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寫記敘文好方法:一個觀點,兩個故事

寫記敘文好方法:一個觀點,兩個故事 | 胡老師課堂

在初中階段,我們的作文類型多是記敘文,想寫好記敘文就要讓內容富有吸引力,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胡少明老師從多年教學經驗中總結出“一個觀點,兩個故事”的作文章法,對於中學生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胡老師簡介

少明老師,中學語文高級教師、媒體撰稿人,羅湖區“十佳功勳園丁”。有自己的作文教學理論,鼓勵學生從課本取材,寫出有文化、有文采、有文眼、有思辨的滿分作文。現主持深圳市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讀寫融通教學實踐研究”,能夠與初三的師生家長共同把摸中考作文脈搏跳動的規律。熱愛出遊,醉心創作,有多篇文章獲專業獎。

寫作緣起

我是從高三直接下初三的語文老師,習慣了指導學生寫議論性的散文。不論是高考還是中考,作文題目都是文體不限,於是我就以不變應萬變。好多年來,成績都是不錯。不過也吃過虧,去年中考前的二十所學校初三聯考,我校的幾位優秀學生就沒有拿到作文高分;好在中考時交了好運,語文95分的有好幾個,作文應該有三十八九分。

我考慮,還是不應抱有僥倖心理,必須教會學生拿滿分的方法,不管閱卷老師有什麼癖好。先教記敘性散文,再教議論性散文,用自己最好的作品迎接中考的檢驗。

根據教學效果和進度,國慶假期前,我讓學生以以“雖無字,常讀便是書”為題,要求完成寫景抒情、託物言志的作文。題目有一定難度,學生比我想象的要好,每班都有佳作數篇,我全都收上來,分類進行點評。結果發現,用形散神不散的章法行文,內容相對鬆散,主題比較膚淺;文章質量遠比不上開學第一週就強調必須學會的用“一個觀點,兩個故事”章法行文的作品。仔細分析之後,最後決定提倡“一個觀點,兩個故事”的作文章法,希望同學們人人都能學會用會。

關於文章法度,韓愈說過:

写记叙文好方法:一个观点,两个故事 | 胡老师课堂
写记叙文好方法:一个观点,两个故事 | 胡老师课堂

“衡湘以南為進士者,皆以子厚為師,其經承子厚口講指畫為文詞者,悉有法度可觀。”

初中生寫記敘文也要注意講究“法度”。湖南演講與口才學會劉湘酃會長說,所謂的演講其實就是一個觀點,兩個故事。寫好記敘文也需要有一個主題,兩個故事。這主題、故事就是法度

一個觀點,兩個故事。不管故事是自然中來,還是從社會中來,最後必然落實人生感悟上。人生感悟是文章的觀點,也是文章唯一的主題。

写记叙文好方法:一个观点,两个故事 | 胡老师课堂

寫故事要簡潔,跟主題有關的才寫,沒關的一定不寫。故事要寫出文采,用文采給讀者留下美的第一印象。

敘寫故事之後,要揭示事件的真相,事件的真相才是作者感悟的基礎,是聯繫社會、人生的出發點和歸結處。人生經歷或體驗要緊扣第一個故事裡包含的觀點傾向,人生的經歷或體驗與前面的故事越相似相近,或者越相反相對,越會被閱卷者認同。作者的感悟要深刻,能關照文章的選材和立意,能表現出社會的普遍性,讓閱卷者甚至是讀者產生共鳴。

思路可以提煉為:(自然、社會)故事+真相+人生(經歷、體驗)+感悟。

許多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如畢淑敏、林清玄經常用這種方法寫散文,作品因此成為經典,深受廣大讀者喜愛。

例文

《節令是一種命令》

畢淑敏

夏初,買菜。老人對我說,買我的吧。看他的菜攤,好似堆積著銀粉色的乒乓球。我說,這麼小啊,還青,遠沒有冬天時我吃的西紅柿好。

老人不悅地說,冬天的西紅柿算什麼西紅柿!吃它們哪裡是吃菜,分明是吃藥。老人接著說,那是溫室裡煨出來的,先用爐火烤,再用藥燻,讓它們變得不合規矩的胖大,用保青劑或保紅劑,讓它們比畫的還好看。人裡面有漢奸,西紅柿裡頭也有奸細呢。冬天的西紅柿就是這種假貨。

我慚愧了。多年以來,被 蔬菜中的騙局所矇蔽。那吃什麼菜好呢?我虛心討教。老人的生意很清淡,樂得教我,說道:記著,永遠吃正當節令的菜。蘿蔔下來就吃蘿蔔,白菜下來就吃白菜。節令節令,節氣就是令啊!人不能貪心,你用了種種的計策,在冬天裡,搶先吃了只有夏天才長的菜,夏天到了,怎麼辦呢?再吃冬天的菜嗎?顛了個兒,你費盡心機,不是整個瞎忙活嗎?

我買了老人的西紅柿,慢慢地向家中走。他的西紅柿雖是露地長的,質量還有推敲的必要,但他的話透著一種晚風的霜涼,久久伴著我。

人生也是有節氣的啊!

春天就做春天的事情,去播種;秋天 就做秋天的事情,去收穫。夏天游水,冬天堆雪。

少年需率真。過於老成,好比施用了植物催熟劑,早早定了型,搶先上市,或許能賣個好價錢,但植株不會高大,葉片不會密匝,從根本上說,該歸入早夭的一列。老年太輕狂,好似理智的幼稚症,讓人疑心腦海的某一部分讓歲月的蟲蛀了,連綴不起精彩的長卷,包裹不住漫長的人生。

年輕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不必厚此薄彼,顯出對某道工序的青睞或是鄙棄,那是對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種淺薄而愚蠢的勢利。

作品分析

市場買菜的故事,也就是文章寫的第一件事。文章寫的第二件事是作者概述人生有不同的階段,各個階段有自己的特點,如少年率真應該,老了不能輕狂。年輕年老都是生命的流程。抽象的生活經驗通過生動具體的比喻描繪出來,聽之有聲,視之有色,觸之有溫度。

買吃蔬菜與觀察人生有極大的相似,正因為兩件事關係這麼緊密,所以讀起來沒有一點鬆散的感覺。畢淑敏不是把自己的人生體驗單獨成段寫,而是把它融入到社會的人生怪事當中,儉省了許多筆墨。

文章兩件事共同反映一個主題:不論自然還是人生,節令就是命令,不必違背也不能違背。否則就“是對造物的大不敬,是一種淺薄而愚蠢的勢利”。這是作者在文章中的感悟,極有高度,也極有深度。

學生範文1

河流雖無字,常讀便是書

桂園中學初三(12)班 丁百川

山川是不收卷的文章,日月為你掌燈伴讀。

——題記

那是在去年的夏天,我隨父親來到了武漢長江。一上船,便立刻感受到了河水的奔湧。船漸漸駛離岸邊,眼前的景象越來越開闊。立於船頭,一眼望去,天色與江水相接,風捲起陣陣白浪打向船來。一時間想到了范仲淹的“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只不過,天上不見來往的沙鷗,只見鉛灰色的蒼穹。不禁又令我想起毛澤東的詩句:“鐘山風雨起蒼黃。”同樣的滾滾江水,不同的地點,卻引發了我對於廣闊時空的想象。當年,千里外的南京,重重防線都被人民解放軍突破,萬里長江不是天塹。今天的我,注視著奔騰不息的江流,彷彿聽到了當年戰士們衝鋒的號角,勝利的歡笑……

說到河流,我又想起了故鄉的河。

第一條河流經我的出生地湖北。每年回到湖北,首先便要去看望一下這條河。這條河雖說沒有長江的廣闊,沒有黃河的洶湧,但它盛放著我似水的鄉情。每至黃昏,就是這條河最美麗的時刻。暮色四合,夕陽和雲彩都浸泡在河水中。站在河堤上,可見漫天的蒼茫,可見堤下嬉水的孩子……落日、河水、行人一切都顯得那麼和諧。我喜愛在這時沿河堤漫步,迎著沁涼的晚風,欣賞漫天的紅霞。堤上的蓬草高高豎立,守望著堤下的田野、小路以及靜靜吃草的老牛。

這一切彷彿亙古如斯。倘徉此間,感覺時光都放慢了腳步。

第二條河流經我的老家江西。跟前兩條河相比,這條河更顯得秀氣溫婉。它細小,無聲地穿行在故鄉的平林田疇間。雖說默默無聞,卻也流過了幾百個春秋。故鄉是個古村,這條河就如一條透明的綢帶點綴了寧靜的故鄉。春夏之際,河水清涼乾淨,不少村民都用河水洗衣、灌溉。沿河有一條小路,路旁林木茂盛,秋冬之時,雖說枯葉飄零,卻也為河流增添了疏朗與靈氣。

品讀故鄉的河,我看到了時序變遷,感受到故鄉的風土人情,也如河水般細水長流。

“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行走在不同的江河邊,河裡的流水、堤岸的綠樹還有河文化的故事,賦予了我不同的感受。河流雖無字,常讀便是書。

親近自然,便從品讀一條河開始吧。

習作分析:

丁百川寫《河流雖無字,常讀便是書》是經典的散文筆法,視通萬里,思接千載,形散而神不散。

“到了武漢長江”,就“想到了范仲淹的‘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又“想起毛澤東在千里外的南京的不朽偉業和經典詩詞,最後“想起了故鄉的河”。“形”是大江河小溪流,“神”是在各地的感受——“行走在不同的江河邊,河裡的流水、堤岸的綠樹還有河文化的故事,賦予了我不同的感受”。

學生範文2

土地雖無字,常讀便是書

桂園中學初三(12)班 鍾尚霏

一片土地,只知它的美麗,殊不知它的經歷。許多年前,一個當水兵的叔叔對我講起每當他遠航歸來,在踏上岸的一剎那,就像發瘋似的 趴在土地上面滾來滾去,像與母親分開多年的孩子,在母親身上撒嬌,拼命地吸吮著土地的氣息,許久,才能有力量站起來。當時還小,聽叔叔講得如此生動,哈哈大笑,笑叔叔的動作和叔叔這顆幼小的心靈,叔叔只是微微地撇了撇嘴。

幾年後偶然的一次機會,我乘船從重慶沿江而下,中途在萬縣微做休息。一直到武漢下船,對岸毫無知覺,一點都沒有叔叔表達的那種感覺,我就微微笑一笑,回頭看長江,只不過是一條細細的河流,如同上帝在山川大地上不經意間劃出的一條線。

不知多久,再次乘坐此船沿重慶到武漢,中途也還是稍作休息,只是在船上看江水托起萬家燈火,山影雲影點點滴滴都如情似夢,遙想大海一片,輕舟一葉,群鷗萬點,鋪開無垠的湛藍。那一夜的夢走得很遠,三天兩夜的航程,只是那麼一個瞬間。然而,下船時,再踏上那片土地時,我的腿突然發軟,一下子跪在地上,彷彿再也站不起來。這時我想起叔叔對我說的,我撇了撇嘴,但我猛地發現是我離這片土地太久了!

那一夜晚,依然是燈火萬點,依然是江濤聲聲。萬籟俱靜的時候,一支歌從遠處悠悠飄來:聽說你將遠渡重洋,到國外開創錦繡前途,送你一把故鄉泥土,它代表我的叮嚀和祝福,今後無論你在何處,別忘了這把故鄉泥土,除了對我綿綿的思念,請堅守這塊神聖國土……這把泥土,這把泥土,春雷打過,野火燒過,杜鵑花開過,你我曾經走過。輕歌如訴,讓此時的我潸然淚下。

那一刻,感覺我的血脈在賁張。冷靜之後沉澱下來的,不只是一種回憶,也不只是一種追尋;那是生命中生生不息的一種情感,是一本閱讀不完的史書。從此,每當離岸遠行,心總是那麼猛地一沉,嚎啕大哭,彷彿失去了什麼重要的東西似的。

大海浩瀚,然而它沒有土地的沉厚;甲板堅硬,然而它沒有土地的溫情。離開土地,一切飛翔,一切夢 幻,一切向往,都 那麼蒼白,那麼軟弱。

習作分析:

本文選擇了兩個比較相似的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聽來的,第二個故事是親歷的。聽來的故事有普遍性,因為它的主人公是水手,長期離開土地;親歷的故事有現實性,因為它的主人公是經歷者,事實勝於雄辯。真相是“我猛地發現是我離這片土地太久了!”

是啊,航行水上,漂泊太久,就會把自己固定在長久沉浮的環境中,會變得越來越感懷和脆弱,容易陷入無邊的焦慮和恐慌;失去自己的定位,失去了自己存在的價值感;甚至抱怨天,抱怨地,抱怨命運,產生滿腔的怨氣,滿腹的牢騷。而一旦踏上岸,踩在堅實的土地上,踏實產生的美特別令人激動。

作者再借歌詞概括也印證普天之下的遊子漂浮的人生體驗,應該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生體驗,為最後的感悟打下最堅實的基礎。

文章末尾抒發人生感悟是瓜熟蒂落,水到渠成。這是文章的觀點,也是文章的主題。

學生範文3

梅花雖無字,常讀便是書

桂園中學初三(13)班 郭子傑

我不是第一次賞梅,但是把賞梅當作閱讀經典名著,細心地翻閱、慎重地品讀,這還真是第一次。

在一年冬日,我在家中獨自一人,頗感些無趣,於是就決定去北環大道旁的一處梅園賞梅。深圳由於在中國南部,而且瀕臨南海,冬天自然不算太冷,但“梅花香自苦寒來”,這也導致深圳的梅花盛開時間晚。

我來到梅園,看著一棵 棵樹枝上開滿了朵朵紅豔的梅花,不禁感嘆道:“好一片壯麗的梅花盛景!”走進梅園,一朵朵小巧的,紅嫩的花接連不斷地映入我的眼簾,這又讓我感慨萬千。

來賞梅的遊客千姿萬態,有的駐足觀賞,久久不動,看完一朵又接著看另一朵,好像在讀不同的梅花所含有的不同經歷;有的是專業攝影師,揹著沉甸甸的大包,扛著像“長槍短炮””似的攝相機,仔細挑選自己認為最精美的一朵梅花,對著其不斷拍攝,直到拍攝出令自己滿意的一張;還有一對對甜甜蜜蜜的情侶,牽著手,走在朵朵梅花旁,雖說不及桃花、櫻花般浪漫,但其中的意境卻絲毫沒有減少。這時,一位老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不斷地去聞梅花的香味。

我走到他身邊 ,不解地問:“您為什麼不斷地去聞梅花呢?”老人並沒有直接回答我,而是聞了聞旁邊的梅花,說:“真香啊!你也來聞聞。”我聽從老人的話,上去用鼻子聞了聞,卻沒有聞到什麼香味。老人笑了笑離開了,但在他走時,一個本子掉了下來,我撿起來看了看,發現裡面全是老人做善事的記錄,我跑去還給了老人,老人對我笑了笑。我有些疑惑,難道這個本子是老人給我的提示嗎?

回家後,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突然,我想起林清玄先生寫過一篇文章,講的是一個窮人到富人的家裡討飯吃,看到富人的院子裡種有梅花,於是就上前聞了聞,但他竟聞到了富人養了十幾年的梅花,都沒聞到的梅花的香氣。這與我所遇到的情況相似。

此時,我感悟出一個道理:一個人的品質其實是和梅香相似的,是無形的,是一種氣息,我們如果先是欣賞花的外形,就很難知道梅花有極淡的清香,我們如裡不能細心體會,也難以品味到一個人隱在外表內部的人格香氣。

在這個冬日,我與梅花有了親密接觸,用心品味了其中所蘊含的深刻道理。

習作分析:

本文也是遵循“一個觀點,兩個故事”的章法行文的。只是體式有點變化。作者把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體驗這一個環節,融匯到第一個故事當中。這樣一來,第一個故事的內容顯得內涵特別豐富。

專題總結

如果做辯證的思考,可以發現“形散神不散”是有問題的,至少不是最好的。因為“形散”就是不緊湊,就不如緊湊的好;“神不散”就是思想感情、主題主旨不分散,離開主題集中、離主旨專一還有兩段距離。兩種章法,都是文章家總結出來的,相對而言,我覺得“一個觀點,兩個故事”更能讓學生寫出高質量的作品。

來源 | 深圳教育報刊總社《深圳青少年報•中學週刊》

感謝瀏覽

深圳少年派

在這裡,我們

一起學習、一起進步、一起成長

写记叙文好方法:一个观点,两个故事 | 胡老师课堂

合作電話:0755-8352179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