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蚩尤的后裔是什么民族?蚩尤死后陵墓在哪里?

用户58720230176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古九黎、古三苗都是姜姓,神农氏炎帝后裔。在神农氏时代,万国列邦,男耕女织,鸡犬相闻却不相犯。

蚩尤,不是人名,而是九黎部落首领的称呼,如匈奴的单于,鲜卑、突厥的可汗。九黎,九即玖,阳之最大数,表道之纲纪,又为数量极多之意;黎,义释众多,后引为黎民百姓。

蚩尤,阪泉氏。阪假汳,汳水即是汴水,古河名,在徐州鼓楼区与古泗水交汇后入海。泉山,在徐州市区南郊,素有“彭城第一山”之称。阪泉,为地区范围,不局限于今徐州城区,应含括徐州周边地区,即今苏鲁豫皖交界处。涿鹿,在今徐州城西,当时阪泉氏的治所,首领蚩尤的居住地。

神农氏炎帝传至九代榆罔时,黄帝来犯,榆罔不济,退至阪泉后降于黄帝,神农氏政权覆灭。

炎帝后裔九黎、三苗部落,实力很强,与西来的黄帝部落势均力敌,在首领蚩尤的带领下,高举光复神农氏政权大旗,抗战黄帝。

同为原居民(山东省日照市)的夸父氏,与蚩尤结为联盟,曾击退黄帝部落。黄帝部落再联合别族卷土重来,击败九黎氏族,绞杀蚩尤,夸父氏南迁。当时徐州地区亦有称首领为“帝鸿子”的氏族,称号后归于黄帝。

涿鹿之战后,炎帝后裔刑天氏又为神农氏政权做了最后的抗争。

刑天死后,姬姓部落得势。此后的颛顼、帝喾、尧、舜称天下共主,都是黄帝的后裔。但是在颛顼时期,炎帝后裔共工氏雄起争霸,掘开孟诸泽引水退兵,惹公愤被北逐。大禹在治理洪水,古四渎安民后,赢得天下推崇,启开家天下时代。

所以,炎、黄之间的战争是华夏早期融合的过程,经历了数代人,持续了很长时间。战争的范围很广泛,可能古中国版图的部族先民都乱入了这场战争。各地的蚩尤墓也就不足为奇了,无论是蚩尤本尊埋身处,还是衣冠冢,亦或是后裔迁居异地用于缅怀的祠堂,都说明了华夏民族前期融合的艰辛和惨烈。

后来的九黎、三苗及其他氏族多外迁,不止去往两湖、云贵川藏等地,如古苗、氐、羌,后裔为今苗族、瑶族、彝族、藏族等;也翻过武夷山来到了闽粤地区(原居于黄淮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古马来人),后经周秦汉继续南迁,居交趾为百越,亦有出南海居岛者。

今黄淮地区中东部,西周时期称为东夷。当时也滞留着原居民,我们看《吕刑》就会知道,其背景就是针对当地古苗民制订的。这个地区的部分原居民融入为汉族。也有夏商时期出关入东北地区者,为东胡族系。

早期的炎、黄都曾是天下共主,但是当时的中国并不是单一的氏族,只能称为华夏民族。 直到商纣王伐莱夷、徐戎、淮夷后,国力不支,被西周覆灭。其中倒戈反击商纣的俘虏和奴隶,也多为当时遗留在此地的原居民后裔,他们一直是混居在此的,相邻而居,互通有无,而且都向天下共主进行朝贡。

后记:《尧典》载尧分命羲和四子,居于四方,观察日月星辰,以定历法,敬授民时,仍以农业为重,和黄帝的迁徙往来无常处大不相同了。

附:

《白虎通义》:古之人民皆食禽兽之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氏。

《商君书·画策篇》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作为君臣上下之义,父子兄弟之礼,夫妇妃匹之合。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帝王世纪》:神农氏作,是为炎帝。

《易·系辞》疏引《帝王世纪》云,“炎帝”之号,凡传八世:帝临魁、帝承、帝明、帝直、帝嫠、帝哀、帝榆罔。至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

《路史·后纪四·蚩尤传》:阪泉氏 , 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国语·梦语》注:九黎,蚩尤之徒也。

《晋太康三年地记》:阪泉,涿鹿,盖当如《世本》说,谓在彭城为是。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孔安国曰:九黎君号蚩尤。

《路史》:年三十七戮蚩尤于中冀,于是炎帝诸侯咸进委命,乃即帝位,都彭城。

《吕刑》:若古有训,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夺攘,矫虔。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

《中国通史》:古代的三苗国,所君临的是九黎之族,而其国君则是姜姓。


淼淼兮与吾怀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酋长,在中国神话中的他是兵主战神!他曾与黄帝大战,最后被黄帝斩杀。那么,蚩尤死后被埋在了哪里,还有就是他的后裔后来成了什么民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通过历史的蛛丝马迹来探究一二。

上古时期,在中原地区有三位大佬,分别是黄帝、炎帝、蚩尤,他们各自都掌握着强大的部落,其中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首领,实力强大,一直都是黄帝的劲敌。后来,黄帝联合炎帝与蚩尤在涿鹿展开激战。蚩尤神勇无敌,双方打得昏天地暗,最后黄帝请天神助战,才将蚩尤斩杀。蚩尤死后,首级化为血枫林。黄帝还将他的头像画在自己的军旗上,各个部落见了就不战而降。

据《涿鹿县志》记载:传说黄帝怕蚩尤转世反他,扰乱天下,叫人将蚩尤尸体大解数块,各埋一方。而在今河北省涿鹿县保岱村北有一座锥形五亩大方丘,此坟占地约2700平方米,高约6米多,被称为“蚩尤坟”。另在山东省巨野县城东北郊的固堆庙村前,有蚩尤墓,又称蚩尤肩髀冢。甚至还在南方的苗族地区也有蚩尤墓,但这些墓都真假难辨,还是需要进一步的考证,毕竟时间太过于遥远了。

在蚩尤死后,他的后裔的去

向主要分为三部分:一是一大部分九黎部落的人被并入了炎黄部落,成为了一部分汉人的祖先;二是一部分蚩尤的后裔西迁,与当地的土著融合,形成了古羌族;三是还有一部分蚩尤的后裔南迁到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成为了苗族、瑶族的祖先。

总之,蚩尤虽然战败,但他的后裔以及族人早就融入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中,成为了我们中一些人的祖先。实际上,我们不用分得那么清楚,在长期的民族融合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6个民族是一家,相亲相爱一家人。各位,你们说呢?


密探零零发


在我国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地方,这个地方就位于贵州省的从江县里面,在这里有一个叫岜沙部落的苗寨,里面生活的就是苗族人。这个族群的人非常有意思,男性成员都是特别喜欢枪,因为这能帮助他们守卫家园。而女性则特别爱拥抱,因为得到的拥抱越多,代表自己受欢迎的程度越高。所以每次有游客来这个地方游玩,当地姑娘们就会非常热情的上去拥抱。另外,这个部落里面还有从祖上就流传下来的神话故事,从这些神话故事里面来看,他们的老祖宗应该就是蚩尤。据说是因为当初蚩尤战败了,所以逃到了这个地方生活,因此才有了这个村寨。但这也只是当地流传的传说,具体是真是假,我们也不得而知。

不过蚩尤和苗族倒的确是颇有渊源。根据一些书籍记载,苗族的人将蚩尤奉为大祖神,所以他在苗族人的心中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而且苗族先祖最初也是在黄河流域一带活动,后来由于蚩尤被打败,所以才迁徙到了贵州、湘西等地方。而除了苗族以外,羌族这边也和蚩尤有关系,甚至有人认为蚩尤可能是羌族的祖先才对。

而关于蚩尤的陵墓,主要有几个地方算是比较的出名。一是阳谷叶街村。考古学家们曾经来这里进行了三次探寻,第1次在1973年,这里挖到了一条深沟,然后将这里定为了仰韶文化遗址。第2次是在1994年,考古学家们又在这里发现了一部分城垣,所以这里又被命名成了龙山文化。第3次就是2006年,这一次当地是被全面的探查了一遍,发现这个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6000年前。

而还有一个陵墓是在河北省的涿鹿县中的保岱村。据说当年蚩尤战败了,黄帝将他杀了,并且将他的尸体分身而葬,最关于蚩尤的墓穴,其实一直都比较有争议。像这个村庄里的蚩尤坟,总共大约是占据了有2700平方米。除了这些后,还有地方又被称之为蚩尤墓,而这就位于山东省的巨野县中的城固堆庙村。除此之外,南方的一些苗族地区也称他们那里有蚩尤的墓地。所以这些说法真真假假混杂在一起,让人完全分不清。若要将这些地方都一一探查完的话,然后找到蚩尤真正的墓地是在哪里,不过这要查完估计还会要一段时间的。


紫禁公子


根据目前我国大多数历史教材的描述,蚩尤、炎帝、黄帝三大部落集团汇集和争逐与黄河下游地区和华北大平原,连续爆发多次战争。最后,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同蚩尤九黎决战于涿鹿之野,蚩尤兵败被杀,而蚩尤子孙和九黎部落成员的一部分归顺黄帝,逐步同炎帝和黄帝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则被迫南迁,离开黄河下游平原。

关于蚩尤这个人物,《尚书》、《吕氏春秋·孟秋纪》、《左传、《国语》、《大戴礼记·用兵》等史籍中均有记载,但大多过于简略,并且被描写成神话传说中的妖魔形象,就连“不虚美,不隐恶”的《史记》也不例外。

史学界一般认为,蚩尤与炎帝同时,与黄帝一起并称为中华民族之三祖。可以说,大多数学者对蚩尤与炎帝二人的独立身份不表示怀疑。但二人的身份却一直存在重合之处,导致很久以来就有人认为蚩尤其实就是炎帝。

比如著名历史学家夏曾佑、吕思勉等人就持这种观点,其主要根据是《史记·五帝本纪》所记黄帝与炎帝大战的“阪泉”与皇帝大战蚩尤的“涿鹿” 实际上是一个地方。西汉贾谊就不止一处(贾谊的《新书》“益壤”篇和“制不定”篇)说炎黄大战是在“涿鹿之野”。吕思勉在他的《先秦史》中说:“蚩尤、炎帝,殆即一人 ;涿鹿、阪泉 ,亦即一役。”

其实,历史上有三种不同的关于炎帝的说法,一种认为炎帝就是蚩尤,涿鹿之战就是阪泉之战。第二种说法是蚩尤为炎帝后裔,涿鹿之战也是阪泉之战的延续,黄帝先在阪泉打败炎帝,然后蚩尤为炎帝报仇,才与黄帝又战于涿鹿。第三种说法是黄帝与炎帝为同父异母弟,他们联合打败了蚩尤。

所以炎帝、黄帝、蚩尤这三个上古人物之间的关系,至今还没有定论,不过将蚩尤和炎帝两个人分开,似乎更符合中国人的历史接受心理,而要认定二人实属一人,也还需要足够的证据。在目前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

至今,能够与蚩尤联系在一起的族群,是苗族。大多数苗族学者都主张将苗族历史追溯到古之三苗、九黎,并认为三苗为九黎之后。根据主要是《国语·楚语》中说:“及少皋之衰也 ,九黎乱德 ,民神杂糅 ,不 可方物 , ……其后三苗复九黎之德。”

九黎跟黄帝处于一个时期,而三苗则与尧舜禹的时代相当。蚩尤败后,九黎南迁,沉寂多年又演化成强大的三苗部落,下昂北扩展势力使与之相邻的华夏诸部受到威胁。

在华夏集团势力强大之后,尧动用庞大的武力,南下丹江、汉水流域,向三苗进攻。《吕氏春秋·恃君览》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南蛮也就是三苗。《竹书纪年》说:“尧五十八载,放子朱于丹水,故名丹朱。”这是说尧在攻占了丹水流域后,以封其子丹朱。此后,舜继续攻打三苗,到了禹时又对三苗发动战争,三苗被打败后,相当一部分相继迁入华夏王朝难以到达的深山中。因而,九黎、三苗、南蛮、荆蛮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他们是苗族不同时期的先民。

学术界目前关于族源问题的争论主要在于蚩尤部落究竟属于东夷集团还是苗蛮集团。徐旭生先生把黄河中下游的两个庞大氏族部落群分别称之为华夏集团和东夷集团,把长江中游的氏族部落群称之为苗蛮集团,兵认为三苗为苗蛮集团的主题。但在他划分的东夷集团中,除有太昊、少昊外,还包括蚩尤在内。

在尧舜时代之前,九黎就很可能居住在鄂豫一带,这里离中原地区不远,具备北上争锋的便利条件,而九黎族的武力又特别强大,蚩尤四处征伐,威名远播,因而中原很多地方不免留下有关蚩尤的遗迹和传说。许旭生认为蚩尤属于东夷集团,制卡暗道蚩尤在中原活动的一面,却并未意识到蚩尤不足最早的居住地实与中原相距不远,并非一开始就在湘赣地区。因此把蚩尤与逐渐南迁的三苗联系起来,再结合春秋时吴起的叙述和近人包括钱穆等的考证,就不难发现吧蚩尤归属于南方苗蛮集团更接近历史事实。

如此一来,蚩尤的后裔最大可能性就是从九黎到三苗,最后到苗族。而至于蚩尤的墓在哪里?可能并不存在,因为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史籍资料记载中涿鹿之战,蚩尤已经被黄帝杀了,想来在那样的一个祖先崇拜都还没有形成的时代里,黄帝不会去给蚩尤建个墓穴吧。


江畔初见月


现代能找到的蚩尤坟,都是衣冠冢而已。因为4500年前,蚩尤战败之后,被轩辕黄帝给残忍分尸了。

《竹书纪年/黄帝16经/正乱》记载:轩辕擒拿蚩尤之后,剥下蚩尤的皮、制成靶子,让人去射,中靶的有奖赏。薅下蚩尤的头发,挂在竿子顶端,名叫蚩尤旌旗。把蚩尤的胃脘填充毛絮,当成球踢。把蚩尤的骨肉,剁成肉酱,让大家吃,还不能吐出来,非要大家吃干净不可。轩辕警告大众:谁要是像蚩尤、共工一样作乱,就让他跪下,吃自己的粪便,搞得半死不活、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垫在地上当垫脚石。

轩辕为什么对蚩尤的尸体这么愤恨?这是有深刻原因的。

5000年前,西戎O3α血统,从西域走廊,学到了小麦种植,法号神农炎帝。4500年前,北狄O3β血统,从漠北草原,学到了马拉战车,法号轩辕黄帝,也就是老司机^_^考了驾照的人,就是不一样哈?

5000年前,雅利安族R血统,发明马拉战车,驰骋西半球;1500年前,鲜卑族C3血统,发明马镫,驰骋东半球,因为骑兵比车兵更机动、更灵动。北狄本来是个边缘部族,学会马车战术之后,军力大增,先是收服了种麦的神农,然后组成炎黄联军,在河北涿鹿,战败了在中原种粟的蚩尤夸父O3d联军。驱逐到南方去,形成三苗:苗族、瑶族、畲族。

虽然最后战胜,其实,轩辕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战事非常艰辛。蚩尤毕竟是当时的中原老大,家底丰厚。轩辕九战九败,在山上仰天长嚎,据说得到了九天玄女的兵法,才最后战败蚩尤。擒拿蚩尤之后,轩辕心有余悸,扒皮吃肉。


醉哪吒


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里说:“九黎族是九个部落的联盟,每个部落包含九个兄弟氏族,共八十一个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兄弟八十一人,即八十一个氏族酋长……。九黎族驱逐炎帝族,直到涿鹿,后来炎帝族联合黄帝族与九黎族在涿鹿大械斗……结果蚩尤斗败被杀。九黎族经长期斗争后,一部分被迫退回南方,一部分留在北方,后来建立黎国;一部分被炎黄族俘获,到西周时还有‘黎民’的名称。”

相传蚩尤“宇于少昊”。又《帝王世纪》载:“少昊邑于穷桑,以登帝位,都曲阜。”可见蚩尤集团原居于山东曲阜,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刀、戟、大弩,威震天下”,所以后人将其列为战神,而且“蚩尤作冶”、“以金作兵”,能制造和使用金属兵器,打得炎帝招架不住,逃到黄帝处求救。

《史记》载:“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其实,黄帝与蚩尤打过好几回,曾九战而不胜。但是,涿鹿一战蚩尤惨败,炎黄“执蚩尤,杀之于中冀”。“涿鹿之战”影响深远,可谓中华文明的里程碑。因怕蚩尤死后作乱,将他的头和身子分别葬在相距甚远的两地。如今河北涿鹿县就有蚩尤墓、蚩尤碑、蚩尤洞、蚩尤庙等。

“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弭服”。诸部族慑于黄帝威严,都安分守己,不敢轻易发动战争,这样就使得中原及周围趋于安定。

九黎族战败后,族人流散,演变为“三苗”,或称“苗民”、“有苗”,一些学者认为就是今天的苗族先民。“三苗之国,左洞庭而右彭蠡。今之江州、鄂州、岳州之地是也。”《山海经》如是说。此外,南方瑶、黎、畲、羌等民族也祭祀蚩尤。


小重山


传说上古时代,约五六干年前在中国东方,有三个主要部落首领。



第一个是黄帝,居轩辕之丘,故称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有土德之瑞,所以叫黄帝。教化民众,始制衣冠、建舟车、指南车、制音律等;第二个炎帝,号神农氏,亦称连山氏等,因懂得用火而得到拥护,所以称为炎帝。尝百草而制药,为民治病,还教化民众垦荒种植等;

第三个是蚩尤,原来是炎帝的一个武将,是个很厉害的角色,他想独霸天下。率领九黎部落,自称南方大帝,想把炎帝从南方赶到北方去。据说蚩尤牛首、背生双翅、铜头铁额、三头六臂,是牛图腾和鸟图腾的首领,有这样的兄弟八十一人,还有夸父、刑天等厉害的帮手。很快炎帝的部落明显占下风。不得已,炎帝被迫一面抵抗,一面带着部落仓皇向北撤离,并向黄帝求援。黄帝和炎帝迅速结成联盟,炎帝退出,尊黄帝为部落首领,并且统一了华夏部落,通过休养生息,神农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治麻布等,逐渐强势起来。
蚩尤已向北打到涿鹿,黄帝下令重整队伍,两军开始了新一轮对垒。黄帝想我和炎帝携手并肩、齐心协力,一定可以打败蚩尤!但他们低估了蚩尤的实力,因为他们发现了自然金属“铜”,并且第一次把铜制成武器,可见人家兵多将广、武器精良、能吐烟为雾、扬沙为尘。刹那间天地间扬起一场浓雾,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炎黄军队什么也看不见,被打得节节败退,九战九败。

面对蚩尤一意孤行,不死不休,仍然制造战争、祸害黎民百姓(华夏炎黄的人是个个有姓氏,故称百姓;蚩尤的人是没有姓氏,故黎民)
。黄帝决定奋力一搏,在玄女的帮助下,和炎帝商量作战计划,并让人利用太极推演兵法,还发明指南车不仅辨别方向,而且可以加快水的运输,后来又派人到蚩尤的九黎大本营,探听军情,已做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的地步。(打有把握之战)
马上知道蚩尤又要再次反攻,又施妖法,顿时昏天黑地、狂风暴雨。现在黄帝已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此时用骨头当鼓槌雷响夔牛皮做的战鼓,战鼓之声震天响,使得联军士气大振,士兵变得更英勇,一鼓作气,把蚩尤军团团围在低洼地带,用巧妙的水淹七军的方法。终于将蚩尤的部落打得落花流水,蚩尤也被俘虏。不肯投降的蚩尤被黄帝下令斩首。(有的说蚩尤车裂而死)

进而炎黄部落,统一了整个中原。各部落都尊黄帝为公主,在黄帝的领导下融合成华夏民族,这就是“华夏”的由来
。战败的九黎部落一部分也融入“华夏”民族!一部分东逃直到大海边,迁到滨、邹、屠等地,他们的文化相对低些,被称“东夷”(在现在山东省和江苏北部);一部分向南迁,被称“南蛮”和“百越”(在洞庭湖、鄱阳湖的长江流域江、浙、云、贵、川等地);北迁一部分融入“北狄”;向西逃走,直到甘肃、宁夏等地慢慢的融入“西戎”。后来华夏不断融合壮大,四方民族都慢慢接受华夏文化,产生了龙旗标志的新图腾,大都纳入了传统华夏文化点范畴,华夏也成为中华文明的代称了。(黄帝、炎帝、蚩尤都被称中华三祖)

至于蚩尤的坟墓,在山东阳谷有“蚩尤冢”,已被确认的阚城遗址(今阳谷);在河北涿鹿也有“蚩尤坟”,蚩尤三寨,蚩尤血梁山等遗存;在东平郡寿张县阚乡城中叫“蚩尤冢”;另一处在山东巨野县叫“肩脾冢”,显然是肩膀和大腿的部分。可见是车裂而死!

部分资料来源于《拾遗记》、《皇览-家墓记》、《史记-五帝本纪》等。


说文解字侃文化


蚩尤后裔是苗族、汉族,羌族等。

苗民,即九黎之后。《五帝本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了汉族还有55个少数民族,苗族就是其中之一,苗族还是一个人口非常多的又古老的民族。

在2010年的人口普查中,我国居住的苗族大约是9426007人,在我国人口数量排名中占第4位。苗族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苗族的祖先是英勇善战的蚩尤。蚩尤是谁?蚩尤面如牛首,背生双翅,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首领,五六千年前就和部落的人生活在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一带。

蚩尤和黄帝战败后被杀,他的后裔最多的就是苗族,但是还有汉族,瑶族,羌族等。

三日兵祖,祠蚩尤,蚩尤在东平陆阚乡齐之西境地。《汉书》

根据史书记载和专家考证,涿鹿之战后,蚩尤战死,被部落的人埋葬在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元镇叶街村。如今蚩尤和黄帝、炎帝一起被称为中华人文三祖,阳谷县也修了气势雄伟的蚩尤陵墓,用以祭奠这位勇猛的战神。

4600年前,蚩尤大战黄帝、炎帝。

蚩尤和黄帝、炎帝一起被称为中华人文三祖,但是几千年前他们几个部落为了争夺中原地区也是打得天昏地暗,最后蚩尤被杀。

大约是4600年前,炎帝神农氏被战神蚩尤打败,跑去和黄帝救助,于是黄帝和炎帝组建成联盟,激烈的涿鹿之战爆发。

文献上对战神蚩尤的描述是:

蚩尤食铁石,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如剑戟,头有角,有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这里的81个兄弟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家里有81个兄弟,而是指的是蚩尤下面有81个氏族部落跟随他,这些人同样貌如猛兽,骁勇善战。文献中的蚩尤是面如牛首的怪物,为何有这样的描述?第一是因为古人对动物的崇拜,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第二是因为蚩尤战败了,对他的妖魔化。

蚩尤和黄帝在迷雾中大战九天九夜,还是没有分出胜负,可是最后却有仙人相助黄帝,云雾散去,蚩尤被杀。仙人相助是神话传说,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不了解,但是那场战争的确是悲壮的,战败后的蚩尤部落群龙无首,很多人都选择融入了黄帝、炎帝的炎黄部落。

但是也还是有一些人不服输,他们埋葬了蚩尤后,开始迁徙,在历史上,苗族有过五次大规模的迁徙,有的人还迁徙去了国外。

蚩尤战败,苗族历史上五次迁徙。

蚩尤在当时很有影响力,根据文献记载,黄帝虽然杀了蚩尤,但是天下还是大乱,不得已的黄帝只得把蚩尤的画像挂出来平息战乱。

苗族是一个古老又悲壮的民族,为了寻找更肥沃的土地,或者战争失败后,他们不得不一次次迁徙,在历史上有过五次较大规模的迁徙。也是在多次的迁徙中,他们烧掉了自己的文字,现在的苗族只有语言,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但是却没有文字。

也是因为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的迁徙,导致现在的苗族不仅居住在我国南方一些城市,还有很多居住在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也还有一些苗族居住在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只是不管这些苗族居住在哪里,他们都记得自己的祖先是蚩尤,记得自己身上血液流淌着战神的基因。苗族的儿女勤劳善良,他们会经常举办祭祀祖先的活动,他们以自己是蚩尤的后人为荣。

苗族的服装很漂亮,他们特别喜欢银饰,其实这也和他们的迁徙历史有关系,因为居无定所,所以他们要把贵重的物品做成银饰戴在身上。如今的苗族小巷里有很多银饰品卖,不了解历史的都会说银饰很漂亮,可是了解历史的人都会明白这些银饰是这个民族骁勇善战和不屈不服的象征。

蚩尤的陵墓在山东阳谷县。

寿张,蚩尤祠在西北洓上。洓与济相通,西北洓上意为在济水之西北。《汉书》

根据古文献和考古发掘,蚩尤的陵墓位于山东阳谷县十五里元镇叶街村,经过多次翻修后,如今的蚩尤陵占地面积有105亩,南北长300米,东西宽200米,有陵门、蚩尤铜像、南阙门、祭坛、宝典、北阙门、祭坛、宝殿、北阙门、碑亭、陵寝、阙楼九座建筑,气势雄伟,来这里祭拜的人络绎不绝。

九黎乃分化为三,南曰三苗,西北归羌,余部留于中原,融入轩辕为将。

蚩尤陵上的碑文记载着蚩尤的后裔,战火后被分化为三:一部分融入炎黄部落成了汉族;留在南方的这部分则演变为三苗,很多人都认为三苗就是现在苗族的先人;还有一部分人西行成了古羌族,瑶族等少数民族。

中华人文三祖:黄帝、炎帝、蚩尤

1992年,历史学家任昌华先生提出了“中华人文三祖文化”,蚩尤也被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和黄帝、炎帝并排放在一起,确立了中华民族同祖同源的观点,任昌华的观点一提出就得到了无数人的拥护和认同。

为何这观点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因为他的观点没有成王败寇,没有一家独大,有的只是同祖同源,有的只是民族团结。

时光飞逝,战火的硝烟早已散去,如今各民族在一起安居乐业的局面是大家都乐意看见的,因为民族团结是重中之重。


湘西小木鱼


蚩尤后裔绝大多数是汉族,少部分是今天的苗族、瑶族等南方民族。虽然现在苗族自称蚩尤后裔,但今天苗族其实只是当年三苗的一小部分。在上古时代,蚩尤是三苗族的首领,而所谓“苗”其实就是“蛮”。蚩尤其实就是周代“南蛮”的先祖。炎黄与蚩尤之战时,实际上就是西北炎黄与南方蚩尤、东方太昊和少昊三大集团之战,结果蚩尤、二昊都被杀,今天山东巨野、阳谷、汶上等好几个地方有蚩尤墓。

但华夏的范围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通过战争和联姻不断融合周边部族。所以从上古到战国,“南蛮”部落不少被兼并入华夏了,最典型的就是楚国在春秋也被视为南蛮,但到了战国时期就完全华夏化了。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周边部族并入华夏,所以今天南方很多少数民族,实际上都可以追溯到“三苗”,而不仅仅是苗族一个。而当时“三苗”的后裔,绝大多数应该还是融入了今天的汉族。所以一些资料把黄帝、炎帝、蚩尤说是“华夏三祖”并非是没道理的。


林屋公子


在山东寿张县,在古代每到农历十月,当地都会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大典。据说祭祀当天,往往有道红色的雾从坟墓顶上升走,直达云霄,如同悬挂在空中的一面战旗。人们称其为“蚩尤旗”,古星相学家声称:但凡星空中出现蚩尤旗,天下必有灾祸发生。

传闻当地埋在一颗巨头,光头高就有七丈,这头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蚩尤。


远古时期蚩尤与黄帝争夺天下统治权,刚开始实力相当,难分伯仲。蚩尤一方中途得到夸父族相助,实力大增。而黄帝则有人头鸟身的“玄女”相助,玄女传授黄帝兵法。黄帝又从昆吾山得到红铜,他吩咐铸剑师将其打造成一柄宝剑。黄帝有这两法宝傍身,自然捷报频传。蚩尤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冀州中部,才被黄帝捉住,被砍下脑袋,使他身首异处。黄帝将蚩尤的身体一分为二,被斩首的地方就在山西解县,这附近有座盐池,常年呈猩红色,当地人说那是蚩尤当年留下的血。

至于蚩尤的头和身体,后来被搬到山东寿张县和巨野县,黄帝吩咐当地官员为其分别建造坟墓,以免蚩尤死后作怪。


在巨野县的“髌冢”大小有七丈,明朝时,冀州当地人在那拾得巨大的骷髅碎骨,如同钢铁般坚硬。说是蚩尤骨头,还有人得到一颗蚩尤牙齿,足有两寸长,坚硬如铁,怎么敲也敲不碎。

黄帝战胜蚩尤,将相关的造反头领一并斩杀,但蚩尤一族并未消灭殆尽,而是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一部分加入黄帝的队伍,成为炎黄部落的的一员;另外一部分则选择西迁,并与当地土著融合,于是他们成为了古羌族;最后一部分则南迁到今天的贵州和湘西、鄂西南等地区,成为了苗族、瑶族的祖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