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每天在什麼時間段排便,說明消化系統很健康?

每天一點小常識


中西醫均認為:晨起排便最健康。

人的消化系統在進食了一天的食物後,特別是晚餐,會在半夜的時候由腸道的吸收消化作用,變成糞便,儲存在直腸裡,當直腸中的糞便足夠多的時候,就會引起排便反射,正常的排便反射對於腸道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排便反射異常會導致便秘、腹瀉,甚至會造成內環境紊亂、內分泌紊亂,或造成神經衰弱及其他消化系統疾病。

為什麼是晨起排便最健康呢?因為直腸在夜間接收了長達8-10小時的糞便後,已經形成完整的糞便了,超過這個時間排便的話,大便會幹硬,反之會拉稀。

我們都知道,夜間要睡覺,睡覺時如果反反覆覆起來排大便那肯定就不健康了。所以,晨起排便剛好能夠及時清除腸道的糞便,讓人的一天輕輕鬆鬆,這樣腸道也不至於負擔過重,才能維持最健康的狀態。

晨起排便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排便會刺激消化道蠕動,增加食慾,促進消化道的吸收功能,這種情況下進食,才能達到最良好的吸收狀態。

當然也不是說晨起排便就一定是健康的。還要看大便的形狀,如果大便帶血或者帶粘液,不成形,那麼就肯定是異常的,這時候,建議到醫院做個腸鏡看看,說不定能發現一些什麼問題哦。

如果有什麼建議或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消化內科李醫生


清晨第一件大事,很多人都說自從每天開始正常排便後,胃口好起來了,精神狀態也好起來了。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大腸是排糟粕的,大腸經最活躍的時間是早上的5-7點,所以這個時候排便最好。

從西醫生理來說,早晨起來,因為活動喝水吃早飯等刺激,神經的調節作用下,導致胃腸的蠕動增加,然後就排便了

其實,只要每天可以正常排便,早晚也沒有特別大的區別,有人習慣晚上空閒,有人喜歡早上,自己養成習慣就好。

很多人害怕便秘會導致毒素殘留在體內而影響身體健康,其實沒有養成每天排便習慣的人也不用擔心,這個排便的習慣是可以訓練的。很多人經過高中的學習生涯,發現便秘都好了,這個就是訓練出來的。


如何訓練呢?

第一,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這種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以增加胃腸道的蠕動,讓胃腸真的有東西可以排出來。多運動等,這個就不用我多說了。

第二,養成蹲坑的習慣,清晨起床或者早餐後更好,也更容易,會有兩大人體自然反射(起立反射和胃結腸反射)幫助你。每天固定這個點蹲坑,習慣養成了,也就不再便秘了。


大腦梗知識


一提到便秘或者腹瀉等排便習慣,大家都知道它們跟我們許多系統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發生有關,因此排便是否正常代表著機體是否健康,尤其是消化系統的健康!

為什麼排便是否正常在一程度上可以說明我們的消化系統是不是健康?

其實這跟我們糞便形成過程有關!糞便是食物經過胃和腸道消化吸收後,在細菌發酵腐敗作用下而形成的。

當我們吃進去的食物經胃進入小腸,小腸會發揮消化和吸收功能,將食物消化且吸收其大部分營養物質,同時食物受胰腺、膽汁、小腸液等作用後,小腸會將餘下的食物殘渣送入大腸,大腸主要對其中的水分及無機鹽進行吸收,同時對食物的殘渣進行加工,最終形成糞便。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天會有1000ml—1500ml的內容物會經小腸進入大腸,而且大部分會被大腸吸收,只剩下100ml液體和少量鈉離子、氯離子隨糞便排除。



這時候如果糞便在我們的大腸停留時間太久,就會導致水分被進一步的吸收,導致我們的糞便變幹、變硬,引起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誘發便秘;

但如果我們的迴腸排入到大腸的液體或者由大腸分泌的液體超過結腸本身吸收能力,這時候就會發生腹瀉。

那麼,每天什麼時間段排便,怎麼樣的排便習慣可以說明消化系統很健康呢?

首先,一般情況下,排便次數每天3次至每週3次之間,呈黃色圓柱形軟便,即為正常排便習慣,至於排便時間,目前認為最佳排便時間在早餐後,原因是餐後可引起胃—結腸反射而出結腸的集團運動,把糞便推到直腸,引起直腸感受器的刺激而產生便意。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排便時間,或者說不在早餐後排便就一定不好,尤其是對於我們現在年輕人來說,能在早餐後排便的人,基本上很少,上班時間都有點趕。因此,關於排便時間,大家只要把握在每天固定某個時間段排便就可以了。



其次,我們正常人群的排便規律受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等多個因素的影響,比如湖南湖北重慶等南方地區的人喜愛辛辣食物,像我們平時多吃了一些麻辣火鍋就會發現,其對我們的胃腸道刺激很大,容易損傷腸粘膜助長腐敗菌生長,導致我們大便次數增加、稀便等腹瀉症狀;但北京地區的人又不一樣,雖然也有喜歡吃辛辣,但因攝入蔬菜比較少,反而排便次數減少、大便乾結,容易出現便秘症狀。而像一些喜歡喝酒的人,也會因乙醇慢性刺激直接損害小腸粘膜和平滑肌,從而引起排便次數改變等腹瀉或便秘症狀。並且大家如果是上班族等從事輕體力勞動的相對那些從事重體力勞動的人來說,大便次數自然會相對較少,而且容易大便乾結。

因此,排便習慣是否正常應結合我們自身環境因素、飲食習慣等來進行判定。

最後,還是那句話,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排便習慣,有很多人跟我剛剛講的正常排便習慣可能還相差比較大,但並不能說你目前的排便習慣就一定代表你的消化系統不健康。

拿排便習慣來判斷你目前消化系統是否健康,應該跟你一直之前排便習慣進行對比。如果有突然的變化,而且近期自己的環境、工作以及飲食習慣等都沒有發生改變,這時候你就要注意了,可能是某個疾病的報警症狀,及時就醫必不可少,可行糞便常規,甚至腸鏡進行檢查!


醫學小偵探


說到“排便”,很多人可能會羞於談論它。但這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必須做的,就像吃飯和睡覺一樣,如果你長時間不排便,兩三天可能是便秘;如果你一天排三四次,可能是腹瀉。以上兩種情況都不好。正常人排便每天一次或兩次。

人體最佳排便時間

一天24小時,這是身體的生理週期,醒著到睡覺,身體排便的最佳時間實際上是早上起床後兩個小時或早餐前。


每天早上起床後胃腸蠕動能力就會增強,這次排洩的大便,還有人體的殘留物,比較容易去除,排便後比較放鬆,維持一天的身體狀況,否則大便的殘留物儲存在體內,這廢物對人體不好,佔據空間,有毒素。

當然,早晨排便其實也只是相對比較好罷了。更重要的是排便規律。你的身體最好養成每天排便的習慣,比如早上。否則,你一天兩三次甚至更多,或者這次排便之後下次排便可能是後天、大後天等,這樣排便規律紊亂反而會對身體造成不利影響。

如今,人們越來越擔心便秘。從生活習慣的觀點來看,不規則的飲食、不健康的飲食、吸菸和飲酒、暴飲暴食、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上廁所時間長(每次超過10分鐘)是排便障礙的主要原因,雖然不完全算作疾病,但是有致病的風險,各種胃腸疾病很容易發生。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有良好腸道習慣的人不易患便秘和消化系統疾病。這與生活習慣有關。

【希望此回答能幫到您,有疑問請諮詢我們醫師,將免費為您解答】


平安好醫生官方號


作為一名胃腸外科醫生,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我們來看看整個從食物到大便的全過程。首先,食物通過牙齒的咀嚼,嚼碎以後,進入食管,很快就到達胃,胃酸超強的腐蝕作用,以及胃不斷的蠕動,吃進去的食物被混合均勻,研磨變成食糜。然後,胃的幽門開放,食物進入十二指腸和小腸,小腸是食物吸收最主要的部位,胰腺分泌大量的消化酶,膽囊分泌膽汁,都進入小腸,營養物質幾乎都在小腸被吸收了。

剩下的不能吸收的物質,就進入了大腸。大腸主要的作用是吸收水分,水分被吸收後,大便逐漸成形,形成一條條的大便,隨著大腸的蠕動,糞便從結腸進入直腸,存在直腸裡面,當到達一定數量的時候,會發出想要排便的信號,大腦發出指令,開始大便。

正常情況下,人類每天大便一次,或者每一到兩天一次大便,大便的多少,與你吃的是什麼食物,好不好吸收,吃的多少都有關係。坦白的說,人在一天的任何時候大便都是可以的,只要保持大便通暢,就說明消化系統沒有問題。

現在大家都這麼忙,有時候忙的連大便的時間都沒有,為了防治便秘,建議大家養成定時大便的習慣。最好的時候就是早上,有時間,容易養成習慣,早上喝一杯溫水,叫醒你的胃腸道,就可以去大便了。

最後,祝大家大便通暢,不便秘,不拉稀,關注胃腸道健康,關注普外科曾醫生。


普外科曾醫生


1、其實什麼時間段排便比不上排便習慣和排便性質和次數重要,後者更能說明消化系統健康問題。

2、雖然每個人排便時間各有不同,但是一個人排便習慣好的,往往也提示更健康,比如有便意的時候,最好就在合理時間內解出大便,避免憋便習慣,容易導致腸道內廢物重吸收。

3、每個人的工作特點,生活習慣不同,有些人習慣早上起床解便,有些人習慣在晚上,有些人在飯後,並不能說明哪個時間段解便就更健康問題。

4、其實大便的次數和大便性狀更能提示腸胃健康問題,比如一天大便次數很多,經常上衛生間,或者大便性狀異常,比如經常有黏液,有稀便,或者有血絲等等提示腸道健康出現問題。比如腸息肉,腸道腫瘤,腸道慢性炎症等等。

5、大便顏色有時也提示消化系統健康狀態,比如大便一直偏白,提示膽道梗阻等問題,大便黑色可能胃內慢性出血可能。

6、大便一般一個星期解2次以上,如果大便乾硬,有次數少,可能是便秘問題。

7、原本排便習慣和次數改變或者顏色改變,往往提示消化系統出現問題可能,必要時胃鏡腸鏡大便化驗等進一步檢查。

所以大便的性質,顏色,次數更能反映消化系統健康問題,而不是那個時間段排便更健康。

柯大夫為兒科主任醫師,臨床工作經驗豐富,擅長兒童消化,呼吸系統疾病,慢性咳嗽,急慢性鼻竇炎,過敏性鼻炎、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慢性胃炎,功能性便秘,肝功能異常,慢性腹瀉,牛奶蛋白過敏等疑難雜症及嬰幼兒營養髮育及餵養諮詢。有關兒科專業諮詢請來好大夫在線找柯友建主任。

與健康為伴,與醫生為友,歡迎轉發點贊、評論關注,點贊分享更是一種美德。有問題可以留言,柯大夫在休息時間會對典型提問針對性回答。


柯大夫兒科科普教育


大便確實可以反應消化系統是否健康!尤其在普通外科,我們經常問患者大便情況如何。至於什麼時間段排便說明消化系統很健康,這個還真的沒有答案!只要大便規律,不管你是清晨、白天還是晚上,都是正常的!

那麼如何判斷自己的大便是不是正常呢?

第一,大便形狀。正常人大便是成型的,像香蕉一樣!如果是其他形狀,比如不成形,水樣,或者一粒一粒的,或者非常細長,這些都是不正常的大便。


第二,大便顏色。正常人大便顏色微黃。如果你的大便是暗紅的,發黑的,或者陶瓷白色的,甚至綠色的,鮮紅色的,那肯定不對!

第三,大便次數。正常人一天一次大便或者兩天一次大便。如果你一天好幾次或者幾天才上一次廁所,那肯定也是不對的!

大便異常有可能是哪些疾病呢?

第一,胃腸功能紊亂。正常人胃腸道功能是維持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假如這種狀態受到破壞,那麼大便可能就會發生變化。比如吃了辛辣刺激的,或者因為某件事情而緊張兮兮的,大便就可以是稀的,可能一天拉幾次!

第二,胃腸炎。胃腸炎可以是細菌性的,也可以是病毒性的,甚至感染了寄生蟲也會。一般表現為一個急性或者慢性腹瀉。


第三,胃腸腫瘤。腫瘤是大便異常的一個常見原因。如果你發現大便習慣改變,或者大便有血,那麼請注意排除腸癌。如果大便暗紅發亮,請注意是否有胃癌。

第四,痔瘡和肛裂等。痔瘡肛裂可以出血,表現為大便面上帶有明顯的鮮紅色血。很多患者看到這種情況就以為是腸癌,嚇得趕緊端起大便就往醫院跑。其實,沒必要,痔瘡肛裂一般還會有肛門的明顯疼痛。

當然,引起大便改變的原因太多了,無法一一列舉。你要知道的就是如何辨別大便異常。發現異常後趕緊就醫!


普外三角針


良好的排便習慣,是身體健康的基礎,如果不能及時將體內堆積的廢物排出,不僅會出現一系列的皮膚問題,嚴重時還會加重肝腎負擔,增加大腸癌的患病率。那麼,人們在什麼時間排便才對消化系統最好呢?

俗話說“一日之計在於晨”,清晨也是排便的黃金時段,這是因為:各類食物在人體內的消化吸收時間不等,一般12小時後,人體會將消化吸收後產生的食物殘渣排出體外。人體睡覺的時候,結腸運動緩慢,而消化器官依舊在消化白天所吃的食物,次日清晨,結腸蠕動功能增強,早餐後產生的胃結腸反射,會進一步促進結腸蠕動,幫助人體排出宿便。因此,晨起或早餐前後兩小時內是最佳排便時間。雖然早晨排便比較好,而且對人體健康比較有利,但如果你不能在早上去排便,也不是什麼大問題,只要有自己固定規律的排便時間也是可以的。規律的排便,同樣能說明你的消化系統是很健康的。過度勞累、精神壓力、飲食、肛腸疾病等都可能導致排便不規律,缺乏運動也會減慢腸道蠕動,影響排便。

因此,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過以下方法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1、定時蹲廁所:堅持每天定時蹲廁所,會形成條件發射,下次蹲廁所的時候,身體就會發出排便信號。2、集中精力:排便時集中精力,可以幫助大腦發出排便指令,有利於定時排便。3、按摩小腹:晨起時,順時針方向按摩小腹,可以刺激腸胃,幫助排便。4、適當運動:適當的體育運動有利於促進腸胃蠕動,解決便秘。5、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少食辛辣。

本期答主:周師師,醫學碩士歡迎關注生命召集令,獲取更多有用的健康知識。


生命召集令


便便雖臭,但它卻是你身體健康的重要標誌之一。要知道,每天都能“撲通撲通”拉得爽,是身體臟腑系統運行良好的綜合表現!


所以,什麼時候拉便便都可以,只要排便不費力,沒有經常便秘,就說明你的消化系統是OK的。


不過,人都不是鐵打的,總有排便不暢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先通過下圖,觀察一下自己的便便,特別是經常排便不暢,有便秘情況的人。



上圖第1種硬邦邦、一顆顆的兔子便便和第2種較硬的、多個小塊黏在一起的香腸狀便便。另外,還有容易被忽視的第3種有褶皺的便便,也是不完美的便便,要引起重視。不然很可能會出現經常排不暢,甚至引起便秘的情況。


哪些原因會引起排便不暢?


❍ 每天膳食纖維的食物吃的太少

❍ 每天水分攝入不足(飲水量不到1000ml)

❍ 大吃大喝,常喝酒,喜歡辛辣油膩的食物

❍ 因飲食、壓力等原因,引起腸道內菌群失衡

❍ 缺乏運動,腸蠕動減慢,消化能力低下

❍ 久坐不動

❍ 緊張、壓力大時,自律神經失衡導致排便不暢

❍ 熬夜,經常22點後睡覺

❍中醫認為:排便不暢與肺,肝,脾,腎,心皆有關,臟腑功能不佳會影響到排便


如何緩解排便不暢?


1. 改變排便蹲姿


斯坦福骨盆門診部研究表明,中國式蹲坑是最正確的便便姿勢。它可以讓消化系統末端保持自然角度,排便更順暢、更徹底!


科學家們還強烈建議:不只是排便不暢的人需要中國式蹲坑,每一個人都應該用這樣的方式拉便便!

用馬桶便便時,你只要給雙腳墊張小凳子,就能輕鬆Get這項蹲坑技能,如下圖。



2. 飲食起居


❍ 清晨空腹一杯溫水

起床空腹先喝一杯溫水,大約250ml左右。一定要大口大口的喝哦,這樣可以刺激腸道蠕動,對排便有刺激作用,也能使便便軟化。因為便便中四分之三都是水分,為防止便便乾燥,每天你需要喝1升水,大約6-8杯。


多吃膳食纖維

平時多吃粗糧、紅心火龍果、熟透的香蕉(帶芝麻點點的香蕉)、芹菜等富含纖維的食物,特別要多吃高膳食纖維的食物。


植物纖維吃的越多,每天喝足夠的水,膳食纖維在吸收了足夠多的水分後就會膨脹變軟,就像一個軟軟的有粘性的啫喱球,它能幫你黏走更多的腸道垃圾,還能帶著這些垃圾順利地穿過腸道,排出來的便便自然溼潤又柔軟,不再是硬硬的了。


❍ 定時排便

最好的固定排便時間就是每天早上起床後,你們一定要養成規律的排便習慣。早上起床先空腹喝杯溫水,然後走動一下,再去馬桶上“找感覺”。記住,只是“找感覺”。不要使勁,不要故意用力。持續一段時間後,看看“感覺”能不能主動找上你。


❍ 作息飲食

每天儘量在21:00-22:00前睡覺。一日三餐規律飲食,少喝酒、少吃油膩辛辣的食物,平時可以多吃潤腸的食物,如芝麻、核桃等。


如果你已經被便秘折騰了很久,可以選擇一款安全的促排便的產品,先把宿便全部排空,然後再通過以上方法,給腸道做養護,讓自己的排便情況正常起來。


花姐食養


一般來講,人體的正常排便時間分為兩個時間,即早晨和晚上。沒有過於準確的時間標準,也就是說,在正常的睡眠標準情況下早晨醒來和晚上睡覺之前都算是正常現象。而排便的次數在一天一次為宜。

有一部分人可能聽到過宿便這個詞,但是宿便並不是字面上的隔一晚上,而是要從食物的消化過程來看,食物在經過口腔的咀嚼和初步消化之後,通過食管進入胃部,和胃酸、各種消化液充分混合,然後進入腸道,通過十二指腸、空腸、迴腸、盲腸、結腸、乙狀結腸、直腸,排出體外。在這個過程中,只有進入結腸,食物殘渣中的水分被吸收,殘渣開始聚集成形,才算開始形成糞便。所以,所謂的宿便,應該就是堆積在結腸末端準備排出體外的糞便了。因此,像很多廣告宣傳的排除宿便等等廣告詞,也只不過是一種吸引人的廣告語罷了,如果身體真的有不適,建議還是要去正規醫院去看的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