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中科院物理所宣揚微觀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同時以不同速度運動,這是科學嗎?

池昭新一城市新模式


我堅信,也十分確定:中科院物理所絕對不會認為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且以不同速度運動。題目的提問者一定是沒弄懂中科院物理所關於圍觀粒子量子行為的描述,所以才由此一個錯誤的提問。


中科院物理所肯定是說微觀粒子的運動是不確定的,其軌跡並不是一個確定的路徑,而是以概率的方式,隨機出現在一個區域的某個位置。就像是我們下跳起一樣,微觀粒子就是跳棋,跳棋下一步出現在什麼地方完全是隨機的,是由骰子的點數決定。所以,我們要描述跳棋的運動規律,只能夠使用概率來描述,以概率表示每個地方跳棋出現的概率。


就比如電子雲,它就是電子出現的概率雲,電子下一步出現在哪裡完全是不確定的,我們只能夠知道電子出現在各處的概率。概率大的地方出現的可能性大,但概率小的地方並不是意味這電子不會出現,只不過出現的次數少了點而已。


還有就是量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微觀粒子同時具有波的性質,也具有粒子性。而波的性質可以使得粒子發生很多奇特屬性呢。比如發生干涉,即便是一個一個發射粒子,它在通過狹縫時也會發生干涉條紋,就好在粒子同時通過了兩個狹縫。

總之,量子力學中會有很多有趣實實驗,讓你覺得妙不可言,讓你覺得不可思議,讓你覺得完全違反常識。


科學探秘頻道


一群科盲寫的垃圾答案真是看醉了。

一件事物不瞭解不是你的錯,但不瞭解還拍腦袋胡言亂語就是你的蠢。

不是中科院物理所宣稱什麼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而是任何一本量子理論教科書都告訴我們微觀粒子由於波粒二象性,它可以同時處於不同位置!!具體而言,微觀粒子的的波又稱德布羅意波,它的物理意義是由波恩提出的,即粒子在某處發現的概率與該處波函數振幅的平方成正比,這就是它們之間的關係,這是量子理論框架的基礎理論之一。

記住:這在物理學界是1+1=2的常識,是一氧化碳有毒,二氧化碳無毒的常識,而不是什麼標新立異的謬論。

這個理論不是憑空想出來的,是有著百年來無數實驗事實背書的結論,歷史上凡是反對量子力學的人,牛如愛因斯坦也被現實的實驗結果無情打臉,哪怕量子理論看著再荒謬歷史上還未出現一例違背量子力學預言的事情,一例都未發生!

——————————-

有問題可以問,但凡是沒受過系統物理學培訓就上來誇誇其談的民科智障,默認看作狗屎不予理睬。有時候對傻逼說話還真不能客氣。


子hong


贊!閒著無聊縐幾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無生有,有分陰陽,陰陽分八種狀態。量子成雙出現,陰陽統一,一動俱動,不管時間空間;量子有八種運動狀態。只有是物質世界莫不如此。


學道2017


“粒子可以同時處於多個位置”這可不是中科院物理所宣揚的觀點,這是量子力學領域以波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的觀點,是對量子力學的一種詮釋方法,也是被人們接受最多、最主流的解釋,被稱為量子力學的正統解釋!



波爾

哥本哈根學派的主要人物有:

波爾、波恩、海森堡、泡利、狄拉克等,他們都是量子力學的主要奠基人!


海森堡

哥本哈根學派的波函數理論。

電子的雙縫干涉實驗

傳統認為,電子就是一種粒子,但是,電子束通過雙縫時會出現干涉現象,雙縫干涉是波的特性,為了解釋電子在通過雙狹縫時,在屏幕上出現的明暗相間的條紋,哥本哈根學派提出了利用波恩的波函數來解釋電子的干涉現象。他們的觀點,非常具有顛覆性:



泡利

他們認為,在我們沒有觀察電子之前,電子處於一種疊加態,或者說,它到底在哪兒是不確定的,既可以出現在這裡,也可以出現在別的地方,既然電子在哪兒我們不能確定。

那如何描述電子的位置及運動呢?

那就是波函數(數學函數),我們可以用波函數來表示電子在這一位置出現的概率,在我們沒有觀察之前,電子可能會出現在任何位置,只不過有一些位置電子出現的概率大,有一些位置電子出現的概率小,這樣就會造成電子束通過狹縫時出現亮暗相間的條紋了!人為的測量會導致波函數的坍塌,原本的概率也就變成了一個確定的狀態!



狄拉克

除了哥本哈根學派利用波函數來描述量子系統的量子態之外還有休·埃弗萊特提出的多宇宙理論!

所以說,微觀粒子同時處於不同的位置,同時以不同的速度運動這根本不是中科院提出的,而是20世紀20年代初期由以波爾為首的哥本哈根學派提出的,它被大多數物理學家所接受,而且經受住了實驗的檢測,這種解釋是科學的!

我是科學易簡通,致力於通俗的語言跟您聊深奧的科學知識,歡迎留言交流!


蘋果科學


微觀粒子處於多個地方可以理解,近乎光速的運動,時間差近乎為零,測量儀器精度達不到很容易出現這種結果吧,老子在描述道的時候,確實如此。不過不同速度,不敢亂下結論,我覺得更像是以光速在狹小的空間中運動。有興趣的話可以看看我的老子新解系列。


窺探者


我的結論是,這就是科學。

這是我經過慎重考慮得出來的結論。

我們要明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第一,科學不等於正確。科學是我們這個時代對萬物的認識方法和認知結論。在我們這個時代之前,我們我們認識世界的方法和結論,是宗教和哲學。宗教和哲學在認識世界方面有正確的地方,也有錯誤的地方。同理,在我們這個時代過去之後,下一個時代,我們會回顧這段歷史。那個時候我們會看到科學成功的地方也會看到科學霸權的錯誤和對認知萬物的束縛。

第二,當下對於前沿科學和未知,民科甚至沒有發言權,科學才有最終解釋權。並不是我們這個時代才這樣,在宗教時代,宗教擁有最終解釋權,科學那時候只是異端。科學打敗了宗教,現在是他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候。成王敗寇,我們應該對勝利者保持一段時間的敬畏。

第三,科學掌權之後會瘋狂掠奪人類智慧的結晶,也可以美化為吸收借鑑。但是為了防止上一屆知識霸權的反撲,科學需要將他們的內容改頭換面。無處不在,無時不有,這不就是上帝嗎?科學不允許上帝的復活,所以改個名字,稱之為量子力學的某某理論,就很時尚了。這個過程就好比西醫不斷從中醫中吸取養分,甚至把中藥提煉之後就稱之為西藥。把中藥的配伍改個名字叫雞尾酒療法,變成西醫療法。但是絕對不能承認中醫是科學。

這裡我們可以做一個思想實驗。我們拿著一個玻璃容器,裡面有很多玻璃珠,其中只有一粒是可見的玻璃珠,我們抖動這個玻璃容器就能看到這個可見的玻璃珠無規則的運動。這就是量子力學。如果容器裡面的玻璃珠全是不可見的,那麼,這就是量子力學的無處不在,無時不有。

量子力學裡面充滿了悖論。比如量子的運動軌道。如果量子的運動沒有軌道,只有出現的概率分佈。那麼我們就要問兩個簡單的問題,第一個,遙遠的恆星發出來的光子一類的量子信息,我們是按規律接收到還是按概率接收到?第二個,比如類似單電子雙縫實驗,實驗中的量子微粒,是按照順序從起點到達終點?還是按概率有可能直接到達終點,然後再出現在通過雙縫的過程當中?

當然,對這些問題科學都能給出科學的解釋,因為他們擁有最終解釋權。


nqeebxyooj


1.宇宙空間存在著高壓

一切物理現象都是由物質結構決定的。所謂光速、光速不可超越、超越光速產生物質、物質能量轉換、時間變慢、空間彎曲都是物理現象。知道了物質結構,就知道了物理現象。

物質世界,僅由一種物質,就是希格斯液體構成。希格斯液體就像大海里的水充滿海洋一樣,充滿了整個宇宙空間。 基本粒子,就是希格斯液體中的一堆泡沫,可以破裂,也可以再產生,破裂釋放能量,產生吸收能量。物質的類別,只是泡沫結構的不同。就像一堆磚頭一樣,可以建造成任意結構的房子,房子有牆,有門、有窗戶。門和窗戶其實就是牆上的空洞結構,可以有千萬種形狀。我們不能只研究牆上的空洞,不研究牆。

物質結構中最重要的一種東西,就是宇宙空間。宇宙空間本身是一種物質。是它造成了萬有引力和核強力,我們必須承認它,研究它。

愛因斯坦說過:“物質就是能量,能量就是物質”。物質和能量可以互相轉換。

那麼,能量的是什麼? 能量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推力、作用力。工作狀態下的推力是動能。物質結構改變、破壞才能產生的作用力是勢能。 電磁波就是動能形態能量,物質就是勢能形態能量。直觀地說,光就是動能形態的能量,基本粒子就是勢能形態能量。基本粒子可以轉化為光。光可以轉化為基本粒子。就像大氣中的水分子和雲來回轉換一樣。

E=mc^2,表明了一切物質都可以轉換為能量。現已經發現的基本粒子有62種,根據愛因斯坦的公式,理論上說,這62種基本粒子最終都可以轉換為同一種東西,就是能量;而且轉換為能量時,62種基本粒子質量多少、轉換多少,都是同量的,不存在誰多誰少的問題。同樣,由能量這一種東西就可以生成62種基本粒子,可以這樣說,62種基本粒子具有同質性,就是最終由同一種東西構成。只是大小、結構不同罷了。

基本粒子之間,來回、互相轉換,一會釋放電磁波,一會吸收電磁波這些現象。恰好說明了這一點。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30萬公里/秒,也說明所有物體都是由同一種東西構成。

敲擊鋼軌,就會產生鐵原子的振動,這種振動就會以5200米/秒的速度傳遞。這種振動就是聲波。聲波通過空氣分子的傳播速度是340米/秒,這個速度是空氣決定的;通過水的傳播的速度是1500米/秒,這個速度是液體水決定的。

火車的路徑受軌道限定。所有電磁波的傳播速度都是30萬公里/秒,是什麼東西限定了它的速度?任何物體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又是為什麼?超過了會發生什麼現象?

物質世界,不存在虛無縹緲的東西,一切都是實的,一切都是需要具體解釋的。

電磁波是一種振動,必須要有介質傳遞。基本粒子的加速運動,必須要有直接作用的推力。這個力可能是波,可能是其他粒子的運動傳遞,也可能是直接作用的壓強差。萬有引力,必須要有直接作用於物體的推力。如果兩個物體之間什麼都沒有,憑什麼產生牽拉力?只是我們沒有發現。

電磁波實際是一種對空間的“敲擊”,像敲擊鋼軌一樣,需要有一種小物體當介質,一個推一個,傳遞過去,這是必須的。所以,宇宙空間,應該充滿一種介質。這種介質,有點類似於液體,我們可以叫它為“希格斯液體”。電磁波實際就是對希格斯液體的“敲擊”,產生的推力的傳遞,像多米諾骨牌效應。

根據E=mc^2,所有的基本粒子的構成都是同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可以完全“消失”,轉換為能量,也可以由能量產生。由此推論,基本粒子的結構,是一種類似泡沫的結構。有點像抽真空的電燈泡,或者是像肥皂泡。可以湮滅,可以產生。

宇宙物質世界的基本結構是:“希格斯液體+泡沫(基本粒子)+電磁波+內部強大的壓強”。泡沫(基本粒子)和電磁波可以互相轉換。

泡沫破裂為什麼會產生巨大能量呢,是因為宇宙希格斯液體內存在著極其強大的壓強。

這個壓強可以計算:宇宙希格斯液體壓強= (E=mc^2)÷對應的物體(泡沫)實際體積。以質子質量和大概體積粗略計算,可以達到1 ×10^(31)個大氣壓強。極其巨大。

可以這樣想象,在10000米海水深處,壓強是1000個大氣壓,想要推開海水,形成1立方米空間,就需要約1×10^(8)焦耳的能量。同樣,這1立方米空間被填充,就會釋放出約1×10^(8)焦耳的能量,物質和能量的轉換也是這樣的原理。

既然泡沫(基本粒子)可以轉換為能量,那麼,能量也可以轉換為泡沫(基本粒子)。如果我們把極為巨大的能量的電磁波聚焦到希格斯液體裡一個很小的點上,這個能量大到一定程度,那麼這個點上就會產生泡沫(基本粒子)。現代科學實驗已經證明,能量可以轉換為物質,γ射線就可以轉換為電子。可以這樣說,電磁波是動能,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 (泡沫結構)是勢能,動能勢能可以互相轉換。單位體積內的動能超過臨界值,就會推開希格斯液體產生燈泡狀或泡沫狀的結構,能量“結晶”,轉化為勢能。具體形態就是基本粒子。


白銀888


答:任何事件都同時處於多個不同的所謂“位置”,這源於物理學錯誤的“時空觀”。關於所提問題的回答,請研讀李瓊超的《整連論》(7.3量子糾纏與EPR理論-第43頁)。我保證:整連論才是人類唯一正確的解釋!




好高騖遠lqc


[中和觀點] :不管是宏觀世界,還是微觀世界,都遵循【萬物大通】的客觀規律。

[微觀世界] 微了再微,微乎其微 ……

(然而)[微觀粒子] 時 時 刻 刻 都 在 [時刻不停] 地 高速 ( ≥ 光速 30 萬 km/s ) 弦旋旋弦。其運行速度 必要把 [微觀世界] 中 (一絲一毫) 的 [空間] 填宻、填實、填滿!【緊緊密密實實在在】。

把 [微觀世界] 放大 [一萬倍] [千萬倍] [億萬倍] …… 就是 [宏觀世界]。同理,把 [宏觀世界] 縮小 [億萬倍] 就是 [微觀世界]。[中和悟道]。

[中和視點] :浩浩宇域,渺渺微觀,萬事萬物 (都) 遵循【世界大同,萬物大通,宇域大統】的 宇宙規律。【科學】!

[中和悟道] 2020-02-02





中和先生326


宏觀宇宙微觀粒子,有主有客,主客輪替加臨,輪替坐莊,樁點環繞,太過不及,‘’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雖然老子默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千萬”函谷關悻悻而去,但不等於岐黃鬼臾區《素問》無解。前有張仲景,後有《易演傷寒論》,量子論,這是幾千年前早有定論的玩意兒,早已在中醫領域開花結果!說‘’牛頓愛因斯坦剽竊之徒爾‘’不是沒有依據!不要欺人太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