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你认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野骆驼9005184025938


题主好,小弟谈谈我的个人看法,从心态、危害、以及自我认知三个进行阐述:

第一: 不知足是一种心态,过了这个点就是贪。小贪可以理解也是人之常情,可是贪是没有止境的,此心态一有则后患无穷。

第二:危害。不知足会引起别人不满,利益面前最是显露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故事数不上数,我就不多赘述。

第三:自我认知。自己缺乏对自己的清楚认识,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在哪里,心里没数。是会吃大亏的。


人生拯救记录


俗话说,知足常乐。

很多人把知足,当成一种安贫乐道。其实老子的本意,不是如此。

《道德经》说,“祸莫大于不知足”,懂得知足的人,才能常足。真正富足的人,常以知足心态行事!

大多数祸害的根源,源自人性的弱点:贪得无厌。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古代的帝王,当了一国之君,并不满足,还要四方征战,扩大自己的疆土。战争带来的祸害,首先冲击底层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子说,天下有道,太平时期,马儿得以卸下戎具,为耕田、畜牧所用,人民安居乐业;而天下无道,征战时期,即使是怀孕足月的母马,也被拉上战场,可怜的母马在郊外生下小马。动物尚未如此,更别说人了。

有道和无道之间,是人的欲望。人能自控欲望,就是有道;人被欲望所控,就是无道。

祸害最大的根源,源自人性的贪婪,不知足,贪得无厌。

知足,是一种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贵。

有的人说:“我一点都不物质,每天下午能吃上一块抹茶点心,加一杯咖啡,就很知足了。为什么别人还说我物质?”

我调侃说:“抹茶点心和咖啡,也是一种物质。”

这个案例,是告诉大家,知足,是一种心态,是一种自控力,不是别人对你的评价。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同,无论你怎么做,都有人对你不满意。

每个人,把自己月收入的30%,花在吃穿行住上,是一个正常的生活指标,也是应该的,否则,就会变成人见人嫌的抠门鬼,也无法促进经济增长。

问题在关键,在每个人的收入不同。

有的人月薪3千,有的5千,有的1万,有的3万,有的更多……

那么,每个人花费的30%,金额就不同。

收入是每个人的隐私,所以,你的言行和欲望,是否知足,是否自控,只有自己最清楚,别人是不知道的。

笔者吃饭的时候,亲耳听到旁边一个美女打电话抱怨。

她每月收入5千,却把3千花在美容院,2千用来买衣服、鞋子、包包;然后每个月都月光,还要家人补贴;而且她认为女人要美,天经地义,不认为自己花钱的方式有问题。

这样的人,这样的理念,就是失控,就是不知足。长期下去,一定会卷入财务的危机。

笔者认识一个朋友,她在网上贷款3万做生意,结果是个坑,现在利滚利,已经滚到十几万。非常可怕!她到处低声下气求人,借钱还债,焦头烂额,钱和债务的纠缠,把她变成鬼,什么事都能干得出来。

有些涉世未深的学生,被欲望驱使,走上歧路。一开始只是想贷款几千块,买一个名牌手机,结果还不上,利滚利,贷款几千元,最后变成几十万,还不起,就被人恶意催债,最后选择自杀。这样的新闻,网上经常爆出。

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活生生的案例,都不足以让人觉醒,可见人迷失有多深。我再强调一次,每个人,都必须重视:

知足,是一种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贵。

真正富足的人,常以知足心态行事,小心驶得万年船。

老子说:“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真正知足的人,会常足。

如何理解这个概念?

知足的反面,就是不知足,贪婪。因为贪婪而导致投资失败的案例,举不胜举。本来很有钱的人,因为疯狂的扩张,盘子做得太大,风险也大,一败如泰山倒。

日常生活中,知足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收支平衡。长期入不敷出,那样的生活,是很艰苦的。没有钱,可以憋死英雄。

常以知足心态行事,小心驶得万年船。

人的一生,无论做什么事,根本上,都围绕一个“钱”字。只有把赚钱和花钱的关系,捋清楚,理念对,方法对,你才能控制钱。否则,人都会被钱驱使,财务不自由,人就得不到自由。

老子《道德经》,是从根本上,修正一个人的思想和心态。这个过程,古人称之为修道。

修道,并不是点支香,打坐,不闻不问。

修道,是用正确的理念,做正确的事,事关每一个人的日常。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修身养性,才能平安富贵。




天道仙子


《道德经》,“祸莫大于不知足,”你认为揭示了怎样的人生道理?

“祸莫大于不知足”的意思是祸患没有比不知足更为严重的了。

一个人知道满足心里就会快乐,痛淡而且对于身心健康有利。相反则焦躁不安。

一个人如果受贪欲的支配,那么将会万劫不复,老子非常推崇“知足。”

知足是一种自控力,能做到知足的人才能平安富贵。知足的人才会常足.

老子的《道德经》是从根本上修正一个人的思想和心态。

人们不知道珍惜现有的,过分追逐名利必然会招来灾祸和不幸。

如果你不知足,人的欲望永远没有停止,不会满足,永远停在烦恼痛苦中。

人生应该在恰当的好处是要晓得刹车止步。我们要从老子的大智慧中获得人生的真谛。





蟹小鱼


孔子也说:“不知天命,不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诉求。否则,不切实际的欲望、不择手段的侵掠,必定头破血流、善心泯灭、道德沦丧,带来人类的悲伤,文明的浩劫。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果报,如影随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爱无为之德,节制私欲和贪婪,就能释解冤仇,远离灾难。

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是要求我们"知足常乐",是一种聪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决不是胸无大志的消极表现。

《道德经》是老子之作,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由此可见,《道德经》在古代乃是文韬武略的治国之典。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后人们也继承了孔孟之道和老子的思想道德之本。其实,就道德的含义来说,老子的《道德经》是确实诠释了道德的精髓。


子藤


知足,可以有这样的理解,即是“知”足够充实。显然唯有在人的认知足够到位,达到充实的程度,才具有把事情做好的条件。当人具备这样的条件时,人的内心自然是自信的,所以做起事来会自然而然,没有造作,一切水到渠成。

相反,如果不知足,就是“知”没有积累到足够充实的地步,如此就不具备把事情做好的条件,自然无法让自己得到好的结果。及人不知足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为“贪”,故而及人有了贪心,即为表现出不足之相,匮乏之相。

同时,要人知足,也暗含了让人立足本分,把能做好的该做好的切实做好的意思,如此让自己从脚下做起,一点点的锻炼自己,实现由内而外的发展。而不是好高骛远,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从而让自己总是原地踏步。

再者,及人不知足,贪求过度,实为取祸之道。不具备做某事的条件,却一定要去做,由此不仅让自己付出的成本无法获得回报,更是可能将自己置于极为被动的境地。故而才说,祸莫大于不知足。


本然同在


《道德经》饱含人生智慧,其"无为”的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指导人们以德为本,清净无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源与老子《道德经》中劝人“节制欲望"的重要思想。意思是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个人生存,最大的祸害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莫过于贪得无厌的欲望。劝人知足常乐,凡是顺应自然无为之道,尽心尽力去做为,但不要妄为,即"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认为:不要过于在乎个人名利,而应该为道是求,必须保持恬淡无欲,归真返朴、少思寡欲的思想,不为个人名利等外物所累,不为自己私欲而心神不宁,始终保持一种“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若人人信守此人生准则,则整个社会风气将大大好转,思想素质提高了,能更好地发挥人的聪明才智,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知足的人,会减少贪求,顺心自然,无忧无虑,泰然自若,远离羞耻与侮辱之事,知道适可而止,就能减少危险,可以长生久安。

孔子也说:“不知天命,不为君子。"人要有自知之明,要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满足自己的欲望与诉求。否则,不切实际的欲望、不择手段的侵掠,必定头破血流、善心泯灭、道德沦丧,带来人类的悲伤,文明的浩劫。

"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果报,如影随行。"遵循自然之道,力行慈爱无为之德,节制私欲和贪婪,就能释解冤仇,远离灾难。

所以,"祸莫大于不知足"是要求我们"知足常乐",是一种聪明的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幸福之源,决不是胸无大志的消极表现。

用陶渊明的诗做总结:"智者乐山山如画,仁者乐水水无涯。从从容容一杯酒,平平淡淡一杯茶。"


秋水长天H


“祸莫大于不知足”揭示了“知足常乐”这一人生道理。

此句,出自春秋时期老子《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我们可以先理解下文义,再总结一下给后人带来的启示。

一、“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出处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春秋时期·老子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憯(cǎn)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这章从字面意思上是说:治理天下合乎“道”,把战马退还到田间给农夫用来耕种。治理天下不合乎“道”,连怀胎的母马也要送上战场,在战场的郊外生下小马。

最大的祸害就是不知足,最大的过失是贪得无厌。知道何时该满足了的人,永远是满足得。

二、“祸莫大于不知足”的启示

1.从原文中看

张松如在《老子校读》一书中写道“至于‘寡欲’、‘知足’的提出。对当时封建贵族领主集团的无厌欲求,无异于是一个强烈的抗议。”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主要反映了老子的反战思想。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频仍,这就给人民得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对此,老子提出自己的主张,分析战争的起因是统治者贪欲太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求统治者能知足常乐。

2.从个人角度看

胡寄窗在《中国经济思想史》中说“寡欲的具体表现是‘知足’。老子学派把知足看得非常重要,以为知足可以决定人们的荣辱、生存、祸福……”

“知足”的重要性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也可感受到,文中有句“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也就是告诫人们,过分追名逐利必定要付出更多代价;过分积敛财富,必定会遭致更为惨重的损失。所以说,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平安。

孟子曾言“养心莫善于寡欲”,人的欲望是没有止境的,正所谓“欲壑难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时刻提醒自己“寡欲心自清”“祸莫大于不知足”,把心放平放正,还有什么事情能让你为之烦恼呢?

知足常乐,但也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您的生活定会充满阳光,幸福围绕。


不定时读书


古代的帝王,当了一国之君,并不满足,还要四方征战,扩大自己的疆土。战争带来的祸害,首先冲击底层人民。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老子说,天下有道,太平时期,马儿得以卸下戎具,为耕田、畜牧所用,人民安居乐业;而天下无道,征战时期,即使是怀孕足月的母马,也被拉上战场,可怜的母马在郊外生下小马。动物尚未如此,更别说人了。

有道和无道之间,是人的欲望。人能自控欲望,就是有道;人被欲望所控,就是无道。

祸害最大的根源,源自人性的贪婪,不知足,贪得无厌。





国学紫微


这是易经解释的道理。易经讲物极必反。反的时候就走向反面。所以老子讲知止不殆。见好就收是智慧。符合大道的规律。就像他说的知足者富。中国字《正》就是止于天者正。天就是道,以道为准。而道像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止于道就是做事以付出贡献为标准。如果以索取为目的就是会因为背道而驰而惹祸上身。老子讲的“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就是以道为准就能长久安全。


低调的网红


传说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传的道是太上老君的阳阴阳大道,道德经就是以阴阳大道的法则规范物质的行为,任何事物过度就扰乱阴阳平衡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道是阴阳大道,德是行为也可以理解为物理化学性质。不是现代人理解的道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