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参天之木必有根!宜宾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祠堂俗称“家祠”或“家庙”,“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是同姓族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其中有宗祠、支祠和家祠之分。

祠堂有多种用途。除了“崇宗祀祖”之用外,各房子孙平时有办理婚、丧、寿、喜等事时,便利用这些宽广的祠堂以作为活动之用。另外,族亲们有时为了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也利用祠堂作为聚会场所。

参天之木必有根!宜宾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据宜宾研究四川移民姓氏文化的学者陈伟平先生提供宜宾部分家谱中祠堂线索,清代至民国,宜宾有十九个家族祠堂。由于历史原因,宜宾城区的众多祠堂建筑今已不存,在部分乡镇也保留不多。它不但是宗亲家族在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也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象征民俗文化的代表。因此,宜宾城内的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和文化研究价值。

城内十九家祠堂:

宜宾城区的十九家祠堂分别为钟家祠堂(今县府街)、连家祠堂(今青年街)、周家祠堂(涌泉街,尚余有部分建筑照片)、叶家祠堂(北正街,余有大门山墙及部分建筑)、冯家祠堂(今女学街中学旁,建筑保存完整)、 郑家祠堂(两个,一在今刘臣街,一在今将军街)、黄家祠堂(今文重街小学)、 杨家祠堂(鲁家园)、龙川黄氏祠堂(具体地址不详)、赖家内祠堂(今西郊街道新建村)、赵家祠堂(据家谱记载在东门内天官府)、马家祠堂(今江北马家祠)、凌家祠堂(今翠屏区宗场镇)、陈家祠堂(今翠屏区宗场镇)、谢家祠堂(据家谱记载在北关外麻糖坝)、聂家祠堂(抗建路,现宜宾百货公司仓库)、罗家祠堂(据家谱记载江北吊黄楼雷辟石)和钟家祠堂(走马街,上世纪四十年代毁于火灾)。

参天之木必有根!宜宾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在宜宾众多老人记忆中,当年遍布宜宾全城的大小祠堂,一般建筑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高大的厅堂、精致的雕饰、上等的用材,成为这个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象征,几乎用尽巧工、不惜成本。祠堂大多集建筑、雕刻、绘画、书法、文学于一体,结构宏伟、工艺精美,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久远的传统文化。

大部分祠堂建筑多数都有堂号,堂号由族人或外姓书法高手所书,制成金字匾高挂于正厅,旁边另挂有姓氏渊源、族人荣耀、妇女贞洁等匾额,讲究的还配有联对。如果是皇帝御封,可制“直笃牌匾”。祠堂内的匾额之规格和数量都是族人显耀的资本,有的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表明族人得过功名。一般来说,祠堂一姓一祠,旧时族规甚严,别说是外姓,就是族内妇女或未成年儿童,平时也不许擅自入内,否则要受重罚。

城区女学街冯家祠堂:

目前宜宾在女学街保存较完整的是冯家祠堂,李庄古镇也保留有张家祠堂,这些都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值得研究和欣赏。

翠屏区女学街有民国老建筑冯氏家祠,是宜宾市老城区内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祠堂建筑。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左右,坐北朝南,四进四合院,建筑面积1212平方米,砖木结构,硬山构造,穿斗结构,室内置有望板,共有前中后三个厅。前厅面阔三间15.5米,进深四间7.8米。中厅面阔四间15.5米,进深四间8米。后厅面阔三间15.5米,进深四间7.5米。祠堂大门侧石刻对联,上联:“承大树家声本荣枝茂”,下联:“饮金沙江水源远流长”,墙体砖上铭文“冯氏家祠”。

冯氏家祠所涵盖的建筑型制、祠堂布局、祭祀礼仪以及家谱、传记事略等,反映了民国时期宜宾民居建筑文化形态,是研究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地方史的重要资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2011年4月初,冯氏家祠被列为宜宾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

李庄镇张家祠堂:

张家祠堂位于李庄镇同济社区,始建于清代道光十九年(1839年),由张师德为首的张氏族人集资660两银子,从族人手中购得的大宅,为表达张氏子孙爱敬祖先之心,专辟为追远根本的宗祠之用。

张家祠堂坐南朝北,古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原为二进院落式四合院建筑,硬山抬梁加穿斗式木构造,小青瓦屋面,地面为青石铺地。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前殿现已改建为现代式建筑,中殿正面为楠木,精心雕刻的槛窗、橙墙共28扇,通面阔六柱五开间28.3米,通进深四柱落地9.5米。后殿正房与厢房搭交而成,正房通面阀四柱三开间30.3米,通进深五柱落地10.1米。

这座宗祠的主体为四合院式木结构建筑,上为正祠,下为厅房。其厅房的50扇窗门(现尚存24扇)别具特色。每扇窗长2米,宽0.6米,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鹤,50扇窗共百只仙鹤,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飞彩流云,谓“百鹤祥云窗”。据李庄《张氏宗谱》记载,这座张家祠堂里的每扇窗门,雕刻工价都要14两纹银,相当于清朝一个正一品官员的一月俸银。我国著名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时也为这样精湛的建筑艺术而赞叹,曾将张家祠百鹤窗、文昌宫、奎星阁、禹王庙九龙碑并称为“李庄四绝”。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央博物院及所属数千箱国家级珍贵文物曾历经艰辛转运来李庄,就放置在张家祠内保存,长达五六年之久。这期间,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馆、中国营造学社、金陵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家国家级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纷纷迁驻李庄,知名专家学者云集,使这里成了抗战后方的文化中心之一。

2005年,此处成为“中国李庄抗战陈列馆”。四川省人民政府于2007年公布张家祠堂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宫村赵家祠堂:

赵家祠堂位于宜宾市翠屏区双城街道(高店)天宫村,修建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坐北朝南,现存建建筑有正房、厢房,其余已毁。正堂为带前底构造,开间五间24米,堂屋为庭堂造式,四柱三间,次间为九柱八间,进深10.6米,穿斗结构,十三架椽,上下两层。东厢房残存一间,单坡屋面,五架椽,上下两层,西厢房残存三间,单坡屋面,五架椽,上下两层。装修为木装板,方格窗,龟背锦窗,竹编墙,素土地面,小青瓦屋面,封火山墙,正堂隔断残存局部图案。

西郊街道刘氏祠堂:

刘氏祠堂位于西郊街道天池村,建于民国时期,为刘氏家族所建祠堂。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由门房、东西和房、正房围合成四合院布局。四阶垂带踏梯至门房,门房为八字槽门,双开木板门,雕刻精美戏剧人物。

刘氏祠堂墙为砖结构,门高3.1米、宽l.35米,额枋阴刻借书“刘氏宗祠”。门柱阴刻对联,厢房抬梁结构,面阔四柱三间7米,进深四柱三间6米,正房为抬梁木结构,面阔四柱三间20米,进深五柱四间l2米。屋面为悬山顶小青瓦屋面,四周墙为方砖错砌,成“山”字形围墙,竹编篱笆墙,素土地面。

此外,翠屏区还有位于思坡镇金城街4号的吕家祠堂,建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448平方米,四合院布局。位于赵场街道芝麻村的薛家祠堂,建于清代,祠堂原占地220平方米。位于翠屏区金坪镇中心社区的韩家祠堂,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为韩氏家族于中华民国二十年(1931年)辛未年造,平面为四合院,现存门庭、厢房和正房。

参天之木必有根!宜宾的老祠堂,你知道有哪些?

你还知道宜宾有哪些祠堂?欢迎评论留言,告诉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