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是讓人遠離鬼神嗎?他為什麼要這麼說?

g_Bye、


孔子為何說「敬鬼神而遠之」,這就得從頭說起了。

人類學家在處理較高級的文化體系時,會把文化總體分為兩個部分。雷德菲爾德稱其為「大傳統」和「小傳統」。後來西方學界以「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說,取代了「大傳統」與「小傳統」之說,其意甚明。


就中國而言,在早期巫術階段,乃生活群體狹小,族群政治功能未曾分化之階段。此時,大小傳統尚未分化。或者說,巫術即為此階段唯一大傳統。隨著社會發展與分化,文化主導形態變為祭祀文化。也即是說,祭祀文化成了大傳統,巫術文化成了小傳統而保留在民俗文化中。隨著社會發展,大傳統由祭祀文化發展為禮樂文化。祭祀文化作為小傳統而變為國家宗教活動和普遍的祖先祭祀。


古代中國文化之發展歷程大致為:巫術文化—祭祀文化——禮樂文化。陳來先生雲「周代的文化,下至春秋戰國,都可以看到一條明顯的線索,即人本理性與巫祝文化的鬥爭。」(《古代宗教與倫理》)而孔子,即為人文精神進入自覺階段之開始。

在原始信仰中,無論「天」「帝」還是「神」,其解決的是三個方面的問題,即主宰性,價值根源,人之義務。


原始信仰之神,自然代表一主宰性力量。人世萬物,都是被這個人格神所主宰的。


由此而衍生出,「神」即為價值之根源。人應聽從神命,是非對錯亦以神之意志為標準。價值和主宰混同一體。


價值與主宰性混同。則人神關係表現出一種酬恩觀念。人應向神禱求、酬恩,人的一切生命活動皆委託於神。


但孔子對這三方面的問題做了全新的解釋。現實世界的主宰不是一個人格神,而只是一種人力無法企及的決定性。人在經驗生活中,亦是被決定者。但人本身有無主宰性而言呢,也即,人在這種現實的主宰中,有沒有自己的自由呢?

有的。


人有自覺能力,能作價值判斷,有「應該」與「不應該」之意識。故在這種自覺意識上,孔子提出求正當之「義」的觀念,以彰顯主宰性之下人的自由。也即是說,價值出於人之自覺意識,而在人之自覺處,即顯人之自由。由此,價值與主宰分立。在事實層面,人固然有無可奈何者,成敗非人所能掌握。但在價值層面,人卻可自作主宰,是非卻是可由人可掌握的。


主宰與價值既分,則本來原始信仰中之人神關係也轉向人與人之關係。人神關係下人對神「酬恩」的人之義務與約束,亦變為現實世界中之「人倫」觀念。一切曾經鬼神層面之事,皆被拉入現實。故孔子重現實層面之人與人之關係,而不重人與神之關係。


在這種人文精神的確立與透顯之下,孔子對原本之對鬼神觀念自然是不認同的。故其雲「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敬鬼神而遠之」。


祭祀活動當然還存在。那麼不重鬼神,又如何看待祭祀呢。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佾》)

對於祭祀,孔子不從神之受祭解釋,而從現實的祭祀之人及祭祀行為說明其義。祭祀重點在祭者之誠敬,其意義在於人履行祭祀之一套儀文上。重點在於現實之人的誠敬,而並不是說真有一個「神」享祭。也即實說,現實人的誠敬儀文,即為祭祀之全部意義。如果人不能親祭,則祭祀也失去意義。故云「吾不與祭,如不祭」。


孫虛白


不能簡單的認為“讓人遠離鬼神”,至於孔子為什麼這麼說,我們不妨從頭來看看這句話。

一、先考察一下原文

這句話出自《論語 雍也》: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我們只看前半句,意思大概是:

樊遲問“智”的(意義),孔子回答:就是服務(務,就是侍的意思,這裡也可以引申為治理)老百姓時,對鬼神要敬重但不要沉溺,這就是智慧了。

原文寫得很清楚,並不是孔子孤零零的冒出來“敬鬼神而遠之”這麼句話,而是對樊遲詢問“智”(知)的回答。

那麼問題來了:

樊遲為什麼問知?

知,與“務民”有啥關係?知,難道不是一個個體的、個人的素質嗎,怎麼會與老百姓有關係呢?

知,為什麼就是敬鬼神而遠之呢?敬鬼神而遠之,與老百姓又有什麼關係?

這幾個問題如果能夠理解了,這句話就很通透了。我們再將其抽象一下,把上面幾個問題融合成一個問題就是:

知、民、敬鬼神而遠之,這三者之間是何種關係?

二、再看一下背景

樊遲這個人有點意思,在《論語》裡,他有三次問“仁”,兩次問“知”,孔子的回答都不同。上面的就是其中一次。

這倒不難理解,孔子總是如此,即使同樣的問題,他也會根據具體的事件,在當下的時間,對特定的人,給出完全不同的回答。

那麼,我們留意一下《雍也》篇,會發現有個現象,就是《雍也》裡的對話,有很多都是要準備出去做官的人來問孔子,或是孔子評價一個人的從政的能力。

比如,開頭就是“雍也可使南面”,此外還有: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粟。”

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

“子游為武城宰。”

《論語》雖然不是嚴謹有體系的論文,但各類語錄相對集中,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所以,我們可以知道,《雍也》裡收錄的語錄都和從政、出仕相關。

而樊遲問知,也就可以推出原因了:樊遲也要去從政,所以來問老師,關於從政的治道和仁道。

三、知、民、敬鬼神而遠之,這三者之間是何種關係?

瞭解了樊遲是問從政何謂“智”,就可以回答上面這個問題了。

孔子的意思是說:治理民眾,需要有一種智慧,也就是要引導民眾正確對待鬼神,建立一種良性的與鬼神的關係。

這裡的鬼神,從人類學的角度看,應該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祖先的神主,也就是祖先之靈;一類是上古之時,雖絕地天通,一些巫的傳統還存在,很多遠古的傳說的自然神山川神等。

而無論是哪一類,對老百姓來說,也無非是兩種態度:一種是信仰,篤信,迷信。一種是祭祀,禮儀。

在儒家看來,對鬼神的祭祀、敬重是必要的,因為這可以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但是,儒家又強調不語怪力亂神,不主張對鬼神的沉迷、褻瀆。或者說,沉迷就是一種褻瀆。真正的敬重,是按照禮儀來進行的,是要通過禮儀來表現的,是要把對鬼神的尊敬限制在理性、合理的範圍,而不是任由自己面對鬼神哭天搶地,或是蓬頭蓋面。等等。

所以,孔子是希望樊遲引導百姓以合理的方式面對鬼神,這就是一種治道。

古人在論述這個問題時,會從“通三統’、“文質論”的角度來說,強調夏商周的文質損益,這是經學上比較複雜的問題,這裡就不展開說了。


danyboy


這句話是成語“敬而遠之”的詞語來源。

這句話的核心在於“敬鬼神”,這一職能主要是針對“巫”者而言的,對於“巫”者要有十分尊重的心態,因為他們解決帝王統治人間的合法性問題。

古語有云,事鬼神者為巫,祭主讚詞者為祝。

只有尊重鬼神,保持與鬼神之間的距離,通過距離產生內心的崇拜感,才是為人民祈求福運的正常心態。

巫後來發展為道家人物。

祝後來發展為儒家人物。

道家人物一般被尊稱為道士、方士或術士。

儒家人物一般自己謙稱為儒生。

他們是最早的信仰上的師徒關係。

所以“敬鬼神而遠之”與“尊師重道”的思想實質差不多,因為“敬鬼神”就是一種信仰,而“事鬼神”的“巫”以及由之發展出的“道”家人物,正好是人們的信仰之師,所以要“尊師”,而儒家人物,作為由“祝”發展而來的“巫”的助手和徒弟,他們“尊師”的目的是為了“敬鬼神”,“遠之”是保持尊敬的距離,不是說就不理會的意思,“重道”的表現就是要“遠之”,因為尊敬才會使人刻意保持人與人之間的正常距離。

“敬鬼神而遠之”可以形象理解為一組動作:就是形容人們懷著內心的尊崇之情,雙眼看著鬼神及其代言人而雙腿緩緩向後退,生怕驚動了鬼神及其代言人,逐漸遠離鬼神及其代言人的視線的意思。


河東來


“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出自於《論語 雍也》,原文是: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它的大概意思是:樊遲問什麼是聰明。孔子說:務必使百姓走向仁義,敬奉鬼神遠離它,就是聰明瞭。他又問什麼是仁義。孔子說:有仁德的人不畏艱險,而後才有收穫,這就可以叫做仁義。

這兩句話其實是聯繫在一起的,都是在教導樊遲怎樣實現仁義的。我們要說清楚“敬鬼神而遠之”這句話的含義,就必須要先知道樊遲這個人。樊遲從小家貧,讀書刻苦,以種田為業,拜孔子為師後,專門給孔子駕車。樊遲這個人在孔子的眼裡,給的評價是“小人哉(沒有遠大志向的普通人)。”這句話儘管帶有批評的意味,但是並不表示對樊遲的否定,從樊遲能成為七十二賢人之一,就能看出樊遲其實還是很有成就的。

孔子教育學生,目的是引導他們成人、成德,因此注重因材施教。樊遲因為天資不夠,所以教育他的時候,總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教育他。又因為他出生於農民。那時的農業,收成淺薄,基本上是靠天收,所以對鬼神之類的東西是很敬畏的,幾近於迷信的地步。對於鬼神,孔子是不以為然的,他曾說:吾不與祭,如不祭(我不參加祭祀,就像沒有祭祀一樣)。當然,這並不是說,孔子是無神論者,只是他認為天地各有道,我們應該做好自己。

所以這裡,孔子圍繞著仁義來說,其實就是想告訴樊遲怎樣達到仁義的——對於鬼神和鬼神一樣的人,我們可以敬畏,但是不能夠親近,而要遠離,只有這樣,我們才有獨立的自我。怎樣實現自我呢?不畏艱難,敢於進取。


蝴蝶花雨


“敬鬼神而遠之”,出自於《論語.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意思是:樊遲問孔子怎樣才算是明智,孔子說"致力於服務民眾的義舉,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明智了。”



什麼是鬼神,對我們普通人的理解,死鬼死鬼,活人死了就為鬼了! 那麼鬼說好聽一點,應該就是人們所說的所有死者的亡魂了,那麼我們的祖先和去世的親人也都是鬼了,那麼神呢,我想應該是在世的時候受大眾敬仰的人,死後的亡魂會被後人敬為神,比如關羽關雲長是人們心目中忠義的表率,同樣是亡魂,但卻被世人供奉為財神!



眾所周知,孔子尊崇周公制禮樂,禮樂中祭祀就佔了很大部分,孔子本人很重視祭祀,把祭祀的儀式看得也很重。可見孔子對天及去世的祖先死者是極為敬畏及尊重的!但在敬畏和尊重的同時,孔子又十分明確的地告誡大家要理智地看待鬼神,不要去迷信和親近鬼神。提出了"敬鬼神而遠之"的主張!

又比如,在《論語.先進篇》中,“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意思是,季路問服侍鬼神的方法。孔子說:“人還不能服侍,怎麼去服侍鬼神呢?”

這一段話更進一步說明了孔子對鬼神"敬而遠之”的態度! 孔子明確表達了,一個人應該實實在在的服務於民眾,服務於天下公益! 做事要以天下正道為主導,而不能因為某種私念去迷信服務於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無法認定和辨識清楚明白的鬼神! 我們內心只要能真誠地對他們充滿恭敬和尊重就可以了!



在這裡不得不承認孔子是具有大智慧的智者,這也是他被世人尊為大聖先師的原因!相比之下,我們三國時期的劉備雖然也很了不起,但就是因為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而導致一敗塗地!他當時如果去先攻打曹丕,後攻打孫權就會取得整個天下! 就是因為他為了個人私情,急於給死去的關羽復仇,卻棄天下人的利益於不顧,因私而廢公! 由於不理智走錯了路線,結果先去攻打了孫權,最終導致全局皆輸!這就是普通人與聖賢智者思想境界的不同之處! 所以最終所得的結果也不同!

因此,本人也得出一個結論,作為我們智慧未開的普通人,認真向我們的古聖先賢智者們好好學習,接受他們傳承下來的寶貴智慧和偉大精神是多麼有必要啊!


行雲流水心


謝謝老鐵的信任,一提到鬼神,有些人可能會說,這是封建迷信,什麼叫迷信,實際上許多人都曲解了,迷信應該是對某些東西根本就不清楚,卻迷迷糊糊地就相信。周圍這種人很多。

接下來我們看看鬼神的意思。此鬼神非彼鬼神也。 孔子的意思是對那些你不清楚原因的現象保持敬畏並遠離他,其原文是: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即:致力於服務民眾的義舉,尊敬鬼神但要遠離它,就可以說是智了。 也就是:一些你並不瞭解的現象發生了,即不要盲目跟風,也不要想當然的反對,而是保持敬畏並遠離,因為你不清楚原因,而現象卻又真實出現在眼前,那麼遠離是最好的也是明智的。



古人可能認為人死之後,如果做好事的正面人物為神,例如關公,秦瓊等人。那些壞人就做鬼,可能這也是教育人的一種方式。使人向善。

孔子學問很高,對鬼神之類的肯定有所研究,他說這句話的用意可能使告戒人們,既然活著先研究,關心如何去做人。換句話說把握好當下。對不瞭解的東西要存在敬畏,不要無法無天。

告訴人們不要糾纏於一些沒法驗證的東西,無論是盲目跟風還是想當然的反對都不好,會使自己陷入進去。還不如遠距離觀察才是最好的。

敬鬼神而遠之,和盡人事,而聽天命是相通的。

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人才是人應該關心的,先別扯犢子。


波羅密2


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

孔子也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孔子還說過:“非其鬼而祭之,諂也”

孔子還說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孔子最後還說過:“吾道一以貫之”

如果學習孔子的思想,只是片面的去摘錄孔子的隻言片語,那大部分人學到的是割裂的,甚至前後矛盾的孔子思想。

比如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聽起來似乎孔子號召大家遠離鬼神,儘量不要去和鬼神產生聯繫;而孔子又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聽起來似乎再說祭祀鬼神要心意虔誠,如果一個人不能理解孔子的全部思想,就會覺得這兩句話是互相沖突的,也就無所適從了。

孔子不是唯物主義學者

先秦諸子百家中,恐怕能和唯物主義搭邊的只有墨家和法家了,道家雖然有很多唯物主義的科學發現,但究其根本仍然是唯心主義。

孔子不是唯物主義的幾個證明:

孔子相信靈魂和祖先的力量

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一天,病中的孔子拄著柺杖在門口散步,遇見子貢來看望自己,孔子說:"子貢啊!你為什麼來得這樣晚!”接著唱起歌來: “泰山壞乎!樑柱摧乎!哲人萎乎!”唱著唱著就留淚。告訴子貢:“天下失去道義很久了,無人能尊崇我追求的大道。”夏人死了棺槨放在東廂的臺階,周人死了,棺槨放在西廂的臺階,殷人死了棺槨放在廳堂兩柱之間。前日晚上我夢見自己坐在兩柱之間受人祭奠(即死亡後),我是殷商的後人啊。”過七天,孔子就死了。

孔子也算卦

據《孔子家語》記載,孔子也曾為自己算卦。但他認為自己與那些只算卦的人是“同途而殊歸”,換句話說,他更看重的是周易中的思想和義理,“觀其德義”,而不是簡單相信筮得的結論與否。某日孔子筮得一卦,叫“賁”卦。賁是文飾的意思,卦辭是“

亨,小利有攸往”,亨是亨通、吉利的意思。但孔子卻很不高興。

他的弟子子張就上前問道:“師,聞卜者得賁者吉,而夫子之色不平,何也?”孔子說:“以其離耶。在《周易》,山下有火謂之賁,非正色之卦也。夫質也,黑白宜正焉。今得賁,非吾之兆也。吾聞丹漆不文,白玉不雕,何也?質有餘,不受飾也。”因為賁卦是山下有火之象,經離火相照,事物已非本己之正色。孔子認為真正質地美好的事物是不需要經過文飾的。他覺得自己是“質有餘”,不需要文飾的。所以,筮得賁卦,就不高興了。(賁卦的一層含義即為“有名無實”,寓意孔子的政治抱負難以實現)

孔子“晚而好《易》”,並一度熱衷於占筮。在帛書《易傳》中孔子自己說:“吾百佔而七十當”,意思為孔子的占卜命中率大概70%。

孔子堅持“人本主義”

相比較於鬼神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孔子更看中實實在在的人的世界,但孔子本身並不反對和排斥祭祀鬼神,這些觀點貫徹於孔子的一生之中。


首先來問的是仲由,即子路。子路跑過來問孔子如何侍奉鬼神,孔子毫不客氣的批評子路:“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等於告訴子路你連活人世界的知識都沒學好,連做人的德行還沒有積累充分,現在想學怎麼侍奉鬼神,這就顯得急躁了,孔子又加了一句:“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最大的缺點就是衝動,可能聽了不知道哪裡來的一兩句話,就風風火火的跑過來問孔子,孔子在這裡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只是讓子路先打住,從而把子路的思維引導到“事人”“知生”這方面來。

其次來問的是宰我,宰我一問就精彩了。

宰我問孔子說:“以前我聽榮伊說:‘黃帝活了三百年。’請問黃帝是人嗎,還是非人呢?為什麼能活三百年呢?”

孔子說:“禹、湯、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對於他們尚且不能完全瞭解清楚,而你問到更為久遠的黃帝,是因為連先生都難以講清的緣故嗎?”

宰我說:“上古的傳說,隱隱約約的說法,事過以後的爭辯,久遠不明的含義,這些都不是君子應該說的,我還是想堅持問清楚。”

孔子說:“可以問,我略微聽說過這方面的事情。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名叫軒轅。他生下來就神奇靈異,很早就能說話,小時侯機敏、聖明、端莊、厚道、誠信,長大以後更是明辨一切。他治理五行之氣,設置五種計量標準,安撫天下人民,考察四方情況。他駕御牛馬,驅趕馴服的猛獸,與炎帝在阪泉之野上展開大戰,三戰以後戰勝炎帝。這才製作禮服,在上面繡黼黻等美麗的花紋。治理人民,以順應天地之法則,瞭解晝夜更替的原因,明白生死存亡的道理。按時播種百穀,鑑別良草佳木,仁厚的美德施及到鳥獸昆蟲。觀察日月星辰的變化規律,勤勉盡心,用水、火和財物來養育人民。黃帝生前,人民受其恩惠一百年;黃帝死後,人民敬畏他的神靈一百年;之後,人民沿用黃帝之教化又一百年才改變。所以說‘黃帝活了三百年’。”

孔子在這裡避開了宰我的真正問題:“黃帝是不是真的活了三百年”,孔子是一個很謹慎的老師,活三百年有悖於常理,大部分人都沒見過這樣的人瑞,但是孔子不愧是孔子,他用三個一百年,一百年執政,一百年敬畏,一百年教化這三個一百年,就將問題從“黃帝是不是人”引導到了“黃帝的為政之道”這一更偏向人本主義、現實主義的話題中來。

孔子的核心思想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不語怪力亂神。

敬鬼神而遠之。

這些都是孔子的思想,但是孔子思想的內在核心是“民本”或者“人本”,即人世間的所有活動都是為了民眾、人民、活人而服務。

祭祖祭神不是為了祈求祖先的恩惠,而是追思祖先的功業和德行,讓我們這些後世子孫更好的繼承先輩的基業,併發揚廣大。

所以孔子才會批評那些胡亂祭祀的人,說他們祭祀和自己無關的祖先,是為了謀取利益,是一種諂媚的行為。

而孔子對待鬼神和超自然力量的觀點,用一句話來總結似乎更為恰當:“盡人事,聽天命”。

希望大家去真正的認識孔子,並且吸收學習孔子思想中的精華。


談者無語


大家好,我是儒釋道醫文化。

孔子說過,敬鬼神而遠之。在這裡,孔子並沒有細講為什麼要遠離鬼神。他的觀點則是不談怪力亂神。

那麼我們看這句話,最關鍵的兩個字。一個是敬,一個是遠。

我們對待一些力量比較大的,而我們又左右不了他們的,我們還不願意和他們在一起交往。對待這部分人,我們就要用這兩個字。

為什麼對他們要恭敬。就是因為你不恭敬他們,他們就會害你。到頭來受損害的還是我們自己。我恭敬他們,他們就不會害我們。

為什麼要遠離他們?是因為我們要不向他來學習。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不願意和一些狐朋狗友在一起。我們和他們不是一類人。我們要遠離他們。不向他們學習。


這句話,其實在告誡我們。我們如果是一個修道的人。就不要總談一些感應,不談一些怪力亂神。如果總談的話就容易著魔。

如果我們是不修道的人,我們就要警惕身邊的大惡人,壞人。對待他們我不能惡目相對,我們要恭敬,並且離得很遠,這就對了。


佛醫工作坊


  • 先看一下原文
    • 這句話出自《論語 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 原文的意思是什麼呢
    • 樊遲問“智”的(意義),孔子回答:就是服務(務,就是侍的意思,這裡也可以引申為治理)老百姓時,對鬼神要敬重但不要沉溺,這就是智慧了。原文寫得很清楚,並不是孔子孤零零的冒出來“敬鬼神而遠之”這麼句話,而是對樊遲詢問“智”(知)的回答。
  • 當時的背景是怎樣的
    • 樊遲這個人有點意思,在《論語》裡,他有三次問“仁”,兩次問“知”,孔子的回答都不同。上面的就是其中一次。這倒不難理解,孔子總是如此,即使同樣的問題,他也會根據具體的事件,在當下的時間,對特定的人,給出完全不同的回答。
  • 知、民、敬鬼神而遠之,這三者之間是何種關係?
    • 孔子的意思是說:治理民眾,需要有一種智慧,也就是要引導民眾正確對待鬼神,建立一種良性的與鬼神的關係。
    • 這裡的鬼神,從人類學的角度看,應該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祖先的神主,也就是祖先之靈;一類是上古之時,雖絕地天通,一些巫的傳統還存在,很多遠古的傳說的自然神山川神等。而無論是哪一類,對老百姓來說,也無非是兩種態度:一種是信仰,篤信,迷信。一種是祭祀,禮儀。
  • 儒家如何看待鬼神
    • 在儒家看來,對鬼神的祭祀、敬重是必要的,因為這可以有助於社會秩序的穩定;但是,儒家又強調不語怪力亂神,不主張對鬼神的沉迷、褻瀆。或者說,沉迷就是一種褻瀆。真正的敬重,是按照禮儀來進行的,是要通過禮儀來表現的,是要把對鬼神的尊敬限制在理性、合理的範圍,而不是任由自己面對鬼神哭天搶地,或是蓬頭蓋面。等等。所以,孔子是希望樊遲引導百姓以合理的方式面對鬼神,這就是一種治道。
  • 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博客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楊充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見《論語•雍也第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專心去做人民認為合情合理的事,雖然要尊重鬼神,但不可過於親近,要敬而遠之,這就是聰明的人了。

孔子為什麼要這樣說呢?孔子是篤敬鬼神的。學生敬孔子,孔子敬鬼神。孔子認為,敬鬼神,對鬼神就不可太過親暱。處理人的事情不可過於依賴鬼神,不可事事都去勞煩鬼神。如果對鬼神太過親呢,什麼事都去救助鬼神,容易失去對鬼神的敬畏之心,導致辱鬼媚神的惡果。所以說,“專心去做好人民的事,敬鬼神而遠之”,才是明智的。

孔子對鬼神是虔誠的篤信者。他的許多言論就是證明。他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第十一》);還說:“鬼神之為德,其盛乎矣”(《中庸•第十六》)可見,在孔子眼裡,鬼神是存在的。他甚至說: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論語•八脩第三》)。意思是說,祭祀鬼神,就當鬼神在自己身前。祭祀鬼神我要親自祭祀,讓別人代祭等於沒祭。

孔子一生都在敬鬼神、事鬼神、孝鬼神、德鬼神、禱鬼神。在他的言論裡,充分表明他是相信鬼神的存在和鬼神的作用的。不過,聖人是不能隨便說怪、力、亂、神的。只有對“鬼神敬而遠之”,不胡言亂語,才是真正的尊重鬼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