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怎样欣赏刘禹锡怀古诗中的千古名篇《石头城》?

谢小楼


《石头城》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金陵五题》这组诗,深得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的赞赏,白居易读后,曾「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并特别赞《石头城》,说:「我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的今南京市西清凉山上,三国时孙吴就石壁筑城戍守,称石头城。石头城曾为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都城,至唐废弃。今为南京市。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故国:即旧都。石头城在六朝时代一直是国都。周遭,环绕。

群山依然环绕着旧时的古都,潮水依旧拍打着这寂寞的空城。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淮水:指秦淮河。旧时:指汉魏六朝之时。女墙:建在城墙顶部内外沿上的薄型挡墙。其与大城相比,极为卑小,故称女墙。

秦淮河东边那曾经照耀过六朝的明月,深夜里,依然从这已经寂寞空城的女墙上照过来。

刘禹锡的这首《石头城》,并没有描述某个历史事件,也没有感慨某个具体的历史人物,而营造了一个空静的意境,在这个空静的意境中,蕴含着深沉的感慨。

群山,江潮,明月,这些都是永恒的存在,而故国,空城,女墙,则是历史的变迁,在历史的洪流中,富贵风流,转眼成空,惟有山河依旧,明月长照。全诗无一字言兴亡,而兴亡之感溢于言表。

无怪乎白居易要说,此诗令后世诗人无复措词!

答者:谢小楼


谢小楼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城,原是金陵,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经过六代的豪华与奢侈,到了作者刘禹锡的年代,这座城已成为一座“空城”。

诗人站在江水边,听着潮水拍打着城墙和冷冰冰的石壁,悲凉之情油然而生。江水拍岸问古城,哪里是回声?

诗人不禁怅然举头,只见一轮明月从东边升起,爬上了“女墙”(城墙上呈凹凸形的小墙)。星星还是那么多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

到此为止,全诗戛然而止。但是诗人留下的“江水拍岸”的回声却依然震耳欲: 诗人引古惜兴亡,借古喻今。

诗人所处的中唐,朝廷昏暗、权贵荒淫、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危机四伏。到了“石头城”,眼前仿佛又出现了六朝古都盛极而衰的景象,忧国忧民之情,跃然纸上。

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慢慢的想,慢慢的品”。这首诗没有出现一个有关典故,只用了“故国”“空城”“旧时月”三个词,让读者去感悟,去体会,真可谓发人深省。


闲看秋风999


石头城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石头山长江潮,秦淮水空城号,旧时月逾女墙,连唱《后庭花》的商女都没了。

从残月到明月,从明月再到残月,等不来了,长江已转道去了别处,繁华也碾作尘泥,那险要重地兵家必争、那盛景繁华歌舞升平,却唯有空荡荡的回声,自认前朝。



刘禹锡此诗,让我想起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意象聚合,故事推演,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而刘禹锡《石头城》,连断肠人都不登场,而让动态的月照进女墙,那种不堪言说的味道,将前面几处静物石头、空城等打回基本形态!

难道不正如今犹在的长城,却见不到当年的秦始皇一样吗?


非诗


欣赏阅读古诗主要从景,情,意三方面领会,玩味。景,作者用字句勾勒出图画,使你得到一种如身临其境美的享受。情,即作者在写景同时诗中会散发宣洩出一种独有的人性取向和态度。意,也称诗意,写诗人最高追逐目标之一。浅诗,一读即可知意,好诗再三诵读,方解其中天地。有些高诗,至今专家难解其意,如,李商隐的七律无题,张继夜洎枫桥诗后二句,仁人见仁,智者见智,解释众多,大概只有作者才能解答。这胡言几句,仅个人感知,与喜诗词读者共商。


吕向正539


我在地铁上。简单的说一下。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能长期得到今人青睐,是因为古典诗歌饱含了现代诗所没有的意象。石头城,简单的三个字的题目就有无尽的风味在里面。这是现代诗无法做到的。

因为这种意象的存在,所以诗人在写诗时不用具体描写,几个浸透了典故的词语就让读者回味无穷了。何谓故国?什么又是淮河?空城又是何等景象?这是属于我们的文化密码。

其实看到这首,一下子会想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两句好是好,但“王谢”太明显了,这是典故。我以为最好的诗歌是不需要典故的。如诗经,如离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