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从南水北调中线通水5周年看北京对口协作成效

  

一泓甘甜水 蜿蜒到北京

从南水北调中线通水5周年看北京对口协作成效

  

从南水北调中线通水5周年看北京对口协作成效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阳渠首航拍图 资料图


  


  将时针拨回5年前,2014年12月12日,随着一渠清水从河南南阳陶岔渠首涌向北去,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其中线工程正式宣告通水。这条横跨南北4个省市、总长1432公里的长渠,把丹江口水库一泓甘甜水最终输送到了首都北京。截至目前,累计输水超52亿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北京的缺水状态和生态环境。

  一渠清许,来之不易。为了保证调水水质长期稳定达标,水源区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付出了巨大牺牲,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对此,国家决定采用对口协作的形式推动水源区发展,实现水源区和受水区双赢。2013年3月,国务院明确北京市对口协作河南、湖北两省水源区16个县(市、区)。


从南水北调中线通水5周年看北京对口协作成效

  北京市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按照市委书记蔡奇提出“坚持首善标准,立标杆、做示范”的指示,全方位开展协作。在实践中,紧紧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的工作主线,聚焦精准脱贫,采取“市级统筹、区县结对”协作方式,用心用情用力开展南水北调对口协作工作。

  6年来,北京共安排协作资金30亿元,实施对口协作项目900项,协助水源区在水质保护、精准脱贫、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也有力保障了源头活水持续北上。

  


  坚持保水第一 齐心协力打造岸绿水清的水源地


  千里调水,成败在水质。北京市坚持把保水质作为第一要务,重点实施主要入库河流及支流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工程、环库生态隔离带建设、沿河两岸乡村环境综合整治、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重大工程。同时,让首都人民和党中央喝上清澈甘甜的放心水,也成为水源地的最大心愿和使命担当。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所在地和核心水源区,河南省南阳市在整个中线工程建设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为了保水质,北京市支持帮助南阳市在库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与此同时,南阳把水质保护作为推动转型发展的重大契机,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

  南阳市淅川县九重镇张河村,距中线渠首枢纽工程仅4公里。过去,村民们主要种植小麦,耗水大、污染高。为了保证水源地的水质,如今通过土地流转,这里建起了万亩软籽石榴基地。园区使用有机肥替代化肥,使用生态化病虫害防治替代化学农药治理,使用防草布、人工、机械除草替代化学除草,生产的软籽石榴在市场上广受好评。在社会经济效益方面,园区每年可提供700个就业岗位,租金和劳务费每年可为当地创造1656万元的直接经济收入。

  万亩软籽石榴基地的打造生动反映了南阳市在保水质、促转型方面进行的努力。近年来,该市严格环境准入,坚决杜绝“三高一低”项目,先后否决、终止工业项目超过430个。同时,强力推动产业转型攻坚,着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生态文化旅游、健康养老、绿色有机农业等重点产业,加快水源地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同样,作为中线工程的坝区、主要库区、核心水源区和移民集中安置区,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举全区之力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全心全意当好北京人民的“守井人”,确保一库净水永续北送。

  武当山境内的剑河是武当山的母亲河,最终汇入丹江口水库。长久以来,由于当地集镇生产、生活用水全部直排剑河,一度造成河水污染严重。2014年-2015年,武当山先后投入1600万元对口协作资金,统筹使用近2亿元资金对剑河河道进行水源污染治理及生态修复。如今的剑河清澈见底,绿树成荫,河两岸更成了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剑河的水质变化是北京与十堰携手保水质的行动缩影。几年来,为了深化生态环保协作,提升水源区生态环保水平,北京投入协作资金2亿余元,支持十堰市库区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截至目前,丹江口水库所有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供水水质均符合或优于Ⅱ类水质标准,南水北调来水已占北京城区日供水量的73%,直接受益人口1200余万人,自来水硬度降低、水碱减少,改善了居民用水水质,保障了首都的用水安全。

  


  注重产业支撑 以绿色发展协助水源区脱贫攻坚


  立冬时分,在河南省南阳市国家杂交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里,一颗颗小麦苗已钻出地面,一眼望去绿油油一片很是喜人。这里并非普通的小麦田,而是北京农林科学院与邓州市合作打造的杂交小麦育种试验田,在此种下的每一颗种子,都关乎着我国粮食安全,其重要意义可与杂交水稻相比。

  邓州是南阳的一个县级市,而杂交小麦研究是世界前沿性重大课题,两者能相遇并擦出建立国家级产业化基地的火花,得益于北京市与南阳市开展的对口协作。基地的建成不仅将有力推进我国杂交小麦的产业化、商业化,还将带动邓州农业从传统的商品粮生产升级转变为高端种子的生产,迈上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邓州杂交小麦基地的落地、建设与发展,体现了北京在对口协作工作中,注重产业支撑,发挥首都农林科研优势,结合水源区资源禀赋,建设一批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特色产业基地,帮助水源区打赢脱贫攻坚。

  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脆弱,发展产业就必须把生态放在第一位。为此,北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水源区实际情况,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动水源区绿色发展的主要抓手,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近年来,积极推进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发展,支持建设西峡香菇、淅川软籽石榴、内乡杜仲等一大批特色产业基地,打造了“栾川印象”“渠首印象”“南水源”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

  冬日的午后,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行陡坡村500亩柑橘示范基地,到处弥漫着浓浓的柑橘成熟后的清香,微风轻拂沉甸甸的一片金黄,展现一幅丰收图景。作为对口协作项目,北京在此支持300万元建设水肥一体化系统,产出的“武当爱媛果冻橙”品质好、市场美誉度高,并入选本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指定水果。

  产业发展的成绩,首先体现在脱贫效果上。几年来,北京市先后投入协作资金2亿多元,帮助南阳20多个贫困村发展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支持建设的菊花生产基地、杂交小麦育种基地、猕猴桃小镇、小龙虾养殖基地、香菇生产车间等扶贫项目辐射带动贫困人口2万多人;先后投入协作资金2亿多元帮助十堰20多个贫困村发展茶叶等特色产业,辐射带动贫困人口2万多人。

  在北京市开展对口协作工作过程中,还注重创新扶贫模式,打造对口协作示范项目。在渠首核心区域淅川县,由北京首创集团牵头,协同北京住总集团、首农集团、首旅集团等大型国企以产业导入的方式,合作建设运营的渠首北京小镇项目,前不久进入工程二期建设阶段。该项目将通过分红形式用于淅川县扶贫产业发展。同时,项目的建设运营使北京对口支援协作资金由以往的分散投入变为集中使用,形成“看得见、留得住”的对口扶贫永久性项目示范。

  


  深化交流合作 瞄准民生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走进南阳市西峡县丁河猕猴桃小镇,犹如进入一幅美丽乡村的画卷。这里空气清新、宁静安逸,宽阔整洁的街道、豫南特色的民居、清澈缓流的溪水、生机勃勃的田园,令游客陶醉其中。这里还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猕猴桃展览馆等,良好的公共文化设施为小镇增添了吸引力,也为小镇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从南水北调中线通水5周年看北京对口协作成效


  丁河猕猴桃小镇是北京顺义区对口援建的京豫合作项目,总投资1.78亿元,其中对口协作资金6000余万元。当地把小镇14公里长的主干道取名“顺义大道”,以此表达对顺义区援助建设的感恩。

  将镜头从南阳市这个偏僻山沟里的小镇,向西南方向移动至100公里外的十堰市郧阳区青龙泉社区的东城幼儿园,这里也有温馨画面:教师里咿咿呀呀的儿童好不欢乐,教学楼里玩具制作室、多功能活动室、美术室、图书室、微机室和多功能演示厅等应有尽有。这是当地一所用于精准扶贫易地搬迁安置的幼儿园,总投资800万元,其中北京东城区援助200万元。学校取名“东城”,也是表达对东城区帮助的感激之情。

  这几年,在南阳市和十堰市常常可以看到以北京某地为名字的中小学校、幼儿园、医院、创业中心、乡村和城市道路等,这种命名方式并非遵循某种规则,而是当地感恩于北京对口协作的一种朴素表达。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北京在开展对口协作中,不断巩固战略合作、深化区县结对协作、拓展部门间协作,通过面对面、认亲戚、手拉手等方式,彼此结下深厚情谊,取得丰富合作成果。

  ——双方战略合作巩固加深。2016年、2018年,北京市分别与河南省、湖北省签订了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了今后几年重点合作领域和方向,确立了双方高层领导互访机制,部门协商推进机制,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推进了一批重大合作事项,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实现区域合作共赢。

  ——区县结对协作不断创新。北京在全面落实区县大结对基础上,创新深化中小学、职业学校、医院和工业园区的“四小结对”工作,部分区县结对关系延伸到了部门、乡镇村一级,探索结对帮扶模式。目前,结对区县开展交流互访300余次、经贸交流200多次,签订合作协议100多项。

  ——部门间合作日益扩大。京豫教育、科技、人社、商务、旅游、南水北调等6个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开展100多所中小学“手拉手”活动,13所高校与北京的相关高校建立了结对合作关系;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妇产医院、北京世纪坛医院、郑州儿童医院、南阳市中心医院等一批京豫医疗机构建立医疗技术“手拉手”活动;华夏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意人寿等一批金融保险企业相继在豫设立分支机构;成立了一批旅游联盟、开发了多条精品旅游线路。

  基于上述扎实举措,北京市为水源区实施的学校、医院、农村道路、饮水工程等一批打基础、强民生、管长远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有效改善了当地民生领域的突出短板,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不断提高。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如今,站在通水5周年新的历史起点,北京市将继续坚持首善标准,立标杆、做示范,进一步深化京豫、京鄂对口协作工作,助力水源地在生态、产业、科技、民生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好新时代对口协作的新篇章!



记者 芦晓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