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坊间五千年:来自四邻八坊、涵盖上下五千年的奇谈史趣及文化话题

今人多以“学富五车”形容一个人知识面的渊博,该词语来自《庄子·天下篇》:“惠施多方,其书五车”,在春秋时代,这“五车书”装的自然都是竹简。

于是有人便说:“古时候的竹简不过尺牍之大,上面能记载的文字非常有限;装满五车的竹简,其总字数也不过相当于当代一长篇小说,读完这五车书其实也谈不上有多少学问。”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由于文字记录载体的不便,过去的文献都极其言简意赅,但文字的多寡真的就与其知识量成正比了?要知道,许多人穷一生都未必能懂读透的《道德经》也就五千字出头而已。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竹简是我国记录历史文化时间最长的一种形式,自商代到东汉两晋时期(公元四世纪左右),其使用历史长达两千年之久,我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传播和存留全多得这样的记录形式。在竹片上写字之前,人们必须先将其光滑的油性外皮削去、露出竹白后再烘干,这个过程就是“杀青”。

“杀青”可是当代影视行业最热衷使用的词汇之一,它就属于由竹子衍生出的文化现象,因为文字一旦写到竹白上就再难以更改了,“杀青”也是这样的定案之意。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杀青”来自竹简上的文字记录过程

从“学富五车”到“杀青”,这中间跨越数千年的文化术语都和竹子有关;然而一旦继续深入探讨,我们还会发现更多更多历史文化中和竹子关联的事物和现象,离开了竹子这载体,我们的历史文化体系一下子就单薄了许多。

以竹子为架构的社会体系

竹子是原产我国长江、珠江流域的一种常见的森林资源,在部落时期的古代,人们就以竹子为材料搭建茅屋、以竹子作弓猎杀动物、以竹子为武器开展部落战争。

由于竹纤维的材质强度非常高、竹子的品类也非常丰富,人们根据其不同特性制造出了大量工具、对竹子的应用也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住房建材来自竹子、吃的竹笋来自竹子、农田水利灌溉使用竹子、毛笔和竹简制作使用竹子、医药方面的“竹沥、竹实、竹菌、竹根“等也来自竹子……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家庭里的几乎所有基本需求都可以通过竹子获得,社会由无数家庭组成、竹子成为社会架构中最常见的材料来源可想而知。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竹子在古代社会中的用途广泛到“无所不用其极”

人类从部落社会进入文明社会后,竹子的应用丝毫没有退减、并且一直延续到今日。好奇的话可以做一下统计,看看身边有哪些东西来自竹子?晋代的《竹经》和明代的《农政全书》均对竹子的社会用途做了详尽记录,从汉武帝时的甘泉宫到今日傣家的竹楼,竹子可谓从“衣食住行”的各方面无分尊卑地遍布我国社会的各个角落,就连当代香港的中银大厦设计灵感也是来自竹子。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东亚文化是“竹子文明”,以竹子为架构的社会体系在保障了人们的生活起居需求后自然会往外拓展、演绎着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各种需求层次。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竹制品的应用范畴,只有你想象不出的、没有它应用不到的

以竹子为载体的文化体系

我国最早的编年史正是因为记录在竹简上,故命名《竹书纪年》,这也是我国最早以编年方式记录帝王起居的典籍,后世《资治通鉴》延续的也是此记录方式。当然,古时候的文献多存在于竹简之上,要真正博览群书,“五车”也许并不算多、这种数字就是一种类比方式而已。

除史载之外,古时候的文学、音乐作品都载于竹简之上,同时也衍生出大量用以演绎这些音乐的丝竹乐器。春秋时的“云梦泽”之南有一种“柯亭竹”:其秆俟其年之后,划为乐器,音最清亮(《竹经》),这也是古人对于竹子为丝竹之乐的专门筛选和归结。另外,还有“蕲竹”:土人取其色之莹润者为簟,节疏者为箫管。《礼记·乐记》说“金石丝竹,乐之器也”,可见最初的史载、文学、音乐体系都离不开竹子,无论它是出于何种用途。

以竹子为载体的文化体系最早见诸于“仰韶文化”,这也是“竹”这符号的最早出现之初、距今已有六千年。后来的《尚书》、《礼记》和《论语》等都是以竹子为载体,“笔、籍、簿、简、篇、筷、笼、笛、笙”等文字上的竹部无不体现着它们与竹子的关联。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萧、笛、笙、篌”等丝竹乐器

苏轼在《记岭南竹》中写道:“食者竹笋,居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如果“文化”是一个涵盖衣食住行的广义概念,苏轼的这总结无疑已完整概述了竹子在文化体系上的载体角色。

以竹子为寓意的道德体系

“文化”尚是一种表象,道德则是基于文化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思想,正如不是每个文化人都能说自己是一位“思想家”一样。在我国的古代哲学及道德体系中,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则被称为"四君子”。“友“和”君子”都寓意古代的格调清高者,“宁可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正是此意。

在古人心目中,竹有七德:“竹身形挺直,宁折不弯,是曰正直;竹虽有竹节,却不止步,是曰奋进;竹外直中空,襟怀若谷,是曰虚怀;竹有花不开,素面朝天,是曰质朴;竹超然独立,顶天立地,是曰卓尔;竹虽曰卓尔,却不似松,是曰善群;竹载文传世,任劳任怨,是曰担当”(也有“十德”之说,应为明代后的补充)。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以诗配画,是古人阐述“七德”理念的常用方式

“七德”之下,有两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还衍生出大量围绕竹子的诗文绘画,唐之后的文人画家没点和竹子有关的传世之作、和其地位也是极不相称的。无论是画竹还是咏竹,人们都热衷通过其表达“七德”里的高洁气节、从而达到“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的修为境界。

儒家的道德体系中尤重气节,竹子发出的天籁之声、竹画中的挺劲孤直、以音乐、绘画、文学、园林、工艺美术、民俗文化等多方面来全面展现,其共同的道德核心实际上都离不开“气节”二字。

跟梅、兰、菊等相比,竹子的气节展现更加深入生活,在雅俗之间取得了更佳的平衡,世人多有未睹梅、兰、菊者,却甚少连竹子都没触碰过的!

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角色

有影评人说,西方观众尤为喜欢《卧虎藏龙》、《英雄》、《十面埋伏》等中国电影的原因,竹子在当中的展现功不可没。张艺谋后来的《影》更是强化了这一元素、让竹子担负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角色。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竹子在电影中带来的“东方神韵”

当今的竹子虽广泛存在于美洲、非洲等地,不过它却一直东亚以及中国的文化符号存在着,因为也只有在东方这原产地,竹子才具备如此深广的文化底蕴,我们如今的国宝熊猫,也对竹子这东方符号起到了持续强化作用。

如今,只要在网络上输入“中国风”等相关字眼,竹子都是当仁不让的重要元素,没了它的出现,这“中国风”就颇有缺憾。若说“学富五车”代表的是中国文化的一种渊博程度,其实那车上所载的仅是非常局部的点而已,因为由车上的竹简及其所载内容延伸开来、那就是从“瞻彼淇奥,绿竹猗猗”到如今“竹报平安、节节高升、势如破竹”等常用语的全部,那岂是几辆车所能承得下的?

近年曾流行过这样的观念、认为“传统文化阻碍国家和人民的进步”,于是钢琴、油画、英语等成了当代教育中的主流。当《卧虎藏龙》中的竹海惊艳了世界观众时,可有人思考过:哪些事物与精神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白先勇还以“被砍断的竹子”喻指当代传统文化的断层,可谓一针见血、一语中的!

“学富五车”里的博大文化体系:离开了竹子的中国历史会是怎样?

“竹林七贤”也是广受西方认可的东方文化符号之一

据媒体报道说,李安在构思《卧虎藏龙》中的“东方神韵”时就受到了“竹林七贤”的启发,《断背山》拍摄完毕后,他还有过以“竹林七贤”为题材的影片计划。作为谙通东西方文化神韵的导演,李安显然很清晰地知道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那么,他影片中的传统文化到底是促进了文化交流还是“阻碍了”国家和人民的进步呢?

严格说,今日“学富五车”已不再是代表一个人学识的象征,毕竟在当代网络科技下,那“五车书”就是只有数十KB大小的文件而已。但由“学富五车”牵引出的文化体系确实不能因科技发展而出现断层,白先勇曾如此呼吁过,在这里,我也借“今日头条”再度呼吁一次吧!

“坊间五千年”将坚持内容100%原创(部分图片来源网络,若存疑义联系即删),持续为大家输出选题丰富的原创文章。本号文字均亲自码出,观点为个人见解,绝无任何映射行为,欢迎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