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历史上的蒲松龄为何总喜欢写太原发生的事儿?

拇指太原


首先,对提问题者表示一下我的敬佩:带着研究眼光读书的人最认真,给你点个赞;接下来就是对自己小小的反省:咋当年我看《聊斋》的时候,就光注意狐狸精的事儿了呢?

在讨论问题之前,我们先聊聊蒲松龄这位老人家。

蒲松龄,山东人。学术界关于蒲姓的民族起源有诸多争议,“蒙古、女真、回族、汉人” 多说并存,至今尚未定论。按照《蒲氏族谱》记载,蒲姓为元朝世勋,其远祖曾遭“夷族之祸”,全族人全被邢戮,只留下一幼小孤儿。幸存下来的小孩子逃到山东淄川,即现在的淄博淄川区,隐姓埋名投靠外家。直到元亡后才恢复蒲姓,子孙日繁,渐成当地望族。从其始祖蒲璋到蒲松龄,蒲家在当地已经繁衍了十一世。也就是说,无论蒲姓最初是什么民族、哪里人,经过这么多年和当地人通婚,到蒲松龄这一代,早已经是地地道道的 “山东人”了。

蒲家传到蒲松龄的父辈时,所谓的“书香传家”,已经逐渐没落了:蒲父虽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却屡试不中,只能弃学经商。同样,蒲松龄尽管在县试、府试、道试中都考了第一中了秀才,在当地颇有文名,但从此以后也是屡试不中。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当年的蒲松龄,从小就是好学生,小升初、中考、高考成绩都是杠杠的状元。顺顺利利进了大学以后,这位仁兄忽然画风突变,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好多次都没考上。

于是,这位屡试不中的落魄“学霸”,在他三十岁出头的时候,在同学兼“老铁”、新任宝应知县孙蕙的邀请下,跟随其到江苏扬州府,做了一个幕僚。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离开家乡。

几年之后,许是不愿再寄人篱下,蒲松龄又回到淄川,在当地一个乡绅家中做了教书先生。从此闲暇里把菊东篱下,饮酒作诗、自娱自乐,一直到61岁才撤帐归家。

那么,问题来了:一个久居乡野、几乎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山东汉,怎么会喜欢写太原的事儿?

蒲松龄最重要的文学作品就是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了。其实,随便翻翻《聊斋》就能发现,故事中所提及的地名颇多。严格来说,山东的地名出现最为频繁,其余诸如江西、河南、河北、山西、北京、浙江、江苏、广西、湖南、湖北、陕西、江西……都有涉及,可以这样说,虽然蒲松龄中年之后一直居于乡野一隅,一支笔却是驰骋大江南北,太原在其中所占比重并不明显。

和太原地名有关的故事,试举几例:

《太原狱》讲述,太原有户人家,婆、媳都是寡妇。婆婆方到中年,不能自守......

《画皮》开头写到:“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独奔,甚艰于步……”

《张老相公》一文写明,“张老相公,晋人。适将嫁女,携眷至江南,躬市奁妆……”

还有一个故事《长治女子》,讲的则是长治人陈欢乐有个貌美女儿的故事。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说是小说,但创作基本上是有本有源的,他的故事大多数都是先听再写后加工得来的。可以试想,一位自幼家学渊源、又喜欢民间文学的“学霸”,当他放弃了科考举业的理想之后,安居在乡野一户富有乡绅家中。教书工作并不繁重,大把的闲暇时光,这位读书人会干点什么呢?

旧时乡绅对教书先生颇为尊重,不但束脩丰厚,平日里也会待为上宾。像蒲松龄这样基础知识扎实、有着丰富应考经验的先生,更是不可慢待。乡绅家中藏书颇多,平时来往的朋友、投靠的亲朋一定也不少,以蒲松龄的身份,会有很多机会与之接触;而且,只要蒲松龄愿意,乡绅家中的仆从、雇工,也能接触到。

时间自由,又能接触到来自山南海北的人,见面后聊天侃大山,一定会聊到不少新鲜事儿:“哎,有个事儿你听说过没有?” 和现如今一样,与人聊天,八卦、奇闻是最好的开场白。

有大量藏书可看,有大把故事可听,这位自幼就有搜集精怪鬼魅、奇闻异事爱好的读书人,开始从中吸取创作营养,并熔铸进自己的生活体验,创作出一篇篇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

蒲松龄喜欢搜集写作志怪故事的事情在朋友中间流传开之后,“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蒲松龄从青壮年时代开始写起,一直写到了67岁。诚如他的挚友唐梦赉之言:“于制艺举业之暇,凡所见闻,辄为笔记。” 可以说,《聊斋志异》是其一生心血集粹。不管听到什么奇闻轶事,他都要再加工润色,写到自己的作品里头。除此之外,他还会到古人的书里边找素材。《聊斋志异》里大概有一百篇小说,都是改写自前人作品。

话题再回到“太原的事儿”这里,应该这样理解,蒲松龄年轻的时候,正处于张献忠、李自成起义,再后来清军入关,改朝易鼎之际,社会动荡不安。不少异乡人会背井离乡躲避战乱的,流亡到山东乡下,其中,应该不乏有太原人,蒲松龄应该是听到不少太原人讲述奇闻异事。

我们可以根据史实设想一下:

1644年,也就是崇祯十七年正月,蒲松龄5岁的时候,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同年二月,大顺军克太原。城破之后,大批流民会到哪里去呢?其时,山西附近的陕西、河南早已被大顺军占领,不能去;攻破太原后,李自成直逼北京城下,不敢去;物产丰富、人口密集的山东自然是首选目标。很可能当时蒲松龄的家乡就去了不少山西人呢。

从明朝初年起,由于朱元璋在山东当地施行优惠政策,吸引了不少移民。山西人移民到山东很常见。著名的“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说的就是此现象。当然,王朝更迭的时候,移民大省山东依然难免战争涂炭。清军入关时,将距离京师较近且物产丰富、人口密集的山东当作了重要目标,这就是题外话了。


太原晚报


《聊斋志异▪画皮》中的开头写到:“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抱襆独奔,甚艰于步。”值得注意的是,这个男主角是太原人,姓王。为何选择王姓?大家也许看到我前段时间写的太原王氏出太原这篇文章。因为王姓原本就是太原的地方大族,魏孝文帝时期为天下四大望族,太原王氏乃居第一位。后唐太宗时列天下七大望族,太原王氏也名列其中。

同时,在《聊斋志异▪太原狱》讲述到太原有户人家,婆、媳都是寡妇。婆婆方到中年,不能自守......这不此篇里内容写的淋漓尽致,精彩万分,却也提及到太原。

根据资料考证,《聊斋志异▪人妖》原本写的是山东东昌府人马万宝的事,来源是陆粲所写的《人妖公案》,记载《明实录》中。其中主要人物为成化年间山西太原的李大刚之侄的故事。这两篇文章十分相似,甚至结尾处蒲松龄还以“异史氏”的名义对其发表了一段评论。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虽说是小说,但创作基本上是有本有源的,他的故事大多数都是先听再写后加工得来的。

所以说,今天我们看到的聊斋志异中,无论是描述太原的人还是太原的事。或许根本不是个人想象式的创作,更或许这些人物本来就在历史上曾经存在过呢?


拇指太原


蒲松龄可是山东淄博人,科举失利,多年一直在乡。祖上可能是回人,后来定居的淄博。他的《聊斋志异》融汇了古代书籍上的、乡间流传的、外乡人口述的众多神鬼仙妖怪的故事。像聂小倩、婴宁等形象深入人心。鬼怪原来也有情义。包括跟太原相关的《太原狱》、《画皮》等。太原的故事可能与山西明末就战乱频发,人民流落异乡有关。逃难的老百姓把各地的见闻传说带到了异乡。





白马啸长安


作为一个蒲翁故里人,我想说蒲老先生写的故事都是听路人说的,我们这聊斋园内有口名为柳泉的井,当年蒲老先生就在这口井边支起茶摊听南来北往 东来西去的客商讲故事,这是当时济南府和胶东地区的官道。蒲老先生生平很少离开现在淄博市 他写故事很多都是听别人说,然后自己加工的。所以多次提到太原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


般阳书生


聊斋中确实有好多关于太原的故事,你看的很细,我赞一个!

蒲松龄除了短时间去过南方外,大部分的活动范围就是山东一带。

我个人认为这只是巧合,蒲松龄只是听到有关太原的故事记下来而已,别的地方也有,不过山东居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