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分析高考志願時,什麼方法最實用?

apple45071


  我是從事招生考試管理的教育工作者,我來回答你的問題。

  分析高考志願,最忌直接使用原始分數對照往年錄取數據,最常用的方法是線差、排位法,但要分析的學校、專業數量較多時,用這兩種方法工作量會非常大。

  我為你介紹兩種簡單、實用的分析志願學校的方法。

 一、同位分法

  同位分法是根據考生分數的排位,換算成以往年度相同排位的成績以分析志願的方法。

  如2017年高考,某理科考生510分。

  我們先看到2017年一分一檔表,510分名次為15968名(實際應為15805-16132名之間,我取中間值)。

  再看2016年一分一檔表,我們發現15968名對應的分數為539分。

  因此,我們可以說2017年510分與2016年的539分等效(排位相同),兩者為同位分。

  那麼,我們在分析2016年數據時,可以直接用考生的同位分539分對照各院校、專業的錄取分數線(不再需要將學校、專業的錄取分數轉換成名次),即可知道考生的成績在2016年度能被哪些學校、專業錄取。而且考生的同位分比當年的錄取線高出越多,說明考生的排名超出錄取線越多。  

  如上圖,我們以539分的同位分與各專業錄取線作對比,很容易知道考生的成績在2016年能被哪些專業錄取。

  利用同位分法對比的結果,與應用排位法是完全相同的,但卻便捷了很多。利用同樣的方法,我們可以計算出考生其他年度的同位分進行志願分析。

 二、等線差分法

  我們在使用線差法時,麻煩之處在於要先求出每個學校、專業錄取的線差值(每個專業都要計算一次,工作量大),然後再與考生的線差作比較。其實我們只要換一下思維,將過程簡單化。

  依然以前面2017年理科510分的考生為例,他的線差為37分。

  當我們使用線差法對照2016年錄取數據時,先要將2016年各學校、專業的錄取分減去分數線(做減法),以求出線差值,再與考生的線差值作對比。

  等線差分法:我們用逆向思維,不再為往年的錄取分做減法,而是為考生的線差做加法(考生的線差值+要分析年度的分數線),然後將這個和值與該年度的錄取線作比較,效果是完全一樣的。這個原理就是等線差分法。 

  如上圖,要對比A、B、C三個專業的錄取線差,我們既可以做3次減法求出3個專業的線差值43、18、8,然後與考生的線差37作對比;也可以只做一次加法求出考生2016年等線差分(37+502=539),然後將539直接與545、520、510作比較。顯然,只須做一次加法的的等線差分法更方便、快捷。

  如2017年某考生成績超一本線37分,我們要從線差的維度分析其志願學校最近三年的錄取數據,怎麼計算等線差分呢?

  假設2016年一本線為 502分,則考生該年的等線差分為502+37=539分;其它年份計算方法相同。

  計算出當年的等線差分後,我們打開相應年度的報考指南查看錄取數據時,只須直接以等線差分與各學校、專業的錄取分作對比,便可以知道考生當年能被哪些學校、專業錄取。

 三、兩種方法綜合應用

  明白上面的方法,我們只要根據歷年的一分一檔表,就很容易找出考生近年的同位分,而根據歷年的分數線,也很容易就能計算出考生的等線差分。下面是根據一位考生的成績換算最近三年的同位分、等線差分。  

  至此,我們不再需要逐一對照一分一檔表查找報考指南中錄取分數的排位,也不需多次計算線差,而直接以考生的同位分、等線差分與報考指南中的分數作對比,一明便能看出哪些專業在當年高於考生的排位和線差,哪些專業低於考生排位與線差。下圖是報考指南中的錄取分,你知道應該怎樣對比了吧。

   同位分法與排位法、等線差分法與線差法的基本原理是一樣的,作用也完全相同。本文中介紹的兩種方法,是否讓填報志願的操作過程是更簡單、容易了呢?如果覺得實用,給點個讚唄!

  我是從事招生考試的教育工作者,專業從事高考、中考管理工作,基於職業原因長期研究高考志願,歡迎考生、家長朋友關注!


高考志願梁老師


線差

線差的算法是這樣的:

線差=院校錄取分數-批次線

線差最常用的算法是三八線差。在使用三八線差的時候,需要分別計算學校的最低分線差和最高分線差:

最低分線差=院校最低錄取分數-批次線

最高分線差=院校最高錄取分數-批次線

三八線差的原理就是在最低線差的基礎上,上浮整個學校錄取分數段的八分之三,算法如下:

最後用三八線差的分數加上今年的批次線,就是院校的預估錄取分數線。

舉例說明,例如一個院校在2017年的最高錄取分數為560分,最低錄取分數為530分,2017年該批次的分數線為500分,那麼可以分別算出其線差:

最低分線差=530-500=30分

最高分線差=560-500=60分

加入2018年該批次的批次線為495分,則該校的預測分數為495分+495分=537分。

三八線差是一種保守估算法,不好操作。現在一般用等位換算法(就是你說的排名)。

等位分折算

軟件中一般使用正向等位分算,就是把去年的、前年的、上前年的院校錄取分數都換算為本年的分數;而手工填報時使用反向換算,就是把自己本年的分數分別換算成去年的、前年的、上前年的分數。

舉個例子來說明等位換算方法:

2017年高考的時候,我接待了一個湖北的理科考生。他高考成績為439分,少數民族,可以加10分投檔,加分後的成績為449分,這個分數屬於第二批分數段。

該生找到我的時候,十分失望的告訴我,他這個分數感覺啥好點的學校也考不上。他依據2016年的錄取分數進行查詢,查到的院校大致是這樣的:

這裡面基本上是以學院居多,分數再往下就更多的是獨立學院了。而且壓線報考的話,基本上只能被學校最不受歡迎的專業錄取,所以他很失望。

這是考生最普遍最容易犯的錯誤。正確的做法有三步:

第一步,查找2017年的一分一段表,找到自己分數所對應的位次。一分一段表由本省考試院在公佈高考成績當天在其官方網站上公佈。如下表:

上表中的累計人數就是你的位次。從表中可以看出,447分(注:寫本文的時候腦袋短路了,把449分搞成了447分,原理是一樣的,所以後面也懶得改了)所對應的位次為69611,記住這個位次號。

第二步,找到2016年的一分一段表,一般在學校發的那本參考書上面有;在考試院的官方網站上也能下載到。然後查找與位次69611最接近的分數,如下表:

我們找到相鄰的兩個位次69305和69748,使得69611介於這兩個位次之間,這樣就可以找到對應的分數為475分和476分,我們取其小值475分。這就是說,2017年449分與2016年的475分是相同的,這就是分數折算,折算後的分數叫做等位分。我們在挑選學校的時候,應該使用475分,而不是449分。

用同樣的方法,我們查出2015年和2014年的對應分數,其結果如下表

第三步,按等位分475分挑選學校,可以找到這樣的:

查詢到學校範圍後,就可以在此範圍內挑選院校。在實際報考的時候,還需要查詢比該分數高的院校進行衝刺。比如該分可以查詢分數在455分至490分之間的院校進行挑選,該分段範圍內的院校一共可以找到145所。

如何從查找到的學校中篩選院校,是一個比折算分數要求更高的技術操作,我會在我後面的文章中逐步講解,歡迎大家關注後收看。


校園網高考志願


題主已經說的很明確了,需要利用線差和排名。

分析高考志願,一般需要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步,根據自己的分數確定自己有意向的學校,當然這個需要實際點,別考個三四百分也想著清華北大,這個就不現實了。

第二步,根據自己的分數,在網上查閱自己在本省的排名,打個比方,700分排名第一,600分排名2332,然後查閱自己分數所在的排名。

第三步,結合省級劃分的一批二批線分數確定自己高於一批線多少分或者高於二批線多少分,這一步比較容易,如果是想考外省院校的話,這一步作用不大。

第四步,查閱自己這個分數段的院校,每個劃線區域分三段,比方說一批線,可以分為一批上等院校,一批中等院校,一批下等院校,一般來講,30分左右是一個小階段(各個省份有所不同),如果500分是一批線,那麼500到530之間屬於一批下等院校,560到590就屬於一批上等院校(211高校)了。再高於這個分數30以上就屬於國家級985高校了。

第五步,根據自己分數段的學校進行規劃,選擇自己比較看好的學校,現在一般都可以填6個到9個學校,從上到下依次錄取,選擇的餘地很大。

第六步,分析選擇院校的專業,這個就需要更加了解這個院校,分析它的特色專業,發展專業,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關於高考志願,關鍵性的一般就這幾步,希望可以幫到一些學生分析志願,僅供參考。


三國春秋


高考之後,對於剛剛解放的高三學生來說,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俗稱小高考的高考志願的填報,這個是最後決定你去哪所大學讀書的關鍵,是如何充分利用你高考分數的決定因素,那麼怎麼去選擇呢,怎麼填報才是合理的志願填報呢?

我認為“一衝,二穩,三保”這個方法還是很實用的,一衝就是第一部分志願先是選擇你認為比較想考的而且是有一點希望上的,這時候就適合填上去,二穩就是第二部分志願選擇和你分數差不多的大學進行填報,這樣就是為了防止第一部分志願沒能錄取到,三保就是第三部分志願選擇你認為絕對能考上的學校,這是為了防止前二部分志願都沒能錄取到的!



那麼怎麼樣能去判斷自己是否能考上這所大學呢,一個關鍵的標準,就是省排名,一般一所大學錄取的最低省排名都是不會有太大變化的,所以你只要查好你的省排名和想考大學的錄取最低省排名就可以知道有沒有希望上的了!


帶傘魚


分析志願填報線差法和排名法的應用

線差法和排名法是志願填報的兩種基本方法。線差法和排名法都是基於排名的定位方法。排名法是直接定位,線差法是間接定位。

一、線差法(分差法)

線差法又叫分差法。線差法的線是指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也叫省控線,例如一本線,二本線等等。是省級高招辦每年為本省高招設定的各個批次錄取的最低資格線,達到了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的考生才具備被本批次高校錄取資格。由於這條線相對考生排名比較穩定,因此常常被考生用來作為志願填報的參考線使用。其基本原理是認為,高於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相同分差值的考生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如果用來評價高校,那麼錄取線高於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相同分差值的高校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

例如考生高考成績是580分,當年一本線是540分,那麼580-540=40分,這個40分就是分差。考生580分就被視為高於一本線40分。比如上一年某高校/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是570分,而上一年的一本線是550分,高於一本線570-550=20分。這個高校/專業的錄取線高於一本線20分。這位高考成績高於一本線40分的考生就被評價可以被這所錄取線高於一本線20分的高校錄取。可以把這所高校作為志願填報的目的高校。

同樣道理,在高考分析階段,每次模考學校或者區縣教育部門也會劃定模擬的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根據考生模考成績高於模擬批次錄取控制分數線的分差,同樣可以判斷考生定位,預估考生可以填報志願學校的目標選擇。

二、排名法(位次法)

排名法的機理是在全省考試排名位置相同的考生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如果用來評價高校,那麼錄取線在全省考試排名位置相同的高校具有相同的錄取實力。

例如考生高考成績是580分,在全省排名是12000名。比如上一年某高校/專業的錄取分數線是570分,在全省排名是14000名。這位考生的排名位置高於這個高校/專業的錄取線的排名位置。這位考生就被評價可以被這所高校錄取。可以把這所高校作為志願填報的目的高校。

同樣道理,在高考分析階段,每次模考也會得到排名。或者能夠換算稱為全省排名。根據考生在模考中的排名位置同樣可以判斷考生定位,預估考生可以填報志願學校的目標選擇。

在線差法(分差法)和排名法都能使用的情況下,應優先使用排名法。


晨霧



您提出分析高考志願時,什麼方法最實用?解答如下:

我幫高考學子填志願有八九年了,失誤較少,讓高考學子考分不浪費,充分利用考生有效的分數,被理想的高校錄取,就是最好志願了。下面簡單介紹我填高考志願的一些方法,供參考。

一、計算出高考分數與省控線的分差。現在都是公佈高考分數和省批次控制線後,才填報志願。考生首先算出自己的高考分數與省批次控制線之間的分差,這是第一步。

二、查詢高校近三年最低錄取分數線與省控線分差。從高考填志願指南書中或省高考信息網查詢,前三年高校在本省錄取的最低錄取分數線,與省控線的分差。選擇跟自己分差相近的高校,高校最低錄取分差高於自己的分差的不考慮,低於自己分差分別列出來,再從中選擇十所自己意向性的高校。


三、查詢專業最低錄取分數線與省控線的分差。在你選定的意向性高校後,再查詢您意向性專業的專業分差,錄取分差高於自己意向性專業的不要考慮,再確定自己想填報的專業。

四、按“衝、穩、保、墊”原則填報學校和專業。

“衝”就是您分數剛好接近學校的校線分,您又十分想讀這所高校或專業,可以衝一衝,這是有一定風險的。

“穩”就是一般情況是可以錄取的,通常考生的分差高於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10分至20分之間,不出現意外是可以被錄取的。但是防止扎堆,就可能掉檔。

“保”就是確保在本批次錄取,不掉到下一批次,通常考生的分差高於學校最低錄取分數線20分以上。

“墊”就是萬一前面幾個志願都未被錄取,選擇最後一個志願墊底,只是保證不掉到下一批次。

填報志願時,要注意拉開學校檔次,填報好點學校或專業就是“衝”;填報一般的學校或專業就是“穩”;填報稍微差點的學校或專業就是“保”;填報邊遠地區或冷門專業就是“墊”。同時對學校錄取分數不穩定的學校,還要注意學校的大年或小年。如去年某學校在本省錄取分數很高,今年有可能錄取分數線就會降低,這就是考生填報志願扎堆造成的,所以要分析近三年錄取分數線,綜合考慮。

這是我給考生填報高考志願的一點體會,希望能給今年即將高考的學子們或考生家長一點幫助。


勞動維權田博聞


位置,位置,位置!

這是李嘉誠總結的買房的秘訣,小區在城市的位置,樓房在小區的位置 ,自家單元在樓房中的位置。這些決定你的房子的價格,更決定再出手時的差異。

高考志願同樣適用。考生在全省考生中的位置,考生在要填報的大學中的位置,考生在要填報的專業中的位置。第一個是明確的,第二第三要通過推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