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4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无论你是电影爱好者、文学爱好者,还是音乐爱好者,肯定都熟悉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

盖茨比为了黛西,奋斗成为百万富翁,又为了黛西,干脆送上了性命。

先让美国梦与至死方休的浪漫情怀结合,孕育出“了不起”的盖茨比,再用凉薄的人情世态轻而易举将其毁灭。

20世纪最出名的爱情故事,莫过于此。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不过在1909年,比菲茨杰拉德早16年,另一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就已经写下了这样一个穷小子爱上富家女的故事,《马丁·伊登》

110年后,导演皮耶特罗·马切罗将这个故事搬上了大银幕,并入围了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最终主演卢卡·马里内利拿下了最佳男演员奖。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马丁·伊登],IMDb7.1,豆瓣8.1,烂番茄80%鲜

IMDb7.1,烂番茄80%鲜,[马丁·伊登]用了与文学截然不同的语言,传达了相同的内蕴。

就算你对“现实主义”望之却步,就算你对杰克·伦敦不感兴趣,你也会想看这部电影的,因为它回到了那个老套、经典、又永不过时的主题:

什么是伟大的爱情。

如果把[马丁·伊登]分为上下两个部分,那么上半部分是浪漫的,下半部分是现实的。

先是爱情

马丁·伊登在伊琳娜身上察觉到了神性

他原本是个连房租都交不起的水手,书只念到小学,从来不相信宗教或来世。而现在,他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永生的灵魂。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这是因爱而起的故事,不管它后面包含的内容多广多深,一切都起始于第一章第一眼就注定了的爱情。若是伍迪·艾伦来拍,他一定会给伊琳娜镶上金边儿。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咖啡公社]豆瓣7.1,伍迪·艾伦很擅长用光影表达情绪,也很理解有情人眼中的“金色天使”

只因初见时,他们聊到了诗歌,聊到了波德莱尔,马丁便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作家。他要和伊琳娜站在同样的高度,去感受美与崇高。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从一开始马丁就清楚二人之间的差异,忍受着随之即来的痛苦不安自卑。但这反而激发了他的斗志,他要赢得她,征服她

他的生命完全被转变了。

这种转变和盖茨比的不太一样。他们都被激发了斗志,区别在于,黛西对于盖茨比来说是猎物,而伊琳娜对于马丁来说,是神,是信仰,是美,是崇高。盖茨比

迷恋黛西,马丁崇拜伊琳娜。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若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讲的是骑士梦、英雄梦、美国梦,那么《马丁·伊登》更像是记录人格的成长、成熟与毁灭的过程。

爱上一个人,获得了强大的动力,是普遍现象。将爱情的力量在一个人身上发挥到极致,便成就了一个人格的形成。

对伊琳娜的爱,就马丁而言,具有启蒙性质,是充满不确定的世界中,唯一确定的支点。

伊琳娜和她所赐予的爱情一样,是马丁生命中的一个意象,也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作品

由浪漫转向现实的是,当马丁经过不断学习、思考,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他的人格没有和伊琳娜并肩,恰相反,他们开始对抗

杰克·伦敦是现实主义作家,他本人受到马克思、斯宾塞、尼采的影响,作品有社会主义倾向,主人公常带有强力意志。

《马丁·伊登》是有政治意图的。电影把原著故事移植到了20世纪中叶的意大利那不勒斯,当时社会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工人罢工运动,成为了时代背景。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马丁被误会为激进的社会主义者,这与伊莲娜及其资产阶级家庭当然是水火不容的。伊琳娜拒绝了他的解释,与他划清了界限。

其实早有伏笔。

马丁的作品一直被出版社退回,伊琳娜不停劝说他在自己父亲的安排下就;马丁热衷于写社会底层,伊琳娜责怪他写得过于悲惨,看不到希望;马丁是个反抗者,既反对只会罢工的“社会主义者”,也反对资本主义世界的既定体系,而伊琳娜,永远都那么得体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伊琳娜只是希望他成为资产阶级世界里体面的人物,他却逐渐找到了可以取代伊琳娜神圣地位的东西,并且对伊琳娜的神圣性进行了消解

当他功成名就,伊琳娜主动找上门来,投怀入抱,他发现最可悲的是,他对生活的热望早已随着爱情的破灭而消磨殆尽。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伊琳娜走下神坛。

她从和爱情等同的意象,沦落成了资产阶级的意象。百合花般苍白的天仙,成了软弱势利的俗众。

她自始至终都是资产阶级的意象,只不过年少无知的马丁,把那当做了美,不顾一切地追逐之后,才终于看到了美好背后的虚伪。

人们说“爱你就像爱生命”,“拥有了爱情就像拥有了希望”,那么伟大过的爱情变质成俗不可耐的样子,应该就是生命之光和欲望之火同时暗淡了吧。

这不像盖茨比或者郝思嘉爱上了幻想中的“金色天使”,又看到了天使的褪色。

马丁失去的是信仰,失去的是偶像,非对象。他还失去了渴望,他不再渴望认同,不再渴望爱情,他找到了一个满眼是他的女孩儿,既不独立也不懂文学。因为一切都无所谓了。

爱情成就了他,又毁灭了他。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家不同,杰克·伦敦在《马丁·伊登》中,不仅注重对诸如“阶级”“底层”等社会现实的还原,还对人性有着十分细致的刻画。他常常用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去诠释人物的一个细微的动作,细腻且微妙。

将这种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难度可想而知。

[马丁·伊登]却守正出奇,完全做到了意大利

本土化电影语言化,当然——是基于电影艺术本体的“二次创作”,而非简单地将文本“视觉艺术化”。

比如初见的情节,小说用了足足两章来描写,影片只用了5分钟。出色的表演、拍摄方式、蒙太奇,将这5分钟处理得足够细致。

卢卡·马里内利演出了“好像一座火山”,“喷射着力量、劲道和生气”的年轻水手,甚至演出了盯着伊琳娜看时,“火辣辣的眼睛里的力量”。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对于名著改编的电影来说,好的表演能产生“立象以尽意”的效果,不需要文字,直接能通过形象将气韵传达给观看者。

卢卡的表演,诠释了这一点。

在马丁沉浸于伊琳娜弹奏出的音乐时,神情中全是仰慕,其间流露的一个转瞬即逝的失意表情,却已经表现出来他意识到了二人之间的鸿沟。

入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有[小丑],也就是说,卢卡在和华金·菲尼克斯的竞争中,摘得了影帝桂冠([小丑直接拿下金狮奖])。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马丁·伊登]的形式很特别,16mm胶片拍摄,还原时代的同时呈现出复古的美感。除此之外,还在片中穿插着“存档胶片”,让16mm、8mm胶片拍摄的老电影镜头融入进新的艺术生命中。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如果盖茨比跑去写小说,结局会好吗?

表现的深刻”和“格式的特别”能用来形容这部电影。

你能看到燃烧一切的浪漫,也能看到扯掉遮羞布现实;你能看到爱情最伟大的样子,也能看到它最普遍最平凡的底子;你能看到信仰可以给人带来怎样的改变,也能看到《圣经》里藏着的一把手枪。

在解构一切的时代,消解神性从来都是常态。人们逃避严肃,任何情绪、想法都能被网络冲击成碎片,隐藏于虚假的图像之后。

问题不是信仰毁灭,而是如何重建崇高。

影迷互动

谈一部改变你爱情观的电影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