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2 從“德育課程”到“課程德育”丨課程思政:教在今天,為了明天

陝西省中小學思政課大練兵活動增加學科德育組別,我們非思政課教師在活動中深刻感受到了思政課程的無窮魅力,同時也增強了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突出思政、注重育人的高度自覺。在我看來,做好課程思政工作需做好以下三點。

從“德育課程”到“課程德育”丨課程思政:教在今天,為了明天

本文作者張宏

第一,課程思政貴在"潤物無聲"。作為語文教師,如何將思政元素巧妙融化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滲透在學生靈魂裡,這不僅關乎教學的組織實施,更是對教師教育信仰、教學理念、綜合素質和課堂藝術的綜合考量。語文作為基礎學科,本身就有著豐富的德育底蘊和思政內涵,讓祖國的大好河山轉化為學生的愛國之情,讓優秀傳統文化滋養學生的家國情懷,讓充滿硝煙與戰火的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愛黨之情、報國之志,這不僅豐富了語文教學的生動性,也昇華了語文課的思想性和崇高性,在學生心田種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種子。比如,教朱自清的《春》,我會帶著學生讀出自己心中的春天,讀出字裡行間的喜悅感,讀出以《春》化人的生機與希望;教毛澤東的《紀念白求恩》,我會在文章的對比手法中,帶著學生去體悟文章的寫作意圖:號召共產黨人學習踐行利人利他的白求恩精神。"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科思政正如那早春好雨,不是生硬的、機械的、說教的、粗率的,而是柔和的、溫暖的、細膩的、清澈的,這正是深化課程思政的第一秘訣。

第二,課程思政重在"融會貫通"。學科教師非思政課教師,要用心鑽研部編教材,找準本學科立德樹人的最佳切入點,對所教學科的個性特徵深入研究,準確把握,然後對某個章節、某個內容,找到知識傳承與思想情操薰陶感染的最佳結合點,進行"無縫焊接"。具體說,就是做到學科德育抓四點:一是確定德育點;二是尋找結合點;三是拓展生髮點;四是過程自然點。比如,我講部編教材中曹操的《觀滄海》,我確定的德育點是做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奮鬥拼搏教育。我以語文獨有的學科方式,努力做到"立言以立人",讓學生誦讀以觸摸曹操的雄心壯志、胸懷天下。繼而,順勢激勵學生要從小樹立遠大理想。第二步尋找結合點,則是讓學生體悟發現詩歌裡"由實入虛,虛實結合"的寫作妙處,正是在啟示學生:一個人不能空有理想抱負,理想抱負的實現要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和行動基礎。擴而言之,正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也是同樣的道理。這個"誤國興邦"的道理,經由本課自然延展而來,也就是所謂的拓展生髮點。經過上述三步,回望整個教學歷程,這樣的學科德育課,沒有空洞說教,沒有東拉西扯,沒有無限拔高,全程自然而然,又不失深刻。這樣的理想信念教育,比說教更容易讓學生入心、入腦、入情、入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思想撞擊和情感共鳴。

第三,課程思政贏在"持之以恆"。我常想,"教在今天,為了明天"。一名好老師必須要有一顆"仁者之心",教他三年六年,想他今生一生,為每一名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上好每堂課、育好每個人,深學細思、躬耕踐行、不唯分數,育人育心,培育德智雙全、品學兼優的新時代人才,為黨和國家培養"好孩子",更培育"紅孩子"。在未來的課堂教學中,努力跳出知識傳授的教學視野,把學科教學引向學科教育,集學科教育之合力,逼近立德樹人的總目標;在日後的課外活動裡,堅持育人價值的考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人生的第一粒釦子"種植到學生的思想深處,助學生成才更成人,成為黨之所需、國之必備的有用人才。

作者:張 宏(陝西省學科德育教學標兵,寶雞市高新一中語文教師)


相關閱讀:實現從“德育課程”到“課程德育”的邁進

在深化課程改革中,開展中小學"課程德育"的研究與實踐非常重要。"課程德育"是基礎教育順應時代要求和國家需要、遵循學生髮展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面對如何立德樹人的回應。

當今學生成長於多元化環境,身處全球化背景,價值觀受到衝擊,思想更加自由,價值追求更加多元,個性特點更加明顯。德育要尊重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改變重理論知識傳授、輕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忽視德育實效的現狀。立德樹人,以德為先,只有築牢思想道德根基,才能確保青少年健康成長、社會發展進步、國家長治久安。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少年德育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如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程、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是各類各門課程亟待研究和實踐的課題。

要真正將德育落到實處,應最大限度發揮所有課程的德育功能,實現從"德育課程"到"課程德育"的邁進。

一是達成對"課程德育"科學內涵的共識。"課程德育"是指各類各門課程立足於人的培養,遵循學生成長規律和教育教學規律,以課程本體認識為突破口,揭示其中蘊含的社會價值和文化精神,同時融入體現時代特徵的德育內容,體現縱貫橫通,實現德智融合,系統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校要把"課程德育"納入整體規劃和年度課程計劃中,系統規劃各學段的縱向內容序列,並在不同類型課程和不同學科之間形成橫向內容架構。所有教師要成為德育工作者,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推進"課程德育"。

二是釐清"課程德育"內在機理。每一門課程學習都有獨特的德育價值。重點在於以課程本體為突破口,明確課程德育功能,彰顯德育價值,發掘德育內容,體現德智融合,揭示"課程德育"的內在機理。通過文化學習和實踐體驗,學生獲得智力發展和道德成長的統一,知識學習和實踐方法的統一,綜合素養不斷提升。

每門課程的教學都對學生的德性成長具有獨特作用,也具有獨特的德育價值。課程的德育價值具有課程本質屬性、國際性、地域性、時代性、學段性、主體性等特點。課程德育價值的確定非常複雜,一方面要了解國際、國內教育改革趨勢,另一方面要了解現狀和當代青少年所應具備的素養。

三是構建"課程德育"目標序列。課程標準和教材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集中體現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直接影響人才培養質量。明晰課程標準、教材與德育內容的銜接,通過對課程標準、教材中德育因素分析以及關聯度分析,以"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為目標,研究從學科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中發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涵,根據學段特徵和課程特點,構建各類各門課程德育目標序列。

四是創新"課程德育"實施方式。"課程德育"的主要價值並不在於傳授德育知識,而在於使德育內化於心,外踐於行,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行為習慣和思辨能力。以"情境濡染、啟智潤德、踐行內化"為主要特徵的課程德育實施方式體現在:發掘課程中的德育價值,捕捉教材及學習生活中的德育素材,將課程內容置於社會生活情境中,產生濡染之效應;以思想方法在課程內容和德育之間架構橋樑,在啟迪智慧的同時啟蒙理性、培養美善,產生潤德之效應;採用小組學習、體驗感悟、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在多感官並用中體悟踐行,產生內化之效應。在共性特徵的基礎上,各學習領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實施方式。

要繼續深化"課程德育"實踐方式的研究,並致力於"課程德育"評價的研究,通過研製評價工具、評價標準,構建體現學段差異的表現性目標體系,將頂層德育內容體系轉化為可測量的學段德育目標,關注評價的特徵和原則、視角和內容、形式和方法,從而使評價充分展現其激勵效應,進一步完善德育方式,提升德育水平。

據《上海教育》,作者:尹後慶(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市教育學會會長)


從“德育課程”到“課程德育”丨課程思政:教在今天,為了明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