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北平為何要改為北京?

山丹丹開花word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它既現代又古老,它雖然是國際一流的大都市,卻仍然保存了許多歷史的痕跡,比如四合院、比如故宮博物院。它的建城史悠久,其名稱也歷經了多次變遷,根據考證,它的曾用名和別稱多達二十多個。歷史上,它曾兩次將名字“北平”改為“北京”,這是為什麼呢?

我們先看看北京名稱的變遷。最早的時候,北京這塊土地的名稱中並沒有“北”這個字,周武王元年(前1122),周朝建立,周天子將伐紂有功的召公封在燕地。此地靠近燕山,所以燕國由此得名。而北京因為是燕國的首都,於是其最早的名稱叫做“燕都”或“薊”。

漢朝時,在北京及周邊地區設置了幽州,治所就在今天的北京,那時北京已經固定稱“薊”,後人常用“燕薊之地”代指北京,便是出自於此。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將幽州改為幽州府,建號“南京”,又叫“燕京”,把北京作為遼的陪都,從而協助進行中原北方的治理。

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在北京建新城,改其名為“大都”,後世一般稱之為“元大都”。直到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記載其平定北方的功績,元大都又改稱“北平”,這是北平一詞第一次作為北京的官方名稱。

不過,這一名字僅持續到了永樂元年(1403),明成祖朱棣即位後,謀劃將明朝的首都由南京轉移到北平,併為此將北平府改名順天府,建立了北京城。朱棣想要遷都,很明顯是為了讓實為“篡逆”的他回到自己的勢力範圍,他雖然佔領了南京,但南京是舊都之所在,反對他的聲音很多,為了避免這些影響,朱棣毅然將明朝的都城遷到自己當藩王時就已經完全掌握的北京。

永樂十八年(1420),朱棣正式遷都,又將北京改名為“京師”,這一叫法一直持續到清朝。民國二年(1913),政府又廢除順天府這一名稱,改叫“京兆”。民國十七年(1928)京兆地方這一名稱又被改為北平。後來眾所周知,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的9月27日,北平被改回北京。

根據上文,我們可以總結:北京歷史上兩次從“北平”改叫“北京”,第一次在明朝永樂年間,第二次則是在新中國成立時。第一次改名,是因為明成祖朱棣遷都至此,便將原本紀念功勳所用的“平”改為了代表首都的“京”。

至於第二次,我們要先看看為什麼1928年,民國政府會將“京兆”改名為“北平”。1928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北伐,6月,革命軍進入北京。佔領北京後,一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首都已經定在南京;二是為了防止北洋軍閥的死灰復燃,於是,“北平”這一名稱再次出現。後來新中國即將建立,首都已經定在北京,因為不存在已有首都的問題,北平理所當然的被改回北京,並沿用至今。

其實兩次改名具有很高的相似度,且原因都很簡單。那就是,為了擺脫上一朝或上一代的舊勢力殘留,首都被定在了北京,因為穩定和諧的新時代建立,自然不需要“平”這樣一個有著戰爭痕跡的名字,“北京”意思明瞭,簡單準確,非常適合用來命名。


鄧海春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北京歷史上有20多個名字,最早的名字叫做燕都,是先秦燕國的首都。

目前它的名字是北京。

有意思的是,北京曾經3次叫做北平,又3次改為北京。

原則上,中國把都城叫做京。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成功,佔領元朝首都大都。

明初國家的都城是南京,一個國家不可能有兩個京城。

於是,朱元璋親自將這個城市改名為北平府。

所謂北平,就是北方平定的意思。

佔領北京以後,朱元璋就班師回朝了。

明成祖朱棣篡位以後,怕留在南京不安全,還是回到自己的地盤北平。

同時,朱棣認為大明目前的敵人,是北方的蒙古人。定都在北平,有利於大明對蒙古採用戰略進攻的勢頭。

由此,北平變為首都,叫做北京了。

北京這個首都維持了明清兩代,前後幾百年之久!

原則上,民國初期,袁世凱建立的北洋政府的首都也是在北京。

到了上世紀20年代,南京國民政府北伐成功,先佔領南京,又佔領北京。

而此時的南京,又變成了國民政府的首都。

於是,在1928年國民政府又將北京改名為北平。

據說,當時北京人非常不滿意改名為北平。他們習慣於成為京城人!

要知道,滿清時期,北京城裡基本都是吃皇糧的旗人,身份特殊。當時北京人這詞,本身就是身份的象徵。

日本侵華以後,平津很快淪陷。日本以北平為中心,建立了華北偽政權,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由於漢奸頭子王克敏、王揖唐之流,打著所謂恢復北洋政府的旗號,而北洋時代的首都又是北京。

於是,日本人將北平恢復為北京,有復辟北洋政府的意思。

值得一提的是,日偽政府改北平為北京,國民政府並不承認,北平的民眾也並未改口。

1949年新中國建立以後,放棄在南京定都,轉而定都北平。

於是,北平又變為北京。

至於為什麼定都北京,原因有很多。

其一是當時認為近代國家發展不均衡,南方經濟發達,北方衰敗嚴重。

以北方為例,從哈爾濱到濟南,難有一個南方廣州、上海、杭州、南京一樣發達的大城市。

定都北京,有利於發展北方,實現國家發展的平衡。

另一說,民國時期定都南京,主要是我們當時的敵人蘇聯和日本都在北方,定都北京不安全。

而49年日本已經投降,被解除武裝。

蘇聯則是老大哥,原則上不會打我們,北京也就沒有安全問題。

誰知道,後來這個老大哥在中蒙邊境部署了大量裝甲部隊,宣稱一週就可以殺到北京,這就是當時始料未及的。

這就是北京的3次改名。


薩沙


歷史上北京城的舊稱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同時這也是一座擁有著3000年悠久歷史的古老城市。曾經也是我國元,明,清等朝代的古都。在歷史上,北京曾擁有過很多舊稱。在西周時期,這裡被稱為了薊。在《水經注》中有這樣的記載:“薊城西北隅有薊丘,故以名之”

到了大唐王朝時期,唐朝人把薊改名為幽州城,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安祿山便是在幽州稱帝造反的。在五代十國時期,北京隨幽雲十六州被石敬瑭割讓給了契丹人,這裡便在後來成了遼國的陪都,金國滅遼後,又成了金國的中都。

一直到了元朝建立之後,北京再次和中原統一了,這裡成了元大都,北京也就此成為中國的政治中心,一直持續到了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期,而歷史上正式出現北平這個詞,是到了明朝建立之後,朱元璋將元大都改為北平府。

朱元璋

歷史上,北京,北平曾多次易名

不久,朱元璋將四子朱棣分封於此,來鞏固明朝在北方的統治。朱元璋死後,燕王朱棣起兵篡位,成功奪下了皇位,這時大明王朝最大的威脅,便只剩下了被趕回北方的蒙古,於是朱棣便將都城,遷移至北平府,這個時候他就將北平改名為北京。

兩百多年後,大明滅亡,清軍入關。滿清統治者便也將北京城做為都城所在,屬於直隸省的範圍,在這一朝,北京的名字並未作出變動。這之後,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腐朽的滿清王朝滅亡了,中華民國成立,本來中華民國是定都南京的,但是為了應袁世凱的要求而遷都到了北京。

北洋政府並非真想要走向共和,北伐戰爭就此開始,經過了十幾年的戰亂之後,1928年,北洋政府倒臺,直隸省更名為河北省,而北京城則正式更名為北平,據說這是因為“京”這個字,有國都京城的意思,而北洋倒臺之後,中華民國的首都是南京城,因此北京不宜在稱京,所以更名為北平。

1937年日寇全面入侵中國,不久北平城淪陷,日寇再次將北平的名字改為北京,也可見日寇的險惡用心。八年後1945年,日寇終於被趕出了中國,北京光復,民國政府才再次將北京改為了北平。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通過政治協商會議,將北平更名為北京,並確立北京為中國的首都,北京城這個稱謂也就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咱們今天的北京在歷史上名字可不少!

最早的薊、燕、再到幽州、涿郡以及後來的北平北京,據統計歷史上北京的歷史名稱又二十多個。

其中北平和北京乃是近出現頻率比較高的兩個。

從明朝到近代,其地名基本就是字北平和北京之間兩個地名種變換!

在明朝之前,北京叫做大都,乃是元朝的都城!

朱元璋在攻破大都,趕走蒙古人之後,將大都改名北平!

去的是“平定北方”之意!

而後來的燕王朱棣就是被分封至此,並在朱元璋死後,在這裡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成功顛覆了侄子建文帝的統治,坐上了皇帝寶座。

而朱棣在坐上皇位之後,便將其改為“北京”,因為這乃是天子發家之地嘛!

而且他後來還將都城遷到了北京。古代一般稱國都為“京”,於是北京的這個名字也就坐實了!

當時北京又叫“京城”,這個名字一直存在了五百多年,清軍入關也是用的這個名字,並將北京作為首都之所在。

而在清朝之後,民國前期,由於北京乃是北洋政府所在地,相當於事實的國家首都。所以那個時候還是叫北京(也有稱京兆地方、順天府的)。

直到民國17年,即1928年,北伐之後。國民政府主政中國,並以南京為首都。

這時候北京便又北改名了,從北京改成了“北平”。

而盧溝橋事變之後,漢奸偽政府在這裡成立,於是又將北平改為北京。

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北京被光復,於是又沿用之前國民政府名稱,即北平!

1949年,北平解放,並改名為北京,以作為新中國國都之所在,並一直沿用至今!

所以算下來北平與北京的互相改名,竟有五次之多。

而最後一次,咱們為何會選擇北京為國都,並將其改名呢?

首先第一點,北京有著作為都城的悠久歷史,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從歷史角度來講,其實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其二,其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經濟發展情況在當時的北方都是比較好的,相較於開封、西安這些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和發展優勢。

第三點,就當時的國際形勢而言,南方城市實不便考慮的,特別是東南沿海城市。且不說咱們還沒拿下,就算是拿下了。其也會遭受美國海軍航母的威脅。

至於南京,那是更不可能考慮的了。

而所處的地方,背後有著蘇聯老大哥,相對更加安全。


白話歷史君


如今繁華的首都北京,當初叫做做北平,很多人疑問為何改成這個名字,或者是它有著怎樣傳奇的歷史故事呢?

作為歷史悠久的古都,北京城的一生,也承載了華夏文明太多的故事。

歷朝歷代中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或許許多人不知道的事是,北京城的最終敲定前總共經歷了60多個別名稱呼。其實北京還作為我國曆史上,所有城市當中,名稱變換最多的一座古文化名城。

其實北京最早的名稱叫做薊,當時也作為薊國的領地,後來隨著朝代的更替,燕國時改名為燕京,或者乾脆叫它燕都也可以。

隨著時間的推移,後來變成了縣,直到五代十國的時候,諸侯割據,又改回了燕京。或許你還不知道的是,元朝的時候叫做中都,因為它處於當時版圖的正中央。就拿元朝之前的遼國來說,他們習慣把北京叫做陪都,或者是以前的燕都。

明朝北平府

到了明朝,也才有了關鍵性的變化,當然北京名字的更替,無一不是反映著政權的變化以及遷都。

就在朱元璋當時成立明朝的時候,本來把首都定在了南京,北京也順便改名叫北平府,難以想象當時的北平府究竟有多大,北平府的由來,也與元朝的滅亡有關,同時也有著北方平定的象徵意義。

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奪位,他就要想方設法把首都遷到北京來,自然也花費了很長的時間,畢竟遷都也不是一夕一朝就可以完成的。

京城、京師

北京城的建立要從永樂年間開始說起,永樂18年才正式完工,也就是明成祖遷都過來的時候,也才可以算是真正意義上的京城,又名京師。

其實關於京師的稱呼也由來已久,只不過所指的範圍過於寬泛,既有時間上的差異,也有空間上的變化,一般是對朝廷首都區域的泛指。

明成祖時期才正式沿用,成為首都的專屬名詞,當然近現代也有關於北京名稱的變化,相對也比較頻繁!

清朝順天府、民國京兆地。

1644年吳三桂帶領清朝大軍擊敗李自成,意味著明朝的覆滅,有了明朝的基礎,清朝也把首都建在了北京,當時稱北京為順天府,南京與之對應,稱為應天府。當時在那裡實行旗民分居的政策,正統的八旗居住在城內,而漢人和回民居住在城外。

接下來在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發導致清朝覆滅。1月1日中華民國定都為南京,這一年的3月遷都北京,直至1928年,蔣介石領導北伐革命軍攻佔北京,北洋政府垮臺。

起初北京的地方體制仍然依照清朝的制度,仍稱順天府。1913年,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直轄於北洋政府。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北京新建了一批優秀的文化教育機構,現代學子都所向往的清華大學、燕京大學、北京大學就這樣誕生了。

輾轉反覆的改名

  • 1928年6月4日,北洋政府大帥張作霖在北京回瀋陽途中,在皇姑屯不幸被炸死。

  • 6月4日,南京國民政府任命閻錫山為京津衛戍總司令,主要負責接收及處理北京事務。


  • 6月11日,閻錫山、白崇禧率領北伐軍自保定聯袂進入北京。

  • 6月20日宣佈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陳立夫提出國民黨首府在南京,北京不宜用京字,因而改北京為北平,為特別市,同時撤銷京兆地方。

  • 1930年6月,北平被降為河北省轄市,同年12月又升為院轄市。北京失去了首都的地位。

  •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佔領北平,於同年10.12改回北京。

  • 1945年再次發生變化,北京被國軍收復,日軍投降後又改為北平。

最終在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最終定都北平,隨後改名北京,賦予“北方平定”的深刻內涵,一直延用至今。


大國布衣


其實搞清楚京的意思就很容易知道,為什麼北平改為北京了。

京城的意思是就是泛指國都,而且要知道歷史上的北京不光指現在的北京,不管是北京,南京,東京,還是西京在各個歷史上都不是一個地方,比如說遼國的時候北京當時稱為南京,或者是燕京,是遼國的陪都,當時遼國的都城在上京。只是我們現在把南京,北京稱為一個固定的地方了。

北京在元朝的時候稱為大都,是元朝的首都,朱元璋建立大明之後,把朱棣分封到了這裡,改為北平,意思就是平定北方。也是為了記載他的功績。

但是後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之後奪得了皇位,就把北平也就是他的封地改為了順天府,營建北平,之後就遷都於此,改為北京。前面說了京就是國都的意思。這個也是為什麼把北平改為北京的原因了。朱棣這個時候開始也是北京這隔名字正式的由來,至今有六百年的歷史了。

到了民國的時候,民國二年(1913年)廢順天府,翌年置京兆地方,直隸中央,其範圍包括今天的北京大部分地區,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京兆地方,又改回了北平,當時稱為北平特別市。

後來日本人佔領了北平,在這裡建立了華北臨時政府,把北平改為北京,日本投降之後,民國又把北京改為北平,在1949年的時候,北平和平解放,9月27日正式將北平改為北京。一直到如今。

如果說朱棣為什麼改為北京,意思很明確就是首都的意思,至於民國嘛,我們可以看到一直都是極力的把北京改回北平的,到了新中國的時候,正式把首都建立在北平,所以更名為北京。也就是國都的意思。


中國歷史研究所


北京是我國的首都,也是政治文化的中心,它既現代又古老,它雖然是國際一流的大都市,卻仍然保存了許多歷史的痕跡,比如四合院、比如故宮博物院。它的建城史悠久,其名稱也歷經了多次變遷,根據考證,它的曾用名和別稱多達二十多個。歷史上,它曾兩次將名字“北平”改為“北京”,這是為什麼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

下面我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首先最早的時候,北京這塊土地的名稱中並沒有“北”這個字,周武王元年(前1122),周朝建立,周天子將伐紂有功的召公封在燕地。此地靠近燕山,所以燕國由此得名。而北京因為是燕國的首都,於是其最早的名稱叫做“燕都”或“薊”。

其次漢朝時,在北京及周邊地區設置了幽州,治所就在今天的北京,那時北京已經固定稱“薊”,後人常用“燕薊之地”代指北京,便是出自於此。遼太宗會同元年(938),將幽州改為幽州府,建號“南京”,又叫“燕京”,把北京作為遼的陪都,從而協助進行中原北方的治理。

最後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忽必烈在北京建新城,改其名為“大都”,後世一般稱之為“元大都”。直到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建立明朝,為了記載其平定北方的功績,元大都又改稱“北平”,這是北平一詞第一次作為北京的官方名稱。

以上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的這個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

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謝謝!


宜昌王富貴


北京歷史上改過數次名字,改名的原因主要就是圍繞著這個“京”字。京是首都的意思,古人都喜歡在都城的名字裡加上“京”字。而北京城改名也正是這個原因。

北京城最早的名字就是北平,這個名字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但是叫做右北平郡。而北京這個名字是在明朝出現的。今天我就來說一下北京城名字的變遷。

戰國時期的右北平郡範圍很大,大致上包含了現在的北京、河北,甚至還有遼寧和內蒙古的一部分。

到了西晉時期,右北平郡第一次改名了,去掉了一個字,改為了北平郡。這個名字就這麼延續下來,一直叫到了唐朝。

唐朝時候北平又一次改名了,成為了平州,再後來劃入了幽州的範圍,北平這個名字就此消失。

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建立了元朝,把首都定在了這裡,並且改名為大都。這也是北京歷史上第一次稱為大一統王朝的首都。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了明朝後,取平定北方的意思,將大都名字改為了北平府。

明朝的首都在南京,當時朱元璋的兒子朱棣的封地在北平,因為常年居住在北平,對這裡有著特殊感情。另一方面,北平在當時是靠近邊境的,朱棣在這裡常見都在跟來犯邊境的遊牧民戰鬥。

後來朱棣奪取了皇位,當了皇帝自然就要搬到首都南京住了。但是他在南京住的並不習慣,於是就把首都從南京搬到了北平。

在中國的文字中,“京”這個字就是首都的意思,大家說起首都的時候,一般都習慣性的叫京城。北平變成首都以後,就隨之改名,變成了北京。這也是北京這個名字第一次在歷史上出現。

北京這個名字就這麼從明朝,一直叫到了清朝。清朝滅亡後,歷史的進程就進入了中華民國。

民國的首都並不在北京,而是在南京。北京因為失去了首都的地位,名字上再帶著京就有點與事實不符了,於是民國政府就決定給北京改名,再次改回了北平。

到了新中國時期,北平再次成為了首都,一方面是上面說過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表現出新中國新氣象。北平城再次改名,成為了現在的北京。


漂浮菌


一般情況下,京一般都是國都或者陪都才會被稱為京。北宋陪都北京,不過那時候北京可不是現在的北京,而是現在的河北大名府一帶。而現在的北京,在元朝之前,一般都是被稱為幽州。

幽州,古九州及漢十三刺史部之一。

1271,忽必烈建立大元,定都大都,也就是現在的北京一帶。元朝統治不過百年,在公元1367年,這位曾經的小乞兒,命徐達常遇春,以“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為口號,興兵北伐,攻破大都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次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建立大明,年號洪武。

後朱元璋最得意的長子朱標早死,朱元璋為扶持孫子朱允炆,殘殺開國功臣,分封眾兒子為藩王。設立了九大蠻夷塞王戍守邊關。

而燕王朱棣,就藩元朝的前大都,北平。

朱元璋一生文韜武略,如若朱允炆安穩繼位,休養生息無為而治,當一個守成之君足矣。

可他偏偏不知天高地厚,打亂他爺爺的生前佈置,聽信讒言卻又婦人之仁昏招連連,上任削藩。

朱棣被逼的無路可退,又被黑衣宰相點撥,起兵造反。

不得不說,朱元璋和朱棣這一對父子,可以說是虎父無犬子。

朱元璋,古代唯一一例由南向北統一全國的開國君王。

朱棣,古代唯一一例藩王造反成功的君主。

得位不正,北蒙擾邊,朱棣遷都北平,改為北京,又稱為京師,南京作為陪都。

北京六百年國都,至此而始。

近六百年後,武昌起義槍聲響,辛亥革命轟轟烈烈的拉開了一個新的時代。

可惜,是一個更加混亂的年代,民國軍閥,武夫當國禍亂天下的時代拉開帷幕。

袁世凱死後,北洋軍閥你方唱完,我方上場,好不熱鬧。

第二次直奉戰爭,張作霖這隻關外虎,大獲全勝終於入了關,進了夢寐以求的北京城。

可好景不長,蔣介石稟孫遺志開始北伐,張作霖被這隻南方軍打的節節敗退。

1928年6月,張作霖宣佈退出北京,在回奉天的路上被日本關東軍炸死,次月閻錫山和馮玉祥攻克北京,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東北易幟,北伐戰爭結束,完成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

北伐戰爭後,國民政府將首都遷回南京,北京不再是國都,再稱為京已然不合適,便改稱了北平。

七七事變後,日偽政權曾將北平改為北京但是我國不承認,因此抗戰期間依舊稱為北平。

直到1949年1月31日,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同年9月27日,改為北京。

北平徹底走進了歷史。


木劍溫不勝


京的意思就是首都,1928年南京政府把北京改名為北平就是讓中國人明白首都已經是南邊的南京了。在中國歷史上也只有首都才能有正式的稱呼叫京或都。比如開封又稱東京,北京在遼時叫南京,因為是遼國的的南陪都。到了元朝叫大都,明建立政權後定都在南京但不叫南京叫應天,是燕王奪位後把首都遷往自己的根據地,叫北京,同時南方做為陪都叫南京,明朝搞的是兩京制,同時有南京和北京。北京丟了後,南京的明朝官員擁立福王當皇帝,南京是名正言順的首都。清滅南明後,南京失掉首都地位改名叫江寧。南京人習慣說南京已不合法,到了太平天國攻下南京,改叫天京。直到辛亥革命定都南京,南京才有合法叫京的資格,和談後本來定下袁世凱要去南京就任總統,但他就是不去,一定要在北京自己的地盤當總統,南京雖沒成為首都,南京的地名卻留下了。等蔣介石定都南京,中國就有兩個中央政府了,一個南京政府一個北京政府,張學良易幟後,北京不再成為首都,失掉叫京的資格,張學良要表示臣服就要削去京的叫法,所以改名叫北平。後來共產黨佔領北平後,宣佈建都北平,北平就有了合法叫京的資格,改成北京是順理成章的事,只是南京的叫法已成習慣,並沒有再改,所以形成兩個帶京字的城市。估計以後就算再遷都,為了不麻煩,北京也不會再改名了,來回改名實在麻煩。

順便說一句,很多英語裡說北京還是叫beiping,這是對中國的不尊重。就象韓國把首都從漢城改成首爾要求中國承認,中國官方文件都不在叫漢城了,都使用官方稱呼首爾,這是友好的表示。凡是把北京稱為BEIPING的都是不友好的表示,和日本把中國稱支那是一個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