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0 8個小遊戲,提高孩子的專注力

你家是不是有個”坐不住”的寶寶呢?他一會跑到這兒,一會跑到那兒,注意力轉瞬即逝。其實,常做八個小遊戲,就可以提高孩子的專注力,造就認真專心的寶寶。

1.走直線(適用於1歲—3歲)

在戶外找到有直線地磚縫的地方,家長和孩子比賽,沿著直線走,比比看誰走得快。或者在有雪或沙灘等能留下腳印的地方,定下終點,家長和孩子比賽,看誰走得又快又直。孩子在遊戲中需要專注於腳下,大一些的孩子則會專注於目標。這個小遊戲可以鍛鍊孩子的專注力,還可以幫助孩子鍛鍊身體協調性,增加活動量。

2.蘿蔔蹲(適用於3歲以上)

這個遊戲需要三人以上參與,非常適合聚會。每個參與者都扮演一種蘿蔔,如“紅蘿蔔”、“綠蘿蔔”、“紫蘿蔔”等,第一個人邊喊口令邊自己不停下蹲“紅蘿蔔(自己)蹲,紅蘿蔔蹲,紅蘿蔔蹲完紫蘿蔔蹲”,被點名的“蘿蔔”則要接替下去。做錯的、反應慢的、說錯的都要受罰。這個遊戲非常有趣,寶寶不僅需要注意聽什麼時候叫到自己,還要記住大家都是“什麼蘿蔔”,可以鍛鍊寶寶的記憶力和長時間注意力。

3. 聽歌拍手(適用於1歲半—3歲)

家長可以找一些節奏感強的兒歌,帶著孩子一邊拍手一邊唱,等孩子熟悉拍手規律後,漸漸加快速度。孩子沉浸在好聽有趣的兒歌中,這十分有利於鍛鍊長時間注意力。此外,有規律地拍手還可以培養孩子的節奏感和韻律感。

4.找一找(適用於1歲以上)

孩子都喜歡做媽媽的小助手。家長可以利用這一心理,讓孩子幫忙拿某些物件,比如皮包、抹布等。這些物品在開始時需要擺在明顯位置,容易讓孩子找到。等到孩子熟悉物品位置後,可以把這些物品挪到距原來的位置不遠的地方,或藏起來一部分,讓孩子找,孩子找到後會非常有成就感。這個遊戲不僅可以訓練孩子找東西時的專注力,讓孩子從繁雜的物品中找到目標,還能讓孩子形成“每樣東西都有固定的位置”的意識,養成收拾東西的良好習慣。

5.反口令(適用於2歲半以上)

家長和孩子面對面站在比較大的場地,家長髮口令,孩子要做與口令相反的動作,如家長說“向前一步走”,孩子則要後退一步。等孩子熟悉遊戲後,還可以讓孩子發口令,家長做動作。這個遊戲不僅可以訓練孩子的注意力、反應速度,還能幫助孩子加深對認識空間概念的認識。

家長注意:如果孩子較小,可以暫時不涉及“左右”概念,等孩子稍大些再加入。

6.拼圖(適用於1歲以上)

拼圖遊戲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常用遊戲,但入門較難。在孩子較小時,可以給孩子選用拼圖塊較大、塊數較少的拼圖,如4-6塊,圖案則可以選用孩子熟悉、較簡單的內容,如歪歪兔、喜羊羊、小馬寶莉等。一般來說,中班的孩子可以選擇20-30塊的拼圖,大班的孩子則可以選擇40-60塊的拼圖了。

家長注意:家長可以在孩子拼圖是給予一些方法上的提示,如“注意接縫處圖案”、“注意邊緣拼圖塊的特殊形狀”等。但只有在孩子明確向家長求助,或家長明顯感到孩子因為困惑而煩躁時,才能予以幫助。否則,頻繁的指點容易打斷孩子思路,反而不利於培養專注力。

7.串珠子(適用於1歲半以上)

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大小形狀不一、顏色各異的珠子,再和孩子一起“命題串珠”(一紅一藍、兩大兩小等),比比看誰串得快,串得好。還可以讓孩子自己“無命題串珠”,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製作只屬於自己的珠鏈。孩子沉浸在快樂的創作過程中,既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又能鍛鍊手部精細動作,還能讓孩子放飛想象的翅膀,在創造中得到樂趣。

家長注意:這個遊戲適合於三歲以上的孩子,而且如果孩子尚在3-4歲,則需要家長陪同進行遊戲,以免發生吞嚥、窒息的意外。三歲以下的孩子可以選擇粗麻繩和較大的穿孔綵球,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家長還可以選擇市場上的串珠玩具,在購買時一定要看清適用年齡,再進行購買。

8.堆積木(適用於1歲以上)

家長可以為孩子準備一些積木,和孩子一起蓋大樓,比比看誰蓋得高。較小的孩子還會一下子把大樓推倒,其實這是在探索空間。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任由孩子隨意搭建自己心中想象的城堡。家長還可以選擇一些帶人物的積木,孩子搭積木的同時,可以編故事,最後把這個故事講給家長聽。這樣既可以鍛鍊孩子的專注力,又可以培養孩子的想象力,更能提高孩子的表達能力。

最後,歪歪兔還要給家長一些溫馨提示:

1.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時間長度不同,隨年齡增長而延長:一歲以下的寶寶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不超過15秒,一歲半的寶寶對有興趣的事物,可集中注意5分鐘以上,2歲孩子集中注意力的平均時間約為7分鐘,3歲平均約9為分鐘,4歲平均約為12分鐘,5歲平均約為14分鐘。不要過高要求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可以間歇性休息。

2.在進行遊戲時,尤其是孩子獨自遊戲的時候,儘量為孩子創造安靜的環境,尤其不要經常打擾孩子,不要輕易給孩子幫助和提示,否則只能適得其反。

3.給孩子營造輕鬆安全的環境,要避免一心二用的情況,讓孩子專注於遊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