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蚩尤的後裔是什麼民族?蚩尤死後陵墓在哪裡?

用戶58720230176


從誰細向蒼蒼問,爭遣蚩尤作五兵。

古九黎、古三苗都是姜姓,神農氏炎帝后裔。在神農氏時代,萬國列邦,男耕女織,雞犬相聞卻不相犯。

蚩尤,不是人名,而是九黎部落首領的稱呼,如匈奴的單于,鮮卑、突厥的可汗。九黎,九即玖,陽之最大數,表道之綱紀,又為數量極多之意;黎,義釋眾多,後引為黎民百姓。

蚩尤,阪泉氏。阪假汳,汳水即是汴水,古河名,在徐州鼓樓區與古泗水交匯後入海。泉山,在徐州市區南郊,素有“彭城第一山”之稱。阪泉,為地區範圍,不侷限於今徐州城區,應含括徐州周邊地區,即今蘇魯豫皖交界處。涿鹿,在今徐州城西,當時阪泉氏的治所,首領蚩尤的居住地。

神農氏炎帝傳至九代榆罔時,黃帝來犯,榆罔不濟,退至阪泉後降於黃帝,神農氏政權覆滅。

炎帝后裔九黎、三苗部落,實力很強,與西來的黃帝部落勢均力敵,在首領蚩尤的帶領下,高舉光復神農氏政權大旗,抗戰黃帝。

同為原居民(山東省日照市)的夸父氏,與蚩尤結為聯盟,曾擊退黃帝部落。黃帝部落再聯合別族捲土重來,擊敗九黎氏族,絞殺蚩尤,夸父氏南遷。當時徐州地區亦有稱首領為“帝鴻子”的氏族,稱號後歸於黃帝。

涿鹿之戰後,炎帝后裔刑天氏又為神農氏政權做了最後的抗爭。

刑天死後,姬姓部落得勢。此後的顓頊、帝嚳、堯、舜稱天下共主,都是黃帝的後裔。但是在顓頊時期,炎帝后裔共工氏雄起爭霸,掘開孟諸澤引水退兵,惹公憤被北逐。大禹在治理洪水,古四瀆安民後,贏得天下推崇,啟開家天下時代。

所以,炎、黃之間的戰爭是華夏早期融合的過程,經歷了數代人,持續了很長時間。戰爭的範圍很廣泛,可能古中國版圖的部族先民都亂入了這場戰爭。各地的蚩尤墓也就不足為奇了,無論是蚩尤本尊埋身處,還是衣冠冢,亦或是後裔遷居異地用於緬懷的祠堂,都說明了華夏民族前期融合的艱辛和慘烈。

後來的九黎、三苗及其他氏族多外遷,不止去往兩湖、雲貴川藏等地,如古苗、氐、羌,後裔為今苗族、瑤族、彝族、藏族等;也翻過武夷山來到了閩粵地區(原居於黃淮東南部沿海地區的古馬來人),後經周秦漢繼續南遷,居交趾為百越,亦有出南海居島者。

今黃淮地區中東部,西周時期稱為東夷。當時也滯留著原居民,我們看《呂刑》就會知道,其背景就是針對當地古苗民制訂的。這個地區的部分原居民融入為漢族。也有夏商時期出關入東北地區者,為東胡族系。

早期的炎、黃都曾是天下共主,但是當時的中國並不是單一的氏族,只能稱為華夏民族。 直到商紂王伐萊夷、徐戎、淮夷後,國力不支,被西周覆滅。其中倒戈反擊商紂的俘虜和奴隸,也多為當時遺留在此地的原居民後裔,他們一直是混居在此的,相鄰而居,互通有無,而且都向天下共主進行朝貢。

後記:《堯典》載堯分命羲和四子,居於四方,觀察日月星辰,以定曆法,敬授民時,仍以農業為重,和黃帝的遷徙往來無常處大不相同了。

附:

《白虎通義》:古之人民皆食禽獸之肉。至於神農,人民眾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農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氏。

《商君書·畫策篇》神農之世,男耕而食,婦織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農既沒,以強勝弱,以眾暴寡。故黃帝作為君臣上下之義,父子兄弟之禮,夫婦妃匹之合。內行刀鋸,外用甲兵。

《帝王世紀》:神農氏作,是為炎帝。

《易·繫辭》疏引《帝王世紀》雲,“炎帝”之號,凡傳八世: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見蚩尤部澆嶄露頭角。

《路史·後紀四·蚩尤傳》:阪泉氏 , 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國語·夢語》注:九黎,蚩尤之徒也。

《晉太康三年地記》:阪泉,涿鹿,蓋當如《世本》說,謂在彭城為是。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

《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

《路史》:年三十七戮蚩尤於中冀,於是炎帝諸侯鹹進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

《呂刑》:若古有訓,蚩尤惟始作亂,延及於平民,罔不寇賊,鴟義,奸宄,奪攘,矯虔。苗民弗用靈,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中國通史》:古代的三苗國,所君臨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國君則是姜姓。


淼淼兮與吾懷


蚩尤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酋長,在中國神話中的他是兵主戰神!他曾與黃帝大戰,最後被黃帝斬殺。那麼,蚩尤死後被埋在了哪裡,還有就是他的後裔後來成了什麼民族呢?今天,我們就一起通過歷史的蛛絲馬跡來探究一二。

上古時期,在中原地區有三位大佬,分別是黃帝、炎帝、蚩尤,他們各自都掌握著強大的部落,其中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領,實力強大,一直都是黃帝的勁敵。後來,黃帝聯合炎帝與蚩尤在涿鹿展開激戰。蚩尤神勇無敵,雙方打得昏天地暗,最後黃帝請天神助戰,才將蚩尤斬殺。蚩尤死後,首級化為血楓林。黃帝還將他的頭像畫在自己的軍旗上,各個部落見了就不戰而降。

據《涿鹿縣誌》記載:傳說黃帝怕蚩尤轉世反他,擾亂天下,叫人將蚩尤屍體大解數塊,各埋一方。而在今河北省涿鹿縣保岱村北有一座錐形五畝大方丘,此墳佔地約2700平方米,高約6米多,被稱為“蚩尤墳”。另在山東省鉅野縣城東北郊的固堆廟村前,有蚩尤墓,又稱蚩尤肩髀冢。甚至還在南方的苗族地區也有蚩尤墓,但這些墓都真假難辨,還是需要進一步的考證,畢竟時間太過於遙遠了。

在蚩尤死後,他的後裔的去

向主要分為三部分:一是一大部分九黎部落的人被併入了炎黃部落,成為了一部分漢人的祖先;二是一部分蚩尤的後裔西遷,與當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古羌族;三是還有一部分蚩尤的後裔南遷到今天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成為了苗族、瑤族的祖先。

總之,蚩尤雖然戰敗,但他的後裔以及族人早就融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成為了我們中一些人的祖先。實際上,我們不用分得那麼清楚,在長期的民族融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6個民族是一家,相親相愛一家人。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在我國有一個很有特色的地方,這個地方就位於貴州省的從江縣裡面,在這裡有一個叫岜沙部落的苗寨,裡面生活的就是苗族人。這個族群的人非常有意思,男性成員都是特別喜歡槍,因為這能幫助他們守衛家園。而女性則特別愛擁抱,因為得到的擁抱越多,代表自己受歡迎的程度越高。所以每次有遊客來這個地方遊玩,當地姑娘們就會非常熱情的上去擁抱。另外,這個部落裡面還有從祖上就流傳下來的神話故事,從這些神話故事裡面來看,他們的老祖宗應該就是蚩尤。據說是因為當初蚩尤戰敗了,所以逃到了這個地方生活,因此才有了這個村寨。但這也只是當地流傳的傳說,具體是真是假,我們也不得而知。

不過蚩尤和苗族倒的確是頗有淵源。根據一些書籍記載,苗族的人將蚩尤奉為大祖神,所以他在苗族人的心中擁有著至高無上的地位。而且苗族先祖最初也是在黃河流域一帶活動,後來由於蚩尤被打敗,所以才遷徙到了貴州、湘西等地方。而除了苗族以外,羌族這邊也和蚩尤有關係,甚至有人認為蚩尤可能是羌族的祖先才對。

而關於蚩尤的陵墓,主要有幾個地方算是比較的出名。一是陽穀葉街村。考古學家們曾經來這裡進行了三次探尋,第1次在1973年,這裡挖到了一條深溝,然後將這裡定為了仰韶文化遺址。第2次是在1994年,考古學家們又在這裡發現了一部分城垣,所以這裡又被命名成了龍山文化。第3次就是2006年,這一次當地是被全面的探查了一遍,發現這個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

而還有一個陵墓是在河北省的涿鹿縣中的保岱村。據說當年蚩尤戰敗了,黃帝將他殺了,並且將他的屍體分身而葬,最關於蚩尤的墓穴,其實一直都比較有爭議。像這個村莊裡的蚩尤墳,總共大約是佔據了有2700平方米。除了這些後,還有地方又被稱之為蚩尤墓,而這就位於山東省的鉅野縣中的城固堆廟村。除此之外,南方的一些苗族地區也稱他們那裡有蚩尤的墓地。所以這些說法真真假假混雜在一起,讓人完全分不清。若要將這些地方都一一探查完的話,然後找到蚩尤真正的墓地是在哪裡,不過這要查完估計還會要一段時間的。


紫禁公子


根據目前我國大多數歷史教材的描述,蚩尤、炎帝、黃帝三大部落集團彙集和爭逐與黃河下游地區和華北大平原,連續爆發多次戰爭。最後,黃帝聯合炎帝部落,同蚩尤九黎決戰於涿鹿之野,蚩尤兵敗被殺,而蚩尤子孫和九黎部落成員的一部分歸順黃帝,逐步同炎帝和黃帝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則被迫南遷,離開黃河下游平原。

關於蚩尤這個人物,《尚書》、《呂氏春秋·孟秋紀》、《左傳、《國語》、《大戴禮記·用兵》等史籍中均有記載,但大多過於簡略,並且被描寫成神話傳說中的妖魔形象,就連“不虛美,不隱惡”的《史記》也不例外。

史學界一般認為,蚩尤與炎帝同時,與黃帝一起並稱為中華民族之三祖。可以說,大多數學者對蚩尤與炎帝二人的獨立身份不表示懷疑。但二人的身份卻一直存在重合之處,導致很久以來就有人認為蚩尤其實就是炎帝。

比如著名歷史學家夏曾佑、呂思勉等人就持這種觀點,其主要根據是《史記·五帝本紀》所記黃帝與炎帝大戰的“阪泉”與皇帝大戰蚩尤的“涿鹿” 實際上是一個地方。西漢賈誼就不止一處(賈誼的《新書》“益壤”篇和“制不定”篇)說炎黃大戰是在“涿鹿之野”。呂思勉在他的《先秦史》中說:“蚩尤、炎帝,殆即一人 ;涿鹿、阪泉 ,亦即一役。”

其實,歷史上有三種不同的關於炎帝的說法,一種認為炎帝就是蚩尤,涿鹿之戰就是阪泉之戰。第二種說法是蚩尤為炎帝后裔,涿鹿之戰也是阪泉之戰的延續,黃帝先在阪泉打敗炎帝,然後蚩尤為炎帝報仇,才與黃帝又戰於涿鹿。第三種說法是黃帝與炎帝為同父異母弟,他們聯合打敗了蚩尤。

所以炎帝、黃帝、蚩尤這三個上古人物之間的關係,至今還沒有定論,不過將蚩尤和炎帝兩個人分開,似乎更符合中國人的歷史接受心理,而要認定二人實屬一人,也還需要足夠的證據。在目前資料不足的情況下,關於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會繼續下去。

至今,能夠與蚩尤聯繫在一起的族群,是苗族。大多數苗族學者都主張將苗族歷史追溯到古之三苗、九黎,並認為三苗為九黎之後。根據主要是《國語·楚語》中說:“及少皋之衰也 ,九黎亂德 ,民神雜糅 ,不 可方物 , ……其後三苗復九黎之德。”

九黎跟黃帝處於一個時期,而三苗則與堯舜禹的時代相當。蚩尤敗後,九黎南遷,沉寂多年又演化成強大的三苗部落,下昂北擴展勢力使與之相鄰的華夏諸部受到威脅。

在華夏集團勢力強大之後,堯動用龐大的武力,南下丹江、漢水流域,向三苗進攻。《呂氏春秋·恃君覽》載:“堯戰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蠻。”南蠻也就是三苗。《竹書紀年》說:“堯五十八載,放子朱于丹水,故名丹朱。”這是說堯在攻佔了丹水流域後,以封其子丹朱。此後,舜繼續攻打三苗,到了禹時又對三苗發動戰爭,三苗被打敗後,相當一部分相繼遷入華夏王朝難以到達的深山中。因而,九黎、三苗、南蠻、荊蠻之間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他們是苗族不同時期的先民。

學術界目前關於族源問題的爭論主要在於蚩尤部落究竟屬於東夷集團還是苗蠻集團。徐旭生先生把黃河中下游的兩個龐大氏族部落群分別稱之為華夏集團和東夷集團,把長江中游的氏族部落群稱之為苗蠻集團,兵認為三苗為苗蠻集團的主題。但在他劃分的東夷集團中,除有太昊、少昊外,還包括蚩尤在內。

在堯舜時代之前,九黎就很可能居住在鄂豫一帶,這裡離中原地區不遠,具備北上爭鋒的便利條件,而九黎族的武力又特別強大,蚩尤四處征伐,威名遠播,因而中原很多地方不免留下有關蚩尤的遺蹟和傳說。許旭生認為蚩尤屬於東夷集團,制卡暗道蚩尤在中原活動的一面,卻並未意識到蚩尤不足最早的居住地實與中原相距不遠,並非一開始就在湘贛地區。因此把蚩尤與逐漸南遷的三苗聯繫起來,再結合春秋時吳起的敘述和近人包括錢穆等的考證,就不難發現吧蚩尤歸屬於南方苗蠻集團更接近歷史事實。

如此一來,蚩尤的後裔最大可能性就是從九黎到三苗,最後到苗族。而至於蚩尤的墓在哪裡?可能並不存在,因為無論是哪一種情況,史籍資料記載中涿鹿之戰,蚩尤已經被黃帝殺了,想來在那樣的一個祖先崇拜都還沒有形成的時代裡,黃帝不會去給蚩尤建個墓穴吧。


江畔初見月


現代能找到的蚩尤墳,都是衣冠冢而已。因為4500年前,蚩尤戰敗之後,被軒轅黃帝給殘忍分屍了。

《竹書紀年/黃帝16經/正亂》記載:軒轅擒拿蚩尤之後,剝下蚩尤的皮、製成靶子,讓人去射,中靶的有獎賞。薅下蚩尤的頭髮,掛在竿子頂端,名叫蚩尤旌旗。把蚩尤的胃脘填充毛絮,當成球踢。把蚩尤的骨肉,剁成肉醬,讓大家吃,還不能吐出來,非要大家吃乾淨不可。軒轅警告大眾:誰要是像蚩尤、共工一樣作亂,就讓他跪下,吃自己的糞便,搞得半死不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墊在地上當墊腳石。

軒轅為什麼對蚩尤的屍體這麼憤恨?這是有深刻原因的。

5000年前,西戎O3α血統,從西域走廊,學到了小麥種植,法號神農炎帝。4500年前,北狄O3β血統,從漠北草原,學到了馬拉戰車,法號軒轅黃帝,也就是老司機^_^考了駕照的人,就是不一樣哈?

5000年前,雅利安族R血統,發明馬拉戰車,馳騁西半球;1500年前,鮮卑族C3血統,發明馬鐙,馳騁東半球,因為騎兵比車兵更機動、更靈動。北狄本來是個邊緣部族,學會馬車戰術之後,軍力大增,先是收服了種麥的神農,然後組成炎黃聯軍,在河北涿鹿,戰敗了在中原種粟的蚩尤夸父O3d聯軍。驅逐到南方去,形成三苗:苗族、瑤族、畲族。

雖然最後戰勝,其實,軒轅以小勝大、以弱勝強,戰事非常艱辛。蚩尤畢竟是當時的中原老大,家底豐厚。軒轅九戰九敗,在山上仰天長嚎,據說得到了九天玄女的兵法,才最後戰敗蚩尤。擒拿蚩尤之後,軒轅心有餘悸,扒皮吃肉。


醉哪吒


史學家范文瀾在《中國通史》裡說:“九黎族是九個部落的聯盟,每個部落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領。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個氏族酋長……。九黎族驅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後來炎帝族聯合黃帝族與九黎族在涿鹿大械鬥……結果蚩尤鬥敗被殺。九黎族經長期鬥爭後,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後來建立黎國;一部分被炎黃族俘獲,到西周時還有‘黎民’的名稱。”

相傳蚩尤“宇於少昊”。又《帝王世紀》載:“少昊邑於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可見蚩尤集團原居於山東曲阜,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有“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所以後人將其列為戰神,而且“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能製造和使用金屬兵器,打得炎帝招架不住,逃到黃帝處求救。

《史記》載:“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徵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其實,黃帝與蚩尤打過好幾回,曾九戰而不勝。但是,涿鹿一戰蚩尤慘敗,炎黃“執蚩尤,殺之於中冀”。“涿鹿之戰”影響深遠,可謂中華文明的里程碑。因怕蚩尤死後作亂,將他的頭和身子分別葬在相距甚遠的兩地。如今河北涿鹿縣就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洞、蚩尤廟等。

“蚩尤沒後,天下復擾亂,黃帝遂畫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鹹謂蚩尤不死,八方萬邦皆為弭服”。諸部族懾於黃帝威嚴,都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發動戰爭,這樣就使得中原及周圍趨於安定。

九黎族戰敗後,族人流散,演變為“三苗”,或稱“苗民”、“有苗”,一些學者認為就是今天的苗族先民。“三苗之國,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嶽州之地是也。”《山海經》如是說。此外,南方瑤、黎、畲、羌等民族也祭祀蚩尤。


小重山


傳說上古時代,約五六幹年前在中國東方,有三個主要部落首領。



第一個是黃帝,居軒轅之丘,故稱軒轅氏,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有土德之瑞,所以叫黃帝。教化民眾,始製衣冠、建舟車、指南車、制音律等;第二個炎帝,號神農氏,亦稱連山氏等,因懂得用火而得到擁護,所以稱為炎帝。嘗百草而製藥,為民治病,還教化民眾墾荒種植等;

第三個是蚩尤,原來是炎帝的一個武將,是個很厲害的角色,他想獨霸天下。率領九黎部落,自稱南方大帝,想把炎帝從南方趕到北方去。據說蚩尤牛首、背生雙翅、銅頭鐵額、三頭六臂,是牛圖騰和鳥圖騰的首領,有這樣的兄弟八十一人,還有夸父、刑天等厲害的幫手。很快炎帝的部落明顯佔下風。不得已,炎帝被迫一面抵抗,一面帶著部落倉皇向北撤離,並向黃帝求援。黃帝和炎帝迅速結成聯盟,炎帝退出,尊黃帝為部落首領,並且統一了華夏部落,通過休養生息,神農制耒耜、種五穀、立市廛、治麻布等,逐漸強勢起來。
蚩尤已向北打到涿鹿,黃帝下令重整隊伍,兩軍開始了新一輪對壘。黃帝想我和炎帝攜手並肩、齊心協力,一定可以打敗蚩尤!但他們低估了蚩尤的實力,因為他們發現了自然金屬“銅”,並且第一次把銅製成武器,可見人家兵多將廣、武器精良、能吐煙為霧、揚沙為塵。剎那間天地間揚起一場濃霧,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炎黃軍隊什麼也看不見,被打得節節敗退,九戰九敗。

面對蚩尤一意孤行,不死不休,仍然製造戰爭、禍害黎民百姓(華夏炎黃的人是個個有姓氏,故稱百姓;蚩尤的人是沒有姓氏,故黎民)
。黃帝決定奮力一搏,在玄女的幫助下,和炎帝商量作戰計劃,並讓人利用太極推演兵法,還發明指南車不僅辨別方向,而且可以加快水的運輸,後來又派人到蚩尤的九黎大本營,探聽軍情,已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的地步。(打有把握之戰)
馬上知道蚩尤又要再次反攻,又施妖法,頓時昏天黑地、狂風暴雨。現在黃帝已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此時用骨頭當鼓槌雷響夔牛皮做的戰鼓,戰鼓之聲震天響,使得聯軍士氣大振,士兵變得更英勇,一鼓作氣,把蚩尤軍團團圍在低窪地帶,用巧妙的水淹七軍的方法。終於將蚩尤的部落打得落花流水,蚩尤也被俘虜。不肯投降的蚩尤被黃帝下令斬首。(有的說蚩尤車裂而死)

進而炎黃部落,統一了整個中原。各部落都尊黃帝為公主,在黃帝的領導下融合成華夏民族,這就是“華夏”的由來
。戰敗的九黎部落一部分也融入“華夏”民族!一部分東逃直到大海邊,遷到濱、鄒、屠等地,他們的文化相對低些,被稱“東夷”(在現在山東省和江蘇北部);一部分向南遷,被稱“南蠻”和“百越”(在洞庭湖、鄱陽湖的長江流域江、浙、雲、貴、川等地);北遷一部分融入“北狄”;向西逃走,直到甘肅、寧夏等地慢慢的融入“西戎”。後來華夏不斷融合壯大,四方民族都慢慢接受華夏文化,產生了龍旗標誌的新圖騰,大都納入了傳統華夏文化點範疇,華夏也成為中華文明的代稱了。(黃帝、炎帝、蚩尤都被稱中華三祖)

至於蚩尤的墳墓,在山東陽穀有“蚩尤冢”,已被確認的闞城遺址(今陽穀);在河北涿鹿也有“蚩尤墳”,蚩尤三寨,蚩尤血梁山等遺存;在東平郡壽張縣闞鄉城中叫“蚩尤冢”;另一處在山東鉅野縣叫“肩脾冢”,顯然是肩膀和大腿的部分。可見是車裂而死!

部分資料來源於《拾遺記》、《皇覽-家墓記》、《史記-五帝本紀》等。


說文解字侃文化


蚩尤後裔是苗族、漢族,羌族等。

苗民,即九黎之後。《五帝本紀》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了漢族還有55個少數民族,苗族就是其中之一,苗族還是一個人口非常多的又古老的民族。

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我國居住的苗族大約是9426007人,在我國人口數量排名中佔第4位。苗族也是一個古老的民族,苗族的祖先是英勇善戰的蚩尤。蚩尤是誰?蚩尤面如牛首,背生雙翅,是上古時代九黎部落的首領,五六千年前就和部落的人生活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

蚩尤和黃帝戰敗後被殺,他的後裔最多的就是苗族,但是還有漢族,瑤族,羌族等。

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東平陸闞鄉齊之西境地。《漢書》

根據史書記載和專家考證,涿鹿之戰後,蚩尤戰死,被部落的人埋葬在山東陽穀縣十五里元鎮葉街村。如今蚩尤和黃帝、炎帝一起被稱為中華人文三祖,陽穀縣也修了氣勢雄偉的蚩尤陵墓,用以祭奠這位勇猛的戰神。

4600年前,蚩尤大戰黃帝、炎帝。

蚩尤和黃帝、炎帝一起被稱為中華人文三祖,但是幾千年前他們幾個部落為了爭奪中原地區也是打得天昏地暗,最後蚩尤被殺。

大約是4600年前,炎帝神農氏被戰神蚩尤打敗,跑去和黃帝救助,於是黃帝和炎帝組建成聯盟,激烈的涿鹿之戰爆發。

文獻上對戰神蚩尤的描述是:

蚩尤食鐵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鬢如劍戟,頭有角,有兄弟八十一人,並獸身人語,銅頭鐵額,食沙石子。

這裡的81個兄弟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家裡有81個兄弟,而是指的是蚩尤下面有81個氏族部落跟隨他,這些人同樣貌如猛獸,驍勇善戰。文獻中的蚩尤是面如牛首的怪物,為何有這樣的描述?第一是因為古人對動物的崇拜,蚩尤是牛圖騰和鳥圖騰氏族的首領;第二是因為蚩尤戰敗了,對他的妖魔化。

蚩尤和黃帝在迷霧中大戰九天九夜,還是沒有分出勝負,可是最後卻有仙人相助黃帝,雲霧散去,蚩尤被殺。仙人相助是神話傳說,是源於古人對自然現象的不瞭解,但是那場戰爭的確是悲壯的,戰敗後的蚩尤部落群龍無首,很多人都選擇融入了黃帝、炎帝的炎黃部落。

但是也還是有一些人不服輸,他們埋葬了蚩尤後,開始遷徙,在歷史上,苗族有過五次大規模的遷徙,有的人還遷徙去了國外。

蚩尤戰敗,苗族歷史上五次遷徙。

蚩尤在當時很有影響力,根據文獻記載,黃帝雖然殺了蚩尤,但是天下還是大亂,不得已的黃帝只得把蚩尤的畫像掛出來平息戰亂。

苗族是一個古老又悲壯的民族,為了尋找更肥沃的土地,或者戰爭失敗後,他們不得不一次次遷徙,在歷史上有過五次較大規模的遷徙。也是在多次的遷徙中,他們燒掉了自己的文字,現在的苗族只有語言,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但是卻沒有文字。

也是因為歷史上幾次大規模的遷徙,導致現在的苗族不僅居住在我國南方一些城市,還有很多居住在東南亞的老撾、越南、泰國等國,也還有一些苗族居住在美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

只是不管這些苗族居住在哪裡,他們都記得自己的祖先是蚩尤,記得自己身上血液流淌著戰神的基因。苗族的兒女勤勞善良,他們會經常舉辦祭祀祖先的活動,他們以自己是蚩尤的後人為榮。

苗族的服裝很漂亮,他們特別喜歡銀飾,其實這也和他們的遷徙歷史有關係,因為居無定所,所以他們要把貴重的物品做成銀飾戴在身上。如今的苗族小巷裡有很多銀飾品賣,不瞭解歷史的都會說銀飾很漂亮,可是瞭解歷史的人都會明白這些銀飾是這個民族驍勇善戰和不屈不服的象徵。

蚩尤的陵墓在山東陽穀縣。

壽張,蚩尤祠在西北洓上。洓與濟相通,西北洓上意為在濟水之西北。《漢書》

根據古文獻和考古發掘,蚩尤的陵墓位於山東陽穀縣十五里元鎮葉街村,經過多次翻修後,如今的蚩尤陵佔地面積有105畝,南北長300米,東西寬200米,有陵門、蚩尤銅像、南闕門、祭壇、寶典、北闕門、祭壇、寶殿、北闕門、碑亭、陵寢、闕樓九座建築,氣勢雄偉,來這裡祭拜的人絡繹不絕。

九黎乃分化為三,南曰三苗,西北歸羌,餘部留於中原,融入軒轅為將。

蚩尤陵上的碑文記載著蚩尤的後裔,戰火後被分化為三:一部分融入炎黃部落成了漢族;留在南方的這部分則演變為三苗,很多人都認為三苗就是現在苗族的先人;還有一部分人西行成了古羌族,瑤族等少數民族。

中華人文三祖:黃帝、炎帝、蚩尤

1992年,歷史學家任昌華先生提出了“中華人文三祖文化”,蚩尤也被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和黃帝、炎帝並排放在一起,確立了中華民族同祖同源的觀點,任昌華的觀點一提出就得到了無數人的擁護和認同。

為何這觀點會得到很多人的認同?

因為他的觀點沒有成王敗寇,沒有一家獨大,有的只是同祖同源,有的只是民族團結。

時光飛逝,戰火的硝煙早已散去,如今各民族在一起安居樂業的局面是大家都樂意看見的,因為民族團結是重中之重。


湘西小木魚


蚩尤後裔絕大多數是漢族,少部分是今天的苗族、瑤族等南方民族。雖然現在苗族自稱蚩尤後裔,但今天苗族其實只是當年三苗的一小部分。在上古時代,蚩尤是三苗族的首領,而所謂“苗”其實就是“蠻”。蚩尤其實就是周代“南蠻”的先祖。炎黃與蚩尤之戰時,實際上就是西北炎黃與南方蚩尤、東方太昊和少昊三大集團之戰,結果蚩尤、二昊都被殺,今天山東鉅野、陽穀、汶上等好幾個地方有蚩尤墓。

但華夏的範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通過戰爭和聯姻不斷融合周邊部族。所以從上古到戰國,“南蠻”部落不少被兼併入華夏了,最典型的就是楚國在春秋也被視為南蠻,但到了戰國時期就完全華夏化了。之後歷朝歷代都有不少周邊部族併入華夏,所以今天南方很多少數民族,實際上都可以追溯到“三苗”,而不僅僅是苗族一個。而當時“三苗”的後裔,絕大多數應該還是融入了今天的漢族。所以一些資料把黃帝、炎帝、蚩尤說是“華夏三祖”並非是沒道理的。


林屋公子


在山東壽張縣,在古代每到農曆十月,當地都會舉行一場盛大的祭祀大典。據說祭祀當天,往往有道紅色的霧從墳墓頂上升走,直達雲霄,如同懸掛在空中的一面戰旗。人們稱其為“蚩尤旗”,古星相學家聲稱:但凡星空中出現蚩尤旗,天下必有災禍發生。

傳聞當地埋在一顆巨頭,光頭高就有七丈,這頭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蚩尤。


遠古時期蚩尤與黃帝爭奪天下統治權,剛開始實力相當,難分伯仲。蚩尤一方中途得到夸父族相助,實力大增。而黃帝則有人頭鳥身的“玄女”相助,玄女傳授黃帝兵法。黃帝又從昆吾山得到紅銅,他吩咐鑄劍師將其打造成一柄寶劍。黃帝有這兩法寶傍身,自然捷報頻傳。蚩尤且戰且退,一直退到冀州中部,才被黃帝捉住,被砍下腦袋,使他身首異處。黃帝將蚩尤的身體一分為二,被斬首的地方就在山西解縣,這附近有座鹽池,常年呈猩紅色,當地人說那是蚩尤當年留下的血。

至於蚩尤的頭和身體,後來被搬到山東壽張縣和鉅野縣,黃帝吩咐當地官員為其分別建造墳墓,以免蚩尤死後作怪。


在鉅野縣的“髕冢”大小有七丈,明朝時,冀州當地人在那拾得巨大的骷髏碎骨,如同鋼鐵般堅硬。說是蚩尤骨頭,還有人得到一顆蚩尤牙齒,足有兩寸長,堅硬如鐵,怎麼敲也敲不碎。

黃帝戰勝蚩尤,將相關的造反頭領一併斬殺,但蚩尤一族並未消滅殆盡,而是分成三個部分,其中一部分加入黃帝的隊伍,成為炎黃部落的的一員;另外一部分則選擇西遷,並與當地土著融合,於是他們成為了古羌族;最後一部分則南遷到今天的貴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區,成為了苗族、瑤族的祖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