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如何评价很多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都尽可能追求大学名声而完全不考虑专业?

甘善杰


平行志愿间接地引导考生尽可能追求大学名声而完全不考虑专业


关于如何评价很多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都尽可能追求大学名声而完全不考虑专业这个问题,更多的人是在讨论高考分数不是十分理想时,填报志愿是首选大学,还是首选专业的。我在悟空问答回答“高考报志愿时该如何选择学校和专业?”也曾经从这个角度谈这个问题(https://www.wukong.com/question/6500035923999195405/?showAnswerBox=1 )。

我今天从另一个角度来谈这个问题:这就是目前全国所有省区都实行的,受到广泛赞誉的平行志愿填报和录取模式,实际上在间接地引导考生把选择大学放在首要位置,而选择专业放到了忽略的位置。

我们都知道,平行志愿与已经被取代的顺序志愿相比,最大优点是降低了考生的落榜风险。被很多人简单称为“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够上哪个录取哪个”。但是实际上严格说不是“够上哪个录取哪个”,而是“够上哪个投档哪个”。由于能够投档的考生大多数都会被录取,所以被人把这个优点简化为“够上哪个录取哪个”。也许你没有注意到“能够投档的考生大多数都会被录取”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考生要选择“服从专业调剂”。否则的话,处于投档线边缘的考生被退档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那么投档与录取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投档是根据高校的招生计划数和投档比例,把填报该校的考生(无论平行志愿第几顺序)从高分到低分排队,投满为止。投进去的最后一名考生的分数就是投档线。但是投档考生不等于被录取。还要进入第二个环节 ---- 专业录取,简称录取。

录取是高校将投档成功的考生根据其填报的专业和其高考分数以及专业录取规则分专业录取。但是由于考生填报高校各个专业的冷热分布不均衡,有些热门专业很快录满,而一些冷门专业可能缺额。填报热门专业的分数偏低考生如果不服从专业调剂就无法录取将会被退档。而他们如果服从专业调剂则被调剂到不喜欢的冷门专业录取的概率很大,但是他们对的专业兴趣的要求就无可奈何地被扼杀。

由于平行志愿只有一轮投档机会,退档考生只有征集志愿或者下一个批次投档机会,因此退档是一件十分惨烈的事情。为了避免退档,对分数没有足够信心的考生一般是不敢选择不服从专业调剂的。

而平行志愿在宣传其最大优点是降低了考生的落榜风险和被简单称为“够上哪个录取哪个”的时候,无形中给考生一个错觉,只要自己的高考分数能够涵盖所填报的几所学校的投档线,并将学校按照分数高低的梯度顺序排列,就能达到充分利用自己的分数,被尽量高层次的学校录取。这样填报的结果,是很多考生都是在高校投档线边缘为止刚好被投档。从统计数据看出,顺序志愿时,高校录取的考生在较宽的分数段都有分布。从顺序志愿改为平行志愿后,高校录取的考生分数大多集中分布在投档线附近。他们的专业录取满足度明显下降。

因此我们说平行志愿间接地引导考生把选择大学放在首要位置,而选择专业放到了忽略的位置。看上去就是本提问所表述的:似乎很多高考生填报志愿的时候都尽可能追求大学名声而完全不考虑专业。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呢?说来也很简单:只要考生只要故意放弃“冲一冲”,用填报顺序志愿的心态来填报平行志愿即可。什么叫“填报顺序志愿的心态”呢?那就是顺序志愿时,考生担心落榜风险而不敢高报,只填报自己分数够得着并留有一定余地的高校。这样填报的结果是考生投档后比投档线高出一定空间,有足够的专业录取空间,录取的专业自然就会满意多了。

但是,这样填报等于放弃“冲一冲”,放弃可能冲击更高层次高校的机会,放弃平行志愿给考生带来的这个“红利”。你会甘心这样的选择吗?目前有相当多的考生不愿意这样选择。

因此我们说“考生追求大学名声而完全不考虑专业”实际上很容易避免,但是考生们不愿意去避免。对于一些考生来说,根本就还谈不上考虑首选学校还是首选专业的问题,就已经被平行志愿的引导“绑架”到只追求学校而忽略专业的境地。


晨雾


我读清华的时候,认识几个奔着清华名系之一建筑系而去的学生。那时这个专业很好,学校和系都是高大上,进去以后会很高兴吧,谁知道我认识的这几个人进了建筑系后,或者发现自己完全没有兴趣,或者根本没有美术细胞(建筑设计的基本功)而无法跟上功课,最后调剂到我们系和环境系了,和我们一起上基础课大课。

这个例子告诉你,大学专业的选择吻合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我当年报志愿的时候,生物专业很时髦,基因工程什么的特别高大上,当时就有同学为了能进入这个专业而降格学校。在美国很多本科读生物专业的是为了进医学院,如果仅仅是本科毕业的话,生物专业就业是很难的,如果读到了博士,只好集体去挤高校教职了,因此美国大学生物类相关专业的教职是非常难拿的,争取终身教职的过程非常辛苦,写出来就是一部血泪史的居多,不少人不得不做很久的博士后,这种博士后在美国被戏称为生物老千。我就有一个学基因工程的同学,到美国后拿到名校学位后做了几年博士后也没找到固定的职业,后来选择在家做全职母亲。

这个例子告诉你,选大学专业时不能只看高大上或自己的爱好,市场需求也是很重要的。

在美国的清华校友中,有些人最终工作的领域还属于本科的专业,譬如计算机、电子工程、医药、工程什么的,因为这些专业的就业市场相对较好;也有不少人在清华的时候是水利、电机、生物、物理之类专业的人,到了美国读博士的过程中或者拿到博士学位之后很难就业,于是只好转学计算机,前面五年本科和之后几年研究生的积累全部白费了,从这个角度上看,专业选择真的比学校的名声重要。但是,本科的教育以通识教育为主,专业涉及有限,这些清华毕业生之所以能够顺利转到市场较好的专业并毕业,除了美国转专业容易之外,也因为清华的基础打得比较好,所以从这个角度上看,大学学校的选择同样重要。

说了这么多,我其实想说的是,选学校和专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奔高大上的学校,也不能只奔高大上的专业,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最适合的选择。中国的高中生一直准备高考,上大学之前很少有机会考虑或实践一下自己究竟可能对什么职业感兴趣,相反在美国的高中有AP课程(相当大学课程)和各种实践项目(STEM, Enrichment等),学生有机会初步体验何感觉一下一些职业,同时美国大学入学时也可以选择不声明专业(Undeclared),一年后再定,订了之后再转专业的困难也不大,因此很容易避免“入错行”的悲剧,这是很应该借鉴的一种设置。


心路独舞


这个问题呀,还是把大多数高中生都高估了。事实上,很多高考生要不是报志愿,恐怕永远不会知道地球上有些什么大学。哦,可能清华北大这种层级的例外。

大多数高中生在上课期间,除了老师叫去谈话,告诉他:“你要加油,再多几分就可以上一本\\二本\\三本……”之外,恐怕很少有专业人士跟他们谈论过志愿问题。而家长呢,可能就是说:“以后要报个热门专业,好找工作。”除此之外,别无他话。

有什么办法,他们的世界其实很有限,除了每天刷题之外,根本没有多少人会提醒他们研究一下高考志愿填报领域的知识。

市面上有很多杂志会介绍各类大学和专业,网络上也有很多相关资讯。但是总的来说,卖得最好的似乎还是那些故事书和阅读作文素材之类的东西。

老师对他们的态度,可能很多时候也是他们自己的态度:“先把分数考上去,只要有了分数,自然就有好大学。”

但是,除非你考了全省状元,否则谁敢保证自己一定会去到自己喜欢的大学喜欢的专业?

我经常跟学生推荐一些跟大学有关的杂志,同学们规规矩矩地记在笔记本上,然而下课之后就忘记了。

直到后来,我时不时地买两本杂志,送给班上一两个喜欢阅读表现又比较好的同学,大家互相传看,这才慢慢养成关注相关知识的兴趣。

其实,关注志愿填报知识,不但可以在志愿填报阶段更加胸有成竹,而且也可以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因为未来不再是模糊的分数,而是清晰可感的生活画面。

这些杂志并不难找到,每个学校外面的书报亭,应该都会由相关资料。就看同学们有没有心了。


吹上来的小动物


我认为造成高考生尽可能追求大学而不考虑专业的原因是:高考生眼里只有大学,没有专业。在他们之前的学习中,只知道有一本二本三本,但是对专业知之甚少。

我高考的时候已经是十多年前了,我记得高考结束之后填报志愿,我很快选好了学校,因为之前或多或少听说过那些大学的名字,可是不知道选什么专业,从来没了解过专业的知识,老师也没介绍过。后来服从分配学习了电子商务专业。回想起来,高中三年,我都在朝着大学的方向冲刺,可是真的冲进了大学,却不知道自己要往什么方向发展了。大学在招生的时候也只划定了入学分数线,并没有划定专业分数线。

我现在中专任教,每年新生报到之后,学校要专门组织一次课叫做专业介绍,就是详细告诉新生他们所学的专业是什么,要学习什么课程,将来出去社会会从事什么工作。因为新生真的不知道自己的专业是什么,虽然他们已经选择了那个专业。他们选择专业的原因可能只是因为同班同学选了这个专业,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这个专业的名字,仅此而已。学校也会划定一个时间,学生可以在这个时间截止前申请调换专业。


所以我认为对于高考生而言,提前了解社会上各个行业的情况,多了解每个专业的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职中生活


因为现在用人单位越来越看中“出身”,越来越不讲究专业对口。

我自己的本科是师范大学中文师范专业,硕士是语文学科教学专业,毫无疑问我是属于专业对口的。但是近几年招进来的年轻人并不都是这样。有儿童文学专业的,有文艺理论专业的,有哲学(还是数理哲学)专业的。他们能从几百名应聘者中杀出来,是因为我们学校并不要求应聘者必须是师范专业出身,甚至不要求必须是相关专业出身(比如语文教师必须中文系出身),只要求有相关学科的教师资格证即可。今年还收到过一份简历,他是复旦本科直升浙大硕士,投简历来应聘语文老师。虽然他的本硕都是文科方向,但都不是教育类,可我领导说他只要来露个脸就直接要了,不需要试讲。为啥呢?因为这个人的学习经历已经充分证明他是一个学习能力超强的人,这样的人可塑性很大,完全可以在两三年内和普通师范生并驾齐驱,三五年内超过师范生。可惜最后他连来都不来。

另外我的本科同学有一半没有做老师,也有做了几年老师辞职转行的。最奇葩的一位去应聘语文老师,结果对方学校以英语老师的岗位录取了她。她也毫不在乎,准备了几个月,在上岗前又去考了个英语教师资格证,顺顺利利工作至今。

不仅是教育行业,大多数领域招人都不讲究专业对口。随便搜搜新闻就有一大把。

有些地区,有些岗位供大于求,造成用人单位放宽招聘条件:

四川人力资源市场总体岗位供需比例关系“供略大于求”。但市场专业供求不匹配问题较突出,与二季度相比,营销专业需求仍然严重大于供给,用人单位须招用近半数非本专业人才,而行政管理、财会类等专业,则有近半数求职者找不到对口岗位。(四川求职岗位供略大于求 近半数人找不到对口岗位_新浪四川_新浪网 http://sc.sina.com.cn/news/m/2017-11-02/detail-ifynmzrs6116805.shtml)

在某些人口密集身份,求职者为了找到工作也不介意专业不对口:

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在江苏省2016届本科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除了财会、销售、文员、IT等传统岗位外,还来了些新面孔。中粮江苏拿出30个养猪场的一线岗位来招募本科生,可能涉及到喂食、送货、屠宰割肉等琐碎工作。快递公司也带来很多岗位到现场,比如“仓储专员”。毕业生们对这些岗位并不排斥,跃跃欲试,不少学生表示愿意尝试如此的“跨专业”。(大学生求职不排斥养猪看仓库 超七成网友不介意专业不对口_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5/1121/19/B8VH22LK000146BE.html)

即使毕业时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今后转方向的也很多很多:

麦可思调查公司2010年度颁布的本科专业对口率的调查结果显示,有近三成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与专业毫无关系,在工作几年后,从事大学所学专业的更少。(专家:大学生找工作不必非要专业对口-人民网http://edu.people.com.cn/n/2013/0528/c1053-21639646.html )

也有调查显示,求职专业不对口现象已经成为“主流”:

调查显示,目前仅有18.68%的应届毕业生找到与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37.26%的学生所学专业和职业有所联系;而44.06%的学生则是完全不对口。(研究显示:“专业对口”让六成毕业生就业尽折腰 找工作一定要专业对口吗?_资讯频道_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2_07/02/15706149_0.shtml)

现在的学生填报志愿看中学校名气、排名多过看中专业兴趣是有多方面因素的。一方面因为用人单位更看重学校名气,第二一方面因为如果不读硕士,本科四年时间是培养不出合格的专业人才的,第三方面很多学生本来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找工作是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凡事都有因果,但因果可能隔得比较远。如果招聘市场不讲求专业对口,那么高考报名就更不在乎了。


非著名语文教师王振宁


我认为这种局面的形成,既跟我国教育大环境的发展程度有关,也跟人民群众的整体认知水平有关。

1、我国教育资源分配在目前来说,是很不均衡的,名校与一般高校差别很大,于是形成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情况,名校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会太差,而一般高校却很少有什么专业发展得很好。

因为名校与普通高校的差距过大,以至于不在一个等量级上,所以专业比较就失去了意义。就好比说时间价值,同样是一个小时,可以把马云一小时和马化腾的一小时进行比较,但是不可以把马云的一小时和马雨的一小时进行比较(马雨相当于路人甲),没有意义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社会对于名校的重视程度,要远远高于对于专业排名的讲究。思想指导行为,由于全社会对于名校的重视,考生在填志愿的时候,当然就更注重学校背景而不是专业背景了。

2、对于毕业后就业来说,企业在选人的时候,首先看的也是学校排名而非专业排名,这也导致了人们会优先关注学校名声。

在现实职场上,实话实话的话,学历偏见是存在的,虽然大家都不怎么明说,可事实摆在那里不由得你不信,手持“211”“985”毕业证书的学生们,的确能在应聘时占得先机。大家读书是为了什么,说到底还不是为了以后能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好大展宏图,“实用主义”一直是我们中国人所信奉的真理之一,既然有这么一条康庄大道放在眼前,而且是全社会普遍认可的正道,有什么理由不走呢。

所以咯,从这个角度看,考生填报志愿时特别关注学校排名,没毛病。

3、先定大局,再定细节,是合乎情理的思维模式。只有在大学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大家才会关注到专业排名的情况,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还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就好比吃饭时点菜,先要确定口味或菜系,比如吃辣的还是吃甜的,吃川菜还是吃鲁菜,然后再点具体的菜。

美国有很多大学都讲究专业排名,那是建立在大学本身实力相当的基础上,没人拿社区大学去跟常青藤名校比专业排名的。由于美国的好大学多,所以专业排名的做法也就相对普遍,中国的大学虽说这些年来有很大的进步,可距离美国的整体水平还差一大截,换句话说就是还没到那一步,离特别讲究专业排名的时候还稍微早了点。我相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专业排名迟早会被提上日常,与学校排名并驾齐驱。

4、还有一个原因,名校的生源在整体上肯定是更加优秀,因此同学资源也会更加优质,于是用人单位更喜欢聘用名校毕业生,从而进一步导致了考生在填志愿时更加青睐学校背景。

在大学里念书时,同校同学之间可能没啥特别的感觉,等踏入职场走上工作岗位后,“校友”“师哥师姐”“学弟学妹”什么的,就是一个分量不轻的关系媒介。而人和人之间,是讲感情交情的,特别是注重人情几千年的中国,更在乎这种缘分。为了给自己一个更值得期待的未来,考生们追求名校,完全可以理解。

5、不过话说回来,看重学校排名是注重眼前利益的表现,看重专业排名是关注未来发展的举措。两种做法各有各的好处,并不用分个高低对错。

注重眼前是没错的,没有现在哪有未来;注重未来也是正确的,未来的美好取决于现在的选择。所以考生在填志愿时,不妨问问自己的内心,看重的到底是什么。如果看重现在,那就重点看学校排名;如果看重未来,那就重点看专业排名。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自己的人生,只能由自己做主。


陈向东




通常来说,鱼和熊掌兼得最好。

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虽然也想同时做到以上两点,往往是分数不给力。

这样就不可避免的有一个取舍问题,是选择分数能够达到的,高一层级的院校,还是去下一层级的院校,去找心仪的专业,每个人的想法不同,自然也就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

因为目前,在就业招聘时,确实存在部分用人单位给不同院校的毕业生标签化现象,所以也就直接影响到了高考考生,那在选择院校和专业时,必须得去做多角度的考量。

那么究竟考生如何去选择,是院校为主,还是专业为主?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也就有不同的选择。

在此我只是谈一点个人看法,给大家多一些参考。

首先说,顶级名校,建议以院校为主。比如能去清华北大,就不要去考虑下面的学校,不要跟我提谁谁杀猪卖肉的事!!

即便不是顶级名校,如果分数仅仅是达到提档的院校,和能够选专业的院校,有明显的院校层次的差别,建议还是以选择院校为主。

比如说,虽然专业达不到理想,但却是双一流院校,否则,只能去非双院校。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对专业特别难以接受,建议以院校为主。

第三,院校层次差别不大的两个院校去做选择时,务必以专业为主,并兼顾地域。

以上是我的个人观点,每个人的看法可能都不一样,这里只是提供一种参考,供大家借鉴,大家有什么看法,可以在评论区讨论!


高考志愿肖老师


是选择好大学,还是好专业,这令不少学生和家长纠结。这要根据考生自身的实力和兴趣而定,不是说选专业就好,选学校就不好。

如果考生有明确的专业兴趣,那应该选专业。当考生没有十分明确的专业兴趣时,如果考生的实力在一本范围(一本二本批次融合后,达到自主招生资格线),可以选学校为主,如果考生的实力在二本、三本、高职(批次融合后,低于自主招生资格线)范畴,那以选专业为主。此即一本选学校,二本选专业。

有以下具体原因。在一本范畴选学校,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层次、实力相差比较大,在我国的教育现实下,进一所更好的大学,可以获得更多教育资源,目前学校的竞争并不平等。这也是为何社会有名校情结的原因,只有进一步废除985、211,取消学校等级身份,让各类学校能获得相对平等的财力资助,才能淡化学校身份。

二是我国重点大学,总体而言应进行通识教育,即关注学生的基本能力培养,近年来,不少大学都在实行按专业大类招生培养改革,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面。

三是大部分重点大学,校内都有换专业政策,如果对原来录取的专业不满意,可以申请换专业,当然,换专业比例有限(大约30%),另外,目前的换专业规则是“只有努力学习好本专业才能达到不学本专业的目的”(这看上去不合理,但在资源不足情况下只能如此,也可促使学生学好不感兴趣的专业),也需要考生理性看待换专业政策。

四是就业和专业的关系已经不再一一对应,通过专业学习培养的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好就业。当然,这要看学生究竟从事什么职业,如果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岗位,通常要求专业背景,而管理类型岗位则并不要求。

而普通本科院校选专业,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这些院校都应进行职业教育,培养职业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办学,因此,考生在选择这类学校时,要选择能培养就业技能的特色专业。二是这些普通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品牌相差并不大。

总之,选择学校和专业,需要结合自身实力、兴趣以及整体教育环境与就业环境综合考虑,每个个体情况不同,不但要考虑升学机会,更要思考大学学业与未来职业发展。


熊丙奇看教育


这个现象其实很普遍,造成这个现象有几个方面因素:

一是:很多考生对自己喜欢和擅长什么专业并不清晰

高中学习过度注重成绩分数,所有学生的目标就是考个好大学,为了学习就会牺牲掉各种兴趣和爱好,当真正需要问自己喜欢什么,未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反而一片迷茫。这样一来,只要考上名牌大学,在面儿上都是有光的,所以相比之下什么专业反而不那么重要了。

二是:毕业后的就业往往专业并不对口

因为专业选择的时候并不是自己内心喜欢的,所以有的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就会找一些和专业不沾边的工作,甚至还有人因为就业压力简历就随便投,但凡有点沾边儿就投,抱着中了再做选择的心态。

当然还有一些岗位并不要求专业对口,比如助理、后勤、行政文职类的,还有销售等这些专业性不是很强的职业,基本上不要求必须专业对口,岗位需求更看重个性、基本技能、学校社团活动的参与情况等等。比如英语专业的同学毕业后,很多人并没有从事相关的翻译工作,倒会因为英语的优势转去做销售、客服、秘书行政等工作。

三是:好的用人单位常常青睐重点大学学生

不少有名气的用人单位在应届生的招聘会上,专门选择有名气的学校毕业生,甚至有的单位只从几所重点大学里挑选人才,比如央企、宝洁、BAT互联网公司、奥美广告等等,基本都是定点招应届生。在他们的眼里优秀学校的毕业生在学习能力、综合素质上都优于普通学校。所以这也就导致很多学生宁可选择好名气的普通专业,而不选择自己合适的或者有好专业的普通学校。


亲子关系讲师露宏


1.文科选学校,理科选专业。

高中生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是先选学校的名声还是注重专业的选择,要看它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

如果是学的文科,建议她一定要选择学校名气大一些的,其实文科之间的专业差别不是那么的重要,但是一所好学校的名气对将来找工作还是考研都是非常重要的。

而理科就不同了,理科之间专业差别特别大,而且理工科的专业学起来非常难,如果不是从心底里喜欢很难熬下来而不挂科。

2.建议每位考生在选择专业之前都进行一个职业潜能测试。

进行职业潜能测试可以从科学的角度来进行自我认知,看一看自己的天赋才能、心中的兴趣以及个人能力所支持的职业是什么?根据职业规划来选择所学专业以及学校,甚至是地域。这样的选择更理性。

3.对于专业的选择,不能望文生义,要深入了解,看一看都学些什么,将来从事什么工作。

建议考生可以咨询专业的生涯规划咨询师,以弥补见实的不足和眼界的不开阔。专业的事情还需要专业的人士给予帮助。

请关注“禾页老师”,一起交流教育话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