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7 【高质量发展新亮点】咸宁:绿色崛起开辟新天地


编者按:刚刚过去的一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之年,国家大事多、喜事多,我市各项工作也有长足进步,主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稳中向好;城乡品质不断提升;重点改革亮点纷呈;民生福祉明显改善……今日起,本报以《高质量发展新亮点》为栏题,推出一组报道,为推动全市高质量发展跃上新高度,进一步提振信心、汇聚力量。敬请读者关注!


【高质量发展新亮点】咸宁:绿色崛起开辟新天地


“咸宁空气清新,生态优良,冬天在这里泡温泉是一大享受。”隆隆冬日,市区温泉迎来了游客高峰,经常能听到游客发出类似的感叹。

绿色是咸宁最大的潜力、最好的财富。绿色崛起是我市最好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我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开辟了发展新天地。

全市统筹绿色城乡发展,拓展绿色生活新空间。

去年10月中旬,一群海外嘉宾来到咸宁,走进我市规划展览馆,参观潜山国家森林公园。他们频频感叹,“咸宁太美了,绿化率很高。”“很精致,又充满活力……”

2018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提出,突出“小、精、灵”的城市特质,建优建美长江流域公园城市,去年初步完成公园城市总体布局。同时,全市推进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咸嘉生态文化城镇带和幕阜山绿色产业带建设,实施重点产业项目100多个,带动30多个特色小镇协同发展,嘉鱼县官桥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

各地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打造绿色生态新屏障。

长江赤壁干堤轮渡码头旁,曾名噪一时的“江鱼第一家” 餐馆已被夷为平地,原址新栽下的一片水杉林正迎风摇曳。

沿江县市加大长江保护力度。长江咸宁段清查发现岸线15公里范围内有化工企业85家,至去年已确定4家进行关改搬转,清退嘉鱼县潘湾工业园高污染化工企业28家。完成沿江37个非法码头整改和生态复绿,复绿面积1500余亩,恢复长江岸线6.6公里。

南三县加强幕阜山区生态保护。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建设,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通过验收,建成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3个,通城、通山被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碳汇造林典型案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上进行展示。

全市建立严格准入机制,在项目引进中严格执行“五个一律”制度:凡是不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建设项目一律不允许新上;凡是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装备和产品一律淘汰;凡是未完成排放总量控制任务的县市一律实行区域限批;凡是超标排污的工业企业一律停产治理;凡是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一律严惩。

同时,把生态文明建设状况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制定《陆水河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斧头湖流域碧水入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实施方案(试行)》。编制《咸宁市绿色崛起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以绿色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90%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