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看作家的创作美学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看作家的创作美学

前言: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英文写作里的佼佼者,他有一部广为人知的作品《了不起的盖茨比》,由此也奠定了他文学大师的地位。其实,他除了《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有《夜色温柔》等优质作品。前者成就比较显著,在二十世纪英文小说一百强里面排名第二,但是后者依然是进了前一百强的。今天我们就透过他这两部典型作品,来看一看菲茨杰拉德的创作美学。

1.从内容上来看,菲茨杰拉德喜欢用流行性的故事来承载他的思想

由于《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很出名,相信很多的人都已经看过了,所以我们就主要写写《夜色温柔》的故事。

迪克·戴弗是《夜色温柔》中的男主角,本来他是一个年轻有为的精神科医生,工作是做病理研究。作为一位研究型的精神科医生,从社会阶层上来看可以算是中产阶级,而他也有自己的理想,看起来未来十分可期,但就是一场爱情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女孩叫尼尔科·沃伦。她的家庭阶层算得上是真正的富人阶层,但是患有精神病,而她的精神病是由于自己父亲与她乱伦而产生的。在他给尼尔科·沃伦治疗的时候两人在一起了,而那时候的他还不知道,两人的在一起,就是他悲剧的开始。

爱情有很多种,尼尔科·沃伦之所以会爱上迪克,是因为在她患病的期间,她需要一个人来带她走入这个病魔的深渊,所以她对迪克的爱,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私欲。但是迪克对她的爱却是十分真诚和负责的。在他和沃伦在一起之后,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照顾和治疗她了,自己的事业荒废了,他把自己的人生都献给了她,然而,结果却是不如人意的。在沃伦渐渐好起来之后,她对迪克的爱欲也在减弱,直到她爱上别人。最后,迪克为了成全沃伦,就和她离婚,然后就离开大城市回到了老家。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看作家的创作美学

通过比对《夜色温柔》和《了不起的盖茨比》后我们发现,这两部作品在本质上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在《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盖茨比作为一位“美”的化身,他在年轻的时候喜欢上了一个姑娘,但是由于参战就和这位姑娘分开了,然后这位姑娘就嫁给了一个富家子弟。知道这件事的盖茨比偏执地认为自己的初恋情人嫁给她丈夫是因为金钱。于是自己奋斗成了一个有钱人,期望得到黛西的再次临幸。然而,黛西再次临幸他时只是玩弄他。而他最后也成为了黛西犯罪的替罪羊,有了一个悲惨的归宿。

两部作品在内容创作上时,都显现出了一定的通俗性和流行性。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因为像《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这样带有都市性,剧情还比较“狗血”的故事其实一般人都想得出来,并非是一个很特别的故事。但是像这样“通俗”的作品它就是在二十世纪的英文小说写作里占有了很重要的位置。这是为什么?当然还是要归功于其通俗故事下的非凡思想和艺术创作能力。

2.从艺术表达来看,菲茨杰拉德喜欢用象征的手法来化腐朽为神奇

其实,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夜色温柔》,其中通俗的剧情都是一种象征。可以说,菲茨杰拉德正是因为其中象征手法的娴熟运用,才把自己的作品拯救了起来,才使得自己的作品起于通俗却落于深刻。

我们来看看《夜色温柔》。在这部作品里有一个男主角叫迪克,他和《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盖茨比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两人的出生都是中产阶级,盖茨比年轻的时候是一个军官,迪克年轻的时候是一个精神医生,都是毫无疑问的精英阶层。他们爱上的女孩都是富人阶层的,虽然黛西是嫁给了富人家庭,但也是富人家庭的成员。作者之所以会设置这样的人物形象和故事,就是因为处于精英阶层的男性更容易被富人阶层的生活所影响,也更容易实现自己的富贵梦。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看作家的创作美学

作者塑造了两位精英阶层的人物形象,然后让他们去接触富人阶层,和富人阶层的人发生故事。两位人物象征的就是来自富人阶层以下的人想要飞黄腾达的理想,一种集体的有关于富贵生活的理想,发生的故事象征的就是这种理想的后来走向。

当然了,黛西和尼尔科·沃伦象征的就是上流富人社会的“美”。这种“美”是一种流于表面的美。这种美只存在于盖茨比和迪克的理想中,因为这种“美”的现实承载物——黛西和尼尔科·沃伦具有蛇蝎一样的心肠,她们都徒有美丽的外表。既然在菲茨杰拉德的眼里富人社会的美只是浮面的,不现实的,所以他才会给了追求这样美好生活的盖茨比和迪克一个不容商榷的悲剧结局,作者设置这个结局的用意就是让读到他小说的人能够看清但是名流社会的自私和虚伪。

如果我们细细品读一下这两部小说的两位主人公——盖茨比和迪克。两人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他们在进入上流社会之后是保留了自身的纯真和美好的。他们想要用自己的信仰来净化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自私,但是结局却是反被那个名流社会所迫害,这就象征着上流社会里容不下纯真和善良,这也是本书最让读者动容的地方。

菲茨杰拉德之所以会把一个通俗的故事讲成了名著,其中“诗性”的艺术创作手法是最主要的功臣。小说具有了“诗性”,故事和人物形象也就成了意象,这就使得文章有了超出故事的无尽张力。

3.从情感抒发来看,菲茨杰拉德喜欢把焦点集中在社会精神的探索上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看作家的创作美学

我们先来看看菲茨杰拉德写这两篇小说时所处的时代。这两篇长篇小说之所以故事内容有些神似,就是因为故事取材的时代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十来年,菲茨杰拉德把这个时代称之为“爵士乐时代”。因为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置身事外,这时候国家的科技又发展得很快,出现了工业革命,所以美国的经济出现了突飞猛进。于是这时候国民的生活方式也出现了质的变化,由之前的简朴有素变成了纸醉金迷,这样的“美丽”生活,迷醉着一个又一个的美国国民。

菲茨杰拉德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虽然一直处在当时那个迷醉的时代,但是却能够“出淤泥而不染”。他能够深入社会之中,细致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国民在浮华背后的空虚痛苦,又能够用一个上帝的视角来观察那个时代国民的集体精神面貌。相信读过乔伊斯小说的人都对宗教文化有很深的了解。信仰上帝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禁欲,因为宗教提倡的是清心寡欲的生活,美国国民在之前也是践行的这种生活方式。但二十世纪盛行“上帝死了”,解放人性等生命哲学,而这时候美国又发了财,所以整个社会都陷入了一种疯狂的纵欲生活中。

一种共同社会价值的追求就代表着一个国家国民的集体精神状态。

在那个普遍都把纸醉金迷的享乐主义当作人生价值追求的时代,菲茨杰拉德却对这种价值观有了自己的看法。他在深入地了解了这种生活状态之后,发现这类生活并不同表面那么美好,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背后隐藏的却是一代人的精神迷失和空虚。因为在这样价值观下的人都出现了“异化”现象,人性的纯美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虚伪和自私,这让社会中的人找不到家的归属感。

从《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看作家的创作美学

所以,菲茨杰拉德就把自己的社会感悟写在了自己的作品里。无论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还是《夜色温柔》,里面的思想感情都是一脉相承的,表达的都是自己对那个时代的批判、反感和无可适从。

在菲茨杰拉德的写作生涯里,他的作品在内容上、艺术手法上和思想情感的表达上都是有明显的相通性的。在上面我们通过对比《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已经证明了这两部作品的在本质上的“孪生”。而当我们看到菲茨杰拉德的其它作品,比如早期的成名作《人间天堂》,比如成名之后的《末代大亨的情缘》,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其实都是《了不起的盖茨比》和《夜色温柔》的衍生。而这也就共同成就了菲茨杰拉德的作家地位,使他的影响力持续至今。

其实,不光是菲茨杰拉德。只要大家留意,多数作家的作品都是有很明显的内在联系的,比如鲁迅,总是用白描手法塑造典型人物来揭露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劣根,乔伊斯总是用意识流的方式来重塑精神价值……。

贾平凹在写给自己的诗人女儿贾浅浅的信中道:“文坛上山高水远,风来雨去,人活得太累”。而大多数作家攀登这座高峰的方法都是用一生去创造一种艺术风格,表达一类思想。

这也就教给了后世的创作者一个道理,创作不在于它的广博,真正严肃的写作是异常艰难的,它需要大家耐得住寂寞去垂直深耕,而最好的捷径就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想敏锐点,然后反复练习,直到把它写到无限趋于完美,也就能产生真正有影响力的作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