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諸葛亮病逝,為何李嚴哭得最傷心,也跟著“激憤而死”?

佳寧說歷史


公元234年,丞相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上到後主劉禪,下到每一個官吏、百姓,都痛不欲生,感覺天都快掉下來了。其中,李嚴在聽聞諸葛亮的死訊後,傷痛欲絕,哭得很傷心,“激憤而死”。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得從李嚴和諸葛亮一同受劉備白帝城託孤說起,原來李嚴是因為諸葛亮死後,自己再也沒有被重新啟用的機會了,這才“激憤而死”。

李嚴與諸葛亮共同受命託孤

公元222,劉備為關羽報仇,討伐東吳,不幸被陸遜火燒連營,慘敗而回。他退回到白帝城後,住在永安宮。此時,劉備不知道出於何種原因,也許是沒臉回到成都,而是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他為尚書令。李嚴,何許人也?他雖然也是蜀漢一個年輕有為的大臣,可是和諸葛亮相比,差遠了。此時,李嚴僅僅是輔漢將軍,犍為太守。

他在太守時,鑿通天社山,重新修築了蒲江大堰,興修水利,提高了生產力,還搞城市建設,使郡城煥然一新,以致“吏民悅之”,做出了很大的政績。劉備發現了李嚴這個人才,於是破格提拔,任命他為尚書令。

又過了一年,公元223,劉備病重,徵召李嚴與諸葛亮一同來到永安宮。他將兒子劉禪託孤給李嚴和諸葛亮,以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手握兵權,留下鎮守永安;而諸葛亮還是丞相,輔佐劉禪處理政務。劉禪即位後,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這時的李嚴,位極人臣,由於手握兵權,權勢已經不次於諸葛亮了。《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三年,先主疾病,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李嚴被諸葛亮廢為平民

隨著李嚴的官越來越大,他和諸葛亮或多或少有了利益衝突,摩擦不斷。第一個摩擦為李嚴拒絕鎮守漢中。公元226年,諸葛亮在平定南方後,為伐魏做準備。他心裡想的是自己帶領大軍伐魏,漢中空虛,需要一個有力干將坐鎮漢中,於是向劉禪舉薦李嚴。可是李嚴推三阻四,就是不去漢中,卻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他自己擔任巴州刺史。這是赤裸裸地搞分裂,諸葛亮是不會答應的。由於諸葛亮沒有滿足李嚴的要求,兩人之間就有了不愉快,產生了裂痕。

第二個摩擦為李嚴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並進爵稱王,就和曹操一樣,稱魏王,加九錫。你想,諸葛亮這樣一個淡泊名利之人,怎麼可能稱王,於是義正辭嚴地拒絕了李嚴的無理建議,並訓斥了他。

以上這兩個摩擦都是小事情,諸葛亮寬宏大量都能忍受,可是以下這兩件事情,涉及到國家大事,諸葛亮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第一件,公元230,曹魏大司馬曹真準備大舉進攻漢中。諸葛亮為加強漢中軍事力量,命令李嚴帶二萬軍隊趕赴漢中,支援前線。李嚴在江州多年,根深蒂固,不願意離開,於是在私下傳言說曹魏司馬懿已經給他許諾了高官厚祿。諸葛亮聽了這個謠言,就是到李嚴是啥意思了,他上表遷李嚴為驃騎將軍,又讓他的兒子李豐接替督主江州防務。這時,李嚴才心滿意足,願意北上漢中。

第二件,公元231,諸葛亮出兵伐魏,李嚴負責押送糧草。可是由於天氣原因,李嚴供應糧草,供應不上,於是他派人傳話給諸葛亮,讓諸葛亮退兵。諸葛4亮退兵後,李嚴又驚訝糧草充足,為何諸葛亮要退兵啊。這都是李嚴為掩蓋他沒有及時押送糧草的責任,想把責任推給諸葛亮。而諸葛亮將李嚴的前後書信遞上去,李嚴辭窮理屈,只能叩頭認罪。這時,諸葛亮對李嚴的不滿爆發了,上書劉禪彈劾李嚴,廢其為民,流放梓潼郡。

激憤而亡

公元234,李嚴聽說諸葛亮去世,比別人還傷心,痛不欲生。原來李嚴在被流放後,心裡想的還是什麼時候諸葛亮能夠原諒自己,再次啟用自己,讓自己再次位列廟堂之上。可是現在諸葛亮死了,他考慮除諸葛亮之外,其它人也不可能再用他。因此,他激憤發病,不久身亡。《三國志》中記載如下: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原來李嚴不是哭諸葛亮,不是懷念諸葛亮,而是哭他自己,沒有東山再起之日了,他“貓哭耗子假慈悲”。李嚴是一個官迷,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權力,時刻想要奪回來。這就是李嚴在諸葛亮死後,哭得很傷心,最後“激憤而死”的原因。


魁哥說歷史


諸葛亮病逝,李嚴為什麼“激憤而死”呢?

要說起這個事情,應該說李嚴是激動而死的,從《黃帝內經》上講,因為李嚴被貶而長期心裡壓抑,在聽說諸葛亮死訊後突然把體內虛陽噴洩而死的。人由於心裡矛盾而導致人體陰陽二氣相互抵消,人就會造成陰陽兩虛,所以李嚴是因為諸葛亮之死而興奮至極而死的,畢竟諸葛亮和李嚴是冤家對頭。

李嚴和魏延都是南陽人,這兩個南陽人跟諸葛亮是死對頭,都敗在玩政治的高手諸葛亮手裡。魏延是直接被殺而死的,李嚴是被貶而氣憤終生抑鬱而死的。

劉備臨終託孤李嚴和諸葛亮兩位大臣,是搞權利平衡術,很明顯是拿李嚴來抑制諸葛亮的專權的。劉備臨前終對說:“若禪不才,你可取代之”的話,由此可見劉備對諸葛亮還是非常瞭解的。劉備死後,諸葛亮第一個幹掉的就是李嚴。其實,董卓、曹操、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是權臣,都是“挾天子以令群臣”的至高無上的權臣。與董卓曹操司馬懿等相比,諸葛亮更是技高一籌,把皇帝權利奪了,還把皇帝劉禪說成扶不起的阿斗,說成傻子一個。

關羽李嚴和魏延都是諸葛亮登上權利頂峰的絆腳石,有人說關羽是諸葛亮借刀殺人,這個可能是有的。






襄陽論語


我們知道,劉備臨死前託孤重臣有兩位,一位是諸葛亮,主抓政治;一位是李嚴,主抓軍事。

然而,到了後來,軍事大權逐漸轉移到了諸葛亮一人之手,六出祁山的幾場硬仗,幾乎看不到李嚴的影子,李嚴只是在大後方做一些督運糧草的“雜活”。


有人說李嚴受到了諸葛亮的排擠,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是的!李嚴不僅受到了諸葛亮的“排擠”,也受到了蜀國的“排擠”,他純粹是自作孽,不可活!

來看一看他做了哪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吧!

事件一,勸諸葛亮稱王,加九錫。他對諸葛亮說:“劉禪當了皇帝,你諸葛亮大權在握,可以像曹操一樣加九錫,享受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特殊待遇。”諸葛亮朝他翻了個白眼。

事件二,政治上討價還價。公元230年,曹真進攻蜀國,諸葛亮為了加強漢中防守,命令李嚴率兩萬大軍馳援漢中,然而李嚴卻令人傳話給諸葛亮,大意是司馬懿屢次高官厚祿招降於他。諸葛亮明白李嚴的意圖,於是上表劉禪,加封李嚴為驃騎將軍,李嚴這才同意出兵。


事件三,背後拆臺。諸葛亮北出祁山,李嚴負責督運糧草,當時秋雨綿綿,道路泥濘不堪,糧草供應不上,李嚴派人傳話給諸葛亮“糧草供應不上了,抓緊退兵吧!”,然而,等諸葛亮從前線撤下來之時,李嚴卻說“糧草很足,怎麼退兵了啊!”

而且,大軍退回蜀國之後,李嚴還向劉禪打小報告,說諸葛亮之所以退軍,是誘敵深入之計也!諸葛亮終於忍無可忍,將李嚴一前一後的書信都呈給了劉禪,李嚴的“禍心”一下子展露無遺。

結果因為此事,劉禪將李嚴貶為庶民,但並沒有處死他,這已經算是格外開恩了。

其實劉備當初封李嚴為託孤大臣就是個錯誤。

劉備之所以這麼做,大概是籠絡劉璋的舊部,穩定政治局勢,畢竟李嚴是最早一批主動投降的,給劉備入川省去了不少麻煩,假如不加以安撫,不利於內部穩定。

然而,李嚴雖然是託孤大臣,但卻徒有虛名,並無實權,因為劉備封他的官職是中都護,負責駐守永安。

而永安遠離成都,離天子比較遠,假如成都發生了什麼事,李嚴根本不知道,而且遠離政治中心,很難結交朝中大臣,這也是李嚴沒有“人緣”一個重要原因,在他被廢之時連個說情的人都沒有,由此可見一斑。


諸葛亮顧全大局,一開始並沒有要動李嚴的意思,但李嚴越來越過分,越來越胡作非為,諸葛亮不得不動了手,將他貶為庶民,但此時的李嚴還心存幻想,主動承認了錯誤,指望諸葛亮重新啟用他。

但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了,消息傳到李嚴耳朵裡之後,李嚴放聲痛哭,但他不是為了諸葛亮而哭,也不是為蜀漢而哭,而是為自己而哭。

因為諸葛亮一死,再也沒有啟用他了,就徹底與政治無緣了,不久之後,李嚴鬱鬱而終!


一半秋色


因為諸葛亮是唯一“有可能”罷黜李嚴並“重新起用"李嚴的人,雖然這種“有可能”只是李嚴的一廂情願。

首先,來看一下李嚴在蜀漢政權中的官職和地位。

李嚴是荊州南陽人,與諸葛亮這個純粹的荊州派不同的是,李嚴並不是荊州派,李嚴是在劉璋時代就進入益州投靠劉璋的人,在劉璋時代,李嚴是一個外來的人,可以算作東州派,與法正、孟達等人的地位相似。

所謂的東州人,也就是指劉璋時代由長安三輔地區或荊州地區進入益州的流民集團,因為是外來人,所以受到劉璋的重用,也正是李嚴的這一身份定位,再加上李嚴確實有軍事和政治才能,才能成為劉備託孤重臣之一。

劉備進入益州與劉璋翻臉後,李嚴是較早投降劉備的那一批東州人之一,李嚴的才幹體現在既有政治能力,又有軍事能力,李嚴在任上治理地方卓有成就,還參與了蜀漢基本法《蜀科》的制定,並且在劉備外出征戰不能回軍之際,李嚴僅率少數郡縣兵力就平定了地方上數萬人的盜賊造反事件。

由於李嚴體現出自身的才幹,因此得到劉備的破格提拔,之所以說是破格提拔,是因為劉備一下子將李嚴由太守提拔為尚書令,太守只是地方官,而尚書令則是朝廷中最接近皇帝的官員。

劉備臨死前,李嚴與諸葛亮一起成為劉備的託孤重臣,既然是託孤重臣,那麼在整個蜀漢來說,除了皇帝,地位最高的就是李嚴與諸葛亮,劉備去世後,李嚴被任命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

而同時期諸葛亮的官職是丞相錄尚書事,領益州牧,同時最重的是開府治事,可以這麼說,劉備去世之後,李嚴與諸葛亮的地位差距越來越大。

1、李嚴雖然統管內外軍事,可是尚書令官職被剝奪了,也沒有錄尚書事,也就是沒有參與政治的權力了,尚書檯是蜀漢參與政治的權力機構,而李嚴不在其中,就算有再大的官職,也是明升暗降。

2、李嚴開始遠離政治中心,蜀漢的首都是在成都,政治中心、權力中心都在成都,李嚴鎮守永安算是哪門子的託孤大臣?

3、諸葛亮都開府治事了,李嚴卻不能,雖然在之後一段時間內,李嚴不斷得到升遷,升任驃騎將軍,最後還做到了中都護統丞相府事務,成為了諸葛亮的直接下屬,李嚴的地位沒有提高,而是不斷的下降,從幾乎與諸葛亮平起平坐,到成為諸葛亮的直接下屬。

說完了這些,如果你是李嚴,你會怎麼辦?

當然不服氣了,李嚴身為蜀漢高官,又不能一哭二鬧三上吊,於是李嚴策劃了好幾起事件,一是想拉幾個郡成立巴州,自作巴州刺史,提高地位;二是勸諸葛亮加九錫;三是故意借糧草事件施壓並嫁禍諸葛亮。

最終,李嚴被諸葛亮為首的百官彈劾,被貶為庶人,也就是普通平民,從身居高職到普通平民的巨大落差,讓李嚴非常難受,別說李嚴了,任何一個人都會難受。

說了這麼多,有必要說一下李嚴的為人,不知道蜀漢是否有這樣的傳統,越是性格高傲的人,越是能力強,比如關羽、魏延等人,下場都不是太好,而李嚴的性格與關羽、魏延非常相似,高傲而孤僻,自信而看不起他人。

李嚴的人際關係非常差,但對權力的渴望卻非常高,比如勸諸葛亮加九錫那事,李嚴不就是想著陰諸葛亮一把而讓自已能更上一層樓,再比如上書朝廷,想把益州東部幾個郡分出來成立巴州,益州原本就一個州,李嚴現在還想成立另一個州,這不是赤裸裸搞分裂,而把個人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嗎?

李嚴還私下傳言魏國司馬懿詐降他,逼著諸葛亮給加官晉爵,這不就是追求個人利益嗎?李嚴對諸葛亮以糧草施壓,迫使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有機會擴大成果,卻因為糧食問題而退兵,以陷害諸葛亮為名,不惜損壞國家利益,只為扳倒諸葛亮,讓自已上,這就是李嚴的權力慾望。

回到題目,一個權力慾望極其強烈、性格高傲孤僻的李嚴,在被諸葛亮貶為庶人三年後,卻因為聽到諸葛亮的死訊而悲憤交加,激憤而死,這是為什麼?

其實也不難理解,是誰把李嚴扳倒並貶為庶人的,是諸葛亮。諸葛亮有能力把李嚴貶為庶人,同樣有能力把李嚴又從庶人提拔上來,整個蜀漢,有且只有諸葛亮有這個能力,並且李嚴也認為諸葛亮有這個意願。

當然這只是李嚴的一廂情願罷了。諸葛亮並沒有起用李嚴的意思,除了諸葛亮之外,整個蜀漢也再也沒有人起用李嚴。

一是因為李嚴之前的職務太高,二人之下,萬人之上。

二是因為李嚴性格高傲孤僻,就沒幾人喜歡李嚴的。

你想啊,李嚴之前已經是中都護,還做到了驃騎將軍這麼高的職務,誰能起用李嚴?諸葛亮的接班人是蔣琬、費褘,兩人官職都不如當初的李嚴高,資歷也沒有李嚴老,會起用李嚴作自已的上司?只怕蔣琬與費禕腦子壞了,也不會這麼做吧。

皇帝劉禪會起用李嚴嗎?當然不會,李嚴生前可是託孤重臣,劉禪會起用一個人來管著自已?不管是從人性的角度,還是從皇帝的角度,都沒有這個可能存在。

既然皇帝和執政者都不願意起用李嚴,那麼唯一有可能起用李嚴的只有諸葛亮,雖然諸葛亮沒這個意思,但李嚴一直有這個非份之想,現在諸葛亮既然死了,讓權力慾望極其嚴重的李嚴再也沒有機會被重新起用,而只能當一輩子平民百姓了,這讓李嚴怎麼活啊!

諸葛亮去世,李嚴的確哭得最傷心,可李嚴哭的不是諸葛亮,哭的是自已的政治前程,再也沒有夢想了,原本一直存在的“夢想還是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的想法,在諸葛亮去世後,變成了”夢想已破裂,再也有沒機會重新開始了“,那麼留給李嚴的只有激憤而死了。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公元234年,一代名臣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蜀漢舉國哀痛,而與此同時,還有一個人,他雖遠在梓潼,但得知諸葛亮病逝的消息後也因此而悲傷過度,最終發病而死。這個人既不是諸葛亮的至親至愛,也未曾受過諸葛亮大恩,相反,他還曾是諸葛亮最大的政敵,他就是劉備駕崩前欽定的兩大託孤重臣之一的李嚴。

關於諸葛亮的死,若以常理度之,最為開心的應該就是李嚴了,連諸葛亮的對手司馬懿或許都不希望諸葛亮早死,但事實上,諸葛亮死後,李嚴不僅沒有一種大仇得報的感覺,甚至可以說他是當時最為悲痛欲絕的一人,那麼李嚴為何會為曾經的政敵之死而痛哭不已呢?是他不計前嫌,高風亮節之本色使然嗎?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這其中的原因《三國志》裡已經明確記載過了:

十二年,平聞亮卒,發病死。平常冀亮當自補復,策後人不能,故以激憤也

諸葛亮死的這一年,李嚴已經被流放到梓潼達三年之久,從蜀漢的主政大臣寶座上跌落下來,成為一介平民,李嚴的內心是極其痛苦的,在梓潼的三年裡,他無時無刻不想著回到朝堂之上,而回到朝堂之上的唯一希望就是諸葛亮對他的重新啟用,所以他一直在等待著諸葛亮的“回心轉意”,可是他最終等來的卻是諸葛亮死亡的消息,如此怎能不令他悲痛呢?而且李嚴深深的明白一個現實,那就是假如諸葛亮不啟用自己,那麼蜀漢朝堂從此再無人敢,也無人會啟用自己。

因此,李嚴對於諸葛亮病逝所表現出的悲痛不是出於對諸葛亮的尊重與不捨而是出於自己不能再次獲得朝廷啟用的絕望。

那麼諸葛亮病逝以後,李嚴為何會覺得自己不能再次受到朝廷的啟用呢?小編認為主要原因便是李嚴是諸葛亮當年親自下令貶黜的,以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力,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准許,後人是不敢跨過這條禁線私自決定取消對李嚴的懲罰,令其回到朝堂的,甚至連劉禪都不敢。

我們可以來看一下諸葛亮死前對於蜀漢朝堂的重新規劃,以此來佐證這一原因。

早在諸葛亮去世之前,他便提拔蔣琬為丞相府長史,之後諸葛亮在外用兵,尤其是李嚴被罷黜後,都是蔣琬負責後方糧草的調運,蔣琬的能力得到諸葛亮的認可,所以諸葛亮曾對劉禪說

為臣若不幸去世,後事應託付蔣琬

我若不幸去世,蔣琬可接替我。而事實上,諸葛亮死後,劉禪便立即升蔣琬為尚書令,加都護、假節,兼任益州刺史,不久升為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成為繼諸葛亮之後蜀漢第二任丞相,蔣琬迅速位極人臣。與此同時,蔣琬還向劉禪舉薦了費禕和董允,希望劉禪重用此二人,這兩人的名字想必大家不陌生吧?沒錯,就是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向劉禪提及的兩人。前有諸葛亮的保舉,後有蔣琬的推薦,費禕和董允兩人也得到迅速升遷,在蔣琬死後,兩人還曾擔任過尚書令,掌握朝廷大權。而諸葛亮,蔣琬,費禕,董允四人也就是蜀漢著名的“四相”。

也就是說,在諸葛亮死後,蜀漢朝堂其實一直掌控在諸葛亮所提拔的大臣手中的,而這些人也都是諸葛亮最忠誠的追隨者,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業,所以,諸葛亮雖死,但影響力依舊存在。

如此情況下,若諸葛亮不啟用李嚴,那麼蔣琬,費禕,董允等人更不可能違背諸葛亮的意願而私自啟用他了,尤其是李嚴與諸葛亮的矛盾之所在就在於是否繼續北伐這件事上,蔣琬等人是北伐的堅定支持者與實踐者,因此反對北伐的李嚴又如何能夠得到蔣琬等人的“特赦”呢?

李嚴明白這個道理,所以諸葛亮死後,遠在梓潼的李嚴才會如此悲痛,最終竟“激憤而死”。

通過李嚴的死大家也許可以對他的性格猜測一二。一個曾經被劉備委以重任,且曾得到諸葛亮“處理公務行雲流水,解決難題從不滯留”的高度評價的輔政大臣,最終竟然會因為無法繼續做官而“激憤至死”,其內心之陰暗小氣,可見一斑。

最後小編在這裡祝大家元旦快樂,新的一年,新的開始,只要努力,相信在這一年大家都會得償所願。


鹹魚閒聊


劉備經過多年對李嚴的觀察,並且在永安行宮經過一年多的親自考察,才決定將其連同諸葛亮一同任命為託孤大臣。並且讓李嚴主管軍事,諸葛亮主管政務,共同輔佐劉禪。

然而一向看人賊準的劉備還真是看走了眼,李嚴不僅沒有與諸葛亮一起光復漢室,反而淨給諸葛亮添亂!

李嚴是如何拖後腿的

李嚴確實也是有兩把刷子的,在領兵作戰上能夠帶領五千兵馬掃平數萬亂民,也能帶兵剿滅叛亂的少數民族;在政務上也知道興修水利、重視農桑。然而在人生追求上他與諸葛亮的心懷天下、鞠躬盡瘁比起來卻是扯後腿扯到腳後跟了。

李嚴心裡想的只是怎樣位極人臣,怎樣增大權力,蜀漢的未來彷彿根本和他無關。

  • 排擠同事,孤傲自負。劉備任用李嚴看中的也是他益州舊臣的身份,指望李嚴將益州一派擰成一股繩,與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派共同經營蜀國。然而李嚴卻恰恰相反,先是與同僚楊洪因為遷移官邸的事鬧翻,楊洪一氣之下辭官回家;又是下屬王衝合不來,王衝怕被陷害,直接叛投魏國;而且與自己的同級別官員也不搞好關係,整天孤傲傲的,不正眼看人!益州一派被李嚴帶的是亂七八糟……
  • 利慾薰心,只知道往上爬。要說不知道團結友愛也就罷了,李嚴卻還淨想著與諸葛亮分庭抗禮。自蜀國與江東和好之後,永安已不需要重兵把守,諸葛亮上稟劉禪,把軍事重心放到了北伐上面。按理來說李嚴是軍事大家,理應為光復漢室事業努力奮鬥。然而他卻先是慫恿諸葛亮稱王,這樣他也能跟著升官進爵;又是要求設立巴州,自己擔任巴州刺史;後又拒絕前往漢中前線伐魏,並以投降魏國為要挾,謀取最大利益。
  • 逃脫責任,陷害諸葛亮。建興九年,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李嚴負責後勤保障。因為正趕上夏季多雨,糧食難以輸送到位,李嚴於是派人向諸葛亮傳信說糧食難以運達,建議撤軍。諸葛亮撤軍後,李嚴卻跑到劉禪那裡報告說,諸葛亮是佯裝敗退吸引敵人。等諸葛亮班師回朝,李嚴說糧食還有很多,怎麼就撤軍了呢……一心想著推脫自己運糧不利的責任,並且陷害諸葛亮無故撤軍!

諸葛亮對李嚴的寬容

雖然李嚴如此拖後腿,但是諸葛亮卻還是比較認同他的才能,也是竭盡所能的容忍他,滿足他。

李嚴同鄉陳震曾對諸葛亮說李嚴心術不正,建議諸葛亮做好防備,諸葛亮卻覺得現在國家危難,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協力的時候,自己應該與李嚴相互寬容,共同為國出力。

在李嚴託辭不去漢中作戰時,諸葛亮知道李嚴貪圖名利的企圖,於是上表請求給李嚴升官為驃騎將軍,並且請求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接替其父在江州的職務。李嚴一看達到自己期望,於是奔赴漢中作戰。

李嚴到達漢中後,諸葛亮把後方的所有事務都交給他做主,自己則去前線帶兵作戰。

在辨明李嚴逃脫罪名和陷害自己的真相後,諸葛亮也沒有趕盡殺絕。面對朝廷中劉琰、魏延、吳壹、高翔、吳班、鄧芝、費禕、許允、姜維、上官雝、胡濟、閻晏、杜義、盛勃、樊岐等派系不同卻目的一致的眾人威壓,諸葛亮並沒有趁機要了李嚴的性命,而是上書請求將李嚴貶為庶人,將其子李豐貶官處理。

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還寫信給李嚴的兒子李豐,讓他轉告其父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找準機會一定會向劉禪請求再次啟用他!

李嚴在為庶民期間或許唯一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夠通過諸葛亮的舉薦再度入朝為官了。至於別人他是指望不上了,從那日的聯名彈劾就可以看出,他李嚴光棍到沒朋友啊!

當李嚴聽到諸葛亮病逝的消息時想了很多,先是想到自己這輩子算是永無翻身之日了;又是想到同為先帝的託孤大臣,自己的表現真是為世人所不齒;最後想到自己到了地府怎麼跟劉備交代呢?想到這些,李嚴激憤莫名。

唉!還是抓緊跟著諸葛亮一起去見先帝吧,順帶讓諸葛亮給自己美言幾句……


以史勵人


我是青史回聲,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你以為諸葛亮病逝,李嚴哭得最傷心嗎?在我看來,這並不是。要知道李嚴從位高權重的大臣被貶為庶人,而且這裡面還是諸葛亮一手操辦的,雖然他們兩人之間沒有什麼私人恩怨,即使是在劉備死後,諸葛亮也沒和李嚴起過什麼矛盾。但是一旦涉及到諸葛亮的北伐大業,莫說是李嚴了,恐怕連劉禪都無法阻止。


李嚴被貶,很大原因是因為糧草方面和諸葛亮作對。在諸葛亮的又一次北伐期間,他在糧草押運上作了手腳,故意延遲了運往前線糧草的押運時間,使得諸葛亮這次北伐又一次無疾而終。要知道古代打仗,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更何況,打仗打到一半了,突然糧草供應不足,這對軍隊來說,簡直是一場滅頂之災!

君不見當年官渡之戰,冀州的袁紹就是敗在糧草上,一場火燒烏巢,就讓袁紹一敗塗地。深得兵法的諸葛亮,當然清楚糧草的重要性。在得知後方糧草不濟後,立馬下令全軍撤退,保存了日後北伐的主力,只是這場失敗,完全因為人禍的原因,為此這個曾被劉備也認定的輔政大臣,李嚴,就這樣被貶為庶人了。


後來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沒想到李嚴竟然傷心痛苦,以至於最後憂憤而死。其原因就是李嚴再無被赦免的機會。

與其說李嚴為諸葛亮死而哭,但不如為他破滅的希望而哭。因為諸葛亮一死,就再無機會重返朝堂了,這是必然的作為蜀漢的兩個頂樑柱,諸葛亮死了,朝堂立馬就把被諸葛亮貶為庶人的李嚴召回來,這不是打諸葛亮的臉嗎?而且召回朝堂,給什麼官職?很難辦。所以李嚴很清楚這一點。

諸葛亮活著,李嚴倒還有一絲機會重返朝堂,可是諸葛亮死了,等於李嚴的希望也死了。


青史回聲


雖然諸葛亮是非常讓這個人討厭的,但是也讓這個人非常心服口服,當初他們兩個為爭奪權利,可是動的難解難分,他們兩個都是託孤重臣,都是劉備最吸引人的人,但是最後還是諸葛亮取得了勝利,並且諸葛亮用他的仁慈之心感動了李嚴。



諸葛亮這個人不僅是會用智謀的,而且人也是非常聰明的,更重要是懂得體貼別人,他一次又一次放過別人,就是為了大局為重,這個是他最懂的道理,所以他就知道李嚴犯了很多重罪,但是最後還是放了他。

諸葛亮給過他很多次機會,所以他非常的感動。

諸葛亮並不是一個無情之人,他一直都是在為別人考慮,而從來沒有考慮過自己,雖然自己擁有很大的權利,但是對於他來講,他只是想要退休而已,可是時間不允許啊,而且現在情況這麼危急,要是諸葛亮倒了那蜀國就要滅亡了,他曾經給劉禪的信上就寫到他自己就想要有幾畝地可以養老就行了,但是這要等到北伐成功之後才行。



可是北伐是多麼困難的,尤其是蜀國的國力是那麼的虛弱,諸葛亮可是非常的勞累,最後都是活活的,累死了,飯都沒有吃上幾口,真的是操心操勞,而且還要管理國內的大大小小的事情,尤其是國內還有一個非常令人討厭的人,總是喜歡給他是小辮子。而這個人就是李嚴,他管理軍糧就是不希望諸葛亮能夠成功,最後一次又一次拖諸葛亮是沒辦法才把他弄下來了,要不然這都是死罪,直接殺掉他就可以了。


諸葛亮不僅是沒有殺掉他,而且是讓他兒子繼承了他的官位,這個可是以君子之心來告誡小人,實在是太令人感動了,並且成為了千古佳話,實在是令所有人都感動。

你們認為諸葛亮到底是有多麼聰明,歡迎在下面評論。


汪公說


引言:諸葛亮是在最後一次北伐時,病逝於五丈原,這一年是公元234年。也就是在同一年,蜀漢一位因罪被流放到梓潼郡的平民得知諸葛亮死亡的消息,哭得最傷心,最後“激憤而死”,那麼他是誰呢?他曾經是劉備白帝城託孤重臣之一的李嚴。

李嚴是個怎樣的一個人呢?

李嚴和諸葛亮是同鄉,都是襄陽南陽人。


早年的李嚴,先從劉表,以才幹著稱,是有非常有能力的人,治理郡縣是一把好手。後來荊州劉琮投降曹操,李嚴去投靠益州劉璋,得到劉璋的任用。後劉備入蜀,李嚴順應形勢,在綿竹投降劉備,劉備看中其治政能力,並加以重用。


在劉備入主益州後,劉備看到益州法紀鬆弛,德政不舉,威刑不肅,李嚴參與了蜀地法制體系《蜀科》的制定,當時制定《蜀科》的其他幾位都是劉備非常信任和重用的人物,如諸葛亮、法正、伊籍和劉巴,可想而知李嚴已經進入到蜀漢的核心管理層。

另外,李嚴在地方時曾經興修水利,造福一方,也是非常有貢獻的。

曾經的託孤重臣李嚴

劉備在夷陵之戰兵敗後,羞愧氣憤難當,沒有回成都,而是待在白帝城養病。在臨終前,託孤李嚴和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漢。

李嚴領尚書主管軍事,諸葛亮領丞相管內政,可見在劉備的心中,李嚴的能力是值得認可和信賴的,是值得託付的。



熱衷於權利不肯自拔的李嚴

李嚴並不是一個無能的人,相反還是很有能力的,但往往有能力的人,野心也是非常大的。

李嚴曾在諸葛亮北伐時提出要求劃分五個郡作為巴州,讓他擔任巴州刺史,諸葛亮沒有答應。又曾勸諸葛亮應該受九錫,慫恿諸葛亮進爵稱王,被諸葛亮加以駁斥,李嚴想要得到更多更大的官職來滿足對權利的渴望。李嚴

後因運糧不力,推卸責任,汙衊諸葛亮,而被貶為庶民,發放到梓潼郡。

李嚴與諸葛亮的關係

兩人並沒有所謂的個人恩怨,李嚴熱衷於權利,但不願北伐,也不支持北伐。諸葛亮從國家長遠考慮,不北伐只能坐以待斃,所以堅持北伐,為了北伐大計,曾多次滿足李嚴不算過分的要求,並對李嚴加官進爵。

只是後來被貶,在得知諸葛亮病逝的消息,李嚴哭得很傷心,因為李嚴一直渴望重新得到重用,得重新啟用自己的只有諸葛亮一人,現在諸葛亮死了,李嚴也就沒有希望了,所以就很激動和悲憤,結果不久後死了。




結語:李嚴哭得最傷心,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很傷心,李嚴是很敬佩諸葛亮的。另一方面,激憤而死,是因為自己重新被啟用的希望沒有了,諸葛亮臨終前,並沒有提到要啟用他,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換句話說,如果李嚴不那麼熱衷於權利,不把個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時刻把國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好好的與諸葛亮一起輔佐後主劉禪,治理好蜀漢各郡,即使犯罪被貶,那麼如果改過自新後,還是有可能會重新被重用的。但諸葛亮看透了這個私心很重、只為自身利益考慮的李嚴,不會給這個機會給他了。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我是你的朋友夜航船!請聽聽我的回答,希望對你有幫助!
答:諸葛亮病逝,為何李嚴哭得最傷心,也跟著“激憤而死”?

因為失去了希望


先簡單回擼一下李嚴的主要事蹟和與亮亮的糾葛:李嚴早年先後在劉表和劉璋手下任職。劉備入蜀時,劉璋曾命李嚴率兵抵抗,但不料李嚴審(臨)時(陣)度(叛)勢(變),帶兵投靠了劉備——這個舉動,在劉備那裡博得了巨大的好感。同時,也因為自身能力出眾,李嚴很快便官運亨通。之後一段時間李嚴便一直在地方上負責剿匪工作。夷陵之戰戰敗後,劉備因前任尚書令劉巴去世,把李嚴招到了永安,升任尚書令。李嚴由此進入劉備集團決策層。此時蜀漢的政治格局,應該算是一種雙寡頭機制:諸葛亮以丞相錄尚書事,在成都處理國家的一切日常事務;若涉及到某些重要的決策,則通過書信向身在永安的劉備請示。而劉備彼時用以處理政務的最重要助手,就是李嚴。這種格局持續了一年多。一年多以後,劉備病逝。在臨終前,劉備留下遺詔:命諸葛亮與李嚴輔政。

這裡就出現了一個疑問:一般大家反覆說的都是劉備託孤於諸葛亮,但為什麼現在卻出現了兩位輔政大臣呢?這是因為劉備託孤於諸葛亮的說法,在史籍中有較為詳細的記載,大體應該無誤。但劉備單獨對李嚴也說過什麼,史記闕如,我們已經不得而知。

我們知道的,只是在劉備去世以後,兩人圍繞著權力劃分確實出了不少的問題。劉備臨終前,“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這個職位安排很是奇妙,大約就是說:讓李嚴作為諸葛亮的副手而存在,主管全國的軍事,繼續留在永安。軍事怎麼可能讓二把手來管呢?而且皇帝和朝廷都在成都,主管軍事的李嚴卻留在永安,這又要怎麼個管法?實在無法想象。果然,李嚴壓根兒就沒有什麼主管軍事的機會。建興三年(公元225年),也就是劉備去世的第三個年頭,諸葛亮自己領兵南征,平定了南中的叛亂。整個過程中,絲毫沒有“主管全國軍事”的李嚴什麼事。又過了幾年,諸葛亮開始北伐,自己帶著部隊駐紮到了漢中,這就更不可能有李嚴什麼事了:諸葛亮不可能把有關軍事的事都寫成信去請示李嚴,李嚴也不可能三天兩頭的回信給諸葛亮,詢問他軍隊調動的情況——畢竟再怎麼說,你也只是個二把手不是?但是,這位二把手卻獲得了另一項光榮而艱鉅的任務:幫助諸葛亮籌措糧草。是的,“主管全國軍事”的李嚴在蜀漢軍隊系統中最為重要的工作,就是籌糧。雖說糧食後勤問題對於北伐的大軍而言,確實是一個基本而又重要的嚴峻問題,但你要是李嚴,面對著任務和職務之間這巨大的差距,你會不會有想法?


可李嚴就算再有想法,也不會去跟諸葛亮爭執這個,因為諸葛亮不管是資歷還是職位,都是他不能比的。所以,他決定換個方式去爭取自己的權位。諸葛亮在北伐前夕,把李嚴從永安調到了江州。兩地的差別,在於永安地近蜀吳邊界,便於防備吳國;而江州則更靠近朝廷,利於指揮調度。這並不是諸葛亮想把李嚴從重要崗位上挪開的騰籠換鳥之計。因為諸葛亮對於接任李嚴的永安都督陳到曾經明確表示,讓其接受李嚴的統轄。不過李嚴因為身近朝廷,影響力有所擴大,卻有了別的想法:他想把益州東部的幾個郡摘出來設置巴州,自任巴州刺史。東漢的行政區劃共十三個州,其中,蜀漢只佔有益州刺史部。此時,州最高長官是益州牧諸葛亮。這個職位,李嚴自然沒有辦法跟諸葛亮去爭的,所以他才想出了這麼一招分而治之的計策,想借此擴大自己的權威。但卻被諸葛亮明確地拒絕了。李嚴並不氣餒,很快,他又想出了第二個主意:他寫信給諸葛亮,說諸葛亮應該受九錫,進爵為王。在當時的政治語境中,這就是篡位的標配了,不管是之前的曹丕還是之後的司馬昭,走的都是這條路。當然,李嚴給出的理由是諸葛亮功勞大。但問題是,誰的理由又不是功勞大呢?李嚴這麼建議,到底幾個意思?很有可能,李嚴是想借此試探諸葛亮;但更大的可能,是李嚴希望諸葛亮能給自己加官,畢竟水漲船高之下,自己也能撈到更多的好處。面對著這種居心叵測的建議,諸葛亮回了一封信,在其中表達了三層意思:

首先,我不知道你怎麼會提出這種建議。你我一心為國,何暇於身!其次,我本來也不是什麼貴重人士,只是承蒙先帝看中,位極人臣,我是不會再想其他的事的。最後,如今國家有難,我們如果能破魏還都,那麼一起加十錫都可以,又何必只加九個錫呢?

李嚴又沒有成功。

此後不久,因曹真伐蜀,諸葛亮命李嚴帶兵二萬赴漢中支援。其在江州的職位,由其子李豐接任。李嚴就此便留在了漢中。轉年,諸葛亮再一次北伐,李嚴以驃騎將軍“留統府事”,同時負責北伐的糧草接濟。然後,兩人的不和終於公開化。諸葛亮擊敗司馬懿後不久,李嚴便派人跟諸葛亮說“因為天降大雨,糧草難以接濟,希望您能就此收兵”。對此,諸葛亮毫無辦法,只能是趁著形勢佔優,快速撤回。但諸葛亮還沒到漢中,李嚴就在聽到消息後寫信給諸葛亮,說:咦?你怎麼就回來了咩?諸葛亮一臉懵逼。然後,李嚴又十分積極勤快的跑到劉禪面前,主動幫諸葛亮做解釋工作。他跟劉後主說:丞相這麼做,肯定是要誘敵深入!所以陛下您不用擔心!這讓諸葛亮相當生氣。諸葛亮將李嚴前後寫的信全部整理出來上呈劉禪,證據確鑿,李嚴啞口無言。最終,諸葛亮將李嚴罷官,貶為庶民。


讀史至此,你會感到百思不得其解,李嚴為什麼會做這麼無厘頭的事?為什麼搞起手段來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這麼拙劣的手段,不要說《甄嬛傳》了,就是放到《延禧攻略》裡也活不過第一集! 所以今天,我們不妨以小人之心,來揣度一下李嚴的君子之腹。首先討論一個問題:一個二把手如果想給一把手使壞,應該怎麼做?直接對抗肯定是不行的。從諸葛亮後來對李嚴的處理就能看得出,兩人的權力差別有何等之大。

近十年來,諸葛亮全面主導蜀國的政治和軍事——尤其是在人事安排上。我們從《出師表》就可以明顯看出,蜀國的高層官僚幾乎都是由諸葛亮推舉的——而且,這還只是在朝廷中任職的官員。至於在軍隊系統裡,諸葛亮的權威也一樣無人能及。在奏請李嚴免職的奏表中,願意附署的大臣有十幾個,這也彰顯了諸葛亮對於軍方的巨大控制能力。

總之,李嚴如果跟諸葛亮正面硬剛,肯定是會碎成一地的。所以李嚴才決定採用另外一種辦法,避免硬碰硬。既然你負責北伐,我留在漢中負責糧草補給,那麼好,我就在這件事情上做文章。李嚴沒有拒絕諸葛亮分配給他的任務,而在具體的執行中,打了個折扣,一個很大的折扣。因為李嚴深知,諸葛亮的北伐嚴重依賴於後方的糧草,只要卡住了糧食,其實就是卡住了諸葛亮成功的命門。只要他在這個問題上拖好後腿,諸葛亮就沒有任何成功的可能。李嚴的設想,是如此反覆再三,諸葛亮一再失敗之後,國庫虛耗,民不聊生,怨聲四起。到時候,上上下下都對諸葛亮不滿意,他李嚴出頭的時日就到了。到了那個時候,他既是諸葛亮之下蜀漢官職最高的人物,又與諸葛亮同為託孤大臣,取而代之簡直順理成章。

那麼,“糧草不足”這個假之又假,完全經不起日後質證的謊言,又怎麼解釋呢?

因為李嚴覺得,假也無所謂。在他的認知裡,用一個假消息把諸葛亮騙回來,最多也就是個“誤”,算不上什麼“錯”。他自恃位尊,估摸著諸葛亮也不會把他怎麼樣。但偏偏諸葛亮生氣了,而且是很生氣。於是李嚴的苦心謀劃便變成了一場鬧劇,偷雞不成,還把自己給蝕了進去。


讓我們再回到剛才的問題:在一個組織或者體系內,二號人物應該如何跟一號人物叫板?看完李嚴的故事,你就會發現,直接對抗是非常不成熟的想法。即便自恃跟老大差距不大,老二直接硬碰硬的成功可能性也非常小。除非老大出現致命的錯誤,否則在這種正面衝突中,老二一般都會輸得又快又慘。因為你的驕傲,僅僅是一場“自恃”的錯覺。看一下諸葛亮對李嚴的處理,在整個過程中,李嚴沒有一絲一毫的反抗能力。兩個人平時看上去位份差別不大,但真的遇到事了,實際掌握的權力卻不啻於天壤之別。因此,老二比較好一點的做法(此處可以掏出小本子默默記下了):應該是挖牆腳。老二可以在自己的優勢範圍內,於有意無意之間,對整個體系或者組織產生負面影響。當然,要注意:動靜要小,方法要妙,還要不落把柄給別人。


這種不配合導致的負面影響,表面上看起來不動聲色,但事實上影響卻相當致命。畢竟,老大才是這個組織的實際負責人。長時間的負面影響如果一直無法消除,那麼最終一定會讓老大在這個組織中喪失權威。李嚴打的就是這樣的如意算盤。他並沒有阻止諸葛亮打勝仗——滷城之戰是諸葛亮在北伐過程中少有的大勝。但是,他卻阻止了諸葛亮擴大戰果。就因為他的一封信,諸葛亮便不得不放棄優勢,黯然撤退。而這樣的好機會,失去了便不會再來。從理論上來說,李嚴的這種小心機,思路是對的:只要北伐多次無果,空耗國力,那麼對諸葛亮的質疑就會越來越多。但問題是,不管李嚴的如意算盤打得有多好,都被諸葛亮一眼給識別了出來。然後,丞相十分果斷乾脆地處置了這個內部不安定因素。在被廢為庶人後,李嚴一定能夠想明白一件事:計策不論再好,想要對手入彀,也還是要看對手的智商的呀!唉,丫諸葛亮怎麼一眼就看穿了呢!

在諸葛亮去世後不久,李嚴也病逝了。對於李嚴病逝的原因,陳壽專門做了解釋。陳壽說:李嚴應該一直都在期待著諸葛亮有一天能再想起他,讓他獲得起復。但怎料前後才三年時間,諸葛亮便去世了。而隨著諸葛亮離世,他將再也沒有可能重入官場。為什麼?因為他的資歷太高。諸葛亮貶了他的官,自然也可以給他復職。但別人卻不會。諸葛亮去世以後,蔣琬秉政。蔣琬的資歷,是要遠遜於李嚴的。李嚴做尚書令的時候,蔣琬只是個尚書郎。這種情況下,蔣琬又怎麼可能把李嚴這樣的老領導端出來呢?把你放出來,是你聽我的還是我聽你的?反正諸葛丞相已經把你廢為庶人了,那你就繼續廢著吧。至於劉禪,李嚴就更指望不上了。且不說劉禪是真傻還是假傻,李嚴單是顧命大臣的這一層身份,就不可能讓劉禪對他有好感。因此李嚴只能指望著諸葛亮回心轉意。然而,諸葛亮卻過早去世,讓李嚴的美夢成了空。

而且,根據記載來看,李嚴對諸葛亮的期望,其實也很不切實際。

諸葛亮對身後的人事安排,準備十分充分。對重用的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人,全都有所交代。但在這個人才梯隊和序列裡,並沒有李嚴的位置。李嚴實在是有點一廂情願了


歡迎關注-你的朋友夜航船,和你共同在文史的海洋裡流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