,这又是为何呢?

孙权出尔反尔

夷陵之战前夕,孙权知道这场战役是赌上两国国运的一场大战,他自然不希望刚刚称帝的曹丕过来插一脚。于是,孙权向曹丕称臣纳贡,请求得到曹魏的庇护。

曹丕在权衡之后,接受了孙权的称臣,并封其为吴王。曹丕的这个举动其实也是有他的想法的,自己称帝不久,眼下最急迫的事情就是要树立权威,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正好孙权投怀送抱,曹丕又怎能不接受呢?

但是令曹丕没有想到的是,孙权在打赢夷陵之战之后,实力大增,觉得自己并不需要屈服于曹丕,于是在建康称帝。

孙权的这一举动令曹丕恼羞成怒,他感觉自己被孙权耍了,如果不找东吴要回面子,自己以后还怎么当皇帝呢?于是曹丕便抛下了实力大损的蜀汉,转而进攻东吴。

进攻蜀汉吃力不讨好

曹操生前也试过和蜀汉硬杠,派了夏侯渊守汉中,结果被黄忠偷袭,连得力干将夏侯渊也被杀死了。

虽然曹丕也明白,蜀汉的力量非常薄弱,但是汉中地区地势复杂,易守难攻,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进攻。哪怕最后吃下蜀汉,也必定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这对于刚刚登基局势未稳的曹丕来说,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选项。更何况此时的蜀汉被孙权打得大败,暂时也不可能威胁到自己,所以曹丕就放弃攻打蜀汉了。

镇压青徐两州

曹操去世之后,人们都担心国家会再次发生动乱,此时曹魏管控下的青徐地区的军队,竟然擅自离开洛阳,大有发动政变的可能。

为了防止发生动乱,曹丕决定借助征讨东吴的名义,镇压两州的豪强。史书记载:

(曹丕)九月,遂至广陵,赦青徐二州,改易诸将守。

于是,曹丕在亲征东吴的时候,特意绕道青州,发动了广陵之战,解除了这两个地区的兵权。在这之后,曹丕的统治才算稳定了下来。

总的来说,三国时期的东吴就是一个中间力量,只要能争取到东吴的帮助,两国联合起来,一起消灭另一个国家,就会轻松许多。可惜刘备和曹丕都没有听进谋士的意见,执意伐吴,最终造就了三国这个乱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