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NO.181

Humanitas/文

“ 明成祖放棄對承德的管轄,並將承德一帶的原住民強行遷徙到今天的北京、保定和廊坊,人為地製造了“無人區”,使得承德出現了200年的歷史空白,自身故有的方言傳承消失殆盡。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異口同聲

校/一條人文主義狗 畫/捕風者 圖/地緣谷

定義普通話時我們會說“普通話是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官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的通用語。”

但是全國最標準的普通話卻不在北京,而位於承德,特別是承德市灤平縣。承德方言在譜系上屬於北京官話——懷(懷柔)承(承德)片,與普通話極為接近。該現象出現的根源是什麼?承德方言又是如何走向全國的?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灤平縣

地緣相近

承德方言與普通話極為接近首先是有其地理位置上的優勢。帕默爾認為:“決定語言接觸的社會交際,從根本上來說,是在空間中進行的接觸和運動。所以言語像一切文化現象那樣,為地理因素所決定並受到地理因素的限制。”

承德,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東與遼寧省交界,西南緊依北京,地理位置決定了承德方言與北京方言、東北方言相接近,其對語言文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同樣是鄰近北京,天津、唐山、保定等地的方言就遠不如承德更接近普通話,其中還有著深刻的歷史淵源。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歷史上的承德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緩衝區,且常年人煙稀少,“名號不掌於職方,形勝無聞於地誌”。明朝初期,出於對抗蒙古的需要,明成祖放棄對承德的管轄,將長城以北的承德地區讓給了蒙古,並將承德一帶所有的原住民強行遷徙到今天的北京、保定和廊坊,人為地製造了“無人區”,使得承德出現了200年的歷史空白,自身故有的方言傳承消失殆盡,但這反而為清朝北京官話的紮根奠定了基礎。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事實上,蒙古經歷過幾場明初的失敗後,也同樣難以有效實際統治承德地區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後金為清,新的民族共同體滿族逐漸形成。滿族雖然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但在滿族形成的時候,漢語早已在東北廣泛通行,且滿族深受漢文化的影響。通過與明朝的戰爭,使得滿族治下的漢人

越來越多,由於有較高的文化和生產技術,且不少漢人自願加入滿族或者與滿族通婚,有所謂“生於遼不如走於胡”的說法,漢語就逐漸取代了滿語的地位。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承德避暑山莊的隨駕狩獵畫卷中,就可以看出很多並非滿人的漢族官員

滿清入關後,出於鞏固統治的需要,清廷鼓勵廣大滿人學習滿語漢語,直至康熙末年,北京的八旗滿洲子弟皆能漢語,“間巷則滿漢皆用漢語,從此清人後生小兒多不能清語。”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1644年滿清入關,為了解決八旗兵丁的生計,順治帝下諭:“今我朝定都燕京,期於久遠,凡近京州縣無主荒田及明朝皇帝親屬、駙馬、公、侯、伯、太監等,凡歿於寇亂者,無主田地甚多。田主或有或無,其田地爾部(戶部)概行清查。若本主尚存,或本主已過世而子弟尚存者,量口給予。其餘田地盡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八旗貴族開始大量

圈佔北京城郊的土地,建立皇莊、王莊和八旗官兵莊田。承德就是八旗子弟圈佔土地的主要地區。後來康熙皇帝廢除圈地實施“佔田立莊”政策,鼓勵旗人到古北口外開荒種地,建立“口外莊田”。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承德的避暑山莊,就是眾多莊園之一

承德是北京通往東北及蒙古的要道,背靠長城,有著重要的軍事地位。氣候上,由於承德四面環山,冬季能部分削弱了西伯利亞寒流,使得這裡比同緯度地區

更為溫暖,夏季也能阻擋海洋季風熙皇帝稱讚這裡:“風清夏爽,宜人調養之功。”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為了“合內外之心,成鞏固之業”,康熙四十二年(1703)皇帝在此修建熱河行宮,至乾隆五十七年(1792)避暑山莊竣工,承德一躍成為了清朝第二個政治中心。大量的滿族移民進入承德,徹底改變了當地的人口結構,也使得滿式漢語成為這裡的正統語言。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灤平縣,因乾隆皇帝親題“灤水無患、民得平安”而得名。位置正處於承德與北京的中間,素有“北京北大門”之稱。是清朝皇帝來往兩地的必經之路。皇帝在灤平設有行宮、御道、驛站並派兵駐守,大批的八旗子弟從北京遷到古北口外的灤平,直到清末,灤平共有皇莊24個,王莊、旗莊130多個,而“口外建莊”的過程,恰好與清朝政府推行北京官話的政策同步,北京官話被旗人帶往灤平進行了

有效的輻射。且灤平正位於燕山山脈之中,更加閉塞的環境使得當地的官話最為純正。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灤平縣如今被改造成農家樂的“大清皇莊”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群山環抱中的灤平

滿族人的漢語,大體上融合了東北方言詞彙和北京方言詞彙。北京話的語音和語調,直到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仍然帶著滿語語音、語調的殘存影響。兒化、輕聲等語言特徵都是滿語影響的結果,今天的京腔也是滿族北京話的體現。

在地理環境上,承德更是一塊相對封閉的皇家區域。滿洲貴族及其隨從家眷、留守行宮的護衛就成為了當地人口的主要組成部分,北京官話在此紮根以後就成為了這裡唯一的方言,其封閉性也使得周圍地區方言的影響力非常薄弱。這就與北京的開放和流動迥然不同,所以我們會發現北京話有明顯的兒化音、省字、尾音,仍然帶有清以前北京話的色彩,而承德方言相比就音準分明、字正腔圓,語調清脆,這完全符合雅音的要求。而它一旦被統治者標準化,則自然成為全國人模仿學習的官話。

承德方言之所以能走向全國,並最終成為現代普通話發音標準的基礎,是與雍正乾隆年間的官話運動、晚清民國的國語運動分不開的。

走向全國

雍正六年(1728),皇帝發現廣東、福建兩省的方言不可通曉,認為語言不通不利於統治。因此下達正音上諭,清政府推廣了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官話運動,主要目的就是克服語言障礙,“期於全國語言統一,民志因之團結”。特別是把掌握官話作為參加科舉考試的前提:“八年之外,如生員不能官話者,暫停其鄉試;舉人不能官話者,暫停其會試;童生不能官話者,不準送取學政考試,俟學習通曉官話之時,更準其應試。”

直接在仕途上要求各地的士人學習北京官話。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嶺南地區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為了配合官話運動,熱河也相繼設立正音書院、義學、文廟等機構專門傳授官話。這場運動儘管受限於歷史條件及封建制度的種種弊端最終宣告失敗,但它是普通話推向全國的第一次嘗試。也正是在官話運動期間,承德方言得以剔除了滿族人東北口音中的土語,也減少了北京話土著人的省字和兒化音,字正腔圓的“熱河官話”體系逐漸形成

晚清時期,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普通話的推廣也被賦予了推動國家近代化的任務。光緒二十八年(1902),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訪問日本考察學政,日本教育家伊澤修二告誡道:“欲養成國民愛國心,須有以統一之。統一維何? 語言是也。語言之不一,公同之不便,團體之多礙,種種為害,不可悉數。察貴國今日之時勢,統一語言尤其亟者。”吳汝綸對此深以為然,回國後建議學習日本普及國語(東京話)的經驗,在中國推行以北京話為標準的國語。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吳汝綸(1840-1903),字摯甫,安徽省桐城縣人,晚清文學家、教育家。

光緒二十九年(1903),學部大員榮慶、張之洞、張百熙等人在制定《學務綱要》時指出:“中國民間各操土音,致一省之人彼此不能通語,辦事動多扞格,茲擬官音統一天下語言,故自師範以及高等小學堂,均於中國文一科內附於官話一門。其練習官話,各學堂皆以用《聖諭廣訓直解》一書為準。將來各省學堂教員,凡授科學,均以官音講解,雖不能遽如生長京師者之圓熟,但必須讀字清真,音韻朗暢。”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當時的京師大學堂有著來自五湖四海的不同口音,第一要務就是確立學科語言

宣統元年(1909),清政府設立“國語編審委員會”,正式規定北京官話為國語。宣統三年(1911),清政府頒佈《統一國語辦法案》,但清政府沒有來得及開展推廣國語的工作就在辛亥革命中被推翻了。

中華民國時期,“國語”繼續在全國推廣,並且系統接收西方語言學的理論與方法,使用西方的注音字母和音標。191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召開了讀音統一會,用每省一票的方式議定了“國音”標準,規定“京音為主,兼顧南北”,這種標準音習慣上稱之為“老國音”。

但民國初年,政局動盪,軍閥割據,北洋政府根本沒有能力推行。1924年—1926年,“增修國音字典委員會”修訂了“老國音”,將漢字讀音改為“以北京的普通讀法為標準”,即“新國音”。1932年5月,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公佈並出版《國音常用字彙》,為確立國語的標準提供了範本,為現代漢語標準第一個系統——國語系統。1932年之後的國語廣播,都採取了以《國音常用字彙》為標準的形式,各地的國語標準一致化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國音常用字彙》

隨著電影、廣播、留聲機等新式傳媒工具的普及,承德方言隨著國語逐漸走向全國,成為今天普通話的基礎。但由於戰爭的爆發,國語統一工作陷入停頓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抗日戰爭的爆發打斷了國語的推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民政府非常重視普通話的推廣。1953年,我國以承德市灤平縣為普通話

標準音主要採集地。

1955年10月,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教育部聯合召開了全國文字改革會議,這場會議通過了《漢字簡化方案》,出於對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尊重、突出民族語言文字上的平等精神,名稱上改“國語”為“普通話”,並確定普通話的內容:“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以北方話為基礎方言,以典範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範。”最終普通話作為、現代標準漢語在全國通用,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國家推廣全國通用的普通話。”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全國文字改革會議

現在的承德市灤平縣已被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確定為“全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試點縣和“普通話體驗區”,是普通話標準語音主要採集地,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不僅是承德的文化名片,也依然對全國普通話的推廣起著推動的作用。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語言學概論 . L.R.帕默爾

北京官話溯源 . 林燾

清代的推廣官話運動考析 . 鄧洪波

正音書院與清代的官話運動 . 鄧洪波

試論承德方言與普通話接近的歷史成因 . 戴克良

熱河官話推廣及灤平普通話標準音形成的思考 . 高淑蓮

滿族話與北京話 . 趙傑

旗人語言才能探因 . 趙傑

“聲入心通”: 清末切音字運動和“國語統一”思潮的糾結 . 王東傑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緣谷立場

承德方言是怎麼成為普通話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