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8 袁志刚:为什么中国经济可以期待更高的潜在增长?

12月16日,上海市社联举办2019年冬季会长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大变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形势与展望”。

为进一步发挥好学会负责人的学科带头作用,团结凝聚社科界专家学者,打造知名学术活动品牌,市社联计划举办春夏秋冬四季会长论坛,解读两会政策、论道学术前沿、聚焦重大主题,展望新年形势,开展学术交流研讨,形成高质量成果,更好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学术。其中,“冬季会长论坛”定于每年年底召开,由经济、金融、社会学、国际关系类学会学者参加论坛,旨在盘点一年大事,预测来年走势。

本次会长论坛的主题为“大变局与治理能力现代化——2020年形势与展望”,上海市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袁志刚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为题作了学术报告。澎湃新闻整理了报告核心内容,以飨读者。

袁志刚:为什么中国经济可以期待更高的潜在增长?

袁志刚

四十年结构调整中国做对了什么

回顾四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在结构调整的成功经验蕴含着对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启示。

首先是制度改革。中国的改革起源于农村改革。在袁志刚看来,承包制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乡镇企业解决了吃饭的质量问题,之后补足三十年轻工业产品的大局,再之后就是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释放了。

以剩余劳动力解放为起点,另一中国结构改革与国际环境分不开,即招商引资。国际上正好配合了跨国公司的产业链在全球布局,这在是历史上是不多见的。袁志刚表示,这种情况在头两次工业革命中都没有出现,从1950年代开始,自日本、“四小龙”到“四小虎”,再到中国,中国经济改革正好迎合了这种趋势,使得中国的“第一桶金”做成了世界制造业中心。“上海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浦东开发以后,中国从只局限于华人华侨资本,发展到引进世界500强层面的外资,使得上海做成了500强总部的中心。”袁志刚说。

1990年代中后期,中国以轻工业为方向的发展遭遇了瓶颈,所有的家用电器饱和,“上海所有的电冰箱、电视机产业全部消失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消费结构呼唤要进一步在全球产业链升级。“因此,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非常重要的改革,比如1998年的房地产改革、国企改革、坚定不移地加入WTO、银行整体上市以及分税制后的地方竞赛等。”

所以在袁志刚看来,中国过去四十年,第一个故事是林毅夫所言的比较优势,第二个则是地方政府发力。所以中国的结构发展到了以房地产为引领,土地财政、土地金融发挥到极致的重化工阶段。尤其是在2001年加入WTO以后,中国出口额以30%的速度增长,这个速度一直延续到2008年,“中国的国力在此时有了一个巨大的进步。”

“我们现在全国各地基础设施,无论是高铁、高速公路,还是飞机场、隧道、桥梁,以及伴随而来的钢铁、有色金属以及水泥等材料的生产,人类罕见。上海二十几年就完成了巴黎、纽约、伦敦等发达国家大都市一百年做的事情,这是非常宏大的中国故事。”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结构迎来了第三个调整契机——以创新引领以及消费拉动代替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变得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老百姓生活中什么都有了,吃的有了,用的也有了,汽车也开了,住房也住了,从消费结构来说,需要的就是服务业。教育、医疗、养老、公共服务以及文化艺术等等,存在着巨大的空间等待14亿人的消费。”而这正是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的一大动力。

“中国人均GDP不到美国五分之一,有什么理由不能前进?”

袁志刚指出,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一直是跟两项内容高度相关:一是技术水平,二是制度改革。欧美经济学教科书一般认为,经济潜在增长是由供给侧决定,即劳动力数量和质量、资本以及技术水平既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能达到的最高增长水平。

“这往往忽略了制度问题,因为他们认为制度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袁志刚指出,发达国家也有制度问题。“最近张五常先生在网上说,整个欧洲到后来发展的前景肯定会出现问题。问题的所在就是工会、福利和僵化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制度之间的张力。”

两次工业革命为欧美经济社会带来巨大发展,但是到了1929-1933年期间爆发了经济危机,西方发达国家不得不思考工会、福利问题,不得不思考社会主义因素。“因此罗斯福在大危机时候用社会主义拯救了资本主义。他用了社会主义三条措施:第一,最低工资;第二,社会保障;第三,大规模的公共工程。这才使得二战以后西方迎来了非常好的发展。”所以在袁志刚看来,西方发达国家也有制度问题。

“中国的人均GDP不到美国五分之一,有什么理由不能前进?而且过去四十年已经展现出这么辉煌的增长,平均增长将近10%,所以我认为更高的潜在增长是可期待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