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1 浅谈明太祖朱元璋所恢复的殉葬陋习是否对各地王府产生影响

在明初的历史中,殉葬这一上承蒙元的残酷陋习历来一直受人诟病。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去世之后,这一陋习才被废除。本文着重整理在此之前的百年历史中,明朝宗室之中是否存在制度化的大规模殉葬风俗。

一、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洪武朝

在太祖朝去世的宗室大佬(此处仅指已经成年娶亲的皇子、亲王),按时间顺序分别是鲁王朱檀、潭王朱梓、皇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

这5人里面真正意义上的王妃殉葬,只有死于洪武二十八年三月的秦王妃王氏。王氏是蒙元名将王保保的妹妹,也就是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原型。王氏和秦王的婚姻本来就有着很强的政治意味,她的殉葬也更多的是政治因素。

潭王朱梓和王妃于氏一起死于自杀,严格意义上来说可以算是一种另类的殉葬。

但除了这两个特例,包括皇太子继妃吕氏、晋王继妃谢氏和鲁王妃汤氏都没有殉葬。吕氏在朱允炆即位后被尊为了皇太后。谢氏死于永乐十八年正月(距晋王去世23年),汤氏则死于宣德八年三月(距鲁王去世45年)。

可能有人会说吕氏和谢氏因为有子嗣所以不用殉葬,但鲁王妃汤氏也没有子嗣。鲁王朱檀的独子朱肇煇的生母是戈氏,而且在洪武二十三年汤妃之父信国公汤和染病之时,朱元璋曾经

“命其女鲁王妃归宁侍疾。”(《明太祖实录-卷二百四十》)说明朱肇煇的养育任务也不完全在汤氏的身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太祖朝宗室之中没有制度化的殉葬风俗。

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在他短短四年的在位时间内,只有湘王朱柏携王妃吴氏一起因残酷迫害而自杀。但是考虑到朱允炆在祖父死后毫不犹豫地执行洪武朝后妃的殉葬计划来看,建文帝对这个风俗是持明显的支持态度。

浅谈明太祖朱元璋所恢复的殉葬陋习是否对各地王府产生影响

电视剧《江山纪》中陈宝国老师的朱元璋扮相

二、太宗文皇帝朱棣永乐朝

在太宗朱棣永乐朝去世的亲王有:韩王朱松、秦王朱尚炳、伊王朱㰘、郢王朱栋、唐王朱桱、安王朱楹、肃王朱楧、蜀王朱椿、楚王朱桢、秦王朱志堩和辽王朱植。

对于这些案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王妃没有在亲王死后殉葬:

韩王朱松的王妃冯氏一直活到了景泰二年正月,此时距离朱松去世已经45年。而且朱松死在南京,墓地也在南京。冯妃去世后,韩王朱徵钋曾请求朝廷量赐人力送其附葬曾祖考韩宪王坟园。景皇帝朱祁钰以“路远人难”予以拒绝。

秦王朱尚炳的王妃刘氏一直活到了正统四年十二月,此时距离朱尚炳去世28年。

唐王朱桱死于永乐十三年八,而王妃吴氏则死于永乐十六年七月。吴妃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唐靖王朱琼烃、另一个是唐宪王朱琼炟。

安王朱楹死于永乐十五年八月,王妃徐氏则死于正统十四年六月,此时距离朱楹去世已经33年。安王妃也无子,但也没有殉葬,可能因为她是魏国公徐达的女儿,朱棣皇后徐氏的妹妹。

肃王朱楧死于永乐十七年十二月,王妃孙氏则死于永乐二十一年七月。孙妃无子,也没有殉葬。

辽王朱植的王妃郭氏死于正统四年二月,此时距离朱植去世已经16年。另外提一句,郭妃是武定侯郭英的女儿。

2、王妃死于亲王去世之前,或去世时间未予记载:

继任秦王朱志堩的王妃在《明太宗实录》上没有记载,考虑到朱志堩去世时年仅21岁,可能当时尚未册妃。

伊王朱㰘的王妃是左都督刘贞的女儿刘氏,永乐三年十一月成亲。《实录》中没有记载刘氏的结局,难以揣度是否殉葬。

蜀王朱椿死于永乐二十一年二月,他的王妃是凉国公蓝玉的女儿,《实录》上没有记载她的结局,不清楚是不是在蓝玉案的时候一起被处理了,但肯定没有殉葬。

楚王朱桢的王妃王氏是定远侯王弼的女儿,但并没有受到其父的牵连,死于洪武三十年十一月,在楚王朱桢之前。

3、王妃在亲王死后殉葬:

这种情况只有一例,那就是郢王妃郭氏。郢王朱栋死于永乐十二年十二月,王妃郭氏于永乐十三年正月自杀殉葬。要直到郭氏也是武定侯郭英的女儿,同时她自己还生有女儿,按理并没有殉葬的需要。当时对于郭妃的记载是:“郭氏恸哭曰:“未亡人无子,尚谁恃?”引镜写容付宫人,曰:“俟诸女长,令识母。”遂自经。”从这个角度来看,郭妃的殉葬只是她个人的决定。

综合以上案例分析,永乐朝延续了洪武朝的习惯,并没有对宗室有殉葬的要求。

浅谈明太祖朱元璋所恢复的殉葬陋习是否对各地王府产生影响

《大明风华》中王学圻老师的朱棣扮相

三、仁宗昭皇帝朱高炽洪熙朝

仁宗朱高炽由于仅在位十个月,巧的是在这十个月中也没有发生宗室去世,因此无法判断。

四、宣宗章皇帝朱瞻基宣德朝

在宣宗朱瞻基宣德朝去世的亲王有:滕王朱瞻垲、周王朱橚、秦王朱志均、唐王朱琼烃、沈王朱模、赵王朱高燧、蜀王朱友堉和蜀王朱友壎。其中滕王朱瞻垲死于洪熙元年闰七月,当时年仅17岁,尚未成亲。

剩下的案例同样可以分为三类:

1、 王妃没有在亲王死后殉葬:

秦王朱志均的王妃张氏死于成化十七年十二月,距离秦王去世已经56年。值得一提的是张妃和朱志均的成亲日期是宣德元年九月,但是一个月以后朱志均就去世了,张妃足足守了56年的寡。

赵王朱高燧死于宣德六年八月,他的第三任王妃翁氏死于正统五年六月,此时距离朱高燧去世已经10年。

2、王妃死于亲王去世之前:

周王朱橚死于洪熙元年闰七月,王妃冯氏则在他之前的永乐二十年六月去世。另外提一句,冯妃是宋国公冯胜的女儿,可见冯胜之死也没有牵连到他女儿。

沈王朱模死于宣德六年五月,王妃张氏在他之前的永乐四年八月去世。

蜀王朱友壎死于宣德九年六月,他的王妃赵氏在朱友壎还是罗江王时候的宣德四年正月去世。

3、王妃在亲王死后殉葬:

宣德元年十月,唐王朱琼烃去世。此前已经选了汝州郏县人高盘之女为王妃,尚未颁册。而在听到朱琼烃去世的消息后,高氏自杀殉葬。宣宗

“嘉其志节,特命追封唐王妃,赐祭治丧葬悉如礼。”(《明宣宗实录-卷二十二》)

蜀王朱友堉死于宣德六年九月,王妃李氏、侍姬黄氏皆自经殉葬。宣宗朱瞻基特赠黄氏为蜀王夫人。

在宣宗朝王妃殉葬的案例不但明显高于永乐朝,而且还得到了朝廷的褒奖。

浅谈明太祖朱元璋所恢复的殉葬陋习是否对各地王府产生影响

明英宗朱祁镇画像

五、英宗睿皇帝朱祁镇正统、天顺两朝及景皇帝朱祁钰景泰朝

在英宗和代宗两朝去世的亲王有:庆王朱栴、卫王朱瞻埏、周王朱有燉、越王朱瞻墉、楚王朱孟烷、梁王朱瞻垍、晋王朱美圭、楚王朱季堄、韩王朱范圯、淮王朱蟾墺、代王朱桂、宁王朱权、岷王朱楩、周王朱有爝、荆王朱瞻堈、赵王朱瞻塙、周王朱子垕、沈王朱佶焞、赵王朱祁镃、荆王朱祁镐、蜀王朱悦、楚王朱季埱、伊王朱颙炔、蜀王朱友垓、岷王朱徽煣和代王朱仕壥。由于人数较多,本文不再一一罗列,只想指出一点,那就是殉葬的风气有了极大的抬头。

正统三年十月卫王朱瞻埏去世,十一月王妃杨氏哀痛自经。对此官方的态度根据《明英宗实录-卷四十八》的记载是:“上闻讣,遣中官致祭。谥曰贞烈,与王合葬。”

正统四年六月越王朱瞻墉去世,王妃吴氏以死殉。这次英宗的态度比卫王妃自经更进了一步,根据《明英宗实录-卷五十六》的记载是:“上闻讣,辍视朝一日。遣中官致祭,谥曰贞惠,命有司营葬。”

景泰五年七月赵王朱瞻塙去世,继妃邵氏自缢以殉,代宗赐谥曰贞顺。

另外朱祁钰去世的时候,除了已经被废的皇后汪氏,朱祁镇把弟弟后宫中其他所有的妃子一股脑儿全都给殉葬了。因此在天顺八年正月十六日朱祁镇弥留之际所说的:“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和他此前的表现还是有挺大的差别。但无论如何明朝后妃的殉葬在英宗手上被废除了,他的儿子宪宗朱见深对此也进行了严格的执行。在成化十年七月,辽王朱豪墭称嫡长子朱恩鏋病故,其继配冯氏、妾曹氏俱无所出,宜令殉葬。宪宗在回复中对明朝宗室是否有殉葬风俗做了盖棺定论,原文如下:“先帝上宾,顾命毌令后宫殉葬,可以为万世法。况王府前此亦未尝有用殉者。今辽王葬其子乃欲以其妇殉之,何其戾邪?礼部其移文所司启王勿用殉,迁其妇别室,使无失所。”

(《明宪宗实录-卷一百三十一》)

通过本文的梳理可以发现,虽然在明初的时候皇宫后妃的殉葬是常态,但是并没有对宗室王府做硬性规定。从朱元璋时代到朱祁镇去世前,总共只发生了6起亲王妃殉葬案例,其中有些还有特殊原因。

参考资料:《明太祖实录》、《明太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明英宗实录》、《明宪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