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音乐类综艺节目俨然成为众多综艺节目中,最为“吃香”的类型。
无论其内容是关于竞技、娱乐,还是选秀。但凡和“音乐”两个字挂上边的,都能成为一块“香饽饽”。当然,观众对于音乐类节目的喜好度,也是驱动着策划者们,一次次绞尽脑汁也要推陈出新的动力。
而这其中,芒果台的《歌手》系列,堪称是音乐节目类型中的“佼佼者”。从2013年第一季的《我是歌手》,到2017年改名后的《歌手》,持续至今,无不如是。
可以说《我是歌手》这档节目,代表了华语歌坛竞技类音乐节目的最高水准,同时也成为了无数优秀歌手向往的舞台。
2020年伊始,《歌手·当打之年》强势归来。
在这其中,一名歌手的参赛,更是让大众对《歌手2020》的讨论尘嚣甚上,有歌迷与听众甚至在线为这名歌手“抱不平”。
这个人,就是——华晨宇。
未正式签约,就官宣华晨宇参赛;
华晨宇独自一人,乘坐经济舱赶往录制现场…...
对于天娱的做法,有人说这根本就是把华晨宇架在了一个“骑虎难下”的境地。
身为艺人的他,也有诸多的无可奈何。
也有人说,在《歌手》节目组身处尴尬境地时,华晨宇“临危受命”。
即使在未有正式官宣的前提下,仍然义无反顾的参加了节目录制,不可谓是“义字当头”。
客观来讲,现在的华晨宇堪称歌手中的“顶流”,作品、实力和人气,他无一欠缺。
在忙新专辑、开演唱会的空档,还要兼顾着强度并不小的录制。我们所能看到的更多的是,身为歌手的华晨宇也有诸多的“不得不”和妥协。
正如他在第一期节目中的选曲,《寒鸦少年》中的歌词所表达的:“谢谢你让我都看透,别当我是傻瓜”。
即便如此,华晨宇仍然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对音乐充满热枕和一腔热血的歌手该有的模样。
作为90后的“无冕歌王”,别人可以不喜欢华晨宇,但没人能否认他的音乐才华。
而华晨宇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太懂得当下年轻人的心理和趋向自我的生活态度。
时下年轻人所追求的早已不是一味的个性,而是特立独行之下的自我认可,以及努力之后来寻求外界的认同。
就像是华晨宇在《异类》中所唱到的:“如果你不喜欢听我的歌,请闭上耳朵。接下来要大开杀戒,穿透你的耳膜”。
华晨宇太懂年轻人的所思所想,他的歌总是能够轻而易举的抵达内心深处,引起共鸣与共情。
就像是终于遇到知音一样,你的感受他能懂;他所唱的,又恰恰是你的内心独白。
虽然说选秀类节目,一直被视为是往音乐圈或娱乐圈输送人才的方式之一。奈何近些年来所呈现的结果,诚实的讲,只能用“良莠不齐”来形容。
于是选秀节目在某个时期内,一直趋向于没落的颓势。而华晨宇的出现,不可谓说是扭转了这种局面。
天才与疯子之前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华晨宇恰恰是这二者之间的“玩味者”。
当年的一首《无字歌》引来的讨论,丝毫不亚于当今娱乐圈的头条热度。对于这首歌,以及华晨宇的评价则自始至终都是两极分化的状态。
有人说华晨宇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其中就包括了当时《快乐男声》评委之一的尚雯婕,如今看来,华晨宇要感谢当年尚雯婕的慧眼识珠。
而另一部分人,则是完全不理解这首歌的魅力,以及歌曲所要表达的思想,包括他的演唱者。评论华晨宇是“疯子”,说他是在哗众取宠。
时间能证明一切。
时至今日,华晨宇用他的成就,完美诠释了从“疯子”到“天才”的完美转变。在日益衰退的华语乐坛,独自开辟一条道路。
在这场博弈中,华晨宇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很多人认为相对于“作曲”的原创性,“编曲”的难度就降低了很多。实际上,编曲要涉及的内容会更多、更复杂。
确立何种音乐风格,选择哪些乐器搭配,怎样将原曲以全新的形式重新呈现等等。
编曲相当于是对歌曲的二次创作,而好的编曲甚至可以把原曲变得“面目全非”。
不论是改编版的《山海》《双节棍》,还是后来被粉丝称为“神创作”,争议颇大的《我的滑板鞋》。
都不得不承认,华晨宇在编曲方面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
而他的这项才能,也为自己拓展了各个年龄层的听众。正如他在《天籁之战》中改编的《南屏晚钟》,“老歌新唱”的方式十分抓人。
华晨宇歌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他的歌曲非常的“华晨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歌手本身的“味道”。
也有人认为,这恰恰是华晨宇的弱点之一,太过于带有“自我标签”,当然,这个话题见仁见智。
许多人在提及华晨宇时,很难将他界定为某一类型的歌手。他可以是摇滚的,也可以是抒情的。
但在每种风格的背后,都不难看出华晨宇十分钟情于他的“爽歌”。
当《异类》《我管你》的前奏响起时,听众就会不由自主的跟随华晨宇的节奏。
他的歌曲非常适合大场面,够嗨、够劲、够火辣,足以成为最能带动气氛的“杀手锏”。
即便是像《寻》《烟火里的尘埃》,或是为抑郁症患者谱写的《好想爱这个世界啊》,其中都避免不了他搭配歌曲感情而存在的“霸道高音”。
无论是演唱会,还是综艺节目,华晨宇的live能力非常抗打,有足够的爆发力、带动力和表现力。
甚至可以说,在与他同龄或同期出道的年轻歌手中,华晨宇绝对算得上是其中的翘楚。
华晨宇绝对是一个好的“表演者”:从对现场气氛的拿捏,到自我歌曲的诠释,再到与观众的互动等等方面。
华晨宇的“业务能力”都值得表扬,而他也独树一帜的形成了自我的、难以复刻的风格。
一个好的“表演者”,一定要蜕变成一个好的“表达者”。
歌手在演唱时,并不一定非要靠高音加说唱,才能够吸引到听众。往往有些时候,歌手更像是一个讲故事的人,通过歌曲将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一一的传递给听众。
歌手与听众之间,绝不仅仅只是流于表面的“我唱你听”的肤浅形式。就像是李宗盛的《晚婚》所叙述和表达的,那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是一种能够引起共情的交流。
“神”之所以成为“神”,是在于他是人的希望的一种投射。而巨星、天王的形成,绝非只是单纯的会改编、会互动就能够成为的。
更多的是他们知道听众想要的是什么,更明白如何通过歌曲,让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表达者”。
华晨宇的歌,可以引起许多人的“共鸣”,也能抓住人的“共情”。
当年电影《使徒行者》备受好评,唯有主题曲《Here we are》饱受争议。有人认为歌曲与电影背道而驰,但如今回头再看,不得不承认歌曲情感是与作品同步的。
在粉丝经济当道的如今,权威排行榜的评选标准,都变成了以“粉丝喜好”为首要考量因素。
由此影响到歌手们的创作,也会首要考虑粉丝的喜好。虽然很多歌手一再强调“自我的音乐坚持”,但从结果来看,流于“粉丝喜好”的歌曲大有存在。
如今的华晨宇俨然已经成为新生代歌手中的佼佼者,开始被不同年龄层的人所接受。
他的头上带有诸多头衔:音乐鬼才、90后“无冕歌王”、火星弟弟等等,一方面证明了他的高人气,另一方面,或许也是对他音乐上的肯定。
不可否认,华晨宇是一名优秀的“音乐鬼才”,但是受众仍局限于粉丝之间。
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摒弃外界的认知与认同,只醉心于自我的音乐世界中的。就像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巨星,每个歌手都能像窦唯那样,被称之为“仙儿”。
诚实的讲,在纷繁缭乱的娱乐圈中,华晨宇始终是特立独行的一位歌手。
更加难得的是,自始至终他都能够保持清醒的认知,知道自己唱歌的目的,只是为了唱给喜欢他的人而听。
虽然华晨宇曾表示,自己不想当天王,也不想成为谁的接班人,或是扛起所谓的华语乐坛的“大旗”。
但是当你身处在这个圈子之中,身上背负众人的期望。在各种关系交织的驱使下,这已经不是自己所能控制得了的。
况且“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的士兵”。巨星,或许只是一种称谓。但是,它难道不是对音乐能力的最好的证明吗?
閱讀更多 好歌獻給你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