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可有些画的情景和现实不一样,这是否矛盾?

影影圈圈


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中国画注重“写意”,油画注重“写实”,讲究“像物象”,讲究“外师造化”,就是以大自然为师,从而,绘画艺术就需要“写生”了,写生的目的,是为了作品中的物象给人“活生生”的视觉效果,问题来了: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可有些画的情景和现实不一样,这是否矛盾?



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可有些画的情景和现实不一样

我们直奔主题,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可有些画的情景和现实不一样,这并不矛盾,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艺术家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夸张的表现手法,来表现人类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而对于过去的和未来的世界,有很多事情是不可预知的,并不是原本真实的样子,


即使是描绘现在,也有些情景和现实不一样,我们举例说明:有一次,一位夫人造访画家马蒂斯的画室(马蒂斯是20世纪的野兽派画家),她发表意见说:“这位妇女的手臂肯定是太长了。”马蒂斯彬彬有礼地回答说:“夫人,您错了,这不是一位妇女,而是一幅画。”

那位夫人,认为马蒂斯应该把画中的人,表现的和现实中的人一样,不应该没有身体比例,但是,马蒂斯却认为,画不必和我们看到的世界一模一样,它完全可以是装饰性的,只要可以大概认出画中的组成部分就行,比如,桌子、椅子、女人的“线条形态特征”,不需要真实的模型或表情,这和我们所看到的真实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总而言之,作品可以用作装饰,就不需要和现实一样。



诗夜城主


如果说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那也仅仅是局限于写实风格的绘画领域,对于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及一些现代绘画的表现形式而言,绘画艺术早已突破了情景再现的功能。


尤其是在摄影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写实风格的绘画形式受到极大挑战,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境地,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如果还将审美习惯定格在绘画的写实性,不仅是对绘画艺术的片面理解,而且对绘画艺术的发展前景也缺乏足够的认知。

不可否认,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更多的人欣赏绘画作品都还停留在画得像与不像的评价标准,至于说艺术内涵和丰富的绘画语言的理解,基本还是少数具备一些审美能力和艺术思维的人的事情。当然,不是说写实主义的绘画风格就是艺术水准不高,恰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安格尔等写实主义绘画大师以及他们的经典写实主义绘画作品更为世人熟知和推崇。


不管绘画风格如何创新和发展,艺术要为大众服务的基本功能还是不应该被完全抛弃的。如果绘画作品都是些大众看不懂也就受不了的创作形式,哪怕艺术价值再高,终将只是极少数人的自娱自乐罢了,失去了艺术存在的最大意义。

我们尊重艺术家的艺术创新思维,但是这不等同于艺术就能完全脱离大众,脱离现实生活。 阳春白雪也好,下里巴人也罢,在不同审美习惯和欣赏角度的人群面前,都可以展现其应有的艺术魅力。


冷军的超写实油画将精细刻画水准表现到极致,不仅受到大众的喜爱,也受到了市场的追捧;陈逸飞唯美、浪漫的写实主义油画能够得到艺术界和普通大众的广泛认可,这叫雅俗共赏;赵无极的抽象主义油画创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虽然普通大众看不太懂,却不妨碍他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中国油画家之一。

绘画之所以成其为艺术,就是因为其丰富的绘画语言和艺术表现力总是能够让不同的人感受到不一样的艺术魅力。如果总是将绘画视为和摄影一样的再现艺术,未免也太过肤浅了些。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惊龙轩


绘画虽说是一种再现艺术,但不是百分百的复制现实。作为艺术,它一定要与现实实际有段距离,艺术与极端的写实主义不相容。一幅绘画作品,如果完全是在妙肖人生和自然的境界,那就不免会把观者的注意力引到非常实际的现实人生,从而脱离艺术作品的审美需求。

举个例子,在西方的很多博物馆中,都可以见到一些女性的裸体绘画和雕塑,比如希腊雕塑《米罗斯的维纳斯》,安格尔的油画《春之仙女》等等,这些都只会让观赏者肃然起敬。但看到一些真实美女帅哥的裸体照片的时候,却往往会诱出性欲,这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照片太真实自然,容易像实物一样引起人的实用态度。雕刻和绘画都会带有几分形式化和理想化,都会有几分不自然,才能使人跳出真实的现实世界,进入一种审美的情感。

绘画是再现艺术,它一定要经过客观化的处理,但作为艺术,它又都是主观的,都韵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虽然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但每个人的情感又不能都凝炼成为艺术。著名的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说,“艺术所用的情感并不是生糙的而是经过反省的” “艺术家在写切身的情感时,都不能同时在这种情感中过活,必定把它加以客观化,必定由站在主位的尝受者退为站在客位的观赏者。一般人不能把切身的经验放在一种距离以外去看,所以情感尽管深刻,经验尽管丰富,终不能创造艺术。”




西海拾翠


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这里的再现有两层意思,浅层的意思是现实再现,更深层的再现是精神再现。

而正是这两种再现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绘画流派。有以再现真实生活为主的现实主义绘画,以古典美学为基准的古典主义绘画,还有以表现精神真实的表现主义绘画。

从时间的角度分析,绘画之所以是一门再现艺术,这源于绘画的起源,人类最早的绘画在原始时期的山洞的墙壁上发现的,这源于人类本能的涂抹欲望,以及替文字性,但随着人类得发展,绘画才变成一门艺术,初期绘画还是一门以再现现实为主的艺术,工业革命的到来,绘画得本体艺术性得到了发展。画家开始关心内心精神的再现,所以会出现和现实不同的场景。这非但不矛盾,反而说明画家对画面的把握更主动,更注重自己的内心真实的情感表达。



三庚阁


此是“意"之作用的结果。

若是绘画皆画得逼真就是功夫到家,那是一种误会,画得特别象是一种学画过程中的初步要求。有了这个过程叫入画。

吴冠中先生直接了当地指出,画画得象不是艺术。此言不谬。世界名画中许多画得不象,而给人的感觉很美。这其实是在所画的"象"上加上了画家胸中的"意",原物就在画作中成了"意象"。意象和象是貌象而神不象的两种特质之物,所以表现的形式不一样。

画中的意象变得更美了的,画作就是更优秀的。等同的就没有艺术美了,如果实物或人还美的话,那纯属一种自然美,毫无艺术美可言。

再现的意象和实物不一样了,有美的有不美的,美的是画家赋予象一种艺术美。这种艺术美越多越好,多了就凝聚成艺术的复合,创造之美。

画得象是相对的,不象是绝对的,关键是看凝聚物象上的感情,思想,意美得凝重不凝重。

世界著名油画作品多不似与不似的意象。这才正常,这才符合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





GoodLuck6868


在中国的艺术观中,“表现”与“似于不似”是很重要的美学观点。

根据“天人合一”、“缘物寄情”和“物我两化”之意向的艺术观,中国绘画一向是强调“表现”对象的,认为再现自然不是艺术家的最高追求,中国画不以模拟一时一地的真实作为艺术的标准,而是在绘画造型上追求“似于不似”。中国每个朝代会有所差异.

简单的概括是: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征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意象性”。

表现特征:“气韵生动”、形神兼备”意境追求






夜郎谷陶源艺术之家


不矛盾,每一个人的画有个人的特色与风格。

杉泽的画都是以山海经里的妖神为主,和现实一点都不沾边,依然受到很多人的喜欢。

所以与现实情景不一样的画也不会矛盾。


千秋鸣雪


绘画是一门“再现艺术”,我想对于这个命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去分析。

第一、我们要明白所谓“再现”绝对不是一模一样的复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艺术从来都不只是一味的在模仿。

第二、艺术是对客观对象主观加工处理后的再现,是物象“艺术化”的再现。(只有艺术化的再现才可以称为艺术)

第三、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内容形象,往往是创作者通过生活体验,审美经验,对生活中所存在的具体“形象”内在审美、情感的概括与艺术化的提炼,他被更多的赋予了创作者主观的精神感受,是内在的真实而不是表面的相像。

总之,追求外在形象的相像从来都不是艺术的目标,“所见之像,竟是虚妄”盲人荷马写出史诗、丘比特射箭总是蒙上双眼、德谟克利特为寻求真理刺瞎自己的眼睛,这些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眼睛看到的东西只可能是千篇一律的表象。只有用心才能洞察事物的本质,才能看清真相。而这也艺术表现所一直追求的。

因此,艺术作品中的形象与现实中的不一样是不矛盾的。





意简美术


不矛盾,就中国山水画。在对景山水写生创作而言,那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妙之处,也是其“外事造化,中得心源”之说的由来。

情景再现是强调写生是看山之“神气”,而不是仅仅对绘画情景的细微细节之把握,是将感化自己的景象以最准确的笔墨表现出来,抓住最本质的“神”,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

情景和现实,这种绘画再现艺术现象的一方面归咎于感悟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是技法问题的成熟性问题。

中国画山水画,如果交待清楚,那就失去了中国画的韵味。中国山水画情景再现,只是在局部或者是某个细节有所可取之处就足够也,关键是要对景物感受的准确性表达。这样,原本平淡的情景再现时会是一番新的景象,变得气象万千,流光溢彩。


曙艺文化传播


一点儿不矛盾。

从文艺复兴一直到19世纪之间的几百年,绘画都是基于科学的原理,力图达到人力所能及的真实,写实在19世纪以前几乎是绘画的唯一主题

直至19世纪摄影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众多画家面临失业,才开始探讨绘画的其他不可替代功能。

于是印象派画家们纷纷带着家伙什儿到户外去写生画风景,一直发展到后印象派梵高、高更、塞尚时期,这3位大师纷纷认同主观绘画要比客观绘画更重要,绘画不再以写实为最终目的,表达画家本身的体验和情感成为绘画的主题。

从后印象派到当代之间又发展出了众多的流派和艺术社群,归根结底,艺术家们利用绘画这一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各自去探索自我表达的边界,用画笔去理解自己所处的世界。

而您提到“有些画的情景和现实不一样”,这是太正常的事情了。

哪怕是最写实的画家们创作的过程都是用双眼作加减法的过程,为了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画家们会在面对的场景上进行二次创造,一切皆服务于他们最终想表达的主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